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分類鑒賞例析
06-09
詩歌根據題材劃分,主要有以下十二類: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即事抒懷詩、邊塞征戰詩、談禪說理詩、閑適隱逸詩、悼亡遊仙詩、贈友送別詩等。下面分類結合實例進行介紹。借景抒情詩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鑒賞借景抒情類詩歌,要掌握以下三個原則:第一,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如下面這首唐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首干謁詩(詩用於有所要求而拜見對方)是作者西遊長安時寫給丞相張九齡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詩作前兩聯寫景,著力描繪洞庭湖汪洋浩蕩,一望無際,氣蒸荊楚、波撼岳陽的壯觀,氣勢雄偉,形象鮮明生動,表現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後兩聯由眼前景物的觸發轉向抒情。詩人面對浩淼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願望,無人引薦,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無舟船一樣,希望張九齡援引。這首干謁詩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與眼前的洞庭湖之景結合起來,寫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極有藝術力和感人力量。第二,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詞作上片寫景,雖抒寫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寫的秋景闊遠綺麗。下片抒情,抒發了自己的羈旅愁緒、黯然凄愴的思鄉情懷。它的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描寫的景色卻闊遠而綺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託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第三,要注意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寫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觀察和描寫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等。如下面這首詩: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全詩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思想將來的登岳。首聯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尾聯兩句寫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詠史懷古詩詩人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迹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於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們鑒賞時,必須掌握幾把「鑰匙」:首先,要弄清史實。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如下面這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要鑒賞這首詞,我們必須弄懂這幾個問題:一是首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翹首遙望江北金兵佔領區,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於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極力稱讚孫權有何用意?作者在這裡是極力讚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相似,顯然作者熱情讚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正是為了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苟安。三是末句用了什麼典故,作者在這裡想表達什麼意思?末二句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論英雄,但在這裡,作者進行了改造,將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吒風雲的英雄來讚揚,而讓曹劉當配角,其實是借憑弔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貶的典故,據《三國演義》說,曹操與孫權第一次對壘,見孫權之威嚴儀錶,就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作者在這裡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那些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其次,要領悟感情。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理性的冷靜的剖析,一種是感慨個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歷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較濃。如元張養浩的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全曲開篇寫景,中間抒情,寄寓作者的傷心痛惜之情,興廢、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對兼同對,極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會的本質,充分表現了作者愛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行進在潼關路上,聯想起關中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的凄慘景狀,不由地吟出了這兩句結論性的詩句。再者要分析寫法。不同的寫法,是由不同的主題決定的。如: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先寫景,後寫人。詩人幽幽思古,感慨萬千,遙念諸葛亮可歌可泣的一生,為他的業績和精神所感動;盛讚劉備的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與深謀遠慮以及君臣相契、如魚得水的情景。結尾兩句,詩人想到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複漢室,具有統一中國的雄心大計,可惜操勞過度,死於軍中。對此詩人充滿了哀思與痛惜之情。因此,這不僅是一首詠史詩,而且將詠史與諷今、詠人與寫己有機結合起來。他寫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當朝出現類似的英雄來平定天下;他寫劉備的三顧茅廬,就是諷喻當朝皇帝不要猜忌賢才、黑白不辨;他寫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發自己壯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憤。因而詠史詩更顯得情韻豐蘊、意義深遠,富有現實主義的精神。傷春傷別詩傷春傷別詩往往借對春光消逝的記敘描寫來抒發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在傳統的此類題材中,又有三類主題。一是抒發離別苦情的。五代詞人李璟的《山花子》堪為這方面的代表: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開篇「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所用的名詞及術語,傳達出了一種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稱「蓮花」,後兩個稱呼淺近通俗,而「菡萏」則有一種莊嚴之感。「翠葉」也即「荷葉」,而「翠葉」之「翠」字,則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聯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貴之物,也同樣傳達出了一種珍美之感。然後於「菡萏」之下,綴以「香銷」二字,又於「翠葉」之下,綴以「殘」字,詞人對如此珍貴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傷的哀感,便已盡在不言中了。過片兩句,寫得尤為哀切動人。「細雨夢回雞塞遠」指思婦在夢中夢見徵人,及至夢回之際,則落到長離久別的悲感之中,而徵人則遠在雞塞之外。「細雨」二字,雨聲既足以驚夢,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其下句以「小樓」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徹」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將上下兩句合看,方能體會此「細雨夢回」、「玉笙吹徹」之苦想與深情。這二句情意雖極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與形象卻極為優美。二是描寫美人遲暮的,其對人物的外部動作與內心感受捕捉相當細膩,文字往往也極為精美。晚唐詞人溫庭筠的《菩薩蠻》很有代表性: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月交相映。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詞的上片寫閨中女子春眠懶起,意緒慵遲的情景。起句將眉喻為山,初見文心。疊,相當於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次句寫懶起女子的睡態,從行雲流動設喻,生動地傳寫出鬢髮輕攏拂揚之狀。一個「度」字使鬢髮有了飛動感受;一個「欲」字又賦人的鬢髮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則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顏的美艷。整句活畫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嬌慵神態。三四兩句寫她梳妝打扮的情景。