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流氓與失敗的英雄

成功的流氓與失敗的英雄

誰說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流氓無賴亦能得天下!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當然,從根本意義上講,「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不能時時處處都強調根本原因的作用,否則,就會變得迂腐不堪。在一定情況下,遠水不解近渴,根本原因只能發揮遠期的、隱性的作用,而一些具體的策略,則成了成敗的根源。在秦末亂世,更是如此。於烽煙四起、遍地兵燹的時代,從根本上收攏民心,施行「仁政」,實是迂闊不實之舉。真正有效的策略,卻是收羅人才,使用人才。到了這時,可以說得人才者得天下了。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中國古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在網羅人才方面積累了豐富而又成熟的經驗。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數戰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據記載,這四個人的門客多時達到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即可投到「四公子」門下,「四公子」對他們一視同仁,不分貴賤。有時候,「四公子」為了招攬門客,網羅人才,往往有許多矯情過分之舉。

例如,趙國的平原君忽然發現自己的門客逐漸減少,就慌忙向門客請教道:「近來我門下怎麼來的人少,走的人多呢?難道我有什麼怠慢大家的地方嗎?」有一個門客回答說:「您的美人得罪了一個瘸腿的門客,大家覺得您愛美人勝過門客,所以我們也正要告辭。」平原君一聽,立刻去調查,原來,他的房子臨街而建,他的一些姬妾就經常站在窗前臨街眺望。有一次,最得寵的一位美人看見一個瘸子挑水而來,姿態不甚雅觀,就忍不住一笑,其實並無他意。誰知這人卻是平原君的門客,他徑直找到平原君說:「聽說您喜歡結交天下豪傑,才有這麼多人投奔到您的門下,如今您的姬妾嘲笑了我,損害了我的尊嚴,請您重重地懲罰她。」當時平原君並未在意,過幾天也就忘了。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但只為有了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的流氓本色是再也洗刷不掉了。

那個門客見平原君並未當回事,就製造輿論,說平原君愛女人勝過門客,門客們因此漸漸離去。平原君現在弄明了情況,立刻殺了那名姬妾,他的門客也就慢慢地回來了。平原君如此對待門客,在關鍵時刻,門客確也發揮了作用。當秦國圍困邯鄲後,楚國猶豫不決,不肯發兵。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薦隨從平原君出使楚國,果然,他脫穎而出,一番慷慨陳詞,居然說得楚王變色,同意了發兵救趙,為邯鄲解圍立了大功。

在戰國「四公子」中,最有名的還數齊國的孟嘗君,他靠門客馮諼收攬了民心,恢復了國相的職位,而且越坐越穩,還建立了「國際」聲譽。他靠能夠學狗叫、穿狗洞和學雞叫的門客逃出秦國,免於客死異鄉,可謂是善於網羅人才和使用人才了。但宋代的大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卻不這樣看,他在《讀孟嘗君傳》這篇短文中說:「世人都說孟嘗君善於招攬賢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歸附於他,最後也是依靠這些士人的智力才從虎狼一般的秦國逃脫。唉!孟嘗君也只是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哪裡能稱得上善於招攬士人呢?不然的話,像齊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得到一個真正賢能的人,就可以制服秦國了,哪裡還需要雞鳴狗人說劉備的天下是哭來的,其實大謬而特謬,政治和軍事是從來不相信眼淚的。

盜之徒的力量呢?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這才是真正的賢士不願前去的根本原因啊!」

王安石不愧是千古名相。他的話鞭辟入裡,一針見血,足可翻千古定案。

中國歷史上也確實有得一賢士而開建一國的先例。漢朝末年的劉備,就並不多交濫交,不像孟嘗君那樣去搜羅雞鳴狗盜之徒,而是選一大賢之士,「三顧茅廬」,終於贏得了諸葛亮的信賴。

