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理論課 (太極拳簡介)

第一課時:理論課 (太極拳簡介)  

一、太極拳發展簡說  

(一)太極拳是成套拳架的名稱,和拳套聯繫在一起的,還有太極推手,是練習對角的程式。太極拳已有二百幾十年的歷史,經過若干教師專家的改動,拳套已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但除新編的幾套外,從陳家溝傳衍的楊、武(郝)、吳、孫四派大體上是相同的。至於姿勢的規矩、動作的準則,基本—卜是一致的。至於推手的程式,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動步的,稱為定步或站步推手。一種是動步的,包括活步、大捋等等。進入自由的對角,稱為散手,這就不受程式的限制了。

  太極拳的套子,涵有技擊與養生兩個作用。王宗岳傳下的拳譜中《十三勢歌》說;「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這指出了它的技擊作用。又說:「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指出了它的養生作用。太極推手雖然以練技擊為主,也有益於養生。技擊術與養生法是太極拳整個內容的兩個方面。

  (二)太極拳的內容的兩方面是統一於姿勢的規矩與操作的準則上的,但又可以分別發展,各起作用的。從練法上說,為健身、治病而練,單練拳套也可以,要練技擊,就非加練推手不可。不練推手,即使拳套練得很熟,姿勢與操作也都基本正確,也不會用於攻守。因為缺乏對角的經驗,臨敵就不知所措,工夫用不上了。其次,攻守的練法,要求全身內外部的反射活動,增加不少複雜性;要鍛煉得深入細緻;要不斷地提高大腦皮質與本體感受器(即肌肉、腱和關節的感受器)靈敏的反,才能精確地使用自己的力,捕捉對方的空隙,利用對方的力。這種技巧,不從推手實踐中是得不到的。 

  近一百多年來,從蔣發在清朝乾隆年間把太極拳傳人陳家溝以後,直到光緒年間,楊、武兩家都是以技擊為重,在這方面發展。從清末到解放前,有人注意到了養生方面,但在這方面還是發展得很少。這一時期內,技擊則處於保守狀態。雖然不乏專家名師,其造詣已不如前人了。這都和舊社會的歷史條件有關係,從陳、楊以來,掌握這套技術的專家,或者本身就是剝削階級中人,或者是從屬於剝削階級者。太極拳的名手,有的曾經為清廷鎮壓太平軍與捻軍,有的充當貴族官僚的家庭教師。清亡以後,要學太極拳,至少是生活比較寬裕的人,能夠出得起相當數量的學費,還要有空閑時間。否則,或與教師沾親帶故,才能得到受教。教師也不是輕易肯把關竅傳出來的。所以首先就是傳授不廣;其次是難於學到真工夫。這是由於太極拳正在商品化。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的方針政策推動下,太極拳開始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現已正式應用於醫療,列人體育運動項目,對大眾健康起了巨大的作用。並且運用現代科學的學理和科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取得不少成績。這是空前的一大發展。但從太極拳的整個內容來看,未免偏重午養生的一面。技擊的一面幾乎沒有新的發展。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裡面似乎存在著對太極拳技擊術的認識問題。

  (三)關於太極拳技擊術的認識問題  

其一,現在流行的太極拳有無技擊內容的問題。有的看法以為太極拳最初是有技擊作用的。像陳家的拳架和練法,沉著有力,並有顯著的難度動作,這樣的太極拳是有技術內容的。到楊、武兩家手裡,變為輕鬆柔緩,就只有養生的內容了。因此有人稱太極拳是衛生拳。其實楊、武兩家變得輕柔,絲毫沒有忽略技擊的內容,而是在陳家溝太極拳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練法,這不是取消或削弱了太極拳的技擊作用,相反的倒是豐富了太極拳的整個內容,這一點下面還要詳談。

  其二,現社會裡練習武術,要不要重視技擊作用的問題。有人認為,在新社會裡,練技擊無大作用。太極拳既能強身、治病,就可以單獨發展它的養生一面,不須重視它的技擊一面。我認為,在現社會內,發展武術中的技擊術,正為國防軍事技術所需要,也符合勞衛制體育運動的目的。太極拳的技擊術有其獨到的精妙之處,而-且重視它的技擊術,對強身、保健、醫療等,還能起推進作用。我們沒有理由只讓太極拳的內容單面發展。  

其三,技擊與養生兩方面的關係問題。有人問,如果練太極拳的目的只為治病健身、延年益壽,是否可以不練技擊?這當然可以,上面也已經提到,但是能練技擊更好。況且養生與技擊在太極拳的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在練法上雖然有所區別,也是有共同的原則的。為了說明理由,特把技擊與養生兩方面的關係分析一下:  

