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傳記百部-張騫.
----------------------- 頁面 1-----------------------
----------------------- 頁面 2-----------------------
中華名人傳記
張 謇 傳
XXX編著
----------------------- 頁面 3-----------------------
張謇傳 ·1·
目 錄
第一章 鄉村童年?????????????002
第二章 「冷籍」秀才???????????006
第三章 游幕江寧?????????????010
第四章 投入慶軍?????????????014
第五章 初識袁世凱????????????018
第六章 《朝鮮善後六策》?????????023
第七章 科舉蹉跎?????????????027
第八章 大魁天下?????????????032
第九章 棄官從商?????????????039
第十章 在維新變法的浪潮中????????044
第十一章 策劃東南互保??????????048
第十二章 新政先鋒????????????051
第十三章 投身憲政????????????059
第十四章 服膺共和????????????074
第十五章 反對「二次革命」????????084
第十六章 與袁世凱決裂??????????088
第十七章 內外交困的大生集團???????091
第十八章 苦悶晚年????????????096
附錄張謇大事年表?????????????103
----------------------- 頁面 4-----------------------
張謇傳 ·2·
第一章鄉村童年
1853年7月1日,一個嬰孩在偏僻的長江口
北岸江蘇海門常樂鎮呱呱墜地,他就是本書的主人公
— — 張謇。張謇,字季直,他出生的時候,正是太平
天國起義軍攻佔南京後不久,雖說這時正是亂世,但
是因為他的故鄉所處的蘇北南通地區,是一個偏僻的
半島,地非衝要,不具有戰略價值,所以此時蘇、浙、
皖雖是戰火連天,他的家鄉卻是熊熊戰火中的靜土。
張謇的家庭,世代務農,他的祖上比較富有,但
到他的祖父張朝彥的時候,因為他不大喜歡農業生產,
又嗜好賭博,竟然將一個富裕殷實的家弄得漸漸地敗
盡,窮困潦倒的張朝彥只好做了通州金沙瓷器商吳聖
揆的女婿。到了張謇的父親張彭年,靠著父親是上門
的女婿,他繼承了吳家的幾十畝土地,自耕自收,農
忙的時候,張家也要雇一二名僱工,才能忙得過來,
張彭年先後娶妻兩房,共生了五個兒子。張謇排行老
四,小名長泰,因為祖父入贅吳家,所以他上私塾的
時候,取名吳起元,到他的弟弟警出生後,才恢復了
本姓。
張謇小的時候非常聰明,他的父親對他鐘愛有加,
----------------------- 頁面 5-----------------------
張謇傳 ·3·
3歲的時候就教他讀《千字文》, 4歲就送他到海門
邱大璋學塾學習,在這裡, 張謇學習了《三字經》、
《百家姓》、《 神童詩》以及《 孝經》、《論語》、《孟
子》等傳統幼兒讀物,10歲的時候學習對對子,有
一天,老師對了一個上聯「月沉江底 」,張謇很快就
對了一個「日懸天上」的下聯,老師聽了非常驚奇、
高興,連說孺子可教。
父親張彭年看到兒子學問長進很快,對他未來走
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充滿了信心,他看到了學塾
的老師只讓學生死記硬背,有時候連平仄韻腳都搞混
了,就決定為兒子重新找更好的老師。雖然他家境並
不豐裕,但是他還是以重禮請了通州西亭鎮的宋郊祁
到家裡來教兒子。宋郊祁是一個50多歲的老童生,
一生以科舉考試取中為目的,雖然屢試不中,但是在
學問上畢竟自有長處,他到了張家後,檢查張謇作業,
發現音訓句讀錯誤百出,就另起爐灶,重新讓他學習
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在平常
的教學中,他認真教張謇音韻、訓詁,張謇進步非常
快。12歲那年,他寫出了一首表達自己遠大志向的
詩《盆松》:
山澤孤生種,誰將到此盆?青蒼一撮土,蟠郁百
年恨。宿黛含霜氣,創鱗見斧痕。等閑憐托處,梁棟
----------------------- 頁面 6-----------------------
張謇傳 ·4·
與誰論!
他把自己比做崇山深澗的蒼松,而不是那供人觀
賞的盆景,因為只有山野的蒼松才能成為支撐大廈的
棟樑。
1866年,張謇已經13歲。一天,宋老師出
對:人騎白馬門前去。張謇回答道:我踏金鰲海上來。
那時候, 讀書人參加科學考試, 考中了狀元,人稱
「獨佔鰲頭」。宋老師看到張謇對出這樣大吉大利的
對子,高興地告訴張謇的父親,他的兒子已經有了金
榜題名的佳兆,張謇的父親看到兒子學習精進如此,
對先生感激不盡,於是特加重禮拜謝。
這年的6月,海門余東的老百姓拒繳稅款,地方
政府出兵鎮壓,老百姓驚惶四逃,宋效祁惦記著家裡,
就向張家提出回家不再當老師,張家卻沒有立即答應
下來,誰知宋效祁卻病故了。為了兒子的學業,張彭
年把兒子帶到了西亭,讓他跟著宋效祁的兒子宋琳學
習,宋琳比他父親強了許多,早已科考中舉。但是他
仗著自己是舉人,經常瞧不起人,對學生經常愛理不
理,有時嚴厲、苛刻得讓人無法接受,甚至於有時借
一個小小的由頭嘲笑學生。張謇在宋琳這裡求學,遇
到不懂的地方,經常得不到指教,但是他憑著勤奮和
努力,學業還是長進不少。
----------------------- 頁面 7-----------------------
張謇傳 ·5·
1868年,已經15歲的張謇準備開始他一生
的首次科舉考試。
----------------------- 頁面 8-----------------------
張謇傳 ·6·
第二章 「冷籍」秀才
張謇的高、曾祖以下,沒有讀書應試的人,這樣
的家庭,在當時稱為「冷籍 」,子弟如果要參加科舉
考試,經常會受到地方學官和保人的多方刁難、勒索,
稍稍應付不當,就可能誤了考期。 15歲的張謇首次
參加科舉考試就面臨著這樣的境況。
張謇的父親張彭年對兒子考試得中滿懷信心,他
想避開入考前的這種困難,想出了一個冒籍赴考的辦
法。他多方活動,找到了如皋人張駒,經過與張駒的
蹉商,雙方商定,張謇冒充張駒的孫子張育才,在如
皋參加縣試,如果縣試考中,張彭年必須付給張駒酬
金。
張謇參加這年的如皋縣試,一考得中,隨後參加
通州州試,但是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名列百名之外。
同鄉一個姓范的學生與張謇同年,考中了第二名。鄉
里人都嘲笑張謇西亭求學,也不過如此而已,更讓張
謇受不了的是他的老師宋琳,他看到張謇州試成績如
此之差,當眾嘲笑張謇,說 :「如果有一千人應試,
取九百九十九名,不取的那一名一定是你,你還有什
么希望?」張謇頓時差愧萬分,淚流滿面。他知道這
----------------------- 頁面 9-----------------------
張謇傳 ·7·
一切歸根到底都是自己學業不好的結果。從這一天起,
他在自己的卧室、窗戶、蚊帳頂上、床頭、案頭到處
寫上「九百九十九」五個字,他看到這些字,眼淚就
不由自主湧出來,同時警示自己要用功。為了讓自己
不再貪睡,他睡覺時用兩根竹片夾住自己的髮辮,只
要一翻身,髮辮被牽動驚醒,立即起床,挑燈夜讀,
每夜讀書一定要燒盡兩盞燈油,炎炎夏夜,蚊蟲叮咬,
他就在書案下擺兩個盛滿水的陶罐把腳放進去,真正
做到了冬不避寒冷,夏不避暑熱,廢寢忘食。
考場上的不幸還是其次,張謇父子怎麼也料不到
冒籍應考已經為他們引禍上身。如皋人張駒是當地的
無賴,張彭年在兒子中了如皋縣秀才後,信守前諾,
如約償付張駒酬金,張謇也以如皋生員的身份入如皋
縣學讀書,誰知張駒卻和兩個弟弟要張謇父子再交學
官所派的其他費銀150兩,還以其他借口讓張彭年
再拿80兩,不久又要他們拿120兩銀子的約券作
為酬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知道張謇冒考的人越
來越多,許多人以向地方官舉報為由進行敲詐。張彭
年看到這樣下去將不堪應付,想請張謇的老師宋琳出
面疏通,讓張謇改填履歷,歸還原籍,那知宋琳是這
場詐騙的牽線人,而且已經接受了如皋張氏的重酬,
哪裡肯拆去騙局,他斥責張彭年說 :「要歸還原籍,
等金榜題名之後申請不遲,現在請改填三代,張謇的
----------------------- 頁面 10-----------------------
張謇傳 ·8·
功名立即就要遭革除,你們種田人出一個秀才,那麼
容易嗎?」
從1868年開始,張謇一家走上了無窮無盡受
欺、挨詐的道路,許多人不斷向張家提出各種各樣的
要求,如皋的張駒看到張氏父子好欺,更是變本加利,
得寸進尺,張氏父子如果稍有差池,他們就向學官說
張謇對自己不孝,張謇受學官的責罵不說,還得當著
別人的面稱張駒為爺爺,真是「認賊作父 」,委屈含
辱讓張謇痛苦不堪。張彭年為了擺脫糾纏,四處託人
送禮,但是終是無濟於事,張謇也是惶惶不可終日,
有一次如皋張氏誣告張謇,如皋縣衙派人要捉拿張謇,
張謇知道被抓住後免不了又要受一頓羞辱,就連夜逃