諸葛亮確未辜負劉備的一片苦心,未出隆中就已「三分天下」,把天下大局和未來之勢分析得透徹見底;既出隆中,又能嘔心瀝血,一生謹慎,終於幫助劉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建立了與魏、吳鼎足而立的蜀國,甚至有并吞天下之勢。諸葛亮的例子,完全能夠證明王安石的觀點,也極為有力地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戰國時期的燕昭王築黃金招賢台也是極其有名的歷史事件。公元前314年,燕國因為相國篡位,引發了內亂,齊國趁火打劫,派兵鎮壓叛亂,滅了燕國。後來燕人造反,發動了復國運動,找到了從前的太子,推他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不僅恢復了燕國,還立志向齊國復仇,他對相國郭隗說:「我無時無刻不想復仇,要是有這樣的能人,我願意去伺候他。請您替我出主意吧!」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說:從前有位國君想花一千兩金子買匹千里馬,可怎麼也找不到,後來他派出的人居然買回了一堆千里馬的骨頭,國君十分生氣,那人說:「大王不久就會有許多千里馬了。別人聽到您連千里馬的骨頭都愛惜,哪能不把真的千里馬送上來呢?」果然,那個國君不久就得到了許多千里馬。郭隗又說:「您如果能厚待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有才能的人會不趨之若鶩嗎?」於是,燕昭王就築起了一座精美的房子,像徒弟那樣聽從郭隗的教導,又在易山旁邊建了一座高台,裡面堆滿了黃金,以作招待客人的禮物和費用,這台就叫「黃金台」。這樣一來,燕昭王求賢若渴的美名傳遍各國,各國賢士也紛紛來投。趙國來了劇辛,洛陽來了蘇代,齊國來了鄒衍,衛國來了屈庸。其中最受重用的是魏國的樂毅,就是他帶領燕兵進攻齊國,不僅為燕復了仇,還攻下齊國的城池七十多座,僅差兩座城池就滅亡了齊國。

看來,在一定的條件下,人才是起關鍵作用的因素。任你再賢明,再勇武,如果是「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也非敗亡不可;即使是流氓無賴,如果善於使用人才,也可能成就一番事業。至於後者,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實在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司馬遷首創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筆法,他雖是在漢代寫的《史記》,但對漢代的開山鼻祖卻不隱其惡,不虛其美,而是用一種隱諱的筆法畫出了劉邦的流氓無賴相。下面的幾件事就足以證明。

據說劉邦生時有異相。劉邦的母親有事外出,路過一個大澤,覺得乏力,就坐在澤邊休息,不覺中竟迷迷糊糊地睡去,就在似睡未睡之際,驀然看見一個金甲神人從天而降,即時就驚暈過去。劉邦的父親見妻子久不歸來,擔心有事,便出去尋找。剛走到大澤附近,見半空中雲霧繚繞,隱約現出鱗甲,似有蛟龍往來,等雲開霧散,見澤邊躺著一個婦人,正是自己的妻子。問起剛才的事,她竟茫然不知。從此,劉邦的母親便懷了身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劉邦。

劉邦生有異秉,長頸高鼻,左邊大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劉邦的父親知道他不同一般,就取名為邦。但他長大以後,卻不喜和父親、哥哥們一起務農,整日遊手好閒,父親多次勸誡,總是不改。後來劉邦的哥哥娶了妻子,嫂子就嫌他好吃懶做,坐耗家產,不免口出怨言。劉邦的父親知道劉邦的漢中王宮以後,乾脆把長子一家分出另過,劉邦仍隨父母居住。

劉邦長到弱冠之年,仍是不改舊性,父親就斥責他說:「你真是個無賴,你要向你哥哥學一學,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產,你什麼時候才能買地置房!」劉邦不僅不覺悟,還經常帶著一夥狐朋狗友到哥哥家吃飯。嫂子被吃急了,就厲聲斥責,劉邦也不以為意。一次,他又帶朋友去吃,嫂子一急,計上心來,連忙跑入廚房,用勺子猛勁刮鍋,弄出了震天的響聲,劉邦一聽,知道飯已吃完,自嘆來遲,只好請朋友回去。沒想到等他到廚房一看,鍋灶上正熱氣蒸騰。劉邦這才知長嫂使詐,他長嘆一聲,轉身而去,從此不再回來。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曾經兵敗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自己隻身逃走,兩個孩子也被衝散。劉邦逃了幾天,遇見部將夏侯嬰,才算稍稍心安,其後又在逃難人群中發現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也覺得安慰。但不久楚將季布率兵追來,劉邦慌忙逃走。楚兵越追越緊,劉邦嫌車重太慢,竟將自己的兩個年幼子女推下車去。夏侯嬰看見,急忙把兩個孩子放回車中,如此反覆了三次。劉邦說:「我如此危機,難道還要管兩個孩子,自喪性命嗎?」夏侯嬰反駁說:「這是大王的親骨肉,怎麼能捨棄呢!」劉邦竟然發怒,拔劍就砍夏侯嬰,夏侯嬰閃過,這才不敢把孩子放回車中,只好挾在腋下,騎馬跟劉邦一起逃走。

