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佟愛國老師念佛——來自聲聲佛號心愿堅博客
萬境擾心本為緣 , 聲聲佛號信願堅
遲覺本無隨心造 , 無奈行人惹塵埃
耳根圓通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印祖說:「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至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聽得清楚 攝耳根念佛是上上法門, 這在智慧者看來如飲甘露, 但愚痴人並不能深切了解。都攝六根 六根當中,有兩根最重要。這兩根要是一收攝,其餘諸根便可全都收攝。所以大家修佛道,如要打蛇打在七寸上,不需要六根都收攝,收攝一根就行了。心隨佛現 其一是意根,意根一攝,六根都攝。因為意根不亂想,眼耳鼻舌身就都被收攝住了。可是意根不容易攝,意根是在五蓋之中。五蓋從無史世來就蓋在我們的真如法性上。好比樹木長了十幾年,一刀兩刀是砍不斷的,所以收攝意根是不容易辦到的。 其餘還有一根,就是耳根。耳根要是一攝,眼耳鼻舌身意也都被收攝住。你要是不相信的話,可以馬上試一試,不管你的心怎麼亂,只要念一聲佛號,自己聽得清楚,一定眼不貪色,鼻不貪香,舌身意都不會有貪了。因為耳根在五欲之中。五欲生五蓋,五欲一攝,五蓋就停止了,所以耳根的功效最大!雖然眼鼻舌身也在五欲當中,可是沒有那麼大的功效。攝六根的辦法,用音聲。文殊師利菩薩說,娑婆在音聞。娑婆眾生可以聞聽音聲來攝心不亂。耳根是聞,聲是塵。因為聲音出來,可以收攝耳根,耳根一攝,六根都攝。六根攝起來,叫「六根清凈方為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凈念相繼就是一心,都攝六根就是不亂。修學次第凈土法門的修學次第
1.我們有幸聞到了佛法,遠離了人生第一大遺憾,我們在這個時代選擇了凈土法門,遠離了人生第二大遺憾。我們踏上了凈土法門的道路,有兩種人是決定成就的,一種是上根利智之人,一種是下愚之人。上根利智之人,能夠信真願切,看破放下,隨緣念佛而往生。下愚之人是信真願切,看不破而萬緣放下,老實念佛而往生。當然,這裡的看不破而萬緣放下,是大看破。信真願切的標準是放得下,老實的標準也是放得下。然而,這兩種人在生活當中非常稀少,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居於這兩者之間的人,那怎麼辦呢?必須一步一步地精進努力學習。
2.我們仔細觀察學習凈土法門的人很多,有很多人在凈土法門裡掛一個名,他們不努力學習,也不改學其它法門,但學習很多年,也沒有大進步,甚至有的人改學了其它法門,這樣的人,往生很有困難,學習凈土
不精進,這是人生第三大遺憾。
3.大多數學習凈土法門的人,他們都很精進,天天念佛用功,念了很多年,進步不大,仍然放不下自己的慾望和牽掛種種煩惱,甚至有的人改學了其它法門,這樣的人,學習不得法,也很難往生。學習凈土,精進而不得法,這是人生第四大遺憾。
4.凈土法門,本來是一個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卻讓這些人搞得一萬個念佛人,只能往生兩三個,這太可悲可嘆了!有好多念佛人,口裡喊著修學凈土,但不向學習凈土道路上走,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心中的牽掛煩
惱放不下,這就是古大德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學好凈土法門呢?
