山西歷史:山西(晉)王朝研究

山西(晉)王朝研究清代著名軍事地理學家顧祖禹在其《讀史方輿紀要》中講:「天下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這是對山西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戰略地位的精闢概況。在王朝更迭頻繁、戰亂不息的五代時期,山西的戰略地位更是十分重要,對一個王朝的興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繁榮昌盛的大唐王朝經過黃巢農民起義的蕩滌,苟延殘喘、奄奄一息,崛起于山西北部的沙陀族首領李克用被視為大唐王朝的救星,一次次率兵南下。由此,沙陀族以山西為根據地,在中原這個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悲喜劇,這就是沙陀三王朝。五代王朝的興衰,山西是一個重要的棋子。一、李克用代北集團的崛起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備受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的困擾,政局動蕩,戰爭不息,人民飽受殘酷壓迫,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唐懿宗乾符二年(875年)終於爆發了黃巢農民大起義。乾符五年,黃巢率起義軍從河南直插淮南地區,然後橫渡長江,先後攻佔杭州、越州、福州,奪取南方重鎮廣州,隊伍擴展到百萬人。乾符六年十月,黃巢果斷揮師北上,發露布揭露唐朝的腐敗沒落,並在江南給唐軍以有力的打擊,然後從採石渡江,經河南直逼潼關。長安城內的唐朝廷慌作一團,貴族官僚們四散逃竄,大宦官田令孜帶著唐僖宗逃往四川。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佔領長安,建立大齊政權。逃到四川的唐僖宗調集軍隊圍攻起義軍,被打得大敗,萬般無奈才想起了稱雄山西北部的李克用的沙陀軍。1.稱雄代北,揚威長安沙陀族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原居漢烏孫故地,與處月、處蜜雜居,故稱西突厥別部處月種。唐太宗平定西突厥,在北庭金沙山之陽、蒲類海之東有一大磧(沙石地),名為沙陀,所以,就把這支西突厥別部稱為沙陀突厥。唐德宗時,吐蕃攻陷北庭,沙陀首領朱邪執宜率部歸唐,居於鹽州、隸屬於河西節度使范希朝。范希朝改任河東節度使,沙陀隨希朝遷到、山西,居於定襄神武川之新城。當時其部落有萬餘騎,人人驍勇善騎射,號為沙陀軍。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朱邪執宜之子赤心被任命為太原行營招討沙陀三,部落使,率部赴徐州,參與平定龐勛起義,被封為振武節度使,賜姓名為李國昌。李國昌的兒子李克用也擔任了雲中守捉使。李國昌恃功驕橫,唐懿宗咸通十三年,朝廷調任李國昌為大同軍防禦使,李國昌卻稱病拒絕了。李克用非常勇猛,據說其「尤善騎射」,軍中號為「李鴉兒」,又因他瞎了一隻眼,人稱「獨眼龍」。他能在騎馬賓士中仰射空中飛鳥,可一箭雙中,因此威名冠於代北。王仙芝、黃巢起義爆發後,李克用擔任沙陀兵馬副使,駐守蔚州(今河北蔚縣)。他看到天下已亂,其父又拒絕朝廷任命,就與雲州沙陀兵馬使李盡忠合謀起兵,殺死大同防禦使段文楚,佔據雲州(今大同市),在鬥雞台下宣布起兵。沙陀反叛,朝廷命將討伐,吐谷渾酋長赫連鐸乘李國昌出兵進攻党項之機,襲破振武。李克用聞知後率兵離雲州救援李國昌,雲州人又反叛,緊閉關門,不放他們進城,李克用父子無處可去,只好退守蔚州與新城。乾符五年(878年),沙陀勢力』復盛,攻破遮虜軍、苛嵐軍,北據蔚、朔,南侵忻、代、嵐、石,勢力達到太谷一帶。廣明元年(880年),朝廷調集雲州、幽州、太原三路大兵會討沙陀;李克用叔父李友金頂不住,便以蔚州、朔州降唐,沙陀大敗,李克用父子逃往韃靼。李克用父子逃往韃靼後,唐朝任命吐谷渾酋長赫連鐸為雲州刺史、大同軍防禦使,白義成為蔚州刺史,繼續圍剿沙陀。郝連鐸派人到韃靼使離間計,使韃靼對李克用父子產生疑忌。李克用得知後,常邀韃靼中的貴族權要到野外馳射,李克用百發百中,使韃靼人對李克用產生畏懼心理;李克用又擺酒宴和他們暢飲,酒後豪言:「聽說黃巢北上,必為中原禍害,假如有一天天子赦了我的罪,我與諸公一起南下建立功業,不亦快乎?人生幾何,我輩豈能老死沙漠!」這樣韃靼人才對李克用放下心來。黃巢攻陷長安後,朝廷詔令各地兵馬入援,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等也在代北募得雜胡(指散居北部的少數民族)3萬人,駐紮於崞(今原平市)西,友金對眾人說:「胡兵難制,假如朝廷能赦吾兄李國昌父子之罪,則代北之人聞風響應,黃巢不足平也。」為了及早平息黃巢起義,朝廷果然赦免了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韃靼萬餘人南下代州,散落的沙陀人又漸漸聚集到李克用的旗下。唐僖宗又特意任命李克用為雁門節度使,令其領軍征討黃巢。李克用點精兵2萬南下,至石嶺關(今陽曲縣東北關城),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鄭從讜沒有得到詔命,不許李克用過關,又遇大雨,李克用只好班師回雁門。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八月,李國昌也率部族匯聚代州。十月,李克用再次回兵南下。鄭從讜也得到朝廷的詔令,派人送糧草、軍械資助李克用軍。李克用統領沙陀17000人自嵐、石路南下。當年末,李克用挺進至河中(今永濟市蒲州鎮),聚集起軍隊近4萬。唐僖宗中和三年正月,擔任唐軍前線總指揮的晉國公王鐸任命李克用為東北面行營都統。李克用派其弟李克修領前鋒500騎渡河,自己隨後率大軍跟進。當時各路勤王之師雲集長安京郊,因害怕黃巢軍,都不敢出戰。李克用率沙陀軍騎殺至,全身衣黑,黃巢軍將士驚懼,相互傳言:「鴉兒軍至,當避其鋒。」李克用率軍從夏陽(今陝西合陽)渡河。二月,李克用匯合唐各路軍馬與黃巢軍15萬大戰於梁田陂,黃巢軍大敗,伏屍30里。李克用進圍長安。黃巢的起義軍勢力大減,撤離長安,從藍田道退入商山。唐軍收復長安。當時李克用只有28歲,便立下這一蓋世奇功。但腐朽的唐王朝已再難振興,諸將爭功,人心叵測,藩鎮之間互相攻伐,朝廷已無力控制,不辨曲直。李克用看在心裡,便引兵退回雁門。七月,唐朝任命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赴太原就任。同時,朝廷還任命李國昌為代北節度使,這樣整個山西中北部就被李克用父子控制了。已經看透了唐王朝的李克用暗下決心,以此為根據地,一爭天下。黃巢的起義軍退人河南後,兵力尚強,先是攻佔蔡州,又合圍陳州300日。已經被任命為宣武節度使的朱全忠與武寧節度使時溥等,與在中原大地的起義軍展開了血戰,唐軍抵敵不住,又向李克用求救。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統領兵馬5萬出天井關,但被河陽節度使諸葛爽所阻,只好繞道河中,自陝而東,匯合諸路兵馬解陳州之圍。黃巢聞訊,退往中牟,被李克用追上,大戰一場,黃巢敗,葛從周等起義將領投降朱全忠,這次農民起義基本失敗。李克用率軍駐紮在汴州城外,朱全忠邀請李克用人城,於上源驛置酒、樂款待,李克用大醉而歸。朱全忠發兵圍攻,李克用部將拚死保李克用殺出一條血路,逃回兵營。在這關鍵時刻,李克用的妻子劉氏為穩定軍心發揮了作用。史稱劉氏有「智略」,事變發生後,李克用部下有一人逃回軍營告變,劉氏神色不變,將其立斬之,然後秘密召集親信大將進行部署,以觀事態。天明後,李克用安全返回,憤憤不平,要發兵進攻朱全忠。劉氏卻說:「主公多次為國討賊,解救諸侯之難,如今朱全忠竟敢加害主公,公主應當向朝廷申訴。假如擅自發兵相攻,就很難向天下人說清曲直,而且還會給朱全忠留下口實。」李克用聽從了她的建議,引兵退回太原,上書譴責朱全忠。朱全忠理屈,只好向李克用道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上源驛事件」。從此,李克用與朱全忠結下怨仇。黃巢起義失敗後,唐僖宗返回長安,大宦官田令孜專權,排斥楊復恭、李克用、王重榮一派,從蜀中招募「五十二都」(都,當時的一種軍事編製單位),充實禁軍。他又自兼兩池榷鹽使,奪取王重榮的河東鹽利,還要將王重榮調離河中。王重榮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也不滿朝廷不為自己伸「上源驛事件」之冤,於是就上書唐僖宗,請求誅田令孜、朱全忠,並發兵15萬南下支援王重榮。當時,關中藩鎮鳳翔節度使李昌符、鄰寧節度使朱玫暗中依附朱全忠,竭力鼓動朝廷討伐李克用。於是,田令孜調集關中禁軍,聯合李昌符、朱玫二鎮軍隊,共3萬人,進住沙苑,討伐王重榮、李克用。