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們」的中國移居故事

適度引進外國人才有利於提升國際化水平並提升經濟,但中國對外籍人士的政策相對保守,國際移民比例位於全球末端,未來可考慮對出入境等政策進行優化

《財經》記者 相惠蓮/文 朱弢/編輯

對法國人傑夫而言,現在的北京是個挺好的地方。他騎著隨處可見的共享自行車抵達辦公室,接起電話,熟練地用中文告訴物業人員,剛到的包裹需要暫存,並計劃第二天預訂一輛七座的商務車送幾個孩子去順義區的國際學校。由於要撫養五個孩子,他常常一次性購買100升牛奶,讓快遞送上門。

從1999年被一家跨國公司外派到中國算起,傑夫在中國居住了18年。「在美國你必須有車,哪個地方有這裡這麼方便呢?住在這個城市效率很高,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去年起,傑夫離開原來長期工作的通信行業,嘗試創業開發空氣檢測和預報設備。儘管嚴重的霧霾已成為引發人們不滿的社會問題,他卻顯得頗為淡定,對他而言,北京的空氣質量在轉好,相比中東、非洲、印度等地區也沒那麼糟糕。

中國不是傑夫的第一站。在法國出生的他,畢業後即選擇到芬蘭工作,他抗拒當時法國公司內部的普遍氛圍:花時間熬成經理、高級經理,過分論資排輩,年輕人缺乏機會。「在中國,如果你很不錯,『咻一聲』就能上升。」他說。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都以人口輸出國的面貌示人,前往海外是一些精英的努力方向,但如今故事迎來了不同的走向。大國間的人才流動是常態,像傑夫一樣為了機會來華的外籍人士不在少數,中國的各級政府也競相推出各類人才引進計劃,人才單向流出的格局正在改變。不過,大門打開得還不夠。

取得就業證不易

29歲的尼泊爾人Buddhi是來華留學生中的一員,藉助中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他四個月前才首次來到中國,由於當過大學教師和記者,他對中國情況了解頗多。

在Buddhi觀察中,中國是尼泊爾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近幾年來自尼泊爾的留學生大幅增加,也有許多同胞在中國從事商貿工作。他計劃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回歸教職,並成立一所智庫,幫助尼泊爾人和南亞人一同了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教育走向現代化的方法。

對外籍人士而言,長期居住在中國無外乎是學習、工作、作為專家被政府引入,或隨家屬一同遷移等。其中,與Buddhi類似的留學生群體相對龐大。2015年來華的留學生總計近40萬人,多數來自亞洲。不過,學歷生佔比46%,更多人前來參加短期語言培訓。

根據人社部數據,2015年有24萬外籍人士在中國持有就業證,這一數據不包含短期來華出差和非法就業的人口。由政府引入的專家數量並不確切,從出入境的數據看,2015年約有62萬餘人次的外籍專家來華。

絕大多數外籍人士紮根在大城市中。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在中國境內居住最多的外籍人士來自韓國,其次為美國、日本、緬甸、越南等。這些外籍人口最常居住在廣州、上海和北京。

2000年到2013年期間,中國的國際移民總量增長了超過50%,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數量仍不算多。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美、德、英、法等發達國家的移民人口比例大多超過10%,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均超過20%。亞洲國家的移民人口偏少,日本和韓國的比例均低於3%。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口僅佔總人口的0.06%,屬於全球後位,遠低於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10.8%,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2%。

近五年,外國人出入中國的人次有所下滑,從2012年的5435萬人次降低到了2015年的5192萬人次。2010年至今,在華拿到就業證的外籍人口數量始終徘徊在24萬左右。

相關政策在收緊。外國人求職招聘APP「老外快線」的創始人楊星稱,市場對外教的需求始終在上升,月均工資從1.2萬元左右漲到2萬元左右,就業人數卻沒有增加,原因是就業審批很嚴,2015年起更為嚴格。