第一,有些患病者只在醫院中或在治療時每日練習,病好就不練了。如果病好後能向技擊術上追求,進而練習推手、發動各種攻守法門,就會引起許多興趣,保證經常鍛煉。  

第二,在推手上,可以證明姿勢與操作做得正確,就能有技擊上的效果;做得不正確或不夠正確,就不能生效,或者效果不夠好。由此認識掌握了正確的姿勢:與操作,就會深入探究,愈練愈精,由表向里,使機體各系統的器官加強其機能,乃至引起生理機制的變化。在經常鍛煉中,既能阻止疾病侵犯,又能提高工作能力。大腦對內外部環境的感應都極靈敏,倘有病因萌生,很快就會感覺到,並能有意識地運用內功去消除它。  

第三,太極拳並不是專為老弱有病者設的體育運動項目,它的推手,可以看作與拳擊、擊劍、摔角相類的運動項目。是具備加強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四個體育要素的訓練課程。它能養成沉著、勇敢、機智、精細的能耐。尤其是工夫達到高水平,神經會受到最充分的深刻的鍛煉。所以精通太極,可使精神活潑,而頭腦靈活。  

第四,太極拳在醫療上的作用,不僅能幫助患病者恢復健康,還能對針灸醫生按摩醫生在運指運掌卜起提高技術的作用(有位針灸醫師在學習太極拳後,療效有顯著進步)。而這許多功能都要從練習技擊的方法中取得。綜觀以上的分析,可見太極拳的內容雖分兩面,卻有其統一的整體性,因此有全面發展的必要。練習者最好能夠全面掌握。

  當然,如果年齡已有五六十歲,又是從未學過武術的人,可以不去研究技擊。至於體弱或有病的人,如果是青少年或中年人,只要他有研究技擊的興趣,到了身體恢復健康後,還是可以學,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績的。

  總而言之,發展太極的技擊一面,並不與發展它的養生方面相矛盾。至於怎樣來運用,怎樣來指導,那是學理研究和教學方法上的問題了!

  (四)全面掌握,應特別注意於操練拳套。上面說過,「太極拳的內容是統一於姿勢的規矩與操作的準則上的」,這一系列的規矩與準則。又必須由拳套的架式來實現。所以全面掌握又必須經常演練拳套。有人練出技擊的興趣後,專愛推手,把拳套放下,這是不妥當的。前輩 楊澄甫 先生、我 師郝月如 先生都是第一流太極拳。

工夫出自家傳,推手技術,極為精能。但 楊 先生生年只有五十四歲,郝師生年只有五十九歲。 楊 先生年過五十時,身體就極肥胖,顯然脂肪長得太多了。郝師是由腳氣病逝世的。如果病因一起,及時發覺,是可以運用內功對治的,但郝師卻沒有這樣做。這都是偏重於技擊,忽略廠養生的缺點。他們在晚年有一相同的情況,都是只與人推手擱下了拳套。這對本體感受性反射與運動反射,雖然能保持高度的靈敏性,但對機體各組織與內臟器官缺乏深細的遍及的日常鍛煉,就不能常保各組織與各器官的全部健康。內部感受性反射也就會不大敏銳,大腦皮質調節控制內部器官的能力也就會不夠強。所以他們的技擊工夫雖好,仍不能延年益壽。我們不該用迷信的命定論來解釋,說是「生死有命」,「壽數難移」。應當從他們的環境和生活情況來研究,他們壽數不大,自然還有其它原因,但在太極拳練法上確有偏向,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   

二、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  

太極拳的魅力,以吸引了整個世界。許多國內外有識之士,入迷與太極拳已不單單限於學拳健身,而且從中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一位法國人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學習太極拳來領悟中國傳統哲學的奧秘。

  太極拳既是祖國絢爛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個小小組成部分,它又是凝聚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光耀奪目的明珠。猶如昆崙山上的一棵靈芝,它既是壯麗山河的一個點綴,又是巍巍大山所養育的一株仙草。它所以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因為它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國傳統哲學、中國傳統養生學、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傳統美學等多學科的廣袤深厚的領域因此太極拳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歷史產物。

  太極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不矜才,不使氣,雍容大雅。行所無事而應敵制勝,莫測端倪,不可思議。由於其行拳若行雲流水,飄舉欲仙,松靜自然,猶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故老弱婦孺均可練習。苟得其術可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滋李洪志之流邪教之流弊,走火入魔,又無歪理邪說以視聽,有利社會風俗,有利安定團結,確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最佳選擇之一。  

三、太極拳作為國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有清晰的師統承傳,經過歷史長期實踐的檢驗,歷世不衰。太極拳世所公認為武當丹士張三丰所創,在明代時就已定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代有傳人,繩繩不絕。山西的王宗岳、河南溫縣趙堡的蔣發、陳溝的陳氏家族、及楊露禪、楊澄甫、武禹襄、李亦、郝為真、吳鑒泉、孫祿堂、鄭悟清等等,都是各流派的精英人物。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各流派太極拳都有了極大發展,練拳人數不可勝數。各大門派都後繼有人,蒸蒸日上。