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十一月,雙方戰於沙苑,李昌符、朱玫軍大敗,李克用進逼長安,田令孜奉唐僖宗逃離長安。接著,朱玫也反叛朝廷,圖謀另立皇帝。看到後果這麼嚴重,田令孜十分害怕,自動引退,楊復恭出任神策軍中尉,朝廷才又慢慢安定下來。2.重振河東李克用擔任河東節度使後,看到唐王朝事實上已被藩鎮分割,再無統一的希望,也就著手經營太原,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他首先針對河東軍民對自己的恐懼心理,出榜安民:「勿為舊念,各安家業。」以此來穩定人心。同時,他深知在這割據爭霸的時代,軍事實力是最有力的發言工具,所以他積極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為了增強軍隊的凝聚力,李克用網羅了一批驍勇善戰的青年軍官,賜姓李氏,收養為義兒,如李嗣源、李嗣昭、李嗣本、李存孝、李存進、李存信、李存璋等,他們有的是沙陀人,有的是胡人、契丹人、回鶻人,也有胡化了的漢人,這樣李克用就把代北地區各族凝聚為一個統一體,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加強。在山西地區,佔據河中(今運城地區)的王重榮是李克用的盟友,大同的赫連鐸是其死敵,而盤據昭義鎮(佔有今晉東南和河北南部的相鄰地區)的孟方立則是李克用逐鹿中原的首要障礙。李克用要穩固山西根據地,赫、孟二人是首要的進攻對象。李克用出鎮太原之初,昭義發生內亂,節度使孟方立懼怕潞州(今長治)兵驕將悍,要將鎮治遷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市)。武鄉鎮使安居受暗地裡送信給李克用,請其出兵干涉。李克用立即命李克修攻佔潞州,澤州也歸降了李克用。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李克用奪取了昭義鎮太行山以東的邢、磁、氵名三州,孟方立兵敗自殺,其弟孟遷投降。李克用任命安金俊為邢氵名團練使,控制了昭義鎮全部。大同軍節度使赫連鐸是沙陀的世仇,又是李克用的腹背之患。李克用要逐鹿中原,首先要剷除赫連鐸。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春,李克用揮軍北上進攻雲州(今大同市)。赫連鐸擔心自己頂不住,向盧龍鎮節度使李匡威求救,李匡威發兵3萬前來救援,與李克用軍戰於蔚州(今河北蔚縣),李克用軍大敗,退回太原。後患未除,卻招來了一場大難。平定黃巢起義軍時招降李克用,主要是大宦官楊復光的主張,楊復光死後,其弟楊復恭成為李克用在朝中的支持者。唐僖宗死,唐昭宗上台,楊復恭再次失勢,張氵睿被任命為宰相。張氵睿在李克用討伐長安時曾在其部下任職,李克用很卑薄張氵睿的為人。聽說朝廷任命他為宰相,李克用私下對朝廷詔使說:「張公好虛談而無實才,皇上田他做宰相,日後攪亂天下的必此人也。」張溶聽說後,對李克用十分痛恨。大順元年四月,朱溫、赫連鐸、李匡威同時上表朝廷,要求討伐李克用。五月,朝廷下詔削奪李克用官爵,派張溶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宣慰使,孫揆為副,出晉州(今臨汾市)道攻太原,朱溫為南面招討使攻澤潞,李匡威、赫連鐸為正、副北面招討使,從北面進攻太原。李克用陷入被三面包圍的困境。在河東陷入困境的關鍵時刻,澤潞兵變可謂又給李克用雪上加霜。李克用奪取昭義後,任命李克修為昭義節度使,李克修為政寬鬆,深得眾心,澤潞逐漸得以安定下來。大順元年李克用巡視澤潞,李克修供應不周,軍閥出身的李克用就大罵李克修,李克修憂憤成疾,一命嗚呼。李克用任命其弟李克恭為昭義節度使。李克恭驕恣不法,向來驕橫的昭義「後院將」作亂,殺死李克恭,招引朱全忠兵馬進入澤潞。面對數路來犯之敵,李克用從容應付。他首先派李存孝、康君立出兵澤潞。當時朱全忠派大將葛從周率領千餘兵馬自壺關人據潞州,又派張全義、李重胤等圍攻澤州的李罕之,張溶也分兵三千,由孫揆統領趕赴澤潞。李存孝聽說後,領三百騎埋伏於長子西的山谷中,等孫揆軍到來,伏兵殺出,朝軍大敗,孫揆被生擒。然後,李存孝又統兵五千救援澤州。張全義等人聽說李存孝軍到來,早已嚇破了膽,紛紛逃竄,李存孝進兵奪回了潞州,粉碎了朱全忠奪占澤潞的陰謀。北路軍是李克用的勁敵,李匡威進攻蔚州,赫連鐸進攻遮虜軍,兩軍氣勢洶洶。李克用派李存信、李嗣源為先鋒應敵,自己統大軍隨後。經過一番激戰,敵軍大敗,連李匡威的兒子、赫連鐸的女婿都被李克用俘虜。此戰中李嗣源一戰成名,史稱李嗣源性格「謹重廉儉」,諸將聚會,各自吹噓自己的勇略,只有李嗣源沉默不語,最後才慢慢地對眾人說:「諸君喜以口擊賊,嗣源但以手擊賊耳。」再說張氵睿統領官軍出陰地關,到達汾州,李克用派薛志勤、李承嗣率三千騎兵紮營於洪洞,李存孝率軍五千駐軍於趙城。官軍韓建部企圖偷襲李存孝軍營,李存孝得知,設伏以待,官軍中計敗退,李存孝趁勝追擊,直至晉州西門。張溶出戰,大敗,領軍自含口逃竄而去,李存孝乘勢收復晉、絳二州。自此,河東保衛戰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大順二年(891年)四月,李克用大舉進攻赫連鐸。他命部將薛阿檀攻打雲州城,自己卻率大軍設伏於北河。赫連鐸出兵迎戰,薛阿檀佯敗,赫連鐸不知是計,率軍追擊,結果中了埋伏,被李克用打得大敗。李克用乘勝攻佔雲州城,赫連鐸投奔了李匡威。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四月,李匡威、赫連鐸聯合發兵侵略雲、代,當時李克用正在巡視代州天寧軍,得知李匡威來犯,就密令調集太原軍馬悄悄潛入雲州東南的新城,設伏於雲州與新城之間的神堆。李匡威根本沒有想到李克用會到來,派部將率領騎兵大模大樣地前進,行至神堆,李克用軍似從天而降,打了李軍一個懵棍,然後退人云州城。第二天,李匡威率大軍趕到雲州城下,立足未穩,李克用率騎兵殺出,李軍大敗,逃回河北。這一仗史稱「雲州大捷」。消滅了赫連鐸,山西北部就穩定下來,李克用也就解除了後顧之憂。3.入關勤王張氵睿討伐李克用失敗,唐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暴露出來。當時,朝廷在關中駐有八鎮兵,都歸神策中尉統領,是朝廷依靠的主要力量。關中各藩鎮都想奪取這支武裝,以增強自己的實力。河中之亂正好為此提供了一個借口。佔據河中的王重榮在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被部下殺死,唐朝任命他的弟弟王重盈為護國節度使,鎮守河中。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王重盈死,軍中奏請以王重榮之子王珂為留後。當時王重盈的兒子王珙任陝虢節度使,王瑤任絳州刺史,二人都想當護國節度使,就上書朝廷,指責王珂並不是王氏子嗣,並勾結朱全忠為後援。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李克用上書唐昭宗,請立王珂,唐昭宗答應了。王珙不滿,就慫恿關中的王行瑜、李茂貞、韓建三帥進攻河中,並圍攻朝廷。王行瑜派其弟王行約進攻河中,三帥各以精兵數千進入京師,圖謀廢掉唐昭宗。王珂趕緊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立即發兵南下,並上表指責三帥犯上,請求討伐他們。三帥聞訊,各留兵二千宿衛京城,自己則回歸本鎮。李克用軍南下至絳州,擒殺王瑤,又南下渡河,在朝邑(今陝西大荔東南)擊敗王行約。京師聽說沙陀、軍到來,亂作一團,諸軍互相攻擊,火燒宮門,唐昭宗也在亂中逃往南山。李克用軍進入關中,所向無敵,韓建、李茂貞首先屈服。唐昭宗下詔削奪王行瑜官爵,讓李克用全力進攻王行瑜。王行瑜死守梨園寨,李克用派李存信、李罕之猛攻,寨中食儘力窮,王行瑜棄城逃往龍泉鎮,又被李克用軍攻克。王行瑜逃到分阝州,李克用將其團團圍困起來。王行瑜登城痛哭流涕,請求李克用放條生路,李克用不答應,王行瑜攜家人棄城而逃,途中被部下殺死。唐昭宗回到長安,李克用駐兵雲陽,將佐們提議人城覲見天子,李克用的親信蓋寓說:「天子剛返回宮中,長安城內人心混亂,大王若引兵人覲,會嚇壞城中百姓的。」李克用聽後若有所悟地說:「連蓋寓都不想讓我入朝,何況天下人乎!」於是上表引軍東歸。唐昭宗大喜,加封李克用為晉王,特賜河東將士錢三十萬緡,李克用再次贏得唐朝舊臣的心。此戰期間,唐昭宗曾經派張承業為河東軍供奉官,張承業對李克用的作為極為敬佩,就留在河東, 日後成為李克用打天下的重要幫手。4.汴晉爭衡上源驛事件之後,朱全忠深感實力不濟,便暫時不再和李克用爭鋒,全力在河南、山東、淮北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先後消滅了蔡州的秦宗權、徐州的時溥、兗鄆的朱瑾兄弟和淄青的王師範,佔據了中原廣袤的土地,其實力已足以與李克用抗衡。在此期間,李克用二下關中,南定澤潞,北破赫連鐸,威服河北,也可以說勢力達到極盛。但李克用的強盛主要憑藉的是建立在山西多民族雜居、民風悍勁基礎上的代北軍事集團的驍勇善戰,這使他的武力征服成果並不鞏固。