往朋友家躲避,誰知老天好像也和他過不去,出門不
久,狂風暴雨就劈頭而來,一不小心,他又掉進了爛
泥深達二三尺的護城河,他掙扎著爬出來,這時外雨
內汗,衣服已經濕透,到朋友家的路只有3里多,他
竟走了三四個時辰才到,進了朋友的家門,他發現自
己的一雙腳已經是血泡連連。還有一次,張謇為了逃
避敲詐和誣告陷害,一天竟跑了130多里路。不斷
地受辱,常常使張謇怒火中燒,有幾次他都想找一把
利刃把仇人殺了,但是想到這樣做會連累家庭,只好
含恨隱忍。
1870年,張謇參加通州州試,取為一等第十
----------------------- 頁面 11-----------------------
張謇傳 ·9·
六名,也算是對他逆境求學的稍稍慰籍。但是仇家的
糾纏仍是不斷,張謇為了徹底擺脫,向學校申訴,要
求革除自己的秀才,讓他到南通重考,海門書院的院
長王崧畦和海門訓導趙菊泉看到張謇的才學,也十分
同情他,他們四處為張謇說情,後來知州孫雲錦知道
這件事後,親自調停這件事,但是也是阻隔較多,孫
雲錦愛惜張謇的才華,求助於江蘇省的權要人士,江
蘇學政彭九餘出於同情,行文禮部。 1873年,禮
部終於有了迴音,讓張謇重填履歷,恢復原籍,與如
皋縣脫離關係,成為一名通州秀才。到這個時候,張
謇一家才擺脫了厄運。
張謇一家因為張謇冒考的事情,到這時已經負債
銀達1000多兩,原來比較豐裕的家當,也是瀕臨
破產。張謇的兄弟們這時提出了分家,幾番吵鬧,張
謇分得了一身的債務。養家糊口成為擺在張謇面前的
現實問題。
----------------------- 頁面 12-----------------------
張謇傳 ·10·
第三章游幕江寧
1874年,張謇剛滿21歲的時候,知州孫雲
錦調往江寧(南京)發審局任職,他同情張謇的處境,
也欣賞張謇的才華,就邀請張謇為他作幕(私人秘書)
同往江寧,月薪白銀十兩。困境中的張謇立即同意。
當時的江寧,有幾個海內知名的學者主持的大書
院。1874年,張謇到江寧不久,就興沖沖地慕名
投考有名的鐘山書院,授課教師韓叔起見投考的是通
州秀才,就把他的考卷扔在一邊,張謇投書韓先生,
直接詰問考卷的問題,韓叔起無法回答,自不睬理。
張謇於是化名再考,考卷受到了鐘山書院的院長李小
湖先生的讚賞,取為第一,他又以他人的名籍在惜陰
書院參加五經古課考試,院長薛慰農先生也把他取為
第一,兩個院長指名要見張謇。不久許多人都知道了
張謇投書韓叔起的事情,惜陰書院的薛慰農還責備韓
叔起見賢不舉,壓制人才。張謇覺得自己出了一口悶
氣,就把此事告訴了自己的上司孫雲錦先生,孫雲錦
把張謇給韓叔起信的草稿要來看了以後,責備他說 :
「你真是閱歷太淺,少年人氣盛,遇事要沉得住氣,
不要意氣用事 。」張謇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就由孫
----------------------- 頁面 13-----------------------
張謇傳 ·11·
雲錦代自己向韓先生道歉,同年5月,張謇再次投考
鐘山書院,考取第一名,他登門向韓叔起先生致謝,
韓叔起以「耐煩讀書,耐煩苦處」來勸誡他。
張謇對自己的「魯莽」行為作了誠懇的檢討後,
江寧的文化圈終於接納了這個來自通州的白衣秀才。
張謇進入江寧的文化圈後,以強烈的求知慾,向江寧
名師學習「治經、讀書、為詩文之法 」。張謇受教最
多的是桐城派大師張廉卿,在張先生的指導下,張謇
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發生了一次大的飛躍,擺脫了
一般制藝、八股文章的僵化格局,領悟了桐城派將義
理、詞章、考據融為一體的治學方法。他覺得自己的
心胸頓時豁然開朗。
同年6月,張謇隨孫雲錦到淮安查勘漁濱河積壓
訟案,他看到現實的農村生活與他在江寧聽到的截然
不同,雖然他也出生於農家,但淮揚地區農村的極端
貧困,農民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的饑寒生活,讓他觸
目驚心,強烈的刺激,使他詩興大發,這期間他寫下
了十餘首現實主義的詩文,其中有:
誰雲江南好,但覺農婦苦,頭蓬脛赤足籍苴,少
者露臂長者乳,亂後田荒莽且廡,瘠人腴田田有主。
他還寫道:
----------------------- 頁面 14-----------------------
張謇傳 ·12·
建炎時事重江淮,故壘蕭蕭說將才;欲問中興宣
撫使,悉雲無際海潮來。
他渴望有南宋名將劉光世、韓世忠經略江淮的功
業,為國家建功立業。
1875年1月,張謇告假回鄉探親,雖還談不
上衣錦榮歸,但也稱得上是否極泰來,張彭年接到兒
子捧上的100兩俸銀,喜出望外,將白銀供奉在祖
宗神位前,頂禮膜拜說 :「咱們這裡那些名望很高的
老師,收許多學生,一年下來,也不過是這個樣子,
你竟能一出門就得到這麼多 !」這時元旦之期已近,
張彭年為兒子迎娶了海門徐氏,徐家原也是當地的有
錢人家,只是家道中落了,但徐氏卻是儉樸賢淑,夫
妻兩個恩愛有加,張謇曾作詩表達他們兩個人的生活:
我家有新婦,歸及歲再陽。一室頗無問,頎
頎如我長,歡喜治酒食,奉之上高堂。長跪頌大人:
「百歲恆安康」。大人向六十,鬃發玄且蒼 :「期幾
得一第,期兒生男祥。一第差救貧,生男慰榆桑 」。
新婦祈吉語,釵帕迎「三娘 」。 卜雲 :「具如願」,
大人進一觴。
正當張謇安享新婚的歡樂時,傳來了當朝皇帝同
----------------------- 頁面 15-----------------------
張謇傳 ·13·
治駕崩的消息,很快新皇帝登基,改元光緒,因為新
皇帝年幼,由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
3月,張謇回到了江寧發審局,由於同事之間的
關係緊張,彼此磨擦漸多,7月張謇離開了發審局,
借住惜陰書院,悉心讀書。 9月應恩科鄉試,次年5
月,應科式考,四場均為第一名,他被取為補廩膳生,
這使他有了參加鄉試的資格。但是辭去了發審局的工
作,使他有一種浮萍無根的感覺。
----------------------- 頁面 16-----------------------
張謇傳 ·14·
第四章投入慶軍
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中原地區的捻軍與太平軍
遙相呼應,四處攻打清朝的地方政權。安徽廬江縣人
吳長慶和他的父親舉辦了團練,進行地方自保。吳長
慶因為軍功後來升到了總兵、記名提督,當時人們把
他的部隊稱為慶軍。
張謇隨孫雲錦到江寧的時候,吳長慶正率軍駐紮
在浦口,吳長慶與孫雲錦是世交,一條大江隔不斷兩
個人的友誼,兩人來往非常頻繁,張謇因此認識了吳
長慶。吳長慶也常聽孫雲錦說起張謇這個人,有時看
到張謇的文章,覺得張謇也確非凡才。張謇離開發審
局的事吳長慶很快就知道了,他親自到惜陰書院拜訪
張謇,同時盛情邀請張謇到他的軍營中小住。這讓張
謇感動不已。
吳長慶為人仗義疏財,禮賢下士,張謇後來曾寫
文章稱讚他道 :「愛士而門左千客,門右千客;羅賢
而朝拔一人,暮拔一人 。」他的幕府中學者、名人可
以說不可勝數,頗得當時清議的好評。張謇受到他的
禮遇,心中又湧起了投身於他,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
他在詩文中表達自己的願望:
----------------------- 頁面 17-----------------------
張謇傳 ·15·
「駿骨從來能得馬,好收騏驥共殊勛。」
他希望吳長慶能夠成為朝廷振興的有為之臣,期
望他像三國時期的盧植那樣「高勛照圖丹 」,也盼望
自己能在追隨吳長慶的過程中,青雲直上 ,「朝魚而
暮龍,功名蛻侯伯 。」
在吳長慶的一再邀請下,張謇大約於1877年
6、7月投入了慶軍,做起了吳長慶的幕僚。吳長慶
對張謇入幕非常高興,他每月給張謇俸銀20兩,讓
他參預軍中要務,起草重要函牘,又在府宅後為他構
築茅廬五間,讓他能靜心讀書和辦理公務。
入幕的生活閑適而安定,他除了擔任軍旅日常文
書之外,更多的時間仍然師從張廉卿先生學習古文,
在慶軍中,他還結識了同在慶軍幕府的泰興朱銘盤、
武進何眉孫、海門周嘉禾等人,彼此之間常詩酒唱和,
由於他才華出眾,還得到了兩江總督沈葆楨、學使夏
同善等人的賞識。
1879年,張謇的生母金太夫人去世,臨終時
遺言張謇 :「科舉是出人頭地的歸宿,為了光耀門楣,
一定要追求它,但你性剛語直,最好不要當官 。」慈
母的遺言,張謇深深地記在了心裡。
1880年,吳長慶升任浙江提督,奉命進京陛
見,張謇作為隨行人員同赴北京,張廉卿因為有事去
----------------------- 頁面 18-----------------------
張謇傳 ·16·
濟南,與他們一道同行,一路上,張謇看到張先生在
顛簸的騾車中手握牙管懸肘苦練書法的刻苦精神,使
張謇深受教育,到了山東,吳長慶一行登泰山,觀岱
廟。張謇還為吳長慶在山上題石留念:
光緒六年四月,浙江提督廬江吳長慶入覲道此,
偕樂平彭汝雲、崇明楊安震、通州張謇登岱陟頂,慶
於茲山凡六游,而陟頂且三度矣。
張謇到北京後,趁著空閑的時候,遊覽了紫光閣、
陶然亭、龍泉寺等名勝,他在這裡還結識了桐廬袁昶
等名士,看著他們氣象儼然的樣子,他自己也有了鴻
