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博,看威尼斯水城的400年藝術傳奇吧
最近國博有個威尼斯大展,展示了從十五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期的77件大師作品,這些作品來自於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三個城市的十餘家著名博物館、美術館及相關收藏機構,非常值得去看。
當然,在去看之前,不要忘記做做功課,因為信息量太大了,濃縮了400年的西方藝術史。
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繪畫古典、優雅,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體現,追求自然風光中的詩意,注重通過圖像講述故事。
代表大師:安德烈亞·曼特尼亞、阿爾維斯·維瓦里尼、真蒂萊·貝利尼、喬瓦尼·貝利尼、西瑪·達·科內利亞諾、維托雷·卡爾帕喬。
16世紀威尼斯繪畫進入黃金時代,上半期從特有的誘人「色調」入手,善於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代表大師:喬爾喬內、提香、薩沃爾多、洛倫佐·洛托。
16世紀後半期受到來自羅馬「矯飾主義」的影響,繪畫風格精緻而富有力量。代表大師:委羅內塞、丁托列托、巴薩諾。
17~18世紀,威尼斯共和國從興盛到黃昏、消亡,但還是出現了一些大師,尤其是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羅,此外還有塞巴斯蒂亞諾·里奇、羅薩爾巴·卡列拉、詹巴蒂斯塔·皮亞澤塔、彼得羅·隆吉、卡納萊托、弗朗切斯科·瓜爾迪等。
看完這個名單,是不是已經頭大了?這些都是誰呢?
先看第一位,安德烈亞·曼特尼亞(1431年~1506年),帕多瓦的年輕天才畫家,影響了威尼斯的兩個繪畫家族,即接下來要介紹的貝利尼家族和維瓦里尼家族,他們為威尼斯畫派打下了基礎。
據說,曼特尼亞是貝利尼家族的女婿,即喬瓦尼·貝利尼的姐夫,出身木匠家庭,1457年起在曼圖亞擔任貢薩加家族的御用畫師,天賦異稟,一生多產,但是晚景凄涼,脾氣暴躁,債台高築。他喜歡用透視法來營造空間感,加強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而且人體結構達到了解剖家那樣的精確度。
《聖喬治》安德烈亞·曼特尼亞,木板蛋彩畫,約1460~1470年,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
作品取材於一本聖人傳記《黃金傳奇》,表現的是年輕的騎士聖喬治在利比亞賽勒內城屠龍的情景。大理石門上掛著一個由樹葉和果實編織而成的花飾,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常見的裝飾,是從古羅馬藝術中汲取的元素。這幅畫中的一些細節刻畫,讓整個場景顯得深遠廣闊,如聖喬治持標槍的手臂及惡龍的頭部都在大理石門框之外,聖喬治的側臉讓觀者可以更清楚看到他頭部後面的金色光環,背景有一條蜿蜒的路,一直通往山頂上那座有堡壘的城市,這個城市代表著賽勒內城。
關於他的透視法,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看看下面這張代表作《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約1465,油畫,非此次展品
維瓦里尼家族中最有名的是阿爾維斯·維瓦里尼(約1442~1504年)。
《聖約翰》
《聖馬太》阿爾維斯·維瓦里尼,木板蛋彩畫,1475~1480年,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