楚、漢兩軍對峙的時候,項羽曾把劉邦的父親抓到軍中,想以此來要挾劉邦。一次,兩軍對陣,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推到陣前說:「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親烹煮了。」劉邦竟然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倆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我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來吃,請把肉湯分一杯給我喝(分我一杯羹)。」項羽見這一招治不住劉邦,最後只得把劉邦的父親放了。

劉邦最後統一天下,建立了漢朝,在一次群臣畢集的慶功會上,劉邦居然當著群臣的面覥著臉向父親問道:「爸爸您看,我和哥哥相比,誰的產業更多呢?」劉邦的父親見他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氣得哼了一聲,轉身走入殿內。

劉邦就是這樣一個流氓無賴,不過,劉邦卻有一個別人無法比擬的長處: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善於團結將領,善於隱忍,善於使用人才。

在漢朝開國不久,劉邦和韓信等群臣曾經議論過各位將領的才能。劉邦問韓信說:「你看我能不能統率百萬大軍呢?」韓信說:「不能。」劉邦又問:「那能否統率十萬大軍呢?」韓信說:「不能。」劉邦生氣地問道:「依你說,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能帶一萬就不錯了!」劉邦反問道:「那麼,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毫不客氣地回答說:「至於我嘛,帶得越多越好(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既不解又氣憤地問:「那為什麼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將軍呢?」韓信又回答說:「陛下雖不善將兵,卻善將臣。」

的確,若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劉邦不如張良;若論輸糧草、保供給,治國安民,劉邦又不如蕭何;若論親臨前線,揮兵殺敵,劉邦又不如韓信。但劉邦的長處就是能把這些人聚攏起來,讓他們發揮各自的能力和長處,為自己服務。

劉邦的開國功臣之一蕭何,就是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的相識。亭長負責處理鄉里較小的訴訟案件,遇有大事,便向縣裡詳細彙報,因此與縣中官吏十分熟悉。蕭何是沛縣功曹,與劉邦同鄉,又十分熟悉法律,劉邦對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因此,劉邦每有什麼處理不當的事,蕭何就從旁指點,也代為掩飾通融,兩人的關係就越來越密切。劉邦斬蛇起義以後,蕭何一直跟隨,劉邦差不多對他言聽計從,楚、漢相爭乃至漢朝開國的大政方針,幾乎無不出於蕭何之手,蕭何可謂勞苦功高。當然,劉邦對蕭何也不是毫無防備之心,但他能較好地處理。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離開漢中來到關東與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蕭何留在漢中,替劉邦鎮守根本之地,併兼供給糧草兵丁。蕭何很善於治理國家,不久就「漢中大定」,百姓皆樂意為蕭何奔走,蕭何對劉邦的糧草供應也很充足及時。但如此下去,劉邦深恐人心歸蕭,於己不利,他就託人捎信,探問蕭何,稱讚他把漢中治理得很好。蕭何十分警惕,蕭何為了免除嫌疑,他把自己的子弟親屬凡能參軍者全部送到劉邦的軍前,說是要為漢王平定天下而效力。

劉邦一見,果然十分放心,因為漢中既無蕭何的族黨,蕭何也就不會生出二心。從此,君臣之間再無嫌隙。

劉邦的重要軍事謀臣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曾經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失敗後潛逃各地,後拉起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立幟反秦,不久碰到了劉邦的起義隊伍,成為劉邦軍隊的一名戰士。但不久張良會見了勢力雄厚的項梁,說服了項梁再立韓國,而他本人也就做了韓國的司徒。後來,秦軍撲滅了韓國,張良無奈,只得再次投靠劉邦,劉邦並不因為張良曾經離開自己而忌恨他,而是誠心相待,贏得了張良的高度信任,張良從此為劉邦開闢漢朝天下謀劃軍事策略。

在鴻門宴上,張良見機行事,全力掩護劉邦逃走;在彭城戰役失敗後,張良提出合韓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共擊項羽的正確策略;在韓信提出做齊王的危機關頭,張良說服了劉邦,穩住了韓信;在楚、漢簽訂合約之後,張良提出窮追猛打的建議,終於徹底消滅了項羽。

縱觀張良的一生,可以說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在每個緊要的關頭,張良總是能站出來,提出較為正確的意見。如果沒有張良,劉邦最後的軍事勝利,確實是難以想像的。因此,劉邦得到了張良這樣一個人才,毫不誇張地說,比得到了數十萬大軍還要重要。

