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偉大的女人
孝庄皇后——輔佐三代清帝的女人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有絕色,性機敏。
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為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庄妃為皇太后,史稱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庄文皇后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
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庄皇后為太后,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庄太后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庄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庄太后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於衝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庄為太皇太后,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庄太后儘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庄皇太后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庄文皇后』。
令人不解的是並未與皇太極合葬於瀋陽的昭陵,也沒進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宮在暫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終於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胤禛安葬於清東陵的風水牆外的地宮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對此民間傳說甚多。
關於孝庄皇后為什麼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有「託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杠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庄皇后,對皇帝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
還有的說,因為孝庄皇后下嫁給多爾袞,已不是皇太極的皇后了,所以她沒有資格入葬昭陵,也無顏與皇太極合葬。清廷官書從來沒有孝庄皇后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康熙帝以後各帝始終承認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說這條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閱史料,孝庄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孝庄皇后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庄皇后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那麼,為什麼孝庄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牆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庄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意會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庄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二,孝庄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瀋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分。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庄皇后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庄皇后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四,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洼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幾點看,將孝庄皇后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
孝庄皇后姓博爾濟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3歲那年,嫁給了後金國的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後,她被封為庄妃。順治、康熙時,她被尊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歲。後人習稱為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是我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滿洲貴族內部鬥爭十分複雜的形勢下,先後擁立兩位小皇帝(六歲的兒子福臨、八歲的孫兒玄燁)登基繼位;協助三朝(皇太極、順治、康熙)皇帝統理朝綱,在奠定和發展大清江山的恢弘偉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她沒有任何政治頭銜,也不要政治名義,雖然朝臣一再奏請她"垂簾聽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親(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論她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全部歸功於丈夫、兒子、孫子。
"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本是蒙古族,姓搏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她十三歲嫁給清太宗皇太極,被封為"庄妃"。她那嬌柔弱質、美艷萬方的大家閨秀的身體里卻流淌著成吉思汗後代的血液,充滿了勇敢、剛毅、信心和智慧。在滿族宮廷鬥爭的漩渦和明清大決戰的大潮中搏擊一生。她先後輔佐清太宗皇太極(夫君)、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下嫁)、世祖順治福臨(兒子)、清聖祖康熙玄燁(孫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關、定都、滅明三件大事,對清代的建政、鞏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當時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亞於唐代的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她的權利不小於後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不"垂簾聽政"。
推薦閱讀:
※史上最偉大的美國電影TOP100(上)
※毛新宇憶毛澤東:曾盼我爬上膝頭的爺爺多麼偉大|爺爺|毛新宇
※偉大發明源於風水
※他可能是20世紀最後一個,也是21世紀第一個偉大的作家和詩人
※26張圖告訴你:為什麼說上帝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