這兩幅作品1812年曾被作為老阿爾維斯·維瓦里尼的作品,1949年,對這兩幅畫進行修復時,研究者發現,「MDCXI(1611)」是後來加上去的。據推測,1611年有可能對《聖馬太》這幅畫進行了修改,用天使的形象取代了「永恆的祝福者」——上帝的手臂。同時,將施洗者聖約翰的畫作從右側截去了4厘米,以使這位聖人的形象位於畫面的中心。經過這次修復,研究者確認:這兩幅畫的作者是阿爾維斯·維瓦里尼。這兩幅畫可能位於祭台裝飾屏中一幅畫的兩側,而中間的那幅畫極有可能是以聖母與聖嬰為主題的畫作。
喬瓦尼·貝利尼(約1430~1510年)則是貝利尼家族的佼佼者,超過父兄的成就,被認為是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也是大名鼎鼎的喬爾喬內和提香的老師。貝利尼作品注重對風景的描寫,人物情態和風景緊密結合,充滿了淡雅和寧靜的情調,奠定了威尼斯畫派的基調。
外國美術史課堂上,經常被作為範例的是《聖母子》和《諸神的宴會》。
《聖母子》喬瓦尼·貝里尼,1480年,油畫,非此次展品
《諸神的宴會》喬瓦尼·貝利尼,1514年,油畫,非此次展品
真蒂萊·貝利尼(1429~1507年)是喬瓦尼·貝利尼的哥哥,以人物肖像和風景見長,曾被派往君士坦丁堡為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畫肖像。他的肖像畫在威尼斯有著廣泛的影響,不過最擅長表現的是具有宏大場面、複雜構圖的大幅創作。
《喬瓦尼·莫切尼克公爵肖像畫》真蒂萊·貝利尼,約1479年,藏於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
喬瓦尼·莫切尼克公爵1478年開始擔任威尼斯共和國總督,一直到1485年去世。畫中公爵穿的這套服飾是威尼斯共和國的總督官服,體現著總督職位的神聖。戴的「角帽」上面的石榴樹花紋,象徵著永恆,金色的底色和總督側臉的刻畫,也都在於強調這幅肖像的正式性和權威性。這幅肖像並沒有畫完,研究者推測,可能與畫家出使君士坦丁堡有關係。
維托雷·卡爾帕喬(約1460~1526年),師從於詹蒂萊·貝利尼(1429~1507年)和拉扎羅·巴斯提阿尼(1449~1512年)。最富盛名的是《聖尤蘇拉的故事》系列畫作,雖然是宗教題材,但是反應的是普通人的生活點滴,他對光和細節的情有獨鍾後來影響了維米爾(1632年~1675年),就是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那個畫家,也有可能影響了18世紀威尼斯大師卡納萊托(1697~1768年)。
《聖母子》維托雷·卡爾帕喬,木板蛋彩畫,1485~1490年,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
這幅畫在最近的一次修復中,被證實是維托雷·卡爾帕喬的早期作品。從繪畫技法上推測,與代表作《聖尤蘇拉的故事》是同一時期的作品。這幅畫最顯著的特點是有很好的清晰度和「明暗對照法」的運用,體現了卡爾帕喬繪畫的獨特風格和基本特徵。畫面中,人物形象被清晰透亮的光勾勒出來,把陰影部分和主體明確分開。同時,採用了紅色、黃色和綠色暖色調的混合。這樣,柔和的色調與背景中寂靜的自然風景非常協調。
喬爾喬內(1477~1510年)師從喬瓦尼·貝利尼,長得花容月貌,英俊瀟洒,是威尼斯最漂亮的花花公子,也是當時威尼斯姑娘們的白馬王子,而且還多才多藝,精通音樂,尤其在繪畫上天資卓絕,只可惜英年早逝,被鼠疫奪去年輕的生命,年僅33歲。
他在繼承老師喬瓦尼·貝利尼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作品的色彩忽而活潑鮮明,忽而柔和平穩,從明到暗的過渡變得前所未有的協調與自然。在風景畫中,他運用細膩、柔和的光影營造朦朧氛圍,從而使人物富有生氣並直達內心,這是令人震撼的創作。從此畫家們不再僅限於用光線揭示事物的形態,更想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革新,推動了肖像類繪畫的發展,並被很多富有潛質的年輕畫家運用於創作,其中的佼佼者包括薩沃爾多,洛倫佐·洛托,尤其是偉大的提香。
《雙人肖像》喬爾喬內,布面油畫,約1502年,羅馬威尼斯宮博物館