我們既然要好好學習凈土法門,不但要精進努力,還要按著正確的方法和目標修行,下面本書將介紹凈土法門的理論和修學次第。
凈土法門所度對象,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凈土法門的總綱領是信、願、行。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古德所講的,凈土法門萬修萬人去,具足信願行叫修,才能萬修萬人去。下面介紹什麼是信、願、行。
信(一)信
1.根據凈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所說,信,要具備六信,才是真信。哪六信呢?所謂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
2.信自——就是信自己的本性就是佛,信自己能成佛,信自己決定能去極樂世界,到那裡圓滿成佛。
3.信他——相信阿彌陀佛實有,相信極樂世界實有,相信阿彌陀佛能把我們接到極樂世界,相信在極樂世界,受阿彌陀佛的教化,一生能成就圓滿的佛果。但這個實有是相有體空。
4.信因——不但要相信做一切善事、惡事都會種下因的種子,而且,更要相信念佛也會種下因的種子,也就是種下成佛的因。
5.信果——不但要相信做一切善惡事種下的因一定會結善惡的果,而且更要徹底相信種下了念佛的因,必定會結成佛的果。也就是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6.信理——相信真空妙有境界,也就是相信諸法實相妙理,相信一切法當體即空,相信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凈土就是圓滿的自性法身,相信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證得了諸法實相。
7.信事——相信萬法皆空而不是斷滅空,萬法體性雖空,事相上確有,這個有是真空妙有的妙有。相信一切眾生通過修行都能證得實相妙理,相信極樂世界事相上確實有,相信在極樂世界受阿彌陀佛的教化就能證得實相境界,相信自己在極樂世界能圓滿自性法身。
(二)願(二)願
1.願——就是發願這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2.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談到這裡,我們仔細觀察所有的念佛人,好像都有信願啊!但為什麼一萬個念佛人只能往生兩三個呢?這些人也都信佛了?也都發願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往生不了呢?難道說蕅益大師說錯了嗎?我今天在這裡告訴大家,蕅益大師沒有說錯,關鍵在有和無兩個字上,能夠在心裡萬緣放下,叫做有信願,還有一根草放不下,叫做無信願。用這個信願標準來檢查一下我們每個人的信願,大多數人都不夠啊!這就是大多數人雖學凈土法門,沒有往生的根結之所在。也就是說,你信願求生的力量,還不能超越你放不下一件事物的力量,這說明你的信願力不足,怎麼能往生呢?
3.因此,這裡的放下的功夫又是修行里的事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信、願、行三者不分家,而是互相包含,信里包括願和行,願里包括信和行,行里包括信和願。
我們懂得了這個標準,才曉得蕅益大師所說的「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這裡的「信願」並沒有離開「行」,只是重點提出「信願」,「品位之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這裡的「持名」指的是「行」,這裡重點提出「行」,並沒有離開「信願」啊!能夠心裡萬緣放下,才叫信真願切啊!
4.古德講「凈土法門是易行道。」從這裡可以看出,「易行」是相對其它法門的難度而說的,實際上也是有很大難度的,我們千萬可不能輕視啊!一念輕視,障礙往生,可能會導致墮落三途,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太可怕了。
(三)行
(三)行
1.凈土法門的行也有好多方法,由於我們的根基劣陋,像《觀經》中講的十六觀法,我們幾乎很難修成,因此,我們大多數人選擇的是持名念佛,這最為穩妥,根據是《阿彌陀經》中所說的「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壽經》中所說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下面我們重點介紹持名念佛。
2.首先,我們先談一談這個「念」字,「念」上面一個「今」,底下一個「心」,意思是現在的心。我們大家天天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卻忽視了當下的心念和心態,這就是現代念佛人不能往生最大的弊病。我們一定要問問自己,我們口裡念的這句阿彌陀佛有多大的能量?能量夠了才能往生,能量不夠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在心裡能夠萬緣放下,趨向於「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方向的叫「能量夠」。不能在心裡萬緣放下,還夾雜貪瞋痴等煩惱不能伏住的叫「能量不夠」。因此,我們天天念佛,要想讓能量達到足夠往生,就一定要改變我們的心念和心態。改變心念就是由「惡念」轉成「善念」再變成「凈念」。改變心態就是由「貪瞋痴慢疑」的心態轉成「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的心態。這一點是我們大多數念佛人容易忽視的,特別是微細的心念和心態就更容易忽視了。說到這裡,我們大家要知道,我們持名念佛的修行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是轉變心念和心態,一個部分是持名念佛,轉變心念和心態的目的是達到從心裡做到十善並能萬緣放下。因此,正確的心念和心態是念佛的重要基礎,為什麼呢?因為達不到「放下」,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喊破喉嚨也枉然。
3.所以,要想念佛往生,就必須要達到心裡萬緣放下,要想放下,就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和心念。可見「放下」多麼重要啊!我在這裡告訴大家,「老實念佛」的「老實」就是能放得下。真信切願的「真」、「切」就是能放得下,「放得下」叫有信願,「放不下」叫無信願,就是沒有真實的信願,這都說明「放下」太重要了,看破放下才能自在,然後才能隨緣念佛。這說明放下是念佛的基礎,所有念佛不能往生的人毛病幾乎都出在「放不下」。要想做到放下就必須改變心念和心態。所以,改變心態和心念是凈土法門修行念佛往生的基礎。
4.那麼,在凈土法門裡,正確的心態和心念,其主要內容都包括哪些呢?