他以強大的武力使周邊藩鎮屈服,但他統治無方,用人不當,所以這些藩鎮常有反叛之心。軍閥出身的李克用還剛愎自用,不善識人用人,氣死李克修,錯用李克恭,導致了昭義的叛亂,但他卻從不接受教訓。李存孝在抗擊朝軍、收復澤潞的大戰中立下了大功,但李克用卻任命康君立為昭義節度使,由此埋下了李存孝怨恨的種子。李克用寵信善進讒言的李存信,李存信嫉忌李存孝,常在李克用面前說李存孝的壞話,使李存孝心中很不安。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在邢州的李存孝便勾結朱全忠和鎮冀節度使王鎔,背叛李克用,企圖擁兵自重。李克用聞訊大怒,親自統兵圍攻邢州,王鎔頂不住而倒戈,李存孝無奈,痛哭流涕,自縛出降。糊塗的李克用知道李存孝並無反心,又惜其驍勇,本不想殺他,但為了震懾諸將,又不得不擺出一副殺相,下令將他車裂。李克用原以為諸將會為李存孝求情,誰知諸將素來嫉恨李存孝恃勇驕橫,無人為他說話,李克用無奈,弄假成真,殺死李存孝。與李存孝關係極好的勇將薛阿檀也因此自殺。李克用失掉二位驍將,軍事實力自然下降,而且內部也離心離德,勢力開始衰退。李克用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驕縱部下。代北軍事集團主要是由入居山西北部的少數民族組成的,文化素質比較低,戰爭中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李克用對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看不慣,請求整肅軍紀,李克用卻對兒子說:「這些人跟隨我攻戰數十年,英勇善戰。當今四方諸侯都重賞招募勇士,我若管製得太緊,他們就會散去。」這是一種極其荒唐的理論。縱容姑息將士殘害百姓,只能使李克用越來越喪失民心。汴晉爭奪,首先從爭奪魏博開始。魏博鎮處於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魏博是河朔藩鎮之首,因此汴晉爭奪河北,必從魏博開始。當朱全忠攻兗鄆之際,朱瑾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派李存信假道魏博去救援。朱全忠用離間計遊說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克用肆志吞併河朔,還師之日,貴道可憂。」偏偏晉將李存信率兵經過魏博時,仗勢欺人,羅弘信大怒,發兵襲擊,李存信猝不及防,倉皇逃走。魏博與河東的關係遂告決裂。河中是李克用南下的出口,李克用勢力衰落,朱全忠便想乘機奪取河中。唐昭宗天復元年(901年),朱全忠大舉進攻河中,並派兵扼守住晉、絳。王珂趕緊向李克用求救,但李克用已無力救援,王珂無奈,被迫投降了朱全忠。朱全忠任命張存敬為河中節度使,從此控制了河中。次年,汴軍直撲晉陽,晉軍連戰連敗,李克用焦惶無措,甚至想放棄晉陽逃回雲中。諸將苦勸,李克用才靠周德威、李嗣昭等拚死守城,奮力反撲,打退了汴軍的圍攻。但河中一丟失,晉軍南下的一條通道被堵塞了。汴晉爭奪的焦點是澤潞。從太原經潞州(今長治市)東出壺關,便是相州和魏州;從太原經澤州(今晉城市)出天井關,就是河南大地。所以,上黨地區古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李罕之乘昭義節度使剛剛去世,擅自引兵從澤州摸黑攻人潞州,然後上表請求當昭義節度使。李克用不準,李罕之就投降了朱全忠。李克用命李嗣昭率兵討伐。第二年,朱全忠命葛從周從河北入土門(今井陘口),氏叔琮自馬嶺(今太谷東南馬嶺山)攻遼州樂平(今昔陽縣),兵鋒直抵榆次,企圖偷襲太原,同時緩解李罕之的壓力。但偷襲沒有得手,氏叔琮被周德威打得大敗。朱全忠又命令丁會領兵進佔澤州。李克用聞訊,命李嗣昭統大軍南下,奪取了澤州,讓李存璋做了澤州刺史,封閉了天井關。汴軍只有賀德倫孤守潞州,李嗣昭將潞州城團團圍住,城內糧草斷絕,賀德倫靠夜色掩護出城逃向壺關,被晉將李存審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李克用奪回了澤潞。唐昭宗天復元年(901年)三月,朱全忠再次大舉進攻山西,主力氏叔琮部克天井關,攻拔澤州。晉潞州守將孟遷也投降了汴軍。氏叔琮軍威大震,直逼太原。太原再次陷入包圍之中。李克用親自登城指揮軍民守衛,李嗣昭、李嗣源在城牆上鑿暗門,夜出奇兵騷擾敵人。當時正趕上大雨,汴軍眾多,糧草供應不上,士卒也多患上痢疾,大軍只好漸漸退走,只留丁會守潞州。天礻右三年(906年)朱全忠率大軍討伐幽州(今北京市)劉仁恭,李克用乘機命周德威、李嗣昭南下進攻澤潞。當時朱全忠殺害了唐昭宗,駐守潞州的丁會聞訊後,痛哭流涕,舉城投降了李克用軍。朱全忠得知潞州失守,也火燒輜重,退出河北。第二年三月,朱全忠在汴梁稱帝,建立後梁,澤州仍歸後梁控制。當年五月,朱全忠命軍隊圍攻潞州。梁將康懷英環城築壘,周德威乘其立營未穩,命騎兵衝擊,梁軍大敗。梁將李思安在康懷英所築寨壘之外又築一壘,梁軍駐在兩壘之間,稱為「夾寨」。當年十月,李克用病死於太原。二、李存勖建立後唐1.「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克用臨死之前,召其弟蕃漢都知兵馬使李克寧,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吳珙,掌書記盧質等,共立其子李存勖為嗣。李存勖年少,怕眾人不服,就假意推讓李克寧,李克寧卻表示支持李存勖。但當時李克用的那些掌兵權的義子們不滿李存勖,就慫恿李克寧奪位。李克寧圖謀政變,李存勖、張承業搶先下手,殺掉李克寧一夥,晉陽局勢重又穩定下來。李克用死前曾囑咐李存勖,說:「嗣昭困於重圍,我不及見矣。等喪事一完,你與德威等應馬上去救援。」再說朱全忠大軍圍困潞州,得知李克用已死,料想晉軍必退,朱全忠就退回大梁,只留部將劉知俊圍攻潞州。後梁方面主驕於上,將卒惰於下。但李存勖卻正與部下謀劃著解潞州之圍。李存勖對部將們說:「上黨,河東之藩蔽。無上黨,是無河東也。汴人聞我有喪,又認為我少年嗣位,不熟悉軍旅之事,他們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練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解圍定霸,在此一役。」李存勖又派人賄賂契丹王阿保機,請契丹出騎兵以助軍威。後梁開平二年(908年)五月,李存勖率周德威、丁會統軍從太原南下直撲潞州。梁軍還在睡夢之中,晉軍如從天降,打得梁軍暈頭轉向,大敗而歸。朱全忠召見敗逃回來的將領時感慨地說:「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的小名),李克用可以瞑目了。至如我這些兒子們,像豚犬一樣。」晉軍乘勝進攻澤州,梁澤州守將牛存節拚死抵抗,晉軍不勝,退保高平。更讓朱全忠心驚肉跳的是李存勖通過整頓內政,使晉政權變得更為強大。潞州解圍之後,李存勖回到晉陽,重用張承業、周德威等名臣,開始整肅內政,以圖重振雄風。李存勖常年在外征戰,有關軍政的大小事情全部委託給張承業。張承業廉潔奉公,勵精圖治,「勸課農桑,蓄積金谷,收市兵馬,征租行法,不寬貴戚」。因而,晉境.內社會秩序井然,並保證出征軍隊的軍餉供給。《資治通鑒》卷266稱:李存勖「命州縣舉賢才,黜貪殘,寬租賦,撫孤貧,伸冤濫,禁奸盜」,結果「境內大治」。李克用時期,晉陽城內軍士放縱,經常擾亂街市,禍害百姓。李存勖任命李存璋為河東軍城使、馬步都虞侯,整頓軍容軍紀,捉拿到城中那些特別橫暴者立刻處死。旬月之間,城內秩序井然,風氣大變。收復潞州之後,李存勖任命李嗣昭鎮守。當時潞州被圍困一年,士兵、百姓因凍餓而死者過半,市井一片蕭條。李嗣昭在潞州勸課農桑,寬租緩刑,數年之間,潞州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李存勖深知「。河東地狹兵少」,加緊對騎兵的訓練,並整肅軍紀,練就了一支精兵。李存勖十分善於籠絡部下。李嗣昭和周德威有矛盾,李嗣昭被困潞州,李存勖讓周德威與自己一起去解救。入城後,李存勖把二人叫到一起,嗣昭也十分感謝德威,二人從此和解,一心輔佐李存勖。內部力量的凝結,使李存勖政權更加穩固、強大。經過整頓內政,沙陀李氏政權出現了空前的強盛氣象,李存勖開始著手實施他的「兼山東、取河北」的戰略計劃。2.兼山東、取河北山西雖然民風強勁,易守難攻,但畢竟土狹民少,難成大業。李存勖曾兩次命周德威出兵陰地關,企圖打通南進的出口,但都沒有成功。於是進軍廣袤的河北大平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而後梁,在控制了魏博後,進一步向河北北部發展也是勢所必然。晉汴爭奪再次聚焦於河北。後梁開平四年(910年),朱全忠發兵進攻鎮州王鎔的深州(今河北深縣)和冀州(今河北冀縣),王鎔和易定節度使王處直共推李存勖為盟主,並請求派兵援助。李存勖果斷決定出兵,先命周德威為前鋒,出井陘口屯兵趙州(治今河北趙縣),然後留李存審守太原,自己親統大軍到趙州與周德威匯合。