鵠高翔的感覺。
吳長慶在北京晉見完皇帝,一行人旋即南下,南
下時他們在天津乘海船,浮海返蘇。
張謇這時的學問也是日精月深,他已經由經入史,
深讀《史記》、《漢書》, 逐漸領會司馬遷、班固通經
治史的要義,但是他兩度鄉試卻名落孫山。
1880年冬,吳長慶調補廣東水師提督,並奉
命督辦山東海防,兼幫辦山東全省軍務,吳長慶率軍
到了登州,張謇隨軍前往,在登州他登臨蓬萊閣,耳
聞近處驚濤拍岸,遠眺水天一色,他寫下了:
「微聞玉帛方修好,卻倚危欄日聽濤。」
----------------------- 頁面 19-----------------------
張謇傳 ·17·
吳長慶到山東後,經常與張謇等人籌劃海防,但
是和戰大計都操於中央,山東海防計劃常淪為空談,
吳長慶名為守邊,實是賦閑。
張謇眼看國勢漸頹,每日雖與同事漫步海灘,表
面上顯得清閑,心中卻充滿著苦悶:
錦衣使節空都護,墨經臨邊有上卿;坐使積薪仍
厝火,犧牲玉帛任尋盟。
他對權臣誤國痛恨之情字字可見,這時候他開始
更認真地閱讀《老子》、《莊子》等黃老無為之學,尋
求解脫。
----------------------- 頁面 20-----------------------
張謇傳 ·18·
第五章初識袁世凱
1881年5月,慶軍駐防山東已經幾近半年,
這天,手下人來報吳長慶,他的一個朋友的繼子來投
奔他。吳長慶看到來人,才知道是自己過去的結拜兄
弟袁保慶的嗣子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亭,河南項城人,從小不愛讀書,是
一個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弟,因為經常在鄉里做一些壞
事,鄉里人痛恨他,常用辦法收拾他,袁世凱不願意
受鄉里人的懲罰,聽到嗣父的朋友吳長慶駐紮在山東,
奉旨督辦海防,用人一定多,就帶著嗣父的舊部數十
人,來投奔吳長慶了。
吳長慶在山東的海防開展並不順利,看到袁世凱
率數十人來,實在無法安插,就只留下袁世凱在營里
讀書,其他人給錢全部打發回去。看在朋友的面子上,
吳長慶每月給袁世凱10兩銀子的零花錢。
張謇奉命督促袁世凱讀書,發現他學無根基,基
礎太差,教他寫一篇八股文,竟然不能成篇,文句之
差,張謇竟不能下手修改,袁世凱也覺得學習十分頭
痛。學習雖然不成,但袁世凱卻表現出了較強的辦事
能力,凡是交他辦理一件事情,他都能辦得井井有條,
----------------------- 頁面 21-----------------------
張謇傳 ·19·
不出差錯,有時候,張謇和他談起國家大事,發現他
對清王朝面臨的危機有清醒、深刻的見解,同時大有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張謇這才知道袁世
凱的投軍並不是為了混一碗飯吃,而是懷著宏圖大志
而來的,於是與幕友朱銘盤商議,把他向吳長慶推薦。
吳長慶決定派個差事給袁世凱,他問袁世凱有什
么官階,袁世凱回答說曾經捐過一個中書科中書,於
是吳長慶下文,委任袁世凱為幫辦營務處,月給薪銀
30兩,並派給他勤務兵2名,讓他差遣。
1881年,朝鮮的事態發展到了不能不採取行
動的地步,國王李熙過去年幼,由其父李應攝政,但
是李熙年長以後,李應並不交出攝政權,李熙的寵妃
閔氏是一個精明強幹的女人,他聯同心腹權臣很快掌
握了政權,繼續追隨中國,但是李應甚至於李熙都想
借著日本的支持脫離清政府的控制。 1882年,朝
鮮由於欠餉數月,發生了騷亂,日本趁機出兵,借口
要朝鮮賠償損失,必須與日本簽訂城下之盟,這時,
朝鮮才知道了事態的複雜性,向清政府請求派兵支援。
這時,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因為母喪休假,
朝廷讓兩廣總督張樹聲代理北洋大臣,張樹聲主張對
日強硬,他接到朝鮮事態的情報後立即派海軍提督丁
汝昌邀請吳長慶到天津,會商對日辦法,張謇隨行。
8月8日,吳長慶和張謇乘海輪赴天津,船到大沽口
----------------------- 頁面 22-----------------------
張謇傳 ·20·
的時候,張樹聲派人在碼頭專候,立即把他們帶入公
館,隨後,不等吳長慶和張謇料理征塵,張樹聲和幕
僚何眉孫來訪,四人商議了對日本軍事行動的方案。
8月11日,天剛破曉,吳長慶和張謇已經乘輪返回
登州。次日,吳長慶向全軍下達了預備開拔的命令。
8月16日,吳長慶親率六營大軍乘兵輪出發,張謇
隨吳長慶同艦赴朝鮮。
吳長慶命張謇「理畫前敵軍事 」,這對他這個一
介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任務,他於是要求派袁世
凱為佐理,這一年,張謇29歲,而袁世凱只有23
歲。可以說是兩個少壯派處置前敵軍務。
部隊於8月22日到了朝鮮,吳長慶命某營官率
隊先行,但是此人推說士兵剛下船還不適應,請求緩
行,吳長慶大怒,下令把此人交軍法處看管,改令袁
世凱代理該營官帶,並給予令箭,有不服從的,即行
正法,袁世凱奉命後,立即部署,兩小時內就緒,待
命出發。
次日黎明,袁世凱率兵登陸,吳長慶與張謇率全
隊殿後,行程50里,袁世凱飛騎來迎,報告前鋒已
在前面10里紮營,請大軍在此住宿,一切安排就緒,
長慶見袁世凱指揮若定,年輕老練,大喜過望,對張
謇說 :「慰亭真不錯,不負張先生的識拔,我應向張
先生道謝 。」袁世凱聽到是張謇密保的他,向吳長慶
----------------------- 頁面 23-----------------------
張謇傳 ·21·
請安後,向張謇請安說 :「謝老師的提拔。」張謇感
到不安,連忙說 :「這是大帥對你的特識,希望你不
要辜負了大帥,多替國家出力 。」袁世凱連連稱是。
8月25日,吳長慶軍隊抵達朝鮮京都漢城,大
營駐紮距京七里的屯子山,等到吳長慶、張謇進入了
朝鮮國王安排的行館後,袁世凱向長慶稟報,所帶軍
隊有搶掠朝鮮村民魚肉、雞鴨、蔬菜的事情,長慶大
聲說 :「你為什麼不嚴辦?」袁世凱連忙說:「我已
請出了令箭, 正法了七個人, 現有七個人的人頭在
此。」吳長慶連聲讚歎:「好孩子!好孩子!你真不愧
是將門之子。」
當日,吳長慶率親兵一營進城。
8月26日,吳長慶輕車簡從對攝政王李應進行
禮節性的拜訪,下午,李應到軍中回訪,吳長慶一方
面與他會談,一方面按照安排把李應的手下人打發到
別處,然後宣布清王朝拘捕他的命令,並立即將他送
上官轎由士兵立即送到南陽港海口,登輪直送天津。
8白29日,吳長慶派兵消滅朝鮮尋里、利泰村
叛軍,俘虜數百人,張謇見俘虜中老百姓較多,就向
吳長慶建議由地方官指任,只殺首惡,脅從不問。到
了9月8日,朝鮮政局基本平息。
9月9日,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假滿回任,
吳長慶到天津述職,張謇也與吳長慶一道回國,吳長
----------------------- 頁面 24-----------------------
張謇傳 ·22·
慶把朝鮮慶軍的日常事務,都托給了袁世凱辦理。袁
世凱由此走上了他人生歷程的新階段。
----------------------- 頁面 25-----------------------
張謇傳 ·23·
第六章《朝鮮善後六策》
朝鮮內亂的暫時解決,挫敗了日本企圖吞併朝鮮、
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列強吞併朝鮮的野心並沒有破
滅。朝鮮之行,使張謇清醒地看到了保護朝鮮的重要
性。
朝鮮介於中國、日本的要衝,朝鮮的南部,與日
本僅隔一個海峽,輪船由朝鮮的釜山海口到日本,只
需要6個小時,朝鮮的中部和北部與中國東三省接壤,
朝鮮不保,中國東三省難保,就日本和俄國而言,日
本要防止俄國進攻東亞,俄國要防止日本進攻西伯利
亞,朝鮮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張謇作為吳長慶的幕僚,參與了慶軍重要事務的
決策, 他以自己的學識先後寫了《壬午東征事略》、
《乘時規複流虯策》、《朝鮮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
其中尤以《朝鮮善後六策》治論最為深刻。在這篇文
章中,張謇檢討了朝鮮問題的來龍去脈,根本解決朝
鮮半島危機的多種策略計劃,文章提出徹底解決朝鮮
問題有以下幾種選擇:一是按照漢朝的方式,建置玄
菟、樂浪郡;二是按照後周的方式,設置監國;三是
駐紮重兵於各海口,改革內政,除舊布新;四是讓其
----------------------- 頁面 26-----------------------
張謇傳 ·24·
自行改革,為其訓練新軍,增強其防衛能力;五是與
東三省聯為一氣,互相聲援;六是分路出兵、規復琉
球,打擊日本的侵略氣焰,使其不敢對朝鮮輕舉妄動。
張謇在極短的時間內草就了《 朝鮮善後六策》,
他希望張樹聲在代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期間,能夠
選擇幾個方案,讓政府批准執行,定為中國對朝鮮永
不變更的政策。
誰知這篇由張謇起草,吳長慶代奏的呈文,因為
交通不便,旅途耽擱,送到天津的時候,張樹聲還沒