第一具足十善業的心態;
第二對西方極樂世界真信切願;
第三萬緣放下;
第四具足前三種心態後一心念佛。
十善業(1)十善業
1.談到十善業,我們大家都知道,其內容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痴。不殺生,凡是活著的有生命的都不能殺害,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需要吃飯,需要喝水,就要傷害到植物和水裡的細菌,所以,我們所說的不殺生,是指肉眼能看得到的動物;偷盜,就是不予取,未經別人同意,拿走別人的東西。不偷盜,就是別人不給我們,我們不能私自拿走別人的東西;不淫慾,就是指男女之間,不但沒有淫慾行為,而且連喜歡之心也沒有,有夫妻的人先做好不邪淫,就是除自己夫妻以外,不跟別的男女有淫慾行為和喜愛心理,但也要逐漸做到不淫慾,淫慾心過重,導致精氣神不足,臨終很難清醒,我們要提高警覺;不妄言,就是指不說大話,不說狂話;不綺語,就是不花言巧語;不惡口,就是不罵人,不說髒話;不兩舌,就是不說挑撥離間的話而引起是非;不貪,裡面包括五大類,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我們不能貪著;瞋恨,是指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產生懷恨、反感的狀態。不瞋,是指在一切境緣中,都能使自己的心平靜,不產生不如意的心態,更不能產生懷恨、反感的心態;不痴,是指不邪見,改變我們心裡錯誤的想法、看法,變成正確的想法看法,也就是在我們心裡建立正見。
2/3.這十種善業不但是凈土法門的基礎,而且,還是修學一切法門的基礎,把十善業做好,才是佛在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特別是大乘佛法,以十善業為地基,沒有這個地基,修學哪個法門也不能成就。因此,古來的大德收弟子的時候,有時對弟子百般刁難,不斷地折磨,除了觀察弟子的信度外,主要成就弟子的十善業。還有古時候的道場,剛出家時,「三年苦行,五年學戒」,其目的就是在完成十善業的基礎上達到清凈。我們修學凈土法門,更不能忽視十善業,這是往生的正因。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就是因為沒有這個地基,我們往往念佛時,都是佛念,與極樂世界相應,不念佛或遇事時,自己的念頭又掉在十惡業里,就與三惡道相應了,到臨命終時,念頭一牽,就不能往生了,實在可憐。還有許多人,念佛多年,沒有進步,也是因為這個十善業的地基沒打好。可見,這個地基多麼重要。
4.要想打好這個地基,我們就要在十善業上,努力下一番功夫,我們一般人認為修好十善,只要事相上做好就可以了,我今天告訴大家,這是第一步,還不到位,需要更進一步把心念和心態轉過來才算到位。十善業里,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這是身三業,我們還比較容易做到,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這是口四業,也比較容易做到,我們好多人修學十善,只注重這七條,在事相上做得比較好,就誤以為自己的十善業可以了,其實,忽視了意業三條,不貪、不瞋、不痴。我們看佛法的總原則,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因此,我們更要重視這三條意業啊!這三條意業,就是心態和心念。意業修好了,身業、口業自然也就好了。所以,我們修學十善業,重點在意業息滅貪瞋痴上下功夫,也就是在心上下功夫,因此,佛法是內學。這也是祖師大德常講的,要從根本上修,哪裡是根本?心是根本。
5.既然十善業這麼重要,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修學呢?身三業,口四業,犯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覺察出來,把它們改正過來,可是意三業就很難覺察和改正了。譬如,我們很想吃蘋果,順手拿一個蘋果吃,把蘋果吃到口裡,自己也沒覺得犯什麼過失,別人也看不出來犯什麼過失,因為這個行為好像是非善非惡,可實際上已經落在貪瞋痴里,那我們怎樣做到息滅貪瞋痴呢?首先要檢查,拿一個蘋果吃到口裡,這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是對還是錯,要看心裡動的什麼念頭。這裡動的是想吃蘋果的念頭,再繼續往前檢查,在動想吃蘋果這個心念前還有什麼呢?還有一個貪吃的心態。我們改錯,要從心態上改是最好的,比如我們改了貪吃的心態,自然不起貪吃蘋果的心念,不但這個心念不起了,自然也不起貪吃別的食物的心念,沒有這些心念,也就不再會有順手拿蘋果或其它錯誤的行為。由這個例子可以推出,與一切人、事、物接觸時,要在一切時,一切處,在每一件事上都要檢查出自己的錯誤心態,把它改正過來,這樣改錯是從根本上改,也就是祖師大德所說的從根本上修,這就是學習的捷徑。
6.如果,我們不從心態上改,比如我們只是從行為上改了,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但心態和心念上沒改,那在修學佛法上,是很難獲得真實利益的。因為佛法是內學,不是光從表相和行為上下功夫就可以了,這樣修學很慢,這個修法,就是祖師大德常講的從枝葉上修。就順手拿蘋果吃這件事來說,雖然不拿蘋果吃了,但貪吃的心態和貪念沒改,就好比一個人有病了,煎的葯不對症時,換湯不換藥,很難收到真實效果的。