沿途捉到梁軍士兵,說朱全忠曾給部下下了死命令:「鎮州反覆無常,終究是後患。此次你等精兵北上,鎮州即使是以鐵為城,也要必為我取之。」李存勖命人將這些士兵押送給王鎔,更堅定了王鎔的依附之心。晉、梁兩軍相遇於柏鄉(今河北柏鄉縣),梁軍深溝固壘,不肯出戰。李存勖主張速戰,但周德威認為:「我軍騎兵在乎原廣野上方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今壓賊壘門,騎兵施展不開。」李存勖不高興。周德威怕李存勖作出輕率的決定,就去見張承業,說:「我軍去賊咫尺,所隔只有一水,梁軍若造橋攻我,我軍危矣。不如退軍高邑(在柏鄉北三十里),誘敵出戰。」張承業說動了李存勖,晉軍後退三十里,只派游兵捕捉梁軍出來割草的士兵。梁軍糧草不濟,陷入困境。周德威命大將李存璋率步兵埋伏在野河之北,令李嗣源率騎兵去梁軍營寨前叫罵。梁軍被激怒,殺出營寨,向河橋衝過來。晉軍先用騎兵衝擊,然後步兵殺出,殺得梁軍屍橫遍野,幾乎全軍覆沒,史稱「柏鄉大捷」。此後,黃河以北州縣紛紛落人晉軍之手,晉的勢力直逼黃河北岸。汴晉爭奪中,晉佔據了優勢。在晉梁大戰之際,據守幽州的劉守忠的反叛又吸引了李存勖的注意力。自古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魏晉南北朝以來,大量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其驍勇善戰之風更習染了燕趙大地,所以天下精兵多出燕趙。佔據山西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早有覬覦幽燕之心。.唐朝末年,劉仁恭佔據幽州,後又乘亂奪取了滄州,自稱「地方二千里,帶甲三十萬,東有魚鹽之饒,北有塞馬之利」,驕橫自大,以強藩自居。就在朱全忠稱帝的907年,劉仁恭擔心幽州城不堅固,在幽州西面的大安山上修築館舍, 自以為「此山四面懸絕,可以少制眾」,就廣選美女,聚斂錢財,煉不死丹藥,自擬帝王,過起荒淫的生活來。他的兒子劉守光比他更荒淫,竟然私通其父小妾,被其父貶斥於外。此時,他乘機率兵攻人幽州城,將其父從大安山上捉回,囚禁起來,自稱節度使。後又妄自尊大, 自稱「大燕皇帝」。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誰敢率先稱帝,就無異於自居於爐火之上,成為眾人爭攻的對象。柏鄉大捷之後,李存勖於後梁乾化二年(912年)派大將周德威從太原起兵,東出飛狐(位於今河北蔚縣與淶源之交界處,是晉北通往華北的要道),聯合王鎔、王處直,直逼幽州。晉軍連破瓦橋關、龍頭岡,節節勝利,燕境大部分被晉軍佔領。劉守光求降,晉軍不答應,發兵攻城。城破,劉仁恭、劉守光父子被擒,幽州成為李存勖的轄境。從此,李存勖再無後顧之憂,就專意南下,與後梁一決雌雄。在李存勖出兵幽燕時,朱全忠也率大軍北上,結果遭到晉將李存審的襲擊,敗回汴梁。朱全忠幾次遭受晉軍的挫敗,心情鬱悶,本是流氓出身的他,變得更加荒淫暴戾,宮裡宮外肆行淫穢,連兒媳婦都不放過。他的兒子朱友硅引軍入宮,殺死其父,自己稱帝。素來被朱全忠猜忌的楊師厚,乘亂攻佔魏博,又率兵萬人殺人洛陽,朱全忠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乘機發動政變,殺朱友硅,自己做了皇帝,是為梁末帝。後梁的內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更為李存勖南征提供了機會。由於澤州、河中被後梁控制,李存勖選擇了從河北南下與梁爭鋒,魏博再次成為汴晉爭奪的焦點。後梁貞明元年(915年),佔據魏博的楊師厚死,梁末帝平時就痛恨魏博驕橫難制,乘機下詔分魏博為天雄、昭德兩鎮,強迫一半魏博將士到相州,另立昭德鎮。魏博將士不滿,發生嘩變,劫持天雄節度使賀德倫降晉,請晉軍南下。李存勖得訊,立即派大將李存審從趙州進據臨清(今河北臨西縣),隨後,自己也親率大軍出黃澤嶺(位於今左權縣東南)東下太行,賀德倫以魏州(今河北大名)投降晉軍。後梁聞訊,派大將劉尋阝統精兵萬餘人赴河北迎戰晉軍。雙方小規模交戰之後,劉尋阝以為晉軍集中魏州,晉陽必然空虛,在偽裝一番之後率兵悄悄北上偷襲晉陽。劉尋阝軍行至樂平(今昔陽縣),正趕上大雨連日,道路泥濘,士卒行進十分困難,墜崖而死者十之二三,糧草也即將用盡。晉將李嗣恩、周德威聽說劉尋阝偷襲晉陽,都率兵趕去救援。劉尋阝偷襲無望,只好原路返回,在莘縣(今山東莘縣)修城挖塹,準備堅守。晉軍先斷其糧道,又揚言要回晉陽。劉尋阝不知是計,忙奏請朝廷要襲取魏州。梁軍半夜趕到魏州城下,晉將李嗣源領兵從魏州城中殺出,李存勖領兵從背後尾隨殺到,晉軍左沖右殺,梁軍抵擋不住,死傷慘重,劉尋阝只帶十餘人逃脫,渡過黃河,退保滑州(今河南滑縣)。在河北大戰的同時,梁派大將王檀從河中領兵3萬出陰地關,直攻晉陽。晉陽城中沒有準備,人心惶惶,十分危急。留守晉陽的張承業從容部署,晉昭義節度使李嗣昭聞晉陽被困,急派大將石君立率五百騎兵救援。石君立朝發上黨,夕至晉陽,衝破重圍,殺人城中,然後與城中將士合兵殺出,梁軍大敗,撤圍而去。劉尋阝兵敗,王檀無功,後梁末帝朱友貞感嘆道:「吾事去矣!」確實,河北大部分地區已被晉軍佔領,後梁勢力退到了黃河沿線。後梁的頹勢已難以挽回了。3.李存勖稱帝滅梁奪得魏州後,李存勖就把魏州作為進攻後梁的基地。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十二月的一天,李存勖在魏州城南打獵,發現黃河冰合,就率兵渡河,奪取梁軍楊劉城(位於今山東東阿縣),在黃河南岸紮下一顆釘子。貞明四年八月,李存勖謀劃大舉伐梁,在魏州大閱兵後,渡河到達楊劉城,然後循河而上,紮營於麻家渡(位於今山東鄄城縣東北)。後梁也派賀瑰、謝彥章統兵迎戰。謝彥章善於指揮騎兵作戰,賀瑰嫉妒謝彥章,就以謀反罪殺害謝彥章,後梁僅有的一點騎兵也不堪一擊了。李存勖聞訊後,產生輕敵情緒,率十萬精兵直搗大梁。晉軍行至胡柳坡(今山東鄄城縣西南),雙方發生遭遇戰,李存勖率親軍直衝敵陣,梁軍向西敗退,正碰上周德威統領的幽州軍,幽州軍以為遇上強敵,大亂,周德威也被亂軍踩死。李存勖指揮騎兵衝擊梁軍,梁軍陣亂,自相踐踏,死亡3萬人。晉軍乘勝攻拔濮州,駐軍德勝渡(在今河南濮陽縣)。從貞明四年到貞明六年,晉梁夾河大戰三年,天下為之震動,雖然互有勝負,但總得說,晉軍逐步佔有了優勢。貞明六年四月,後梁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奪占同州,投降了晉軍,梁末帝派劉尋阝為河東道招討使,進攻同州。李存勖命李存審、李嗣昭領兵救同州。劉尋阝知晉軍到,早嚇破了膽,放棄關中,逃回汴梁。晉得河中,勢力更盛。儘管晉梁力量對比,晉佔優勢,但滅梁的進程卻是複雜的。首先,南線戰事還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河北鎮州卻發生了變亂,王鎔部將張文禮殺害王鎔,勾結契丹,圖謀與李存勖抗衡。後梁龍德元年(921年)八月,李存勖命閻寶、史建瑭攻拔趙州,又進軍圍困鎮州(今河北正定縣)。隨後,他留李存審、李嗣源守德勝,自己也北上去攻鎮州。十二月,契丹南下攻幽州、涿州、定州,晉軍於新城(今河北新城縣)擊敗契丹,當時正值大雪天,契丹人馬無食,只好退回故地。晉將閻寶挖開漕渠,水灌鎮州。城內以求食為名,派500人外出,閻寶大意,被鎮兵突然襲擊,火攻營寨。李存勖讓李嗣昭為北面招討使,繼續圍攻鎮州。但鎮人叛晉後,自認為城破之日,必然玉石俱焚,所以人人抱定必死之心。晉軍攻城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大將史建瑭、李嗣昭、李存進戰死,閻寶兵敗之後,也憂憤而死。最後,李存勖以李存審為北面招討使攻城,城中將李再豐為內應,從城上放下繩索吊晉兵人城,才平定鎮州。鎮州變亂剛平定,澤潞又出了問題。李嗣昭統澤潞兵攻鎮州,被暗箭射死,李存勖讓李嗣昭諸子護喪歸葬晉陽,但李嗣昭之子李繼能、李繼韜卻率父親牙兵數千擁喪歸潞州,李繼韜上表請求任命他做澤潞留後。李存勖雖然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他仍然內心不安,就送二子為質,請梁出兵保護。晉衛州刺史李存儒,原是以俳優身份被晉王寵幸,擔任刺史後,專心一意聚斂錢財。梁人知道他很不得人心,派兵夜襲衛州。奪占衛州之後,又連克淇門、共城、新鄉。於是,澶州之西、相州之南的大片土地,都被梁佔有。由於晉軍丟失了這些地方,「晉人失軍儲三之一,梁軍復振」。儘管如此,李存勖滅梁之心依然十分堅定。平定鎮州叛亂之後,滅梁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為了鼓舞士氣,李存勖決定稱帝。晉梁夾河大戰,使李存勖聲譽大增,外藩和將佐們曾多次勸他稱帝,但李存勖卻說:「先王曾對我說: 『從前我進兵關中誅賊,威震天下,當時我若挾天子據關中,自作九錫禪文,誰能禁我!但我家世忠孝,以復唐社稷為心。你當慎記此言。』言猶在耳,此議非所敢聞也。」但將佐們勸進不已,李存勖慢慢心動,命人求購皇帝的法物。