2016年,湖北規定來華外籍語言教師原則上應來自母語國家。湖北省外國專家局人士解釋稱,來華工作的外籍語言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部分來自非母語國家的外教影響了聘外單位的語言教育水平和質量,新規將使外教引進工作更加規範。

「對外籍人口最集中的需求在教育行業,此外餐飲、酒店等服務業的需求也偏多,物以稀為貴,這造成很多老外靠『刷臉』在中國兼職,但這幾類服務業受到嚴格控制,實際就業是最少的。」楊星說,製造業的技術崗位、管理崗位也需要不少外國人才,但由於這兩年經濟不景氣,在中國經營的成本高,一些跨國公司把外籍員工調回了總部。

在北京一家企業工作的美國人艾倫有類似感覺。一些外資公司由於發展不好或撤離中國、或裁撤部分員工,身邊的外國朋友比過去少了。

距離艾倫初到中國已經過去30多年,此前7年,他供職於上海的一家事業單位。他曾向新公司諮詢過是否能在上海的分公司工作,那裡空氣質量較好,但被拒絕了。「我不願意來北京,但工作機會在這裡,才能讓我再次回歸市場。」

就業也不易

艾倫說,在中國獲得一份工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要在中國工作,臨時來應聘並不受歡迎。根據現有政策,外籍人士往往在國外時就需要聯繫上合意的公司,隨後由公司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為外國人辦理就業許可,外國員工再憑著就業許可到中國駐外使館申領工作簽證。入境後,公司出面為其辦理就業證,員工本人持就業證前往公安機關辦理居留證。

這些步驟要求公司和員工個人前往多個部門提交不同類別的材料,對於一些不熟悉中國的外籍人士,頗令其撓頭。得到就業證後也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就業證最長為五年,但和勞動合同期限掛鉤,多為一年期,許多工作者需要每年辦續期手續。

2015年夏天,擁有11年工作經驗的古巴計算機工程師安東尼奧被一家網路公司發掘,受邀請來中國工作。這份工作的薪水實際上比別處低一些,但他認為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益。8月,他參加了公司的遠程面試,隨後準備資料、申請許可,12月初才來到中國。

安東尼奧曾在南非、尚比亞、波札那工作,他在這些國家的經歷相對簡單:公司計劃僱傭外國員工後,提交資料即可獲得一張臨時工作許可,這能使員工在國內最多停留6個月,隨後再申請3年-10年的長期簽證。

在艾倫看來,中國一些需要提交的材料不太能讓人理解,如2013年起,他被要求提供無犯罪記錄證明。艾倫所在的美國,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法律,他請朋友去洛杉磯為自己開了證明。然而,他離開美國已有15年,一紙證明無法完全說明他在全美國、全球都沒有犯過罪。此外,畢業多年的他被要求提交大學畢業證,所幸他開了一張就讀證明,也被認可了。

他在上海的事業單位工作時,所持的是文教類的外國專家證,將於2017年3月到期。外國專家證實行屬地管理,在2016年11月工作變更後,他需要在北京重新辦理就業證。由於證件還沒辦下來,他實際上成了「無證工作」。

「我們沒有『裸辭』的本錢,只有找好下一家公司,就業證的事才好處理。」來自馬來西亞的機械工程師方勝明說。

每年都要續辦就業證和居留許可對法國人傑夫來說,意味著要花兩周到三周時間跑幾個辦事部門,在這期間出差成了困難。他有些沮喪:「我在中國待了這麼久,交的稅不少,還不能長時間住在這裡。我從事的也算高技術行業,但沒有專家證。如果政府的綠卡政策再開放一點就好了。」

傑夫所說的綠卡是中國政府在2004年推出的永久居留許可制度,要求在中國符合政策地投資50萬美元以上,或要求具有副總經理、副廠長、副教授以上的職位,或為中國做出重大貢獻等,此外還需要滿足一些納稅和居留方面的條件,這使許多國際移民望而卻步。2011年底,中國「綠卡」累計僅發出了4752張。