  (二)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長出來的一支奇葩,在長期發展中人們賦予它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其理論根基堅實,顯現出高貴的文化氣質。

由於長期的歷史發展,在我國,儒釋道三大主流教派在思想、文化、理論上相互滲透、融合,因而太極拳的理論基礎不僅限於道家思想,而幾乎吸收了全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有著醇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三)太極拳有科學的、完整的、富有個性特色的拳架套路及刀、槍、棍、劍、扎桿等器械套路;有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訓練程序和訓練方法;有克敵制勝的技擊、實戰功能。且各派太極拳都有著作行世,代不乏人。

  (四)太極拳有祛病強身、益壽延年的功效。

  王宗岳《太極拳經》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見張三丰祖師創太極拳的初衷,不僅是注重技擊功能,而是重在延年益壽。  

四、其功能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太極拳舒緩柔和,輕鬆自然,是年老體弱或有慢性病者強身壯體、康復延壽的有效手段。

  依據當今有關科學調查測算,人的自然壽限可達到130--150歲。要提高人類的自然壽命沒有什麼仙丹妙藥,關鍵在於加強自我保健。太極拳以慢生柔,以勻求活,柔極生剛,剛柔相濟。太極拳運動不溫不火,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穩其步,自始至終以意念貫穿。動如抽絲,藕斷絲相連,行似流水,輕若浮雲,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適度合宜,因而是保健衛生、延年益壽的好選擇。  

2、太極拳能醒腦清神,調節神經,特別適合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修鍊。

  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人的神經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易患神經衰弱、精神分裂、抑鬱、煩燥不安等症,長期伏案,四肢軀幹得不到運動易患頸椎、脊椎、腰椎或肛門病。太極拳溫文爾雅,靜心修身也可鬆弛神經系統,解除疲勞,使身心得以全面適度運動,使身心得以全面適度運動,使周身血液暢流不息,保證了臟器、細胞的正常活動,使人體力充沛,不易衰老。正應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古訓。

  3、太極拳運動對慢性頑症有輔助物治療的作用,可使治療起到特效。因為,"是葯三分毒",單純的藥物治療往往顧此失彼,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會造成藥物的負面影響。所以在藥物治療過程中輔之以太極拳鍛煉,可以使身體機能日趨健全,從內部增強免疫力,修復受到破壞的系統和功能,比單純依靠藥物治療收效更顯著。

  4、太極拳強調身心合修,注重精神和體魄的平衡發展,宜於塑造心理、生理都健康的新人。

  現代醫學健康的標準已不再是身體上"沒有疾病的狀態"。而在精神(心理)衛生方面也有具體的標準。心理健康與否有以下幾條標準:是否精神飽滿,心情愉悅;是否能寬容別人,有自信力;人際關係是否和諧。也就是說,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智力正常,言談舉止符合年齡特徵;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尊重他人,不狂妄自大,自暴自棄;講文明、懂禮貌;不盲從,不迷信;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挫折面前保持清醒冷靜;樂於和人交往,不嫉妒,不猜疑,不忌恨別人;能不斷地調整自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精神和肉體本來就統一在人生命的過程中,沒有離開肉體獨存的精神,也沒有喪失精神而有生命的肉體。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太極拳心身雙修,在練習過程中不但可以獲得健康的體魄,也可以養成健全的心理,長期習練太極拳的人心情開朗,情緒穩定,富於同情心理,樂於助人,不怕挫折,明辨是非,不信鬼神。所以太極拳的修鍊可以造就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太極拳動作舒緩大方,易記易學,對場地、服裝、器械沒有特殊的要求,是廣大群眾健身的好運動,長期以來倍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和推薦。毛澤東曾說:"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極拳及各種各色的體育運動。"周恩來也曾親自派顧留馨赴越南教胡志明主席練習太極拳,藉以治療胡志明的疾病。此事已被傳為中越友誼的一段佳話。鄧小平更是推崇太極拳,曾為日本友人書贈"太極拳好"的題詞,並由此更加推動了太極拳在中外的大推廣,大普及。

  綜上所述,太極拳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富有深層文化內涵、具有明顯健身效果,為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優秀傳統健身養生和防身運動。  

五、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招式  

第一組:01、起勢 02、左右野馬分鬃 03、白鶴亮翅  

第二組:04、左右摟膝拗步 05、手揮琵琶 06、左右倒卷肱  

第三組:07、左攬雀尾 08、右攬雀尾  

第四組:09、單鞭 10、雲手 11、單鞭  

第五組: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第六組: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第七組: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臂  

第八組: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推薦閱讀:

海明威是簡介是什麼?
自我按摩保健康復法簡介
【謎材】【中國曆朝宰相生平簡介】(南、北朝)

TAG:理論 | 太極拳 | 太極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