張承業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勸李存勖萬萬不可為此。李存勖說:「此非我所願,但部下有此意,奈何?」張承業知道李存勖已聽不進他的話,.憂憤成疾,一病不起。922年張承業死,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城南筑壇,祭告上天,登上皇帝位,國號稱大唐,史稱後唐。以魏州為興唐府,建東京;以太原府為西京;又以鎮州為真定府,建北都。統管13個節度使,共領50州。李存勖就是唐庄宗。當年,後梁鄆州守將盧順密送信降唐,李存勖命李嗣源自德勝統兵五千佔領鄆州。鄆州地近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後梁朝廷驚恐萬分。為了減輕大梁的壓力,梁末帝命王彥章為北面招討使,進攻德勝;同時發兵進攻澤潞。雙方的夾河之戰打得十分艱苦。梁將王彥章,外號王鐵槍,非常勇猛。李存勖親自到前線督戰,屯駐澶州。他對駐守德勝的晉將朱守殷說:「王鐵槍很勇猛,必來進犯,你們要嚴加守備。」王彥章受命三日,就連破德勝等四寨,聲勢大震,又乘勢攻楊劉渡,企圖使鄆州的李嗣源軍陷入絕境。李存勖親自到楊劉督戰,才打退梁軍。昏庸的梁末帝竟然罷免王彥章的兵權,讓其東攻鄆州,卻讓殷凝擔任北面招討使,守澶州一線。就在此時,契丹卻再次南下侵擾,許多將領勸李存勖暫時與梁議和。郭重韜認為退則前功盡棄,主張「留兵守魏,固保楊劉」,讓李存勖「以精兵與鄆州(指李嗣源)合勢,長驅人汴」,汴梁「城中空虛,必定望風自潰」。降將康延孝更清晰地對李存勖說:「梁主上昏庸,百官腐敗,又數道分兵,分散兵力。陛下帥精騎五千自鄆州直抵大梁,擒其偽主,旬月之間,天下定矣。」力主乘大梁空虛,一舉滅梁。十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為前鋒出擊,擒其大將王彥章,然後日夜兼程,直抵汴梁,將梁末帝圍困起來。梁將王瓚開門引李嗣源人城,梁末帝自殺,百官出降,梁滅亡。隨後,唐遷都洛陽。4.遷都後唐庄宗的蛻變滅梁之後,後唐又進兵關中,滅歧;揮兵伐蜀,滅前蜀,得漢中及兩川之地。後唐王朝達到了極盛。唐庄宗遷都洛陽後,後唐的統治重心也由山西南移到河南。山西地狹民貧,民風也比較樸素,李存勖集團也還能保持進取之心。河南沃野千里,物力豐富,民風奢侈。文化素養很低的代北軍閥集團很難經得起這樣的考驗。李存勖首先就腐化了起來。李存勖本是一個公子哥,據說也能寫詩作賦,但沒有受過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但卻是一個缺乏遠大政治眼光的人物。在滅梁之前,他能體會到存亡的危險,因而也能自覺地約束自己,信任他人,聽得進他人的意見。但滅梁之後,李存勖日益驕傲起來,放鬆了對自己的約束。首先是生活上的腐化。他整日忙于田獵,沉湎聲色,搜刮財富,廣建宮殿。李存勖還自幼喜歡音樂,所以特別喜歡伶人,讓他們隨便出入宮廷,甚至還讓他們擔任重要官職。這些小人便仗勢橫行,蠹政害民,使後唐政治更為腐敗。李存勖從前還能體恤百姓,夾河大戰時,他巡視魏州,當地百姓多拖欠賦稅,他責問主管官趙季良,趙季良說:「殿下謀攻取而不愛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恐河北也非殿下所有,況河南乎屍李存勖向趙季良表示謝意,並重用季良。但到同光年間,李存勖卻想方設法聚斂錢財,根本不顧百姓死活。在滅梁戰爭中,李存勖還能體會到勝利的不易。李周守楊劉,頂住了王彥章的攻擊,事後李存勖對李周說:「若不是你善於防禦,就壞事了。」李嗣源攻下汴梁,李存勖手拉著李嗣源的衣袖說:「我有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勞,天下與你共之。」但後來他在接見荊南的高季興時,口氣就變了,是豎著手指說:「我於指頭上得天下。」他還愛賣弄文才,對勛臣們自誇曾手抄過《春秋》。與此同時,唐庄宗也不再信任那些與他打天下的勛臣們,李嗣源遭到猜忌、冷遇。後唐剛建立,郭崇韜被任命為樞密使,執掌朝廷軍政。郭崇韜是五代時期少有的賢能之臣,他才識出眾,忠直廉潔,勇於承擔責任,不避嫌疑,在後唐初的政壇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痛恨宦官、伶人,在征蜀過程中,這些人就向唐庄宗進讒言誣陷他,唐庄宗竟不辨曲直,將其父子殺害。以河中降唐的功臣朱友謙也被冤殺。小人當道,賢能遭殘害,唐庄宗的不得人心可想而知。功臣宿將,人人自危;藩鎮將士,離心離德,流言四起。動亂首先在蜀中爆發,大將康延孝舉兵反叛;魏博士兵嘩變,唐庄宗命李嗣源領親軍討伐,士兵變亂,劫持李嗣源,反攻汴梁、洛陽,唐庄宗也在兵亂中被射死。李嗣源當上了皇帝。李存勖的悲劇也與遷都有一定關係。李存勖接受張全義的建議遷都洛陽,才迎太后自晉陽來,以示不準備再回晉陽,也不以晉陽為根本了。晉陽地狹民少,財力不豐,難以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運轉,所以李存勖的遷都也是不得不然。但在軍閥混戰的年代,選擇一塊根據地是十分重要的。後唐以晉陽為根本,以山西為根據地,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山西四面皆有雄關,而且境內地形複雜,晉陽城又十分堅固,所以,劉尋阝、王檀偷襲晉陽,都不能成功。李克用被朱全忠擠壓到晉陽城下,仍能夠堅持得住,最後轉危為安,得以重振河山。而河南是四戰之地,防守極為困難,李存勖從鄆州一舉而拿下汴梁、洛陽,幾乎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這一點李存勖是應該認識到的,但缺乏政治見識的李存勖在選擇定都洛陽時,並沒有做相應的軍事部署,以至於讓李嗣源故伎重演。李存勖在吞燕滅梁的過程中,可謂智勇皆備,但滅梁後為時不過三年,就內叛外離,成為獨夫民賊,死時只有42歲。歷史是多麼的殘酷無情而發人深思。後人評價李存勖「知用兵之術,不知為天下之道」,軍事家並不就是政治家,代北軍事集團在中原確立統治後,整體上不能轉換角色,以治國安邦為務,就只能走向腐敗和衰敗。2.後唐明宗李嗣源李嗣源也是沙陀人,從小跟隨李克用打仗,有勇有謀,雖然不識字,但了解民間疾苦。他在位期間,本能地進行了一些改革,後唐一時出現了小康局面。唐明宗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條:(1)剪除佞幸。唐明宗上台後,針對同光弊政,首先罷逐伶官,誅戮為非作歹的宦官,斬除奸臣孔謙,罷諸道監軍使,除掉了這些在朝內朝外禍亂朝政的奸臣。(2)精簡機構,汰除冗濫。後唐朝廷政治經驗不足,設官重重疊疊,增加了民眾的負擔。唐明宗撤消了許多有名無實的機構,更主要的是裁汰了許多宮女、宦官和各類宮人,減少朝廷經費開支,從而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3)嚴懲貪官。唐庄宗對地方貪官採取放縱政策,唐明宗則嚴厲打擊,他曾發怒說:「食我厚祿,偷我倉儲,必死無疑。」對貪官嚴懲不殆。(4)減免租稅,嚴禁高利貸盤剝。(5)鼓勵學習,留心治道。他曾告誡自己的兒子說:「我馬上取功名,沒有時間讀書。我老了,不能勉強,但我還常想聽聽書中講的道理。」他還經常與宰相馮道談論政事,在那個草莽英雄的時代,一個文盲皇帝,能夠如此,實在已是很不容易的。唐明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個南下的代北軍事集團文化素質太低,朝中缺乏治國安邦的人才,唐明宗能夠重用的大臣只有安重晦和任圜。任圜相對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有才能的人,能選拔才俊,憂國如家,使「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最後卻遭到安重晦的陷害。安重晦是內遷少數民族出身,僅僅粗通文墨,雖然忠心耿耿,但對唐明宗改善朝政發揮不了多少好的作用。《舊五代史》都說唐明宗是「君親可輔,臣子非才」,可見,治國安邦的人才匱乏,是後唐最終難以挽回敗局的根本原因。從唐後期以來,藩鎮將卒驕橫是政局動亂的一個基本原因。唐明宗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依然姑息藩鎮,寬容驕兵悍將,這些人一有機會就會興風作浪。立儲是中國封建皇位傳承製度的核心問題,但唐明宗連這樣的問題都沒有認識到,以至有人勸他立太子,他竟以為是要讓他退位,就痛哭流涕,大臣們也就不敢再勸。由此可見,沙陀代北軍事集團對成熟的中國封建政治文化還基本沒有掌握,它在中原難以立足就不難理解了。唐明宗上台時就已60歲了,長興四年(933年),他得了重病,他的兒子李從榮發動軍亂,把他活活氣死。他的五兒子李從厚即位,但此人優柔寡斷,聽信小人,李嗣源的養子潞王李從珂時任風翔節度使,就從關中起兵,以「清君側」為名,率軍攻人河南,奪得皇位,是為唐末帝。