雙人肖像畫在15世紀的威尼斯非常盛行,但這幅畫卻有別於其他雙人肖像畫。如雙重光源的使用,使前後兩個人物對比鮮明。位於前面的那個年輕人表現出一種憂鬱姿態,而後面的同伴看起來更加精力充沛,也顯得更剛毅。此外,年輕人手中的酸橙位於畫面右下角光線和空間的邊緣處,這是一個很理想的位置。酸橙的味道很苦,代表著戀愛的情感:溫柔而苦澀,憂鬱而激情。
喬爾喬內最有名的兩張畫是《暴風雨》和《沉睡的維納斯》。
《暴風雨》喬爾喬內,約1505年,油畫,非此次展品
《沉睡的維納斯》喬爾喬內,約1510,油畫,非此次展品
提香(1488~1576年),是喬爾喬內的同窗好友,一開始是喬爾喬內的跟班,卻比喬爾喬內幸運得多,一生富貴長壽,是卡羅五世皇帝及其家族的宮廷御用畫師,深受教皇、國王、貴族的追捧,被瓦薩里叫做「上帝的寵兒」,是威尼斯畫派盛期的代表人物。
提香創作初期的風格和語言是雜蕪的,經過漫長的自我完善,以喬爾喬內自省的詩意風格為基礎,不斷超越「矯飾主義」風格;因對色彩強有力的把控,最終取得輝煌成就,形成在繪畫表現力方面無與倫比的風格和現代性。提香的代表作以肖像畫居多,且形式多樣。
《音樂家肖像》提香,布面油畫,1512~1513年,羅馬斯巴達美術館
這是一幅充滿魅力的作品,畫中人物的目光望著肩膀的方向,身體呈轉身姿勢,這可以讓觀者更好地看到他充滿陽剛之氣的狀態。畫面中,黑色、灰色和褐色佔主要部分,人物從背景的陰影中凸現出來,一束光照過來,突出了人物白皙的面孔。襯衣、手套、紙帶等細節刻畫十分細膩。
關於畫中人物的身份,至今還沒有確認。這幅肖像是提香年輕時的傑作。不過,從畫中的人物形象上,也可以看出一些喬爾喬內在16世紀前十年的藝術風格。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兩幅提香的代表作,以資對比。
《歐羅巴的劫奪》提香,1562年,油畫,非此次展品
《烏爾賓諾的維納斯》提香,1538年,油畫,非此次展品
洛倫佐·洛托(約1480~1556年),肖像畫家,擺脫了威尼斯畫派的肉感、安詳的古典主義,開創了個性繪畫。晚年經濟狀況不穩定,漂泊流浪,後來獻身宗教,去世後被人遺忘。洛托具有洞察和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敏銳性,以及通過擬人化或說明人物特徵的物體來表現象徵性和寓意的能力,每幅作品都是別出心裁的新穎之作,構圖奇特,表現力極為生動豐富,技巧多變,風格完美平衡。
《上帝》洛倫佐·洛托,木板蛋彩油畫,約1526~1527年,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
上帝被繪製在一個金色三角形內,底色和紅色袍子形成反差。上帝的形象被人格化了,被塑造成一位老人,留著棕色長發和白色鬍子,鼻子有一點點塌,眉頭皺成一團。他雙手張開,做著一個歡迎的姿態,手指正接觸到金色三角形的邊緣。
作品體現了15世紀威尼斯聖像繪畫的傳統,但又不局限於此。畫面色調並不完全符合威尼斯繪畫的典型特點,汲取了倫巴第藝術的一些特點。
這幅畫曾被認為是喬瓦尼·奧古斯丁·達洛迪的作品,但經過2009年的一次修復,研究者認為是洛倫佐·洛托的作品。
丁托列托(1518~1594年),除了提香和委羅內塞外,16世紀義大利最重要的藝術家,矯飾主義晚期的代表人物,信仰熾烈,反覆無常,不諳世故。他的繪畫速度非常快,擅長使用閃爍、躁動的光線、強烈的明暗對比、誇張的透視法繪製出具有戲劇性的畫作,試圖把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所以他的畫中人體通常擁有健壯的肌肉。
《麗達與鵝》雅各布·丁托列托,布面油畫,約1550~1560年,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該作品有2個版本,均為贈品入藏烏菲齊美術館,展出的這幅作品較早。
作品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故事,斯巴達國王廷達瑞俄斯的妻子麗達年輕美麗,奧林匹斯眾神之王宙斯看到她在河水裡沐浴,便愛上了她,於是化身成一隻天鵝出現在她面前,而她則落入了宙斯的圈套。