有來得及反應,李鴻章已經假滿回任,張樹聲只好把
善後六策交李鴻章。李鴻章看了這篇呈文,認為是多
事,把它扔在一旁。
張謇以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誰知張樹聲的兒子
張華奎當時在天津休假,他在父親的軍營中看到了這
篇文章,就把它抄錄下來,帶到了北京。張華奎那時
是某部的捐納郎中,他把這篇文章在同僚之間傳閱。
很快京城都知道了這篇文章,有幾位重要官員到總理
衙門和軍機處詢問他們對善後六策的看法,而兩個部
門沒有接到李鴻章的上奏,根本不知道這篇文章,一
時間京城輿論大嘩。
南派清議首領潘祖蔭、翁同和立即支持這篇文章,
並由侍郎寶廷把文章抄錄上達皇帝和太后。慈禧太后
沒有採納這篇文章的觀點。
----------------------- 頁面 27-----------------------
張謇傳 ·25·
李鴻章看到《朝鮮善後六策》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他痛恨吳長慶在自己不在的時候,大談什麼外交問題,
尤其是個別的御史在上達皇帝、太后的奏摺中,竟對
自己大加攻訐,李鴻章決定對付吳長慶。
李鴻章在吳長慶回國述職的時候,就讓部下傳言
他想把慶軍交給馬建忠。吳長慶聽到後,立即就要辭
職,幸虧他的兩個朋友袁保齡和周馥從中斡旋,李鴻
章才沒有對吳長慶立即下手。
張謇看到吳長慶已經是艱難度日,自己在慶軍中
前景黯淡,決定逐步歸退。 1883年秋,他把自己
的哥哥引入慶軍,自己提前告假回鄉。
1884年,李鴻章把吳長慶調防奉天,把他的
部隊一分為二,慶軍終於被李鴻章瓦解。5月,吳長
慶一病不起,吳長慶這時非常想念張謇,他去函催請
張謇,張謇接信後從上海乘船到金州,發現吳長慶已
經病入膏肓。7月13日,吳長慶去世。他手下的幕
府賓客這時都向糧台索取金銀,不達目的,就惡聲相
向。
吳長慶可以說對張謇有知遇之恩,他的去世前後
使張謇對世道人心頗感失望。他後來寫道:
觀人於不得意時,於不得意而忽得意時,於得意
而忽不得意時,經此三度,不失其常,庶可為士。
----------------------- 頁面 28-----------------------
張謇傳 ·26·
真是命運無常,幾人能曉,幾人能測。
----------------------- 頁面 29-----------------------
張謇傳 ·27·
第七章科舉蹉跎
吳長慶死後,兩廣總督張之洞早已聽說過張謇這
個人,就派人禮聘他入幕,北洋大臣李鴻章也因為張
之洞推薦緣故,派人來專聘,但是張謇一概予以回絕,
他是個重氣節的人,不會在恩主死後,立即投入他人
的懷抱。他曾給朋友寫信說:
「吾輩如處女,豈可不擇媒妁,草草字人。」
張謇沒有想到,他拒絕張、李二人,反而提高了
他在士林中的威望,當時的人常說起他「南不拜張,
北不投李」的錚錚鐵骨。
張謇雖然拒絕了南北兩督府對他的禮聘,但他仍
然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他
的父親張彭年更是朝思暮想,指望兒子早日金榜題名,
光耀門楣。
張謇離鄉數年,他對自己的學術水平抱有充分的
信心,他在給袁保齡先生的信中寫道:
「明年當入都,挾事所素業,刻勵以求於世,觀
----------------------- 頁面 30-----------------------
張謇傳 ·28·
其合否 。」
但是張謇更不知道的是,這時候,當朝的清流已
經注意到他這個年輕有為的知識分子了,
他們對他寄予厚望,並有意識地幫助、舉薦他,讓他
儘快走完科舉道路,取得踏上政治舞台的資格。
清流們願意幫助他,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張謇的
才、識、學在各種各樣的考試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
現,他在慶軍的幕僚生涯更讓他聲譽鵲起,他們希望
張謇加入他們的陣營,壯大他們的力量。當時清流首
領潘祖蔭、翁同和等南方人更是把他作為自己的同鄉
加以提拔。
1880年,繼任江蘇學政的黃體芳是當時清流
的砥柱之一,他對張謇也是多方關照。1885年5
月,張謇滿懷信心,經江寧前往北京參加順天鄉試,
他結識了黃體芳的兒子翰林黃紹箕,還有沈曾植、盛
昱、梁鼎芬等清流名人。7月,在盛昱主持的國子監
考試中,張謇被取為第一名,錄為第四名。
10月,張謇參加順天鄉試,高中第二名,這是
他參加科舉考試以來最輝煌的勝利,從順治年間大清
朝開科取士至今二百多年,南方知識分子在順天鄉試
中被取中只有三個人,張謇位列這三人之中,心中怎
么不感到自豪。順天鄉試的高中,使張謇覺得自己朝
----------------------- 頁面 31-----------------------
張謇傳 ·29·
夕的努力沒有白費,尤其是讓為自己操勞一生的父親
有了焦灼中的一絲慰籍。
清流首領潘祖蔭、翁同和也前往他寓居的關帝廟
看望他, 這讓張謇感動不已, 潘、翁二人還為他的
《鄉試錄》作序,並與他確立了師生的關係,並希望
他禮部會試,早日狀元及第。
但是可能是命運捉弄人,張謇此後卻在1886
年、1889年、1890年、1892年四次禮部
會試中,連續不斷地落第。從1868年張謇第一次
參加科舉考試開始,至今他已經在科舉的道路上消磨
了25年的大好時光,這25年是他人生中最寶貴的
時光,不斷的落第,使他的自尊心和承受力幾乎要崩
潰。
他的落第也讓清流們大失所望。自從張謇順天鄉
試高中以來,南派清流潘祖蔭等人利用自己的主考權
利,在四次的禮部會試中都暗中識別他的卷子,他們
不僅希望他進入錄取範圍,而且還要讓他名列前茅。
但多次的摸索,都未能如願,其中有一次,他們還誤
把無錫孫某的試卷當成是張謇的試卷,讓孫某高中,
潘祖蔭為此氣憤不已,拒不接受孫某的拜見。
1887年,張謇第一次禮部會試不中,江寧知
府孫雲錦調任開封知府,邀請張謇隨同赴任,協助治
河救災。這年秋,黃河在鄭州東西橋決口,堤毀三十
----------------------- 頁面 32-----------------------
張謇傳 ·30·
余丈,迅速擴大到二百餘丈,黃河橫溢四五十里,無
數百姓受災。張謇奉命乘舟經中牟二三堡察看水情,
發現殘堤所存防水材料,已被水沖一空,災民以柳枝
蔽體棲息堤上,人畜死亡難以數計,張謇向孫雲錦匯
報的時候,禁不住淚如雨下。
10月,他受河南巡撫倪文蔚之託,代擬治河方
案《疏塞大綱》, 他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力主恢復黃
河故道。當時北洋大臣派來的外國工程人員也提出了
類似的建議,但是奉旨勘查黃河的欽差大臣李鴻藻認
為這個方案工程浩大,未予採納。張謇又提出了第二
方案,建議「以切灘取直法」治理河南彎曲兇險河段,
就地形水勢引直河道,並主張引進機器施工,但管事
的人認為不合舊俗,予以拒絕。張謇看到這樣下去,
黃河永遠治理不好,於是在這年冬天冒著大雪回到了
自己的家鄉海門。他決心在自己的家鄉干一番事業。
他數次從上海經過,看到上海是生絲的出口商埠,
可是毗鄰的通海地區卻不植桑養蠶,1886年,他
幫助父親從湖州集資購來桑苗,鼓動鄉民賒購,並且
分送《農桑輯要》, 他還請求海門地方官勸鄉民興辦
蠶桑,但鄉民們對此反應冷淡,應者寥寥。傳統的勸
農方法不行,他又採用積資開辦公司的方法,推銷桑
秧,由鄉民自定購買數量,只記賬,不付現金,三年
後鄉民賣桑葉供給公司養蠶,從付給鄉民的現金中扣
----------------------- 頁面 33-----------------------
張謇傳 ·31·
去樹本和二分利息。經過他的努力,到1896年,
通海地區已經開設了三個蠶行,通海地區的桑樹已經
超過了百萬株。
在家鄉這一段時期,他的學術研究也頗有成果,
他陸續完成了 :《釋書譜》、《 說文或從體例錯出》、
《蜀先主論》、《贛榆縣誌序》、《督撫提鎮即古諸侯說》、
《周易音訓句讀》, 這些著作是因事而發,雖不具學
術研究的系統性和理論性,但反映了張謇的思想正隨
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某些變化。在方誌的編修上,他更
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提出方誌的側重點應在「疆域
之沿革」、「民生之利病」、「人物之去取」等有重要現
實意義的篇目。在篇目的安排上,他認為應將食貨、
學校放在軍政、官師、人物各目之前,在編纂的方法
上,他突破了舊志拘泯於文獻資料的偏向,提出了注
重實際調查,搜集口碑資料的方法,同時要求方誌記
事應遵循真實性的原則,圖表使用應準確無誤。他還
認為知識分子不應該有門戶之見,應該是「從學之塗,
不限一轍 」。
這時的張謇似乎已經放棄了科考求取的目的,1
892年,他第四次會試落第的時候,他將應試的文
具用品都扔掉了,似乎他要走一條造福鄉梓的道路。
----------------------- 頁面 34-----------------------
張謇傳 ·32·
第八章大魁天下
19世紀末,中日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緊張。18