7.如果,這個貪吃蘋果的人,從心念上改將是什麼效果呢?今天改變了貪吃蘋果的心念,明天想吃香蕉,改變了貪吃香蕉的心念,又想吃桔子,這樣改過,雖然前進了一步,但對息滅貪瞋痴來說,也比較漫長,我們要知道人命無常,生死迅速啊!有的人到臨命終時就執著一個小小的念頭,耽誤了往生的大事,實在太可惜了,比如在臨命終時,有的人就想吃一點小米粥,有的人就想吃一點雞蛋糕,有的人就想看一眼自己孫子,有的人就想自己有多少錢還沒交待等等,最後障礙了往生大事,又空過一生。如果只是從心念上改過,就會出現不貪著這念就貪著那念的現象,到最後,在息滅貪瞋痴上,還是沒有離開貪,如果改變了貪吃的心態,那一切貪吃的念頭和行為就都解決了。因此,我們在改變行為和心念的同時,要檢查出錯誤的心態,把心態改過來,事半功倍,這就是從根本上修。這就是修學佛法基礎的實質,與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相應。
十善業8/9.只要我們滅除了貪的心態,瞋的心態自然就不起了,瞋恨心是修學路上的大敵,古德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凡是在一切境緣中,不僅大恨、大怒是瞋心,哪怕是內心裡起一點點不如意,一點點不順心,一點點反感,一點點難過等等,這些都是瞋的心態,這些瞋的心態,害我們很重,深深地在障礙著每個人的道業,如果心裡有了這些狀態,口裡還念著佛號,這叫口念心不念,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往往起了瞋心後,每次都白白地過去了,下次還接著起瞋心,這樣即使過八萬大劫修行也不能進步,應該怎麼辦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一定要檢查自己貪什麼了,因貪不來而產生不如意,把貪什麼改過來變成不貪,既然沒有貪了,那不如意的瞋心自然就變得清凈了嘛。比如我想拿一個蘋果吃,別人沒讓拿,我立刻產生不如意的瞋心,這時不能用瞋心去反感不讓拿蘋果的人,應該檢查出自己的內心貪吃了,把貪吃改過來,反感心也沒了,是誰幫助我改過的,是不讓我拿蘋果的人,立刻對這個人生起感恩之心,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緣亦復如是,我們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自然進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也就是佛法里常說的「弟子心中常生快樂,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樣做天天法喜充滿,快樂無比,所以真學佛人遇到一切仇人都是
自己的恩人,貪瞋一伏滅,就伏住了煩惱障,這時,在佛門稱為法器,有了這個法器,再接受佛法的正見,就改變了我們種種愚痴邪見的狀態,也就改變了我們內心的貪瞋痴。要想走好這條路,必須走師承之路。
10.我們有了正確的心態,自然就會產生正確的心念,有了正確的心念,自然就會有正確的行為和語言,就這樣,我們接觸一切人事物時,只管用正確的心態去應,自然就會得出正確的道理,然後再用法來印證,自然就走入法的生活,走入經典的生活,在生活中不斷地圓滿十善。以上修學十善的方法,不但凈土法門用得上,修學其它法門都用得上,在各種法門上,基礎是修學十善業,這是一致的。有了十善業的基礎,才真正有資格修學各種法門。然而,在修學十善業上,還有種種難關,我們講「萬緣放下」時再講。
狐疑即是偷心(2)信真願切對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必須發自內心地相信,發自內心地願意去,到什麼程度呢?到信心專一和願心專一,也就是萬緣放下,一心求生。
(3)萬緣放下
1.萬緣放下就是十善業里的不貪,也就是十善業里的總目標。這個放下不是指事上放下,指的是心上放下,縱然,我們為了節省時間和勤修戒定慧,放下了世間的工作生活,但我們還要有吃飯、穿衣、行、住、坐、卧等簡單生活,因此在山林里修行也沒有離開生活。所以,與佛法不離生活,佛法不離世間覺是相應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講:「可以為世間事,不可以有世間意。」不可以有世間意就是萬緣放下。
2.要想完善十善業達到「萬緣放下」,在內心裡還要衝破種種難關。一般而言,大家學習都要衝破這幾道關口。
第一難關:放下惡友,親近善友,對善友在感情上也要放下。主要是對自己的朋友從內心到表相都要重新選擇,主要表現是喜歡接近善知識、喜歡接觸學習同一法門的佛友,對搞五欲六塵的朋友不願接近了,接觸時除講點佛法的道理,其它也不願意談了。
第二難關:在內心裡能放下自己的一般家親眷屬。還剩下一兩個重點牽掛的放不下。
第三難關:在內心裡放下父母、夫妻和兒孫等自己最牽掛的人事物。
第四難關:放下在內心裡淫慾的欲愛,這裡指的是對男女異性的一念喜歡之心。
第五難關:能夠在內心裡放下生命,生死到來時不怕死。凈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說:「怕死不得往生,往生不得怕死。」
第六難關:放下微細的名聞利養之心,善心的名利心也要放下。
第七難關:在內心裡放下恩情,也就是要有報恩的願望,不可有報恩的慾念。有報恩的願望是遇緣而做,不遇緣可以先到極樂世界,返回來再做。有報恩的慾念就會障礙清凈心,障礙道業,障礙往生。
第八難關:放下弘法利生,也就是有弘法利生的願,不能有弘法利生的慾念,有了慾念就會障礙清凈心,障礙往生。因此,弘法利生要隨緣做,若沒緣,到極樂世界回來再做。
十善業的心3.以上八點是內心裡能放得下,並不是在事上放下,放下了怎麼辦?放下了更要敦倫盡份,對自己的父母、妻子、丈夫、兒女等家親眷屬更好,對自己的朋友及一切眾生更好,這個好是理智的好,不是感情用事的好。感情用事的好,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理智的好,是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好,我對你的好是永恆不變的,這才是真情,也就是說不用假情用真情,不用假心用真心。真心是永恆不變的,是理智的。