驕兵悍將再一次得手擁立新皇帝,這更強化了所謂「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的觀念,這種觀念不清除,五代的政局就難以穩定下來。覬覦皇位的野心家時刻在萌發奪位的念頭,最終給後唐政權以致命一擊的便是這樣的野心家石敬瑭。三、契丹羽翼下的後晉王朝1.「兒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也是沙陀部人,其父以善騎射常隨李克用征戰。石敬瑭生於太原汾陽里,長大後,性格沉穩,喜讀兵法。李嗣源對他十分看重,把女兒嫁給了他,視為心腹,常隨左右征戰。李存勖與劉尋阝戰,李存勖身陷重圍,石敬瑭率十餘騎殺人敵陣,左衝右突,無人敢當。戰後,李存勖感慨地說:「真是將門出將啊!」還親自為他「啖酥」,這在沙陀族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殊榮。李嗣源在魏州被亂軍劫持,想獨身歸朝,石敬瑭說:「豈有軍變於外,而上將獨無事者乎?且猶豫者兵家之大忌,不如速行,願得騎兵三百先攻汴州。」李嗣源才最終下決心進軍汴州,奪得皇位,石敬瑭可謂是第一功臣。石敬瑭是一個有政治才能的人,他擔任陝州保義軍節度使,還未滿一年,境內軍民之政就大治。後來唐明宗任命他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雖為一方大帥,但他決不以聲色自娛,每天辦完公事後,就召集幕僚討論民間利害、刑政得失,因而第一次出鎮河東,就為自己贏得了聲譽。後來他又移鎮常山,以「孝治」為行政準則,勤於吏事,上下服其明斷。石敬瑭最佩服李嗣源,李嗣源一死,他的政治野心就暴露出來了。他起兵時就說:「我自應順(後唐閔帝李從厚的年號)中少主出奔之日,就看到人心已去,憤憤於方寸者三年矣。」閔帝有難,他不去救援,放任李嗣源的兒子們自相殘殺。李從珂與石敬瑭曾是李嗣源征戰時的左膀右臂,原本就互相不服。清泰元年(934年)李從珂奪得皇位後,石敬瑭不得不入朝覲見,但他很害怕引起李從珂的猜忌,就裝出一副病秧子相,卻讓他老婆和岳母(曹太后)求情出鎮地方,希望儘快脫出牢籠。李從珂上了他的當,還說:「石郎不僅是親戚,而且與我共過患難,我為天子,非石郎尚誰托之屍就再次任命石敬瑭出鎮太原。石敬瑭到太原後,如魚得水,假借防備契丹入侵為名,不斷請求朝廷增兵運糧,蓄積人力物力。清泰二年,石敬瑭駐軍於忻州,朝廷派使臣給軍隊送夏衣,並傳詔安撫,軍人們再三再四地山呼萬歲,把石敬瑭嚇壞了,就殺了挾馬將李暉等30餘人,事態才平息。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為了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幾次上表說自己有病,請求改任他職。朝廷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石敬瑭疑心朝廷已經覺察到他的野心,就決定抗拒朝命。都押牙劉知遠、掌書記桑維翰也都勸石敬瑭利用太原「士馬精強」和背靠契丹兩大優勢,起兵反唐。石敬瑭不肯離開太原,唐末帝知其必反,就任命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調集三萬兵馬紮營於晉陽城南的晉安鄉,圍攻太原。石敬瑭趕緊讓桑維翰草表向契丹稱臣,並請以父禮事之,還約好事成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予之。儘管劉知遠反對,石敬瑭覺得大敵當前,還是那樣做了。契丹見信後大喜,答應秋後出兵。唐末帝並非唐明宗的親兒子,奪位後又沒有治國之才,很不得人心。石敬瑭一舉起反唐旗幟,後唐大將安審信、安元信、安重榮、張萬迪等就紛紛投靠了石敬瑭。張敬達根本就沒有軍事才能,軍事部署抓不住要害。首先,派兵扼守雁門關,防止契丹南下,是孤立石敬瑭的關鍵一步棋,他卻沒有去走;其次,朝軍勢大,應該急攻太原,張敬達卻採取築長圍以圍困太原的戰術,貽誤戰機。以至於劉知遠都看出「敬達輩高壘深塹,欲為持久之計,無他奇策,不足慮也。」加以太原城池堅固,張敬達的攻城戰術很不奏效。但即便如此,要不是契丹南下,晉陽已是「城中日窘,糧儲浸乏」,或許就支持不了多久了。九月,契丹主帶領五萬騎兵南下,自陽武谷順利進至太原,向唐軍突然發起衝擊,唐軍被分為兩半,步兵幾乎全被消滅,馬軍退保晉安寨。當時張敬達部下還有五萬騎兵,如果敢和契丹一決雌雄,勝負未可知也,但張敬達卻死守晉安寨,派人向唐末帝報信去了。張敬達兵敗的消息傳到洛陽,唐末帝已感到大事不好,急令符彥饒統領洛陽馬步軍進駐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北),范延光統領魏州兵由邢州青山口直插榆次,盧龍節度使趙德鈞統領幽州兵自飛狐道出代州,斷契丹後路,又令潘環領西路兵由晉、絳過兩乳嶺出慈、隰,共救晉安寨。並下詔親征。曾經勇猛善戰的李從珂已完全被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腐化了,他到懷州(今河南沁陽縣)後就不敢再北上了,只是派趙德鈞之子趙延壽出兵潞州,令禁軍將領康思立統領騎兵進軍至祁縣團柏谷去解救張敬達。將帥們勸他北行,他竟焦躁地說:「卿輩勿說石朗,使我心膽墜地。」天子如此,朝臣們誰肯儘力!各路救援軍都怕契丹軍,觀望不前。契丹主耶律德光已看出唐末帝無所作為,就對石敬瑭說:「此次南下成功,就立你為天子。」石敬瑭再三假意辭讓後,最終接受契丹冊封,在柳林築壇,即大晉皇帝位,改元為天福元年(936年)。並割讓「燕雲十六州」(幽、冀、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給契丹,還答應每年給契丹進貢帛30萬匹,與契丹結為「父子之國」,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實際上他比耶律德光還大兩歲),所以後人稱石敬瑭為「兒皇帝」。後唐遷都河南後,皇帝身邊以沙陀為核心的親兵集團也基本南下,太原的軍事實力有所削弱,石敬瑭僅憑自己的力量要滅掉後唐,是很難的。契丹族自阿保機於916年稱帝後,勢力發展得很快,938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國勢日盛。割據太原的野心家其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契丹的向背,這是五代後期歷史的又一大特點。2.石敬瑭入主中原契丹耶律德光雖支持石敬瑭稱帝,但他還是有後顧之憂,因為如果趙德鈞進軍代州,斷其後路,是很危險的。但趙德鈞也是一個不顧大局的野心家,他看到後唐出現了危機,為了博得契丹的支持,不僅沒有去斷契丹後路,而是引兵到了團柏谷,和他的兒子匯合後,就給耶律德光寫信說:「若立我為帝,我們父子就統兵南下平洛陽,與契丹為兄弟之國,仍許石敬瑭常鎮河東。」和石敬瑭爭著當賣國賊。石敬瑭聽說後,嚇得趕緊到契丹帳前,從早到晚痛哭流涕,磕頭哀求。契丹最後下決心只支持石敬瑭。後晉小朝廷已經建立,當務之急是拿下晉安寨。晉安寨中張敬達幾次指揮部將高行周、符彥卿率騎兵出戰,都因寡不敵眾,無法實現突圍。寨中糧草已盡,眾人勸張敬達投降契丹,張敬達不肯,副總指揮楊光遠就殺死張敬達開門迎契丹人寨。得晉安寨的唐軍加盟後,後晉的實力有所加強,石敬瑭開始考慮進軍中原。石敬瑭軍至團柏谷,趙德鈞父子率先逃遁,符彥饒等軍大亂,自相踐踏而死者萬餘人。趙德鈞父子逃到潞州,石敬瑭軍跟蹤而至,趙氏父子出城投降。耶律德光將其父子送回國去,契丹述律太后對趙德鈞說:「我兒將行時我告誡他說:『趙大王若引兵向渝關,你馬上就退回,太原不可救也。』你想做天子,何不先擊退我兒,然後再考慮稱帝之事。你為人臣,既有負你的主人,不去擊敵,又要乘亂邀利,所為如此,有何面目復求生乎?」趙德鈞又羞愧,又悔恨,第二年就死去了。團柏谷之軍一敗,唐末帝嚇得趕緊退回河陽,京城洛陽聞訊,城內也亂作一團,百姓紛紛四處逃竄。耶律德光駐軍上黨,只派一部分騎兵隨石敬瑭南下。晉軍出天井關,符彥饒對唐末帝說:「契丹軍隊大舉而來,河水又淺,人心已離,此不可守。」於是唐末帝斷浮橋,退回洛陽。晉軍逼洛陽,唐末帝知道守不住,就把全家帶到玄武樓上自焚而死。一代悍將,也只有這一點勇氣了。後唐滅亡。洛陽已殘破不堪,石敬瑭就把都城定在汴梁。3。契丹大舉南侵與後晉的滅亡石敬瑭稱帝,用桑維翰為樞密使,桑維翰勸石敬瑭「推誠棄怨以撫藩鎮,卑辭厚禮以奉契丹,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廩,通商賈以豐貨財」,在那戰爭頻繁的年代,只要有幾年戰爭相對較少,對老百姓來說,就是一種幸福。結果,「數年之間,中國稍安」。桑維翰的國策最核心的有三條:一是對藩鎮要姑息忍讓;二是對契丹要奴顏婢膝,竭中國之財以奉契丹。由此可以推出第三條,即只有無節制地盤剝老百姓。特別是石敬瑭靠契丹當上皇帝,就對契丹百般依賴,百般順從,既稱臣,又稱兒。