這女子懶懶地起床,姿態嬌慵,無精打采。然後慢吞吞地洗梳、畫眉、弄妝。這裡「懶」、「弄」、「遲」三字,富有表現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態,不言自喻地刻畫了她的心情。下片描寫女主人公梳洗後照鏡、著衣的情景。前兩句寫她梳洗打扮後,再用前後鏡仔細照容;結拍兩句,寫女子穿上成雙成對的金鷓鴣的羅襦。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行文至此,溫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語言技巧揭開了女主人公懶起、遲妝、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領神會。三是寄寓人生感慨的。李商隱在《嫦娥》中這樣寫道: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人生意蘊。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承受孤獨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在這裡被詩人用精微而富於含蓄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種含有濃重傷感的美,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裡羈旅行役詩出門在外的遊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羈旅行役詩大多具有如下特點:1.善於把眼中景與心中情結合起來。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詞作上片前三句是對春景的描繪,後兩句轉入對離愁的敘寫。其意思是離愁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這個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景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這首詞所寫的是一個常見的題材,但卻展現出一片情深意遠的境界,讓人感到整首詞本身就具有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式的含蓄蘊藉,令人神往。這固然取決於感情本身的深摯,但和構思的新穎、比喻的自然、想像的優美也分不開。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這遙想實際上是離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詞意境更加幽遠。而上下兩片結尾的比喻和想像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覺得,詞中所展示的畫面,雖然有限,情境卻是無限的。2.詩人不直接說自己思念家鄉親人,而從對方入筆抒寫感情。如王維的思鄉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極其自然地表達了年輕的詩人背鄉客旅對溫暖的家庭和可愛的親人的刻骨懷念。每當佳節來臨,而自己形影相弔之際,更使他憶及合家歡聚的情景,這既是詩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聲,抒寫了他深摯的思親之情;也傳達了世人共有情思,表現了漢民族固有的重家庭倫理的心態。詩首句寫「作客」,次句寫「思親」,都是實寫,都是樸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後兩句筆鋒一轉,轉向了虛寫。詩人馳騁想像的翅膀,跨越空間,設想在重陽節的這一天,遠在家鄉的兄弟們定會像往年一樣登山眺望,也一定會按照傳統的風俗插戴茱萸,暢飲黃酒,同時也一定會想念自己——遠離家鄉的手足,這一番想像,實際上是反襯詩人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全詩一正一側,一實一虛,短短四句起伏變化,加強了深摯情感的表達,顯得韻味無窮。3.詩人思鄉感情的觸動往往是所見所聞的一些事物。如: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聞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楊柳》之曲,這種笛曲多用來表示惜別懷遠之情,抒發離情別緒。作者忽然聽到的那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原來是《折楊柳》曲,春天已到了而自己卻還漂泊在外,不禁引起了思鄉之情。這首詩著重寫詩人的一種思鄉之情。而詩人的思鄉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聽到「折柳」曲後引起的。所以說,「折柳」在詩中的地位至為重要。而「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頗有特色。詩人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具有了更廣闊的涵義。它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一種音樂,一份感情。它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山水田園詩中國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仔細品味,這些詩或多或少有著共同的特點。首先,都對山水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不惜以濃墨重彩描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作首聯交待了事情的緣由後,頷聯即寫詩人進村時所見的自然風景。詩人好似信手拈來農村常見的風景,但平淡之中可見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錘鍊。這兩句不僅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村邊棵棵濃密的綠樹,村外坡坡橫斜的青山,為我們呈現出一幅清新鮮明的山村風景畫,而且一個「合」字,一個「斜」字,更將綠樹環抱山村,青山橫斜村外的神態點化出來,彷彿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諧,依依相合,洋溢著濃厚的情韻,極富親切感和感染力。其次,詩人筆下的山水草木,鳥語花香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形成了充滿生命意識的畫面。且看杜甫以詩為畫之作——《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句一開始,就從大處著筆,描繪出在初春燦爛的陽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最具特徵的動態景物來勾畫。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這一句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三、四兩句又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詩人筆下的所有山水說到底還是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發服務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得知故友嚴武還鎮成都寫的一首小詩。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歡愉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呈現出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兩句連用四種鮮明的顏色,構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這些都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詩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氣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見。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寫向門外一看,可見到停泊在江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很常見的,但「萬里船」卻意味深長。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如何不喜上心頭呢?這兩句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卻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托物言志詩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那麼,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麼特點呢?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徵,並能深入其里,攝取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如唐人李商隱的一首長題七絕: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此詩的三、四兩句,採用了比喻手法,將韓冬郎父子比作鳳凰,以「雛鳳清於老鳳聲」表明青出於藍,抽象的道理從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光這樣還不夠生動。詩人又聯想到,傳說中鳳凰產在丹山,它愛棲息的是梧桐樹。經過想像的馳騁,使之構成這樣一幅令人神往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覆蓋四野,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應和著老鳳蒼亮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聽。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寫照看了這幅圖畫,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不都躍然紙上了嗎?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如下面這首明人于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鍊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謙不畏艱險的性格。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願獻身的美德。