比如說,我們的父母病重了,我們很著急,急得不知怎麼辦才好,急糊塗了,耽誤了給父母搶救的時間,造成了嚴重後果。這就是感情用事太嚴重了,就是因為放不下父母的執著心造成的。如果我們內心裡是放下父母的,知道一切皆有因果,我一定盡最大努力幫助父母,這時的心是清凈的,心不會亂,不會著急,用這樣的心才能好好思維,思維我們怎麼儘快給父母找個好醫院,找一位好大夫,及時把父母的病治好,這樣就不會耽擱時間,造成嚴重後果了,這就是理智的,用的是真心。
因此,慌亂、糊塗、著急執著的心是不對的,把這些拿掉就是放下,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了。
4.那麼,在生活當中,我們怎麼檢查自己放下還是沒放下呢?第一,遇到一切境緣看自己有無得失之心;第二,遇到一切境緣看自己有無憎愛二心;第三,遇到一切境緣看自己有無染凈二心;第四,常常檢查自己是否冤親平等;第五,要常常問自己是了生死重要,還是放不下的人、事、物重要;第六,要常常預想各種事情來檢查自己能否放下。
5.古人的修學都是把十善業的基礎打好後,才能根據不同的根性,正式選擇法門修學,才能樹立各個法門的正知正見,也就是佛知佛見,破除自己的愚痴邪見,再根據正知正見去修學,以達到了生死成佛果的目的,在現在這個時代以及到未來法滅盡時,要想了脫生死唯有靠凈土法門,修學其它法門的人要想了脫生死,也必須要歸到凈土法門才能辦到,因此說:八宗並重導歸極樂。有了十善業做基礎,下面我們看看念佛應該怎麼念。只有從心裡萬緣放下,基礎的修行才算完成,就像蓋樓房一樣,打好了地基,接下來向高起樓。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凈土法門的地基打完後,並且看破放下了,再開始向深修戒定慧,也就是一心念佛。下面我們講如何念佛。
念佛(4)念佛
1/2.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它的主要原理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用不停地念這一句佛號來培養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伏斷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以達到往生的目的。心中不能做到萬緣放下之前,念佛很難得利,有了萬緣放下的基礎後,念佛才能真得利,才能進入真實的修行。凈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說過,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就是大布施;因為阿彌陀佛念得熟時,不僅布施掉了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就連其它的雜念都布施掉了,並且連布施的相也不著,所以是大布施。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就是大持戒;因為阿彌陀佛念得熟時,什麼戒也沒犯,並且連持戒的相也不著,所以是大持戒。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就是大忍辱;因為阿彌陀佛念得熟時,不僅能忍住五欲六塵的誘惑,還能降伏很難排除的雜念,所以是大忍辱。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就是大精進;因為阿彌陀佛念得熟,能排除一切雜念和五欲六塵的誘惑,並能把心安住在佛號上,與一心接近,所以是大精進。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就是大禪定。因為行住坐卧中,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不起其它的雜念妄想,與佛講的首楞嚴大定是相應的,所以是大禪定。因此說:「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甚深微妙禪。」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不被他歧(qí)所惑,就是大智慧。因為你能認識到凈土法門的可貴,不被其它一切法門所迷惑,所以,這樣的人是大智慧的人。因為一切法門都入明心見性的不二法門境界,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即華嚴境界。《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因此,凈土法門上度等覺菩薩,下度阿鼻地獄眾生,三根普被,是其它法門所不能及的。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指修行的終極目標平等,但所對的不同眾生的根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契理最終是平等的,契機是不平等的。
3.《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乘佛法的果位聖人有一真法界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和妙覺佛,還有十法界內沒見性的菩薩們,也就是從初信位到十信位的菩薩們。印光祖師說:「末世眾生欲證聖果,不依凈土,皆屬狂妄。」那我們修學凈土法門,念這句阿彌陀佛聖號,怎樣念佛才能趨向大乘果位聖人,再進一步修行與大乘果位相應呢?在我們凈土法門裡修的是念佛三昧,也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分為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念佛成片,又分深層功夫和淺層功夫。我們凈土法門是以念佛的方法入聖流,那麼,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4/5.