至於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是婦孺皆知的。韓信雖然出身寒微,久不得志,但時刻注意天下大勢,胸有韜略。韓信先投奔項羽,斷定剛愎自用的項羽不能終成大事,便毅然離項投劉,但劉邦並未把他當作「奇才」,而只安排他做接待賓客的職司,不久因同事犯律受到連累,被定為死罪。當斬到他頭上時,他高喊:「漢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何要斬壯士!」監斬官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韓信方免為刀下之鬼,並經夏侯嬰推薦,升為治栗都尉。後偶與蕭何結識,共論天下形勢,深為蕭何讚佩。蕭何許諾向劉邦推薦,韓信久不見動靜,就私下逃走了。

當時軍士逃走很多,均是想東返家鄉。蕭何也兩日不見,劉邦十分驚訝,懷疑連蕭何也逃走了。等見了蕭何,才知是為了追趕韓信。劉邦詫異道:「軍中將領走掉了幾十個,為什麼單追韓信呢?」蕭何回答說:「那些將軍想得到並不難,至於韓信,則是國士無雙。大王如只欲做漢中之王,大可不用此人;若是想奪天下,恐怕除他之外再也找不到與您共論大事的人了!」

劉邦聽從了蕭何的推薦,築拜將台,沐浴齋戒,拜韓信為大將,使得「一軍皆驚」。韓信果然不出蕭何所料,屢建奇功。他還定三秦,奇襲破魏,巧計滅趙,迫服燕國,平定齊地,直至垓下滅楚。只因有了韓信這個前敵大將,劉邦才得以打敗項羽。

劉邦雖然無賴,倒也明白道理,聽人勸說。攻克咸陽後,劉邦進入秦朝的宮殿,他見到巍峨的宮殿,珍奇的擺設,成群的美女,就再也不想出來了。將領樊噲突然闖進去吼道:「您是想做個富家翁呢?還是想據有天下呢?」劉邦仍是獃獃地坐著,沒有反應,樊噲又厲聲斥責說:「您一入秦宮,難道就被迷倒了不成!秦宮如此奢麗,正是敗亡的根本,還是請您還軍霸上,不要滯留宮中!」這位從不知富貴為何物的大王也許真的被迷倒了,竟然央求樊噲說:「我覺得睏倦,你就讓我在這裡歇一宿吧!」

樊噲想再行勸說,又怕太過分了,趕忙出來找到張良,把劉邦入迷的情形告訴了他,張良十分明白。他來到秦宮,找到劉邦,慢慢地對他說:「秦朝荒淫無道,您今天才能坐在這裡,您為天下剷除殘暴,應當革除秦朝的弊政,重新開始。

現在才剛剛進入秦都咸陽,便想留在宮裡享樂,恐怕秦朝昨天滅亡,您明天就要滅亡了!您何苦為了一時的安逸而功敗垂成呢?古人有言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您還是聽我的話吧!」

劉邦聽到張良軟硬兼施的話,覺得如不出來,實在太不像話,就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秦宮。在張良等人的催促下,他又與秦地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處死,傷人及盜抵罪。其餘秦朝苛法,一律除去。劉邦從此獲得了百姓的擁戴。

毫無疑問,劉邦的品德、思想境界是不足道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偏偏能成就漢朝大業,這是為什麼?如果拿他的對手項羽和他相比,就可形成鮮明的對照。

在秦始皇東遊時,劉邦和項羽都見到了秦始皇的車馬儀仗,那種威武雄壯的氣勢確實令人震驚。項羽看到這些,豪興大發,高喊「彼當取而代之!」豪放直爽的氣派躍然而出;但劉邦發出的嘆息則是「大丈夫當如是」,其艷羨陰妒之情也溢於言表。在後來的戰爭中,項羽勇猛善戰,無人能敵,性格也直爽闊豪,塑造了西楚霸王這一令人敬畏的形象。但項羽卻又多是婦人之仁,能為士兵吸瘡療毒,卻不能任用賢士,把刻好的官印玩沒了稜角還捨不得封官授印,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敗而何?劉邦卻正相反,雖不善帶兵打仗,更不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麾下卻雲集了一幫能人賢士,終致勝利。

如此看來,「德」未必能時時處處保佑人,「術」有時也是致勝的關鍵。

古人云:「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恐怕也不盡然。拿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為例,英雄豪傑敗亡而流氓無賴起家,對這樣的歷史,我們能說什麼呢?只有以沉默來表示惶惑與憤慨。


推薦閱讀:

都是同行襯托得好
項羽失敗是因為不聽范增的話?范增才是坑了項羽的人!
失敗的周公輔成王——順治初年輔政二親王
失敗產生了痛苦,也鑄就了堅強;經歷付出了代價,也錘鍊了成長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總決賽未排名冠軍就代表著失敗嗎?

TAG:成功 | 英雄 | 失敗 | 流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