87年,日本提出「以五年為期作為準備,抓緊時機
準備進攻 」的侵華計劃, 宣布要對中國進行一場以
「國運相賭」的戰爭。90年代初,日本已經組建了
一支6萬常備軍和23萬名預備兵的陸軍,並擁有排
水量6萬多噸的海軍艦艇。日本參謀本部還不斷派遣
特務、間諜進入中國,刺探政治、軍事情報,秘密繪
制中國東北和渤海灣的詳細地圖,做好了發動大規模
戰爭的準備。
但是腐敗的清王朝仍然沉迷於歌舞昇平之中。 1
894年,慈禧太后準備60歲大壽,從這年正月開
始,就籌備萬壽慶典,並決定特開「恩科會試 」。
張謇連續四次敗北之後,已經決心不再參加考試,
但是他76歲的父親卻希望看到兒子金榜題名,他苦
苦懇求兒子再試一次。張謇不便違拗老父親,他勉強
答應,遲遲啟程,3月29日,他才到了北京,這時
候入場的時間也到了,他借了朋友的考試用具,倉促
入場,發榜之前,不抱任何希望,連錄取消息都懶得
打聽,出乎意外的是,在禮部的會試中,張謇竟取中
----------------------- 頁面 35-----------------------
張謇傳 ·33·
第60名貢生。4月,禮部複試又被取中一等第10
名,這就使張謇取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
5月26日殿試,老師翁同和已經為他暗中作了
布置,為了防止這次再出現錯認試卷,翁同和讓收卷
官坐候張謇交卷,然後直接送到自己的手中,伏案評
閱,馬上作出結論:「文氣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
次日晨,他與七位閱卷大臣蹉商,除張之萬外,其他
人都同意把他選中的試卷定為前十名之首。
28日,大清早,閱卷大臣手捧前十名試卷進入
乾清宮,當著光緒帝的面,大臣麟書按已排定的先後
順序抓封唱名,拆開第一封,就是張謇,翁同和忙向
皇帝介紹說:「張謇是江南的名士,而且是個大孝子。」
皇帝非常高興。
當天五更就恭候在乾清門外等待宣召的張謇和其
他進士既緊張又興奮,好像過了好長時間,就聽見宣
召官員高聲呼喚道 :「一甲一名張謇上殿 !」張謇頓
時就有些手足無措,他踉踉蹌蹌進殿跪拜,三呼萬歲。
狀元及第,張謇26年的苦苦追求這時實現了,
但是他並沒有狂喜萬分。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伏櫪轅駒,久倦風塵
之想。一旦予以非分,事類無端矣。
----------------------- 頁面 36-----------------------
張謇傳 ·34·
半生蹉跎,無數次落第的打擊,突然的功成名就,
這一切怎能使他不感到平淡呢?
29日,皇宮內太和殿「百官雍雍,禮樂畢備 」,
光緒皇帝高坐龍庭,他宣召張謇上殿,讓他站在自己
的身邊,君臣之間進行了短暫愉快的交談,隨後,張
謇被授為翰林院編修,這是狀元們經常被賜予的最高
官位。
就在張謇步入仕途不久,國際形勢發生了急驟的
變化。1894年7日,朝鮮再次發生了內亂,中國
軍隊應邀援朝。日本借口中國出兵朝鮮,立即出兵,
隨即兩國之間就發生了戰鬥。中國軍隊初敗牙山,再
敗於平壤,很快日軍就打到了鴨綠江邊。而宮內皇太
後的萬壽慶典籌備仍在繼續進行。早在戰爭爆發之前,
張謇就已經從中國駐朝幫辦袁世凱那裡了解到李鴻章
處置朝鮮問題的錯誤以及北洋軍隊內部腐敗情況,但
他作為一個政界新人,無法單獨上奏,只能把自己的
想法告訴翁同和,由翁同和上奏朝廷。
9月下旬,日本軍隊已經進攻中國的東北了,但
是李鴻章以慶祝萬壽慶典為由,封鎖中國軍隊失敗的
消息,向皇太后報敗為勝。清流大臣再也無法忍受,
他們相繼上奏章彈劾李鴻章,9月17日,朝廷舉行
王公大臣軍機會議,終於決定處分李鴻章,但是在皇
太后的庇護下,李鴻章只「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
----------------------- 頁面 37-----------------------
張謇傳 ·35·
褂 」。9月29日,清流成員聯名上疏要求以恭親王
替代李鴻章,57名朝中大臣的聯名終於迫使皇太后
起用了恭親王。但是大家認為,李鴻章一日不去,國
家就一日無望。
10月初,由丁立鈞領銜,翰林院35人聯名上
《請罪李鴻章公折》, 張謇以自己熟悉朝鮮事務原因
單獨上《推原禍始,防患未來,請去北洋折》。 張謇
的奏摺圍繞朝鮮問題的由來,對李鴻章處理朝鮮問題
和對日本和戰問題的種種錯誤,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一是李鴻章自任北洋大臣以來,凡遇到外洋侵
侮中國,無不堅持和議。於是一般人認為他是「主和
誤國 」。據我細心觀察,二十多年來,李鴻章是惟一
敗壞和局的人。
「二是朝鮮問題發展到今天,都是李鴻章敗壞和
局造成,光緒八年,李鴻章命丁汝昌、馬建忠赴朝與
英美各國立約,既同意朝鮮獨立,又明確朝鮮仍為中
國屬國,不僅使中國失去屏障,而且為日本提供了可
乘之機。朝鮮不亡於日本人,而先亡於李鴻章。
「三是盟血未乾,朝鮮內亂,日本乘虛而入,廣
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統率六營軍隊東征平亂。事後,再
三函請李鴻章早定修政練兵,興利備患的方法,被他
斥為「多事 」。吳長慶因功得罪,被調守金州,積憤
----------------------- 頁面 38-----------------------
張謇傳 ·36·
致死。李鴻章又將駐朝軍隊一部撤回,又否定了吳長
慶建議為朝鮮練兵之事,給日本人敞開大門。李鴻章
造成的結果是:日本所要的,李鴻章全給;日本所懼
怕的,李鴻章為之除去。
「四是中外用兵之法,戰和相濟。西方列強從未
放棄武力征服中國的政策,因此任何人也不敢輕易敗
壞和局。 李鴻章經營洋務、 軍務三十年,難道不知
道?但在本年6月,日本再次侵朝,假如李鴻章得到
袁世凱數十封密電之後,公開譴責日本違反光緒十一
年條約兩國不得擅自向朝鮮派兵的承諾,日理屈,或
可不戰而和;退而採取當年吳長慶保護朝鮮國王的辦
法,易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尚能卻日而和;再退
而由袁世凱幫助朝鮮改革內政,杜絕日本出兵口實,
也未嘗不可,但是,李鴻章以犧牲朝鮮為既定方針,
使日本無所顧忌,發動侵朝戰爭。
「五是日軍結集朝鮮後,牙山清軍待援,大同江
距平壤不到二百里,距漢城四百餘里,援軍應由大同
江入,進駐平壤,與衛汝貴、左寶貴等會合,分兵固
守、赴援。而李鴻章有意讓援軍迂迴九連城,多行七
八百里,貽誤戰機;又讓牙山駐軍退往平壤,造成清
軍全線潰退,日軍大獲全勝。
「六是李鴻章所派淮、奉、豫各軍,平時各不相
關,臨陣互不統率,各自為戰,其嫡糸淮軍衛汝貴、
----------------------- 頁面 39-----------------------
張謇傳 ·37·
葉志超部,軍紀渙散,臨陣脫逃,搶掠姦淫,無所不
為,大失朝鮮民心。左寶貴、馬玉昆電請盛宣懷轉稟
設法,李鴻章置之不理,宋慶資深望重,又自請當前
敵,李鴻章不給節制調度權力,而自任統帥隔海調度,
朝鮮地形複雜,處處有險可守,進退自如,李鴻章卻
嚴令一萬八千人困守一城,等待日軍圍殲。糧台不設,
偵探不靈,不救牙山,不護操江,平壤一潰,瞠目無
策,朝鮮大敗都是李鴻章一手釀成的。
「七是銜史參揭北洋各軍腐敗情形,如倒賣槍炮,
接濟日軍糧食,偷運開平煤炭,臨敵避匿,謊報軍務
等,李鴻章均置之不問,反為敗將保奏,對英勇犧牲
的林國祥、鄧世昌等將領不聞不問,卻對遇敵即潰、
貽誤戰機的葉志超、丁汝昌等保奏獎敘。
「試問以四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
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
用財數千萬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為大言,脅制朝
廷,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
理,能無痛心 。」
張謇指出李鴻章不僅「敗戰」而且「敗和 」,北
洋大臣一職「實非天下人唾罵之李鴻章所以能勝任」。
他請求朝廷「另簡重臣,以戰定和,固人心而申國勢。
專任李鴻章直隸總督,富貴晏安,以終其身 」。
李鴻章雖然不再管理對日事務,但是恭親王面對
----------------------- 頁面 40-----------------------
張謇傳 ·38·
日本的不斷進攻,也是無有效的辦法。戰事節節敗退,
張謇在日記中寫道:「其實中國何嘗有必戰之布置耶!」
到了10月11日,山海關已經告急,張謇夜訪翁同
和,兩人說起局勢,只能相對落淚。
10月14日,張謇接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憂
心國事的張謇懷著喪親的悲痛匆忙返鄉。他回到家裡,
為父親寫出了輓聯:
一第之名,何補百年之恨;
慰親之望,何如侍親之終。
對父親的歉疚溢於言表。
第二年,中日之戰以中國的大敗而結束,李鴻章