皇帝的威信幾乎可以說是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各地統兵的藩鎮大帥們更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公開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石敬瑭對契丹的這種屈辱投降政策,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往往也成為那些有覬覦皇位野心的藩鎮節度使反晉的口實。天福二年(937年)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光據鄴都反;天福六年(941年),安重榮也因不滿石敬瑭的契丹政策而反晉。這些叛亂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石敬瑭也終於耗盡心血,在平定安重榮後不久就死去了。石敬瑭無子,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和宰相馮道立其侄子石重貴為晉出帝。晉出帝上台,想稍微改變一下先皇的丟人形象,就接受景延廣的意見,向契丹「稱孫而不稱臣」。耶律德光早想南侵,便以此為口實,連年發兵南下掠奪。當時後晉名將劉知遠鎮守太原,契丹從山西無隙可乘,就主要進攻河北。後晉在河北統領重兵的許多藩帥,大多心懷叵測,一見契丹南下,就紛紛投降。所以契丹幾次從河北大平原席捲南下,殺到黃河邊上。戰爭中燒殺搶掠,肆意踐踏中原百姓。開運三年(946年),契丹以張彥澤為先鋒沿邢州、相州南下,直取大梁。張彥澤夜渡白馬津,輕而易舉地攻人大梁。耶律德光進入大梁,將晉出帝及後宮妃嬪全部北遷,宮中珍寶全部據為己有,縱兵士四齣搶掠,稱為「打草谷」,民族矛盾急劇上升。四、漢周更替與「太原小朝廷」1.劉知遠建立後漢中原人民反抗契丹侵略的烈火越燒越旺,使佔據大梁的耶律德光寢食難安。這種大好局面被野心家劉知遠利用了。劉知遠出身於沙陀部民,是石敬瑭太原起兵時的左膀右臂,但他對石敬瑭的契丹政策有意見,認為向契丹稱臣就可以了,還要「父事之」,這太過分。另外,他尤其反對割讓燕雲十六州。石敬瑭在汴梁稱帝,劉知遠在朝中典禁軍。但終因與石敬瑭政見有所不合,被擠出朝廷,在天福六年(941年)出任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由於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佔有,河東尚有太原,而河北幾乎無險可守,契丹可以隨時發起攻擊。劉知遠料到後晉必受契丹之患,他就一心在太原蓄積力量。他誘降了吐谷渾白承福部,將其安置於太原東山及嵐、石之間,又設計害死白承福,完全佔有其人馬財物。遼兵與晉軍在河北征戰,後晉讓他出兵斷契丹後路,但他不發一兵一卒,卻等晉軍戰敗,收拾散卒,以增強自己的實力。經過幾年的努力,「河東富強冠諸鎮,步騎至五萬人」。他的部下郭威也對他說:「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確實,太原已成為劉知遠撈取政治資本的基石。大遼耶律德光人汴,劉知遠一面部署兵力守御本境,一面又遣使向遼主祝賀。還不斷以貢獻為名,派使臣人汴,偵察情報。當他得知耶律德光已無心留在汴梁,準備北逃時,就在947年在太原稱帝,改國號為漢,又為了表明是繼承石敬瑭的大統,仍然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號,稱這一年為天福十二年。在晉出帝已被俘的情況下,各地抗遼軍民得知劉知遠打起旗號,就紛紛上表歸順。磁州(今河北磁縣)刺史李谷奪取相州歸漢;農民軍統帥王瓊攻佔大梁之北的澶州(今河南濮陽);陝州守將趙暉也上表歸順,高興得劉知遠說:「子(指趙暉)以咽喉之地歸我,天下不足定也!」同時,劉知遠命大將史弘肇出兵澤潞,進佔懷州。而耶律德光卻日益擔心北歸路斷,就倉皇率眾北逃,行至臨城(今河北臨城縣),病死。劉知遠召集群臣商討進取中原之策,郭威認為:耶律德光雖死,但契丹的實力仍然很強,出兵河北是很危險的;出兵上黨也會遇到山險路阻的困難;所以建議漢兵出河中,過黃河,南下平定洛陽、汴京。郭威的分析條理清晰,鞭辟人里,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劉知遠完全按照他的意見出兵,順利拿下洛陽和大梁。然後,以大梁為東京,以太原為北京,開始了他在中原的統治。2.郭威篡漢與北漢「小朝廷」的建立劉知遠稱帝僅一年就死去了,遺命由楊分阝、郭威、史弘肇、蘇逢吉四人輔佐其子劉承祜即位,是為漢隱帝。當時漢隱帝只有18歲,只知道過荒淫無恥的生活。朝中掌權的大臣楊分阝、蘇逢吉、王章等都是一些毫無政治經驗的俗吏,卻個個驕橫無比。只有郭威比較有政治見識,但卻受到排擠,在乾祜三年(950年)被任命為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以防禦契丹。五代以汴洛為都,鎮鄴的天雄軍(即原來的魏博)為京師屏障,郭威控制天雄軍,就實際上控制了朝廷的命脈。但後漢君臣愚蠢地竟認識不到這一點,乾礻右三年十一月,漢隱帝先殺掉專橫的楊分阝、史弘肇、王章,然後就密令人去暗殺郭威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郭威和王殷舉兵攻人大梁,殺死漢隱帝,另立劉贊為帝。政權完全控制在郭威手裡。劉知遠起兵南下時,任命其堂弟劉崇為北京留守,鎮守太原。後漢朝中爭權奪利,劉崇感到十分不安,其部下鄭珙對他說:「漢政將亂矣!晉陽兵雄天下,而地形險固,十州征賦足以自給,公為宗室,不以此時為計,後必為人所制。」於是,劉崇開始招募亡命,修繕兵甲,圖謀自全之計。郭威殺漢隱帝,立劉斌貝為帝。劉密本是劉崇親子,劉知遠養子。所以,一開始劉崇對郭威還存有一定幻想。太原尹李驤對劉崇說:「郭威終究會自即帝位,公不如立即引兵越太行,據孟津,等徐州相公(指劉密)即位,然後返鎮,則郭威不敢動;不然,則為所賣。」但糊塗的劉崇竟罵李驤是腐儒,為了討好郭威,竟將李驤一家殺害。郭威也假意回報劉崇,說:「公能同力相輔,當加王爵,永鎮太原。」郭威利用這個辦法暫時穩住了劉崇。但到第二年,郭威就代漢自立,建立後周。劉斌貝也被郭威殺害。劉崇一怒,就在太原稱帝,仍用後漢國號和年號,史稱北漢。劉崇稱帝後,馬上派人出使契丹,請求大遼皇帝出兵支援他伐周。於是,契丹派兵五千南下。後周廣順元年(951年)二月,北漢分兵五路攻打晉州。後周守將王晏死守州城,北漢軍討不到便宜,就轉攻隰州,最後也不克而還。此後,雙方都想爭取契丹的支持,北漢宰相鄭珙出使契丹陪酒,竟因過量而亡。九月,劉崇得遼兵五千助陣,親征晉州;同時,分兵攻潞州。漢遼軍隊將晉州團團圍困起來。後周聞訊,派大將王峻出兵陝州救援。王峻卻駐兵陝州,按兵不動。郭威急了,就要下詔親征,被王峻竭力勸止。漢遼久攻晉州不下,勢衰,王峻乘其無備,率軍經絳州北上。晉州之南有一要塞,叫蒙坑,北漢軍派兵扼守,周軍順利通過。劉崇攻城五十餘日,知後周援兵到來,又遇大雪,就燒營夜遁。因為打不開南下的出口,北漢也就很難仿效石敬瑭、劉知遠以太原兵南下滅周。歷史的定勢因客觀條件的變化而難以再現那驚人相似的一幕。晉州爭奪戰雙方損失都很慘重,尤其是北漢兵力損傷過半,事實上已再無力南下滅周了。北漢本來土瘠民貧,既要內供軍國,又要外奉契丹,賦役繁重,民不聊生,很多人紛紛逃入後周境內。北漢的勢力日蹙,就只有靠契丹的支援才能立國。3.周世宗飲恨太原城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死,其養子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劉崇聽說郭威死,以為有機可乘,就引契丹兵南下進攻潞州,但年少氣盛的周世宗卻果斷決定御駕親征。三月,周世宗命令大將符彥卿從磁州西北行,進攻遼州(今左權縣),斷北漢軍後路。命令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從晉州東進,入澤潞。周世宗親率大軍出懷州,屯軍於澤州東北。劉崇也率軍繞過潞州,進軍至澤州東北的巴公原,嚴陣以待。北周前軍見北漢軍容嚴整,都心懷畏懼,但周世宗卻毫無懼色。劉崇見後周兵少,就有輕敵之意,竟然說:「我自用漢軍就可破敵,何必用契丹屍兩軍開戰,風勢逆轉,北漢軍恃勇向周軍發起衝擊,後周右路軍敗,形勢極為緊迫,周世宗率親兵沖向陣前,冒矢石督戰。周軍大受鼓舞,個個以一當十,乘著風勢向漢軍發起反擊,漢軍驍將張元徽被周軍殺死,漢軍氣喪。契丹軍登高望見,率先撤退。周軍乘勢追擊至高平。沿途屍橫遍野,漢軍丟棄的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計。劉崇披褐戴笠,只率百餘騎逃回晉陽。當月,周世宗乘勝命符彥卿領兵發潞州,王彥超等出陰地關,會攻太原。後漢地方官紛紛降周,老百姓也爭著向周軍奉獻食物,助攻晉陽。周軍數十萬人把晉陽圍困起來,旗幟環城四十里,周世宗認為晉陽指日可破。太原已是一座孤城,周世宗惟一擔心的是契丹南下救援。當時契丹駐兵忻、代之間,周世宗命符彥卿、李筠等將領統兵北擊契丹,在忻口被遼援軍所敗,退回太原城下。