我們在修好十善業的心態基礎上,也就是看破放下的前提下,好好地持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也就是像《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執持名號。這句佛號要天天念,逐漸達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念佛時要不緩不急,把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妄念來了不要理它,只是聽清佛號的每一個字,印祖說:「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至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這樣久久用功妄念自然逐漸減少,逐漸消滅,久之達到不念自念,就是不念佛也有佛號的聲音,這聲音歷歷分明,自己聽得見,別人聽不見,就像李炳南老居士說的那樣:「你念佛有聲音了嗎?這個大家可曉得?念佛有聲音的,念得多麼低都有聲音,你不念心想也有聲音,這叫心弦,心像彈琴的弦一樣,它有聲音,出來的聲音往哪裡去,往佛光里去,佛光往哪裡去,往你的聲音里來了,到時你不往生你往哪裡跑?這是修行正功夫的辦法。」
6.注意,這裡的不念自念,跟理一心不亂所說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一樣,相差十萬八千里,但進入不念自念能幫助我們理解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並且相信真實不虛。不念自念是把佛號念熟了,還沒見性,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見性了。
7/8/9.當我們把這句佛號念熟,達到不念自念的時候,我們只是把佛號聽清楚就可以了,這時盡量不理一切雜念,不讓一切雜念進來,只保持能聽和所聽,把這句佛號聽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時要保持聽不間斷,才能保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樣能保持一分鐘不打妄想,就是成一分鐘的小片,能保持十分鐘不打妄想,就是成十分鐘的小片,能夠保持一個小時不打妄想,就是成一個小時的小片,能保持十個小時不打妄想,就是成十個小時的小片,逐漸能保持二十四小時不打妄想,並且能保持下去,就是念佛成片的初級功夫,如果這樣念佛保持下去,逐漸從斷一品見惑到斷了八十七品見惑,你就入了念佛成片的中級功夫,我們通常把念佛成片的初級和中級功夫稱為念佛成片的淺層功夫。如果這樣念佛保持下去,斷了八十八品見惑,就等於初信位的菩薩,斷證的功夫相當於小乘初果須陀洹(huán)。再往上,逐漸斷思惑,從初信位到六信位,思惑還沒有斷盡,這樣的念佛功夫,屬於念佛成片的深層功夫。到達念佛成片的深層功夫,就能做到想什麼時候走就可以什麼時候走,這樣的功夫,最低要到初信位,就可以做到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深妙禪偈10.如果這樣念佛保持下去,逐漸地斷盡了見思惑,也就是見思煩惱,也就是執著,就進入了事一心不亂,斷證的功夫相當於四果阿羅漢,那就是七信位的菩薩。從七信位到十信位的菩薩都屬事一心不亂,包括權教菩薩和十法界里的佛在內。在事一心不亂里,逐漸斷盡塵沙煩惱,也就是破除分別。
11.如果這樣念佛保持下去,只有能聽和所聽,這時戒定慧的力量越來越圓滿,到達一定程度,塵沙煩惱斷盡,突然證入空有不二的境界,這時見到了所聽佛號的自性是真空,跟能聽的自性是一個真空,這就是入了不二法門的境界,也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到這個境界,能所雙亡,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見一切境界是真空妙有的境界,到這個境界,禪宗稱為明心見性,密宗稱為三密相應,教下稱大開圓解,入的都是一個境界。到了這個境界就進入了實相念佛的境界。這時剛破一品無明,所證的果位是初住位。
12.進入理一心不亂後,仍是念佛,《華嚴經》上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主要破除的是無明妄想,一直破除四十一品無明,依次證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從初住到等覺我們通常稱為法身大士,妙覺是最圓滿的佛果,也就是最圓滿的出世聖人。阿彌陀佛就是妙覺佛果。
13.以上談了修學的次第,大家也不要認為修學太難了,我們要知道,不論我們修學到哪一個層次,只要我們具足信願,萬緣放下,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都能往生。不論修到哪個層次都能往生,這就是我們撿的大便宜,因為要生到其它佛國凈土,必須達到明心見性,也就是理一心不亂的程度才能去。而極樂世界甚至都不需要入聖流就可以去。
14.把這些學習凈土法門的次第印在心中,以後無論聽任何法,都要找出這句法是安置在哪個層次上的,要找好法的位置,才能知道在什麼時候用這句法,什麼時候不用,如果找不到位置,看離哪個層次近,或離哪個位置近,就知道了它的方向,這樣學習,才能入正思維,才能入佛的四辯才,才能真正懂法。因此聽一句法,不僅要知道這句法的含義,還要安置好它的位置,這非常重要,因為有太多的學佛人,不僅亂聽法,而且還把法拿過來亂用,因此,造成末法時期,諸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的現象。