按照傳統繪畫,這個場景是在自然環境中展開的。但在16世紀中葉,丁托列托按照威尼斯繪畫的風格,將這個場景移入房間。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在於色調鮮艷,光線布置巧妙,筆觸輕盈敏捷,人物形象優雅。
而丁托列托構圖與光線的特點顯見於以下兩幅代表作。
《聖馬可的奇蹟》丁托列托,1548年,油畫,非本次展品
《最後的晚餐》丁托列托,1592~94年,油畫,非本次展品
委羅內塞(1528~1588年),比提香晚一輩,那時候的威尼斯已經度過了繁榮期,貴族和商人抓住最後的時光飲宴享樂、花天酒地。而委羅內塞熱衷於描繪資產者宴會場面,善於運用銀灰色調與華美的色彩,使畫面呈現歡快、豪華壯麗、光輝燦爛的熱烈氣氛。很多畫都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形形色色的人充斥其中,而且其中都有耶穌的形象。在遭到教皇的指責和宗教法庭的審判,他辯駁道:「我的任務是要根據自己的判斷美化這張畫……我們畫家所持的是和詩人、瘋子相同的許可證。」
《加拿家的婚宴》委羅內塞,1562~63年,油畫,非本次展品
《利末家的宴會》委羅內塞,1573年,壁畫,非本次展品
《維納斯與墨丘利把厄洛斯和安忒洛斯介紹給宙斯》委羅內塞,布面油畫,1560~1565年,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該作品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故事,維納斯女神因為兒子厄洛斯生長遲緩而感到擔憂,當她從泰米那裡得知只有兄弟之愛才能使厄洛斯長大後,她和戰神阿瑞斯結合,生出了安忒洛斯,由此解決了厄洛斯的成長問題。這幅畫描繪的就是維納斯與墨丘利正在向奧林匹斯眾神之王宙斯介紹厄洛斯和安忒洛斯兩個小兄弟,以使他們能夠獲得宙斯的眷顧。
這幅畫的構圖與眾不同。在畫面的右上角,畫家只描繪了宙斯的一部分,宙斯的身份可通過他手中的權杖和鷹辨識出來,這為觀者留下了大量的想像空間。在維納斯的身後是正在嬉戲玩耍的厄洛斯,安忒洛斯則躺在墨丘利的大腿上,背景是一片怡人的風景。
雅各布·巴薩諾(1510~1592年),出生於畫家家族,其子弗朗切斯科、吉洛拉莫和萊昂德羅·巴薩諾也是深受歡迎的肖像畫畫家。巴薩諾的主要活動集中在自然和風景上,營造田園牧歌般的詩意氛圍;根據天主教改革的嚴格規範使用宗教元素,將聖經或寓言故事融合到現實世界中。
《洪水之後上帝告知諾亞》雅各布·巴薩諾,布面油畫,約1578年
巴薩諾創作了《修建方舟》《各種動物進入方舟》《洪水和諾亞的祭獻》《洪水之後上帝告知諾亞》四幅「洪水故事」系列畫。
這幅作品向人們展示了這樣幾個場景:在彩虹下面,諾亞方舟出現在亞拉拉特山上;洪水災難結束後,諾亞家族正在修建新的居所;畫面前景,諾亞的兒媳婦正從箱子里拿物品;在後面,諾亞的妻子和另一個兒媳婦正生火準備做飯,而此時的諾亞已點燃了向上帝祭獻的火焰。
在當時,雖然「大洪水」是非常普遍的繪畫題材,但巴薩諾創作的「洪水故事」系列畫不僅具有原創性,而且藝術風格獨特,因而很受歡迎。後來,在畫家的畫室中出現了很多臨摹作品以及類似題材的作品。
吉羅拉莫·弗拉博斯科(1605~1679年),曾被17世紀藝術評論家馬爾科·波斯基尼評價為最合適給國王、君主及貴族畫像的藝術家。弗拉博斯科的肖像畫不僅畫得像,而且能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多梅尼科·康塔里尼總督的肖像》吉羅拉莫·弗拉博斯科,布面油畫,1659~1660年,威尼斯卡萊佐尼科宮
這幅油畫作品直到近代才被發現,2009年作為贈禮進入卡萊佐尼科宮。這是17世紀總督畫像的一個非常罕見的珍品,畫中的人物是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多梅尼科·康塔里尼二世,他非常高壽,1659年當選為威尼斯最高領袖時已經74歲高齡了,於1674年去世。
在畫面中,總督是自然站立的姿勢,一直到膝蓋。服飾非常細緻,面部刻畫栩栩如生。這個閱軍儀式裝束的畫像成了一個模版,後來這位貴族的半身畫像,均與此類似,但都無法超越這幅作品。
朱利奧·卡爾皮奧尼(約1613~1678年),一生致力於寓意畫和神話題材繪畫的創作。