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於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這也是詩人的志向和理想。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如黃巢落第後所作的《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以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詩的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衝雲天,浸透全城。思想的深刻,想像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採的壯麗、意境的闊大,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佔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鬥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於詩作中讀出詩人的高大形象,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即事感懷詩即事感懷,指的是詩人就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類詩作題材廣泛,詩人往往是興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首先,要欣賞即事感懷詩的「事」與「懷」結合得是否高明。且看下面這首唐詩: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詩的前兩句抒寫自己離開了故鄉,立馬在西域路上。回望長安,一種從未有過的孤寂凄涼之感襲上心頭,不禁思鄉念親,雙淚痛流。這裡真實而率直地抒寫了詩人的這種心情,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後兩句生動地寫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職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帶個報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這裡突出了環境的荒涼和相逢的意外,從中也再次表現了詩人對親人真摯、深厚的眷念之情。此詩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描摹並再現了瞬間的動態情景,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其次,我們還要體味詩人所抒之「懷」是否真摯感人。我們來看唐人崔護具有傳奇色彩「本事」的《題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本詩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讀者對前後情節的許多美麗想像。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穿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複、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再次,要領略「感懷」的藝術技巧。即事感懷詩,往往是偶有所感時脫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個特定的場合一揮而就的,不像許多詩那樣精雕細琢。但是一些詩作,由於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還是顯示出了精湛的藝術技巧。如杜甫的七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饗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頷聯兩句利用互文修辭,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樂有了著落。後句的「今始開」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客至」之情至頸聯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愉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可謂峰迴路轉,別開境界。邊塞征戰詩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等詩人。主張以詩歌來反映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邊塞征戰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觸這類作品時,首先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應有所了解。請看顯示作者鐵板鋼牙、激昂鬥志的一首七絕: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聯繫現實,我們可讀出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的複雜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沉鬱已久的憤懣情懷。三四兩句詩人用祈使句和設問句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然性,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現出反襯的筆法,又現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蕩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鑒賞這類詩作還應注意,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我們應給予具體的分析。如賈島一反自己「清真僻苦」「郊寒島瘦」風格而寫的一首詩: 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顯然,這裡的「劍客」是詩人自喻。而「劍」則比喻自己的才能。詩人沒有描寫自己的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沒有表白自己出眾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過巧妙的構思,把內心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劍」和「劍客」的形象里,寓政治抱負於鮮明形象之中。在大量的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以杜甫的《前出塞》為例: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的前四句,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如總結戰鬥經驗。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突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談禪說理詩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於筆下,這類詩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間煙火的空靈之境。1.對生活對自然的頓悟。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可謂是這方面的典範。他在《終南別業》中寫道: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前人對其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頗有讚譽,認為其有化機之妙。「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裡算哪裡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似無路可走了,於是就坐了下來。「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們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王維此時閑適的心境也就明顯地表露出來。2.對事理的體察。這裡對哲理的感悟並不是抽象地說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現。首先是藉助景物來表現。如王之渙氣吞寰宇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觀,氣勢雄闊。這裡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闊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在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意中景融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雖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卻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裡有詩人向上的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其次是通過生活中的細節加以表現。典型的例子是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在這裡抓住了早春中幾個典型的細節,不加修飾地寫了出來,構成了一幅形象生動、意境濃醇的春江畫圖。「春江水暖鴨先知」句再現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鴨,點出了「鴨戲圖」的主景。然而不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過「水暖鴨先知」之語揭示了畫面中無法表達的群鴨的「內心世界」,寫出了群鴨敏銳地感覺出春水由寒轉暖的知覺,更寫出了群鴨暢於春水、戲於春水、戀於春水的神態,簡直把畫中的群鴨寫活了。畫面由此而陡然生氣勃勃,洋溢著春回大地的醉人氣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孟子》鑒賞
※詩歌鑒賞最後一題賞讀
※看完這個,詩歌鑒賞還不會?那就只能呵呵了!
※一草一木總關情——詠物詩鑒賞/ 寄情於他的托物言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