如何吸引外籍人才

對於已經獲得就業和居留許可、在中國生活多年、習慣這裡的行事風格、熟練使用中文的外籍人士來說,還有別的顧慮。剛從上海來到北京的艾倫吃驚地發現,他醫保卡內的五六千元沒有辦法轉移到北京使用。艾倫對自己退休後的生活也缺乏信心。

如果沒有取得永久居留許可,退休後他可能難以留在中國。由於北京和上海的社保並不是一個基金,準備離開時他將到上海、北京兩處辦理手續,一次性取出多年繳納的養老金,依據政策他只能領走自己繳納的8%的個人賬戶部分,不包括20%的統籌賬戶部分。

「我4年前認識一個義大利人,在中國生活30年後只能回國。但他在中國的時間那麼長,義大利已經和他沒有什麼關係了。」傑夫說。

最近幾個月,艾倫若要看病、買葯都得自己掏錢。與他不同,由於不習慣中國醫院的排隊挂號,許多外籍人士都購買了商業醫療保險,傑夫就購買了3000美元一年的全球保險,有需求時向國際醫院預約就診。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日本專家鈴木每三個月回國一次,參加各類活動和會議,每次還會順便為海外醫療保險續費。鈴木在中國待了20年,看到這裡物價上升、匯率貶值,下一站去哪兒是未知數。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尹居全撰文指出,當前對外籍在華工作的人士強制徵收五險的政策,可能會帶來雙重徵收的問題,他們中的許多人會購買商業保險,或在本國繳納同種類險種。同時,在他們失業後,其就業及居留證件將被註銷,難以在中國長期合法地居留以尋找新的工作,也難以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2015年,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的一項調查中,在希望改善的選項中,56.9%的外國專家鉤選了「薪酬和福利待遇」是首要的考慮因素。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國福稱,中高端的外國人在全球擁有很大的選擇權,中國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環境、教育、醫療等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在爭取人才上處於不利位置。但是,引進外國人才能夠幫助公司開拓業務,從而也能增加工作崗位,對中國的經濟下行具有提升作用,如同外商投資能夠拉動就業一樣。

「哪些措施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一是對人才給予重金,但對於政府給出的獎勵和補助需要進行考評,注重效率;二是發揮制度紅利,優化出入境的措施,將之變得更加開放和寬鬆。」劉國福說。

中國當前採用的外國人才行政管理模式仍具有計劃經濟色彩,將外國人在華就業、外國專家來華工作、留學生回國和在華留學生等分類管理,主要的管理手段是通過行政許可審批用人單位和外國人的資格。

不過,一些向好的信號出現了。2016年2月,《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公布,稱將調整外籍人士申請永久居留的門檻,擴大聘僱單位類型範圍,取消職務級別限制,放寬居住時限要求。

對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的限制也部分放開。2017年1月13日,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聯合發文,允許部分無工作經歷的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要求他們從事的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對口,平均成績不低於80分或在B級以上。過去,兩年工作經驗是留學生留在中國工作的一道硬門檻。在楊星的觀察中,國內80%-90%的留學應屆生都會被這道門檻卡住,這也使得在中國留學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許多留學生僅沖著低價的學費而來。

「還有一個短期內有效的措施是努力引進外籍華人回國工作,他們對中國社會環境的接受度更高。」劉國福說。當前,中國約53%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簽發給外籍華人,70%的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由海外華商創辦,60%的中國實際利用外資來自海外華人。

(本文首刊於2017年1月23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推薦閱讀:

《發現中國:傳統與現代》選段批讀
體貼又顧家 日本女性超愛中國男 去年結婚逾1500對創新高
中國鄉土文化的史書庫——美麗楠溪江
國外的性教育對中國有什麼借鑒之處
中國十大導演,馮小剛只能第十,星爺無緣前三。

TAG:中國 | 故事 | 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