代表中國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割讓澎湖列島、
台灣和遼東半島,並賠償巨款,中日戰事告一段落。
在家守喪的張謇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了「和約十款」
的基本內容,並沉痛地說 :「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
之得失無論矣 。」他痛恨自己「徒為口舌之爭,不能
死敵,不能鋤奸,負父之命而竊君祿,罪無可逭也。」
----------------------- 頁面 41-----------------------
張謇傳 ·39·
第九章棄官從商
李鴻章代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張
謇感到這個條約對中國社會將造成嚴重的危害,允許
日人於內地開機設廠、製造土貨,設立行棧 ,「外洋
之工巧於華人,外洋之商本厚於我國」,「今通商新約
一旦盡撤藩蘺,喧賓奪主,西洋各國,援例盡沾 」,
其後患必然是「以我剝膚之痛,益彼富強之資。逐漸
吞噬,計日可待 」。
1895年 , 張謇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邀寫了
《代鄂都條陳立國自強疏》, 深刻闡述了發展工業、
富民強國的設想。這年夏天,張之洞調任兩江總督,
張謇向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想法,張之洞非常讚賞。
同年,張之洞委派張謇創辦通州實業公司 ,「總
理通海一帶商務 」,張謇決定根據通海一帶「亞洲產
棉勝處」的地理條件,興辦紗廠,並命名為「大生」,
意為「天地之大德曰生」。
但是創辦紗廠並不是一帆風順,張謇遇到的艱難
曲折實非他所預料。1895年冬天,張謇開始集資
辦廠,將大生紗廠定為商辦。可是從1895年到1
896年,雖然官府出面勸導和董事奔走遊說,但那
----------------------- 頁面 42-----------------------
張謇傳 ·40·
些擁有良田數萬畝的大地主都以「 來年入股 」相推
脫,即使勉強入股也不肯多出,最少的只有37兩,
張謇對此十分感嘆「通州風氣未開,見聞固陋 」。沒
有辦法,他只好求助於上海,數月滬通往返,他最後
確定了六位董事:海門沈敬夫陳楚榆、通州劉一山、
福建郭勛、浙江樊樹勛、廣東潘華茂。彼此商定滬董
三人負責在滬籌集40萬兩,通董三人在通籌集20
萬兩,共計60萬兩,張謇還邀請他們來通州考察,
大家看到通州離通揚運河和長江港口很近,交通很方
便,幾個人都讚歎這裡是辦廠的風水寶地。
1896年秋冬,紡織行業卻突然出現了塌市,
許多外國的紡織品積壓上海,洋商都降價銷售,這對
中國的紗廠造成了很大的衝擊,許多紗廠都倒閉了。
潘、郭等滬董事望而生畏,由原來認集40萬兩縮至
25萬兩,不久又縮至16萬兩,但是拖了兩三年,
張謇也沒有見到分文。通州的集資也十分緩慢,張謇
為此「徹夜不寐,繞屋而走 」。沒有辦法,張謇只好
求助於張之洞和劉坤一等地方大員。很快張、劉兩人
就答應支持張謇。
其實張之洞和劉坤一支持張謇有他們的想法。張
之洞早在1893年就準備在武漢辦紗廠,向英國購
買了四萬八百枚紗錠,但是紗錠到了上海,張之洞卻
因為資金短缺,辦廠之事不了了之,他不願任由那些
----------------------- 頁面 43-----------------------
張謇傳 ·41·
紗錠放在楊浦碼頭風吹雨淋,一直想找人領辦,但是
沒有人來承領。現在張謇要求政府支持辦廠,張之洞
正好把這批紗錠作價給他。 1896年11月,由江
督劉坤一指使,江寧布政使兼商務委員桂嵩慶與張謇
簽約,把這批原價70萬兩的紗錠,作價50萬兩,
作為官本入股,這樣張謇共籌集資本近60萬兩,他
以為自己有了60萬兩,滬董一定會集出40萬兩,
但是滬董聽說官商合辦,立即全部退出。他再次求助
於桂嵩慶和上海的通商督辦盛宣懷,桂、盛兩人答應
為他另籌流動資本。 張謇接到消息, 非常高興,他
說 :「此真挽救之一大關鍵也。」
1897年12月,大生紗廠破土動工,開始基
建,運輸、材料費用開支很大,張謇盼著桂、盛兩人
的支持,但兩人卻根本不兌現說過的話。沒有辦法,
張謇只好去上海集資,來往的路費,都是他賣畫的所
得。
經過一年的奮鬥,1898年末,大生紗廠已經
初具規模,但是等到裝機,張謇才發現官股的四萬鈔
錠機件因為長期風吹雨淋十分之三四都已經銹爛了,
向江督要錢進行購補,但只是答應支持而無錢可支,
商本又短缺,但是張謇還是想辦法購買配件修補完備,
並且開始著手收購棉花,但是經費成為張謇心頭的一
塊石頭。
----------------------- 頁面 44-----------------------
張謇傳 ·42·
張謇萬般無奈之下,向兩江總督劉坤一辭職,同
時表示如果紗廠走投無路,他將要把此廠轉讓給日本
人,劉坤一最後根據張謇的提示,要求通州地方政府
調拔8萬兩給張謇,但是通州知州汪樹棠卻故意刁難
張謇,他把原本給秀才和舉人參加的鄉試的津貼費撥
給張謇,引發了當地三百多名秀才聯名遞文指責張謇,
弄得張謇十分被動。汪樹棠還以張謇集資為由,動用
差役,明火執仗向民間逼索,引起老百姓對張謇的不
滿。一時間民怨鼎沸,謠言四起,張謇連忙求汪樹棠
不要再集資了。撥借公款遂成泡影。
為了保住紗廠,張謇不惜挖肉補瘡,把已經購進
的價值8萬兩棉花運到上海變賣,但是所得很快就用
盡了。機廠開工後,資金更是緊張,張謇請求劉坤一
另派人接辦,但劉坤一沒有答應。張謇沒有辦法,只
好招租,他與上海商界巨子嚴信厚等人合談,但是滬
商提出的條件他實在無法接受。在上海二個月,張謇
百計俱窮,由於憂急,他的嘴上起了血泡,弄到最後,
他連旅費都成了問題,只好靠賣字籌措。這時候,他
的得力助手沈敬夫寫信告訴他 ,「盡花紡紗,賣紗收
花,更續自轉,至不能有花紡紗,則停車閉廠,以還
股東 」。這時,已是1899年5月,江南正是燠熱
的梅雨天氣。
誰知這時市場上紗價已經開始上揚,張謇的紡紗
----------------------- 頁面 45-----------------------
張謇傳 ·43·
售賣計劃竟然獲得了意外的成功。當年竟然獲純利3
、8萬餘兩,第二年更獲11、8萬餘兩。紗廠的收
益已經可以保證紗廠的正常營運。
張謇滿懷喜悅前往江寧拜見兩江總督劉坤一,張
謇高興地告訴劉坤一 :「紗好地也,氣轉天也,人無
與焉 。」劉坤一稱讚這都是他的功勞。張謇推脫說:
「辦事皆董事及各執事,謇無功。」劉坤一說 :「不
居功,苦是要吃的 。」張謇說 :「苦是要吃的,亦無
所怨 。」
但是張謇真是無怨嗎?他在紗廠正常營運後,授
意別人畫了四幅畫 :《鶴芝變相》(「鶴」指潘鶴琴,
「芝」與郭茂之的「之」諧音)、《桂杏空心》(「桂」
者桂嵩慶,「 杏」者盛宣懷字杏孫 )、《水草藏毒》
(「水」影射汪樹棠,「草」暗示黃階平)、《幼小垂
誕》(「幼」指滬商朱幼鴻,「小」者嚴信厚字小舫),
並讓人把畫掛在紗廠辦事廳內,以此讓自己和全廠同
仁時常回想辦廠的艱難,激勵鞭策大家。
1903年,大生紗廠的紗錠和資金已經比開辦
之初分別增加了100%和238.7%。 1907
年,大生紗廠開辦第二紗廠,該廠投資83、6萬餘
兩,大生紗廠步入了它的輝煌時期。
----------------------- 頁面 46-----------------------
張謇傳 ·44·
第十章在維新變法的浪潮中
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增加,救亡圖存已經成為愛
國士大夫的共同心愿。《馬關條約》簽訂後, 以康有
為為首的主張維新變法的知識分子進行了1300多
人的聯名上書,朝野一時間興起了維新變法的聲浪。
1895年7、 8月間, 康有為抱著維新變法
「從國民而起」,「喚起國民之議論」,「振刷國民之精
神」的想法,在北京相繼創辦了《中外紀聞》日報和
政治團體「強學會 」。11月,張之洞在張謇的遊說
下,在上海也創辦起了「強學會 」,並出版了自己的
報紙《強學報》。「強學會」的興起引起了朝中以慈禧
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極大反感,到這年末,北京「強
學會」被朝廷以「植黨營私」為罪名查封了。兩江總
督張之洞看到風頭不對,首先請除名會籍,然後取消
了對南京「強學會」經濟和政治上的支持。南北「強
學會」就這樣停止了。南北「強學會」所辦的報紙自
然也就停刊了。
1896年,上海「強學會」中的一些人在上海
創辦了《時務報》, 梁啟超應邀擔任該報的主筆。他
以自己犀利的筆鋒,抨擊中國社會的弊端。張之洞擔
----------------------- 頁面 47-----------------------
張謇傳 ·45·
心《時務報》的過激言論引起朝廷的震怒,就指示汪
康年抑制梁啟超的言論。張謇聽說後,立即寫信給汪
康年:
如人人言宜申民權,而海內名人自南皮(張之洞
字南皮)以下尚言須保君權,以為此為下不信此義。
卒以為所惡於君權者,官毒害之也。欲保君權,須先
去官毒。官毒不籍,君權不橫,而二事實不相關。可
以此意透發一篇,請質之卓如(梁啟超字卓如)發為
何如?