15.我們修學凈土法門,恭敬心和持戒也相當重要,印光祖師說:「有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在持戒方面,有很多人說持戒的人太執著了,是法執太嚴重了,我們要知道這是魔話,古德說:「沒往生到極樂世界前,還是要執持小乘戒,不要搞得將來墮落三途,怨我沒把話說清楚。」印光祖師在文鈔中是這樣說的:「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guàn)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shān)然出涕。」佛在戒經里說:「持戒之人,臨終時如風刀解身,心不怖畏。」因此,我們要持戒念佛。
16/17/18.以上凈土法門看似簡單,可是最難處是十善業和把阿彌陀佛聖號念熟而降伏雜念。只要我們不怕苦,下大力度把十善業修好,死死靠住一句阿彌陀佛聖號,降伏一切雜念,以後的修學就是在快樂中修學了。我們很多學佛人都是死在這兩關上,念佛不能往生也是失敗在這兩關上。古德講,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所以,我們不要怕苦,努力衝破這兩關。度過生死輪迴苦海的重點就在這兩關里,這是修行道路上最難突破的兩關,在這兩關里,十善業又是念佛排除雜念的基礎,因此,十善業修不好,念佛就很難念好。因此,我們目前修行,十善業是第一道難關,古人的根基很好,心地厚道,道心強,十善業比較容易修好,現代人的根基太差了,修學十善業,不知從哪裡下手,覺得自己修得不錯,但很多貪瞋痴的心態轉不過來。因此,印光大師極力弘揚《太上感應篇》和《了凡四訓》,目的就是挽救社會人心,也為進一步修十善業打好基礎。現在的人孝心沒有了,待人接物的厚道心也沒有了,學習的方法也沒有了,修學十善業就更難了,因此,如果把儒學裡的《弟子規》學好,就會更好地幫助我們把十善業學好,就會減少十善業的難度。因此,要想學好佛法,就要把基礎打好,這是至關重要的。
功夫深淺圖
一聲佛號一聲心 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繞。 但有一毫凡情聖解夾雜於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實。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山谷)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 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時,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即所謂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計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隨識即染,依智則凈。 處事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坦坦蕩蕩,鑒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則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暗,循理則明。 功夫用至省力處,正是得力處。 鑽木未熱,得火何階?鑿井見泥,去水不遠。 《華嚴經》勤首菩薩偈云:「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 以智慧鑽,專註一境;以方便繩,善巧迴轉。 靜處做,動處煉。 直斷千七百則葛藤,常觀四十萬頃蓮花。 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 以精深教理銷除妄情,以巧慧方便克治習氣。此省庵大師所以雲,修凈業者必須看經教、勤覺察也。 理明則信深,信深則行專,行專則功純,功純則妄除,妄除則真顯。 古德云:「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所謂閑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強裝飾之謂也。 茫茫人海中,覓一閑淡漢不可得,觸目皆熱忙人耳;覓一作鈍功夫人不可得,觸目皆伶俐漢耳。 熱忙、伶俐,皆與道背馳者也。 何謂熱忙?世情正濃之謂也。何謂伶俐?不曾真實用功,專掠虛頭之謂也。此二種人,去道最遠。 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干」,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 心懷慈悲,常行饒益,隨順眾生,施與歡喜。 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是以《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以理折情,情空性復。 學道須具大勇猛心,立決定志,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始有相應分。 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自是敢戰而拚死,予始勝。」 曹溪云:「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又云:「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又云:「改過必生智慧。」世之讀《壇經》者,大抵於「本來無物」一偈資口耳,惜乎不於此等處著眼也。 轉識成智之法,必從破執治情入手。倘聞道而不治情,尚得謂之聞道者乎? 