《花香之美》朱利奧·卡爾皮奧尼與景物畫家,布面油畫,1660~1670年,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這幅作品構思精巧,色彩樸實,對光線的運用十分講究,是卡爾皮奧尼創作生涯晚期的作品。這幅作品的畫面是通過一個敞開的窗子展開的,窗外是淺灰色雲層覆蓋下的丘陵景緻。因為小愛神正在嗅著玫瑰花的香氣,因此評論界便將作品命名為《花香之美》。
卡爾皮奧尼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靜物,評論界認為,這些作品是在專業的靜物畫家的協助下創作的。
安東尼奧·貝魯奇(1654~1726年)
《劫持歐羅巴》,布面油畫,1703~1706年,威尼斯卡萊佐尼科宮,十八世紀威尼斯博物館
這幅以神話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整個畫面充滿深情。在一群飛舞的孩童中間,腓尼基公主歐羅巴騎坐在公牛背上,被公牛帶著前往克里特島。從歐羅巴的面容上,我們可以很清晰地讀懂她的表情——她是被劫持的,她是主神朱庇特的獵物。為了引誘她,朱庇特化身成牛。整個畫面也透露出淡淡的情慾色彩,精美花朵和愛神丘比特像的加入使作品更加意味深長。
作品突出了貝魯奇高超的繪圖和用色能力:典雅的深色清晰地勾勒出各個形象的輪廓;以白色、玫瑰色和紅色為主,極其用心的色調搭配,營造出尊貴效果。不同尋常的暮光環境設置,襯托出的超脫凡世,凸顯了形象的立體感。根據作品的創作風格,評論界普遍認為這應該是貝魯奇在從維也納返回威尼斯後,在18世紀初期創作的。
羅薩爾巴·卡列拉(1675~1757年),難得的非常出色的威尼斯女畫家,在歐洲享有極高聲譽,開創了一種用彩粉畫的精細肖像畫,抒情細膩,得到了從英國勛爵到歐洲多個皇族的一致讚賞。18世紀歐洲社會最經典的肖像畫大多出自卡列拉之手。她的作品無以倫比地展現出那個時代最理想化的高貴與慈悲之美。
色粉畫通常是在畫紙或灰藍色的硬畫板上完成的,展現出獨特的柔軟性,創作過程迅速,對色彩的遮蓋力強。這些特性使得作品質感得以提升,特別是在畫家進行肖像創作時能夠更好地詮釋人像的皮膚部分,因此,色粉畫很快便成為了肖像畫畫家們最喜愛的創作手法。儘管色粉畫的繁榮主要是在法國,但羅薩爾巴·卡列拉卻盡其所能將色粉畫技巧提升到了很高的境界,使其更具時代感和影響力,從而深刻影響了18世紀一批法國色粉畫畫家的創作。
羅薩爾巴·卡列拉,紙本色粉畫,1739~1743年,羅馬科西尼宮,國立古代藝術館
這一系列四幅作品的委託人是羅馬教皇的使者喬瓦尼·弗朗切斯科·斯托帕尼神父,他先後被派駐到佛羅倫薩和威尼斯,時間大約是在1739年至1743年之間,同時這也被認為是這四幅作品完成的年代。後來,斯托帕尼將這些作品贈送給了紅衣主教內里·瑪利亞·科爾西尼。1883年,科爾西尼宮被出售給義大利王國政府,宮中的藝術品也被集中起來,成為1895年建成的義大利國家古代藝術美術館的核心館藏。
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羅(1696~1770):是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的最後一位代表,性格古怪、多才多藝,藝術史學家把他奉為義大利威尼斯畫派最後一道耀眼的閃光。其作品有著令人匪夷所思的構圖、清透色彩、強烈的光線,沿襲了十六世紀的委羅內塞學派,並將其發揮到極致的精湛,描繪出奇蹟般的驚人場景——人類,神,寓言和幻想中的生物,尤其是那晴朗的天空中几絲柔美的雲,提埃坡羅因此大獲成功。他的作品充滿幻想,令人神往。
《海神向威尼斯饋贈禮物》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羅,布面油畫,1756~1758年,威尼斯總督宮
在提埃波羅漫長而幸運的職業生涯中,他只接受過一次來自公立機構的邀約,那是在18世紀後期,由於原本保存在總督宮四門廳內的丁托列托作品《威尼斯與海神結合成為海之女王》已經損壞,因此提埃波羅受邀繪製一幅油畫以替代它。雖然此時的威尼斯共和國已不能與往日同日而語,但提埃波羅依然創作出了一幅魅力無窮的作品。