1897年,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各地的反帝鬥爭此起彼復。許
多人都感到「亂機遍伏,即無強敵之逼,揭竿斬木已
可憂危 」。光緒帝和他的老師翁同和決定變法救亡。
張謇遂決定進京復職。5月,他經上海時與文廷式、
鄭觀應等人會見,大家討論時局。 5月6日,張謇到
翰林院銷假,剛進京就聽到安徽巡撫于蔭霖攻擊翁同
和「誤國無狀 」,他立即反擊,大罵于蔭霖隱瞞安徽
的災情不報,只會誣衊朝臣,才是真正的誤國。
張謇復職後,向恩師翁同和報告了自己在通州創
辦大生紗廠的經過,還提出了關於興辦工會、商會、
農會等想法,翁同和讚賞他是「霸才 」。在這前後,
----------------------- 頁面 48-----------------------
張謇傳 ·46·
張謇為變法進行了積極的幕後策劃,不久百日維新正
式開始。
正當他和老師翁同和為變法嘔心瀝血努力的時候,
頑固派發起了反擊。 6月15日,慈禧太后下旨將翁
同和開缺回家。張謇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虞山(翁同和)開缺回籍之旨,補授文武一品及
滿漢侍郎均具折謝皇太后之旨,親選王公大臣游厲之
旨,所鄉甚重,憂心京京,朝局至是將大變,外患亦
將日亟矣。
他已經看到變法即將流產。 6月17日,張謇奉
旨到乾清宮見光緒帝,看到皇帝神情黯然,知道事已
不可為,他擔心頑固派會對自己的老師下手,於是退
朝後寫了「引朱子答廖子晦語勸公速行」的詩,勸翁
同和快快離京:
蘭陵舊望漢廷尊,保傅艱危海內論。潛絕孤懷成
眾謗,去將微罪報殊恩。青山居士初裁服,白髮中書
未有園。煙水江南好相見,七年前約故應溫。
7月1日,翁同和啟程離京,張謇和一些人前往
馬家堡車站送行,彼此相對流泣,依依舍別。
----------------------- 頁面 49-----------------------
張謇傳 ·47·
張謇自己也決定儘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7月2
1日,他獲准復職的第二天,他就以「通州紗廠系奏
辦,手續未完」再度請假,當天晚上,他就離開北京
前往塘沽返鄉了。他在當晚的日記中有些自嘲的寫道:
卯初即行,讀書卅年(十六歲入學為附學生員),
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
這年10月,維新變法徹底失敗。
----------------------- 頁面 50-----------------------
張謇傳 ·48·
第十一章策劃東南互保
1899年,義和團運動大規模興起。1900
年,義和團已經基本控制了京、津地區。他們以「保
清滅洋」、「扶清滅洋」為口號,引起了西方列強的極
大不安。清政府對義和團採取了剿撫的手段,但是收
效甚微。退而求其次,他們決定以義和團對付列強,
一時間,義和團勢力更盛。
5月29日,張謇聽說義和團進入了天津,正在
與從大沽口進犯北京的八國聯軍激戰,連忙來到大生
紗廠與沈敬夫商議紗廠盈縮的計劃。
到了6月,張謇看到全國的動亂即將興起,他急
忙乘輪前往江寧,會見兩江總督劉坤一,勸其「定計
維持江南 」。但是6月20日,慈禧太后下旨宣戰,
調動清軍圍攻外國使館,並命令各省督撫廣召義民總
署戰守,對列強開戰。劉坤一不久就猶豫起來。因為
違旨自保,弄不好有殺身滅族之禍。
張謇企圖依靠東南有實力的督撫和西方列強聯手,
維持地方的想法眼看就要落空,他不願意自己的計劃
失敗。一方面他通過劉坤一的親信施炳燮對其施加影
響,一方面自己親自出馬以保護東南就是效忠朝廷說
----------------------- 頁面 51-----------------------
張謇傳 ·49·
服他。這時候,大買辦盛宣懷也來遊說,經盛宣懷聯
絡,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
鴻章共同約定,實行「東南互保 」。
6月26日,由上海道余聯沅、滬寧鐵路督辦盛
宣懷等代表東南督撫與各國駐上海領事簽訂《東南保
護條款》主要規定為:一是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
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
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二是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
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和兩湖督憲切實保護。
這個條約反映出清王朝已經對地方失去了有效的控制
權。條約的簽訂製止了中國走向完全的混亂。
張謇這時還想趁著北方混亂,謀求「迎鑾南下 」,
讓光緒帝江寧即位。在《東南保護條款》簽訂的當日,
張謇與前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商議迎鑾大計。
他們計劃把光緒帝接到漢口或者江寧,建立首都,並
設法使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帝。但是事關重大,劉坤一
一時難以決定,當盛宣懷也提出同樣主張的時候,劉
坤一終於同意了;當他與張之洞商議時,張之洞堅決
反對;等到與李鴻章商量時,李鴻章卻說 :「太后決
不肯來的,一般旗人亦決不肯放他到南方來的 。」
8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出北京。張謇這時把
「迎鑾南下」改為「退敵迎鑾」,具體方案是「退敵、
剿匪、請兩宮迴鑾議約 」,辦法為:首先請求「八國
----------------------- 頁面 52-----------------------
張謇傳 ·50·
聯軍」退出北京,儘快接回兩宮,然後再「徐議除匪
定約事 」,其中核心的一條是改組中央政府。9月,
由劉坤一在徵得張之洞的同意後,奏准實施。190
2年,蒙塵在外的兩宮終於回到了北京。
由於東南各省與西方列強達成了「東南互保 」,
東南各省社會安定,張謇的大生紗廠「紗路大暢 」,
江南各省新開各種新式企業近百家。
----------------------- 頁面 53-----------------------
張謇傳 ·51·
第十二章新政先鋒
但是這時候更讓張謇感到高興的是兩宮在流亡西
安的時候所頒布的一個變法詔。 1900年1月10
日,朝廷詔諭變法,詔書說:
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
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
兩江總督劉坤一在西安上諭下達的第十三天,就
邀請張謇等人到南京商議「要政 」,實際是為他起草
一份建議書。經過數十天的辛勞,3月末,這份題名
為《變法平議》的疏稿終於出台了,這篇文章比較全
面地反映了張謇自己對變法的態度。
他認為當今變法是必然的 ,「法久則弊,弊則變
亦變,不變亦變 」。他提出變法應「因革損益之宜,
第輕重緩急之序」,如果不這樣,則會「欲速而不達」。
他認為變法有三種選擇:一是必先更新而後破舊者;
二是必先除舊而後布新者;三是新舊融合。他認為新
舊融合比較符合中國的實際,只有取「平和中正漸變
的改進 」,最後才能達到「亟求立憲」的目的。同時
----------------------- 頁面 54-----------------------
張謇傳 ·52·
對變法的具體措施他也有自己的設想 :第一階段 :
「請設議政院,各府、州、縣城設中學堂,先設測繪、
師範、警察,各省設局編小學堂、中學堂課本書,譯
各史及各學科書,戶部及各省布政使、各府、州縣行
豫計表(預算表) 。」第二階段 :「分職、省官、定
俸,各府、州、縣實行測繪、警察,訂稅目,增法律
章程,罷厘金,停捐納,變科舉,行決演算法」,「設府、
縣議會 」。第三階段 :「令各府、州縣分設各鄉小學
堂,興農、工、商業,抽練營兵,減官府儀衛。」
劉坤一在看了文章後的第三天和張謇談了話,他
僅同意對州縣以下官吏的職責進行變更,其他毫不提