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實則一室之中,婦稚、臧獲,其長處皆有己所不及者,無在不可取為師資也。 聖人率性,常人率情。率情則昏散齊逞,率性則惺寂雙流。(紫柏語) 時時以理折情,久久情習漸消。 般若、方便,名異而體同。 冰上燃火,火烈則冰融,冰融則火滅。 正因佛性,如木中之火。(自心是佛) 了因佛性,如火能燒木。(真顯妄銷) 因緣佛性,如鑽木取火。(一心持名,不間不雜) 三十五歲前,頗喜談玄妙。四十五歲後,最厭談玄妙。蓋至玄妙即在最平常中,舍平常而別求玄妙,將見其愈談愈不妙也。曹溪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省庵凈土詩云:「若厭平常終隔斷,才求玄妙便乖張。」 但能隨緣入觀,以理折情,則順逆皆吾師也。 任情則根境角立,達理則物我俱泯。 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進難。若都無苦,忍從何生?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 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 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 閑時要忙,忙時要閑。 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執。 真學道人無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說閑話。 呂振羽來問學道之方,告以「去迷就悟」。又問捷徑,告以「真干」兩字。仍未滿意,復告以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作鈍功夫。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作鈍功夫是真捷徑,舍此而別求捷徑,皆是舍捷徑而自趨紆遠者也。自愧多年學道無所成,皆因求捷徑而自趨紆遠,未嘗作鈍功夫故也。近年始曉此理,然可以語此者寡矣。 佛說一切法,明心乃究竟; 入道有多門,念佛是捷徑。 尚未立行,便誇妙悟。偶有阻礙,輒退初心。此淺人自欺之恆態也。 祈天立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應; 持咒念佛,自於不知不覺中冥熏。陳白沙詩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堪憂。」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語之妙也。 理明、信深、願切、行專, 功純、業凈、妄銷、真顯。 鎮定從容,亂絲終當就緒; 慈祥誠敬,邪魔自然絕蹤。 改習即立命之基,習凈業自消。 繩鋸木斷,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矜躁狐疑,欲速轉遲。 非真具金剛心者不能受惡辣爐錘。 觀德於忍,觀福於量。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 天錫之福,先開其慧。天降之罰,先奪其魄。 慚愧、奮發、改過,皆天開其慧者也。 悠忽、昏惰、自欺、飾非,皆天奪其魄者也。 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積累熏修,務期精熟,非關質美,唯貴功純。 永明大師詩云:「萬物盡從成熟得。」又云:「熟果不搖翻自落,生禽誰喚卻驚飛。」 凈土法門,非深明宗、教者不信;念佛之樂,非真用功者不知。印光法師語也。 以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 修觀世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持名時,當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萬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是法非思議所行境界,唯有掃除一切,直心正向,老實念去,自有相應時。若於字句分明之外,少涉思量分別,或計功求速,即墮魔網。戒之哉!戒之哉! 鏡體本明,塵垢蔽之。垢若不除,明何由生?若欲去垢,當從察過、去習始。 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實念去。 慎勿舍外趣內,背境向心,於鬼窟中作活計。當身心一如,熾然而念。 造物所最忌者曰貳,狐疑即貳也。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信心銘》云:「狐疑凈盡,正信調直。」 省庵大師云:「唯有狐疑是棄材。」 狐疑即是偷心。妄想千般都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志氣須剛烈,功夫用軟磨。妄想無性,畢竟空故。若真實勘透身心,更有何疑何慮?種種思量卜度,皆由見地尚未透徹。(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欲為苦本,欲為道本,但有邪正大小之不同,在人用之何如耳。 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習重者業重,習凈者業凈,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
推薦閱讀:
※千尋老師講財
※Geo老師一周星座運勢(9.25
※星恆王老師推薦心火、肝火、胃火、肺火、肝火……如何區分和調理?
※南懷瑾老師講述:盂蘭盆節與放焰口
※牛勝先老師博武網在線談話之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