作品中的威尼斯被刻畫成一位魅力的女王,身著用金線編製的衣服,手拿鑲有寶石的權杖,象徵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強大的實力。女王側身面對的是一位熱情的海神,他正在用一個號角向外傾倒來自海洋的財物,象徵著威尼斯從這裡獲得財富並受到保護。得益於提埃波羅超凡的繪畫技巧,整件作品並沒有呈現出一點雜亂無章的感覺,而是顯得生機勃勃。
為了不破壞總督宮四門廳里原有的裝飾風格,並與原來丁托列托的作品在風格和質量上保持一致,提埃波羅在創作時,無論是在人物肖像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帶有明顯的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風格。
彼得羅·隆吉(1701~1785年),擅長畫有趣、天真的場面,小小諷刺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裁縫》彼得羅·隆吉,布面油畫,1740~1745年,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
這幅作品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它所表現的並非普通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出現在背景上的肖像畫,是1740年當選為聖馬可財政官的尼科洛·維尼埃爾,由此可以確認,畫作中的這一幕發生在位於聖維奧的維尼埃爾宮內,畫中的女主角名為薩瑪麗塔娜·多爾芬,是尼科洛的兄弟吉羅拉莫·維尼埃爾的年輕妻子。
他們二人結婚後生下了女兒瑪麗亞,也就是畫中拿著小點心逗小狗玩耍的小姑娘。瑪麗亞後來嫁給了阿爾維塞·孔塔里尼,這幅畫作也就隨同她到了孔塔里尼家族,後來作為他們兒子的遺產捐贈給了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
弗朗切斯科·祖卡雷利(1702~1788年),18世紀義大利最著名的風景畫家之一,據說英國著名風景畫家威爾遜畫風景畫是受到祖卡雷利的勸誘,因為威爾遜在義大利學畫期間,他的風景速寫頗為祖卡雷利賞識,因而威爾遜才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藝術道路。
《狩獵公牛》弗朗切斯科·祖卡雷利,布面油畫,約1770~1775年,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
根據威尼斯當地的傳統,每當傳統節日狂歡節到來之際,都要在聖馬可廣場和聖保羅廣場上舉行狩獵活動。這幅作品描述的正是狩獵活動的情景,綠草如茵的林中空地,四周圍繞的是鬱鬱蔥蔥的樹木。祖卡雷利賦予了畫面豐富的田園色彩,讓原本殘酷的狩獵活動展現出輕鬆愉悅的一面,成為無憂無慮的孩童們快樂嬉戲的節日。
作品中的背景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風格,而站在右側樹下的人群著裝凸顯的也是17世紀的服裝風格,使得整體環境給人一種脫離時代之感。抖動的線條和明快的色彩無疑是洛可可風格的最好詮釋。在當今藝術界,這幅作品以其濃重的筆法和強烈的表現力,被認為是祖卡雷利畫風成熟的標誌。
卡納萊托(1697~1768年)是富有激情和詩意的畫家,他的繪畫色彩豐富,構圖和諧,輪廓鮮明,善於利用水景來展示當地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在畫面上,他的技法自由而輕巧,善於處理陽光與陰影的微妙關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富有空間立體感。
《面向聖傑米尼亞諾教堂的聖馬可廣場風景》,布面油畫,1733~1735年,羅馬,巴貝里尼宮,國立古代藝術館
《聖馬可廣場風景》,布面油畫,1733~1735年,羅馬,巴貝里尼宮,國立古代藝術館