及。張謇聽後「意緒為之頓索 」。由於這個挫折,張
謇對政治的熱情大大的降低,他開始全心全意地發展
實業,創辦教育。從1901年到1903年,張謇
除了擴大大生紗廠外,他還進行了通海墾牧公司和通
州師範學校的創建工作。
張謇決定創辦墾牧公司主要是為了解決大生紗廠
的原料問題。1901年,通海墾牧公司正式籌備,
張謇以每畝1、89錢的價格從政府手裡買了123
279畝海濱荒地。 這些荒地「彌望皆水, 浪花飛
灑」,「鳧雁成群 」,「獐兔縱橫」。原以為這都是無主
的荒灘,但開始開墾,不料卻有錯綜複雜的產權關係。
這裡的地皮產權大致分為四種:第一部分為官產;第
----------------------- 頁面 55-----------------------
張謇傳 ·53·
二部分是營產,就是軍隊的用地;第三部分為民產;
第四部分為灶產,就是海濱地區煮鹽人的土地。這其
中最難糾纏的就是灶產,當時鹽場仍然用蓄草煮鹽的
辦法採鹽,成本高昂。同時鹽稅也是政府極其重要的
財政收入,又是地方官、鹽務官員貪污之源,因此,
他們要維護這種制度,許多鹽戶在鹽運使的唆使下,
多方刁難墾牧公司,張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
跟灶戶和鹽運使打官司,在張謇看來 :「既任其事必
達於成,不當畏難而退縮 。」
張謇用1901年朝廷頒布的鼓勵墾荒的諭旨,
作為法理依據,一再尋求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並
通過當地大紳糧李審之,張雲梯等出面疏通。這場官
司終於以墾牧公司勝訴而告終。但是前後卻花了近八
年的時間才把這塊地的產權關係清理清楚。
墾牧公司在解決產權糾紛的同時,還面臨著海潮
的破壞。1905年夏天,通海墾牧公司已建成七條
長堤和一部分河渠,並墾出了第一堤西圩七千餘畝土
地,佃工們開渠引水,改造土質。不料9月,風暴從
海上襲來,海灘上的堤壩垮了,海水卷著狂濤巨浪沖
上灘地,將剛剛建成的所有堤壩全部沖毀,新開的牧
場也全部毀壞。
目睹這一凄涼景象,公司股東的心一下子冷到了
極點,大家都不願承擔巨額的修復費用。張謇卻沒有
----------------------- 頁面 56-----------------------
張謇傳 ·54·
被自然災害嚇倒,他四處籌措資金,不久,他在劉坤
一的支持下從江寧藩庫籌到了一筆款子,購買了棉衣、
糧食到墾區實行「以工代賑 」。1906年,三千多
名勤勞貧困的通海農民「荷畚鍤而至 」,在陰雨連續
不斷的惡劣條件下,陸續修復了被毀壞的堤壩。
經過十年的開墾與建設,張謇以百折不撓的精神,
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墾牧公司終於有了十分
氣派的規模,「堤成者十之九五,地墾者十之三有奇」,
並建立了「自治公所」、初等小學、中心河閘等設施,
各墾區基本實現了「棲人有屋,待客有堂,儲物有倉,
種蔬有圃,佃有廬灶, 商有廛市,行有塗梁」,遠望
通海墾牧公司,阡陌縱橫的棉田、堤、河、路、閘、
農田井然有序,好像一個圍棋盤鋪在大廣場上。這是
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的大農業企業,張謇看著昔日的荒
灘變成了良田,他躊躇滿志地寫道:
海之門兮芒洋,
受有百兮谷王,
輔南通兮江云云而淮湯湯,
翠郁起兮墾牧之鄉!
我田,我稼,我牛,我羊,
我有子弟,
亦來亦耒,而冠而裳;
----------------------- 頁面 57-----------------------
張謇傳 ·55·
億萬兮井裡,
百年兮洪荒,
誰其辟者— —
南通張!
在張謇首倡通海墾牧公司的帶動下,蘇北沿海地
區迅速掀起了創辦近代農墾事業的熱潮,從1912
年— 1922年間,在蘇北范翁堤以東,南起長江口
之呂四場,北達灌河南岸之陳家港,先後創建了45
家墾牧公司,資本總額達 2661 6萬餘兩,擁有土
地523畝。這裡成為了中國近代最大的農墾區。
隨著張謇的事業不斷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
益迫切,張謇在通州創辦師範學校。
1902年,張謇在通州選定荒廢的千佛寺作為
通州師範學校校址,開工時,工人怕冒犯菩薩,視為
畏途,張謇破除迷信,帶頭示範,率先拿起繩索拉動
一尊佛像,其他人這才跟著他動手。從建設開始,張
謇事無巨細,都親自督率,加之同時更為緊張辛勞的
墾牧公司籌建工作使他心力交瘁,疲憊不堪,甚至於
「腰酸咳血 」。經過七個多月的修建、籌備,190
3年4月27日,學校正式舉行開學典禮。這是全國
第一所中等師範學校,學校主要培養小學教師。首批
延聘的教師文化水平都很高,其中有著名的王國維,
----------------------- 頁面 58-----------------------
張謇傳 ·56·
還有十餘名日本教師,學生來自原來的貢、監、廩、
增、附五項生員。張謇在開學典禮上說 :「欲雪國恥
而不講求學問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求普及國民之教
育則無與,欲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
校須從小學始,尤須從師範始 。」他自豪地說 :「夫
中國之有師範學校光緒二十八年始,民間之自立師範
學校自通州始 。」為了引起社會重視師範教育,他還
撰寫了《中國師範學校平議》、《 通州師範學校議》、
《師範章程改訂例言》,闡述師範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呼籲政府提高師範教師的社會地位並「優予俸給 」,
以鼓勵人們從事和興辦師範教育。他說:
凡大學、高等、中等師範本科生畢業,准作貢生、
舉人、進士,給憑後試教各高等、中等及小學四年,
比較成績(以教成學生分數多少為最優、次優之分)。
進士教高等學,最優者除國子監丞,次優者除博士。
舉人教中學,最優者除博士,次優者除學正。貢生教
小學,最優者除學正,次優者除助都。其廩、增准作
貢生教小學者,最優除府教授,次優除州學正。監、
附准作貢生教小學,最優者除縣教諭,次優者除縣訓
導。積資累績,可遞升至祭酒而上為管學大臣。菲是
則雖除官以後,終身於教育一事,而仍得與他科進取
之人,同享人間之福利矣。
----------------------- 頁面 59-----------------------
張謇傳 ·57·
關於教師的薪俸,他提出:
尋常小學校約每月二十或三十元,高等小學校約
每月三十或四十元,中等學校約每月四十或五十元,
其專科教師約每月七十或八十至一百元。
在學校的教育中,張謇十分重視「實業知識」教
育,他在師範學校附設測繪、蠶桑、農、工等科,在
通州中學附設國文專修科。同時他還創辦了各類的職
業學校,如當時的通州蠶桑講習所、法政講習所以及
伶工學社、女紅傳習所。其中伶工學社和女紅傳習所
最為有名,著名的戲劇家歐陽予倩和刺繡大師沈壽曾
分任這兩所學校的教師。他主張學生應該重視實踐知
識,1914年,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實習工場向英國
訂購了紡紗機器,張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安
裝。
他還在上海創辦了吳淞商船學校、鐵路學校,1
903年,馬良毀家辦學,張謇協助他在上海徐家匯
創辦了復旦學院,復旦開學時,張謇被聘為院董。
他注重為教育提供後備人才,還在各地創辦了一
大批中學和小學。
作為一名傑出的教育家,他沒有忘記殘疾人教育,
他根據西方人口調查提供的數據分析,估計中國有至
----------------------- 頁面 60-----------------------
張謇傳 ·58·
少80萬盲啞人「盲啞累累,教育無人 」,在他的努
力下,1916年,全國第一所盲啞學校開學。
他認為教育是國家發達的根本,他說 :「一國之
強,基於教育」、「中國之不振,是民智不開,公理不
明之故 」,因此必須「開民智、明公理 」。他認為教
育應該提倡優良的教風、學風、校風。要教育學生懂
得做人的道理,他說 :「國家前途,舍青年無望,青
年前途,舍敦品力學無望,敦品力學,舍專靜無望」,
「愛國當先愛身,愛身當先愛學,愛學當自愛其可寶
貴之光陰 」。他還諄諄告誡