太原城周四十里,城牆高而堅固,易守難攻。北漢兵士拚死守衛,周軍雖然不惜兵力,晝夜猛攻,始終不能破城。進入五月,雨季到來,周軍士卒疲憊,又加上忻口出師不利,周世宗無奈,只好放棄,將積存在晉陽城下的數十萬石軍糧全部燒毀,率軍撤回汴梁。周世宗撤圍之後,銳意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後周國力日強,隨後就大規模南下用兵,進行統一戰爭。無暇顧及北漢。太原解圍後不久,劉崇死去。契丹冊立其子劉承鈞為帝,是為北漢孝和帝。孝和帝勤政愛民,加上戰爭減少,社會相對穩定,北漢有了一定的發展。4.「陳橋驛兵變」昭義鎮李筠反宋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五代時期少有的英主——周世宗柴榮病死,年僅三十九歲。其幼子宗訓即位,年僅七歲。第二年正月,河北鎮、定二州謊報遼軍南下,周派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禁軍出征,趙匡胤率軍出城行至城北20里的陳橋驛,「黃袍加身」——被部下擁立為皇帝,趙匡胤揮師回京,奪取政權,建立北宋,都城仍定在汴梁(今開封市)。趙匡胤即為宋太祖。當年四月,老資格的軍閥昭義節度使李筠就和太原的北漢聯繫,起兵反宋。李筠本是太原人,原姓榮,後唐時就已是一名傑出的將領,在後周屢立戰功。他擔任昭義節度使長達八年,專橫跋扈,連周世宗都很優待他。趙匡胤篡周,派使者到潞州宣詔,李筠在招待使者的宴會上,將周太祖的畫像懸掛於廳壁上,哭泣不已。趙匡胤由此知道李筠對自己不服。李筠舉起反宋大旗後,其從事閭丘仲卿建議:「公孤軍反宋,形勢十分危險,雖說與北漢結盟,但恐怕也是靠不住。宋方兵甲精銳,恐怕難與爭鋒。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懷、孟,塞虎牢,據洛邑,東向以爭天下,計之上者也。」這是一條發揮昭義地理優勢的正確建議,但李筠卻不以為然,說:「我原本周朝宿將,禁衛之士都是我的舊部,聽說我起兵必然倒戈歸我,何患不濟!」李筠抓不住戰機,兵未交鋒,先輸一著;李筠反叛的消息傳到汴梁,宋樞密使吳廷對趙匡胤說:「潞州地形險固,李筠若固守,短時間內難以攻下。不過李筠素來驕橫無計謀,應迅速出兵滅之。」宋太祖立即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統軍出征,並告誡他們說:「要謹防李筠下太行,快速引兵扼其險隘,破之必矣。」隨後又派慕容延釗等由東路夾攻李筠,並命州團練使郭進為西山巡檢,以防備北漢南下救援李筠。李筠起兵後,立即派使臣到太原向北漢主求援。遼兵當時也想南下支援,但李筠特意告訴北漢主,不必請遼兵南下。北漢主當即傾國出動,出團柏谷,至太平驛(位於今屯留縣北),李筠親自趕來迎接。北漢主特令李筠贊拜不名,封平西王,位居宰相之上。但李筠看到北漢儀衛寡弱,便有輕視之意,竟然對北漢主說他反宋是「受周氏之恩不忍負」,顯然並不想臣服於北漢。所以,當北漢主派宣徽使盧贊到潞州監軍時,李筠不與理睬,盧贊一怒之下離去。北漢與李筠各懷鬼胎,要取得反宋戰爭的勝利不亦難乎?李筠聽說宋軍北上,就命其長子李守節守潞州,自己率兵三萬南下,在長平(今高平縣西北)與宋軍相遇,被石守信軍打敗。李筠退人澤州城,據城固守。宋太祖得信,隨即御駕親征,急攻澤州,城破,李筠自殺。宋軍接著北攻潞州,李守節不戰而降。北漢主聽說李筠兵敗身亡,也嚇得趕緊自太平驛撤軍回晉陽。澤潞一失,北漢又被封閉起來,滅亡只是早晚的問題了。5.宋太宗平北漢與晉陽城的毀滅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必須藉助於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才能有效地顯示出來。但被封閉於太原一隅之地的北漢小王朝,所統轄的不過並、汾、忻、代、嵐、憲、隆、蔚、沁、遼、麟、石12州之地,真真的是小國寡民;當時山西中北部的經濟開發程度很低,「地狹產薄」,而且為了取得遼的支持,每年都要向契丹供奉大量的財物,因此「國用日削」,維持正常的國家運轉都十分困難。為了開發財源,竟任命五台山和尚繼頤為鴻臚卿,靠這個僧侶大地主來資助國用。這樣的一個小王朝,除了苟且偏安,還能有什麼作為?但是,北宋王朝建立後,致力於統一大業,它所確定的統一方針為「先南後北」,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把矛頭指向北漢。據說宋太祖即位後曾派人對北漢主劉承鈞說:「君家與周為世仇,所以一直不肯屈服。今我與你向無宿怨,為何還要困此一方人呢?若有志爭奪天下,就應該下太行一決勝負」劉承鈞派人回話說:「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十之一,我只想保住祖宗留下來的這一方水土。」宋太祖知道北漢君臣沒有什麼大的抱負,就更放心地用兵南方。北宋開寶元年(968年),北漢主劉承鈞死,無子,朝中發生內亂,其養子劉繼元得大臣郭無為的支持即位。宋太祖認為有機可乘,就發兵進攻北漢。劉繼元一面派人請遼出兵支援,一面派樞密使馬峰與侍衛都虞侯劉繼業、馬進珂統軍南下,以扼守南面門戶團柏谷。馬峰軍剛過洞過河,就與宋將李繼勛所統前軍相遇,被宋軍打得大敗。宋軍乘勝奪取汾河橋,直抵太原城下。但太原城池堅固,一直堅持到當年十一月,遼援軍大舉南下,宋軍抵敵不住,撤圍。第二年春,宋太祖決定御駕親征北漢,首先命將調集軍需入山西,接著就命大將曹彬、党進領兵為前軍直趨太原。隨後宋太祖也來到太原城下,下令徵發當地民夫在城外修築長連城,做長期圍攻太原的準備。後又接受左神武統軍陳承昭的建議,塞汾河,引晉水灌城。南城牆被水浸壞,幾乎城破。幸得遼軍破白馬嶺進到太原城西,才堅定了北漢將士守城的決心。宋軍久攻不下,屯兵於甘草地中,很多人患上了腹疾。只好再次遺憾地班師回朝。為了削弱北漢的實力,班師時,遷太原周圍民戶萬餘家于山東、河南。北漢再次靠太原城池堅固和遼軍的支援兩個要素躲過了這一劫。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在平定了其他割據勢力後,再次決定兵分五路,大舉伐漢。宋軍壓境,遼軍也南下,一場大戰在即,但就在此時,宋太祖死,宋軍暫時撤退。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朝再次決定興兵討伐北漢。鑒於以往的經驗,宋太宗這一次制定了周密的作戰方案,第一步是圍城打援。宋太宗先命潘美統四路大軍圍攻太原,同時命郭進領精兵進駐石嶺關,以阻擊遼兵。三月,遼數萬騎兵南下到石嶺關南澗,郭進預先部好了陣,等遼軍半渡,宋軍殺出,消滅遼軍一萬多人,迫使遼軍退回。這樣北漢就成了瓮中之鱉。第二步是進攻太原周圍的州縣,將太原孤立起來。四月,宋太宗親臨太原城下,修築長連城將太原城圍困起來,並在城西修築了一座土山,觀察城內動靜。宋太宗先寫了一封勸降書投到城中,守城官兵不敢接受,也沒有上報劉繼元。於是宋太宗親自督戰,命將士四面猛攻。城上滾木擂石,箭炮齊發,宋軍傷亡慘重。特別是劉繼業守城的東南面, 日夜苦戰,令宋軍膽寒。堅持到五月,北漢官兵漸漸支持不住,宣徽使范超、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先後降宋,北漢朝廷事實上已分崩離析。宋太宗親自草詔勸降,劉繼元無奈,只好出城俯伏在連城台下請罪。此時城南的劉繼業仍在苦戰,宋太宗命劉繼元派人去通報降訊,劉繼業北面大哭一場,釋甲投降。宋太宗對其極為敬佩,厚加封賞。劉繼業複姓楊,改名為業。楊業就是後來名震晉北的「楊家將」的第一人。自此,北漢十州全部歸入宋的版圖。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分裂的小王朝被消滅了。北漢雖亡,但宋太宗對太原的城池堅固仍耿耿於懷,於是下令平毀太原城,讓居民遷往汾水東的新城,把新設立的并州府遷到榆次。居民出城後,宋太宗下令放火,「萬炬皆發,官寺民舍,一日俱盡」。第二年四月,又封堵汾水、晉祠水,灌入太原。古太原城(又稱晉陽城)經此火燒、水灌,變為一片廢墟。直到太平興國七年,才下令將并州府遷回到唐明鎮(即今太原城),為了防止這裡再出現「真龍天子」,將新城的街道全部修成「丁」字形,以釘死「龍脈」。五代時期山西所上演的一幕幕精彩大戲,隨著古太原城的毀滅,拉上了大幕。 本文作者:太原道製作http://www.tydao.com/ (2006-04-05 )
推薦閱讀:

山西臨汾下的侯馬市什麼原因成立的?
山西政壇「趕考」政治生態 黨報社論稱關鍵是反腐
太原迎澤公園改造進行時, 太原的你期待嗎?
陝西油潑面,如果直接把蔥和辣椒在鍋里用油炸一下,再拌面和原做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形成油潑面這種做法?
為什麼歷史上的山西那麼輝煌,而現在的山西發展如此緩慢,而且國家對山西發展也不夠重視?

TAG:歷史 | 山西 | 王朝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