《面向里亞托橋的大運河風景》,布面油畫,1735年,羅馬,巴貝里尼宮,國立古代藝術館
《從里亞托橋望向卡福斯卡里宮的大運河風景》,布面油畫,1740~1744年,羅馬,巴貝里尼宮,國立古代藝術館
1720~1730年是威尼斯畫派在義大利和歐洲的鼎盛時期。卡納萊托創作的風景畫,將威尼斯為世人所知的「水城」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精美的畫面更為其增添了輝煌之感。
這次展出的四幅風景畫,是卡納萊托在18世紀中葉受一位英國客戶的委託創作的,是為數不多能夠在義大利保存至今的作品,如今被保存在羅馬巴貝里尼宮的義大利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19世紀時,這些作品為喬瓦尼·托羅尼亞親王所有,後於1892年與另外380幅作品一起被其後代捐贈給了義大利王國。
這四幅作品展現了威尼斯最有特色的景緻,深受收藏家們推崇。畫中的風景,在18世紀初就已經進入了眾多旅行家和畫家的視野,包括聖馬可廣場,以及從里亞托橋望向卡福斯卡里宮和面向里亞托橋兩個不同角度看到的大運河風景,畫家創作時還借鑒了義大利著名畫家和雕塑家安東尼奧·維森蒂尼在1742年再版的《威尼斯大運河說明》中雕刻的作品。這四幅作品充分展示了卡納萊托在前往英國之前的繪畫技巧,筆法清晰有力,如機械般準確,在色調上講究明暗對比。原本總給人陰暗悲傷之感的威尼斯,在卡納萊托筆下呈現出陽光和明快的一面。
弗朗切斯科·瓜爾迪(1712~1793年),從歷史題材繪畫出道,著名威尼斯風景畫家,作品帶有更多的浪漫主義氣息,善於描繪外光,使得色調晶瑩,人們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濕的天空,其中有大氣的流動。
《荷蘭外交會議》弗朗切斯科·瓜爾迪,布面油畫,1754~1755年
這幅作品是瓜爾迪第一次受邀記錄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
作品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十位紳士圍坐在長桌邊討論問題,閱讀文件;桌上散落著紙張、墨水瓶和鵝毛筆;另外三位先生正從右側的門口走進屋內。從畫中可以依稀看出右側牆上掛著的第一幅畫是一個名單,很難說這個名單中列出的名字就是畫面中的這些紳士。正是這一細節,讓我們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即1753年8月27日,那不勒斯王國和荷蘭王國在海牙籤署貿易協定。
不知何故,這幅作品在完成後留在了威尼斯,後來被特奧多羅·科雷爾所收藏。他於1830年將包括這幅作品以及瓜爾迪其它作品在內的一大批藝術品和文件捐贈給了威尼斯,建成了如今的威尼斯市立博物館。
《從朱代卡島望向聖喬治教堂的大運河風景》弗朗切斯科·瓜爾迪
除了以上藝術家外,還有幾個比較重要,比如塞巴斯蒂亞諾·里奇和詹巴蒂斯塔·皮亞澤塔。
塞巴斯蒂亞諾·里奇(1659~1734年),性格豪放,聲名遠播,遠遠超出義大利國界,是一位典型的「行蹤飄忽,浪跡天涯」型畫家。他憑藉一幅《偉大的聖喬治祭壇畫》為18世紀威尼斯畫壇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紀元,宗旨是恢復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
詹巴蒂斯塔·皮亞澤塔(1683~1754年),是威尼斯畫派中明顯帶有巴洛克傾向的畫家,早年在威尼斯學畫,後來曾從博洛尼亞的克列斯比學藝,1750年成為威尼斯美術學院的院長。善於作色彩絢麗,構圖宏大的天頂畫,架上繪畫也很精美,色彩瑰麗晶瑩,繼承了威尼斯畫派的傳統,人物生動有趣,富有生活氣息。
推薦閱讀:
※足尖上的傳奇
※貴州武陵山捕蛇者傳奇 捕到蛇的機會越來越少
※楚漢傳奇:風雲變色之左鄰右里
※細品園林之三十二·傳奇篇園林中的圍棋境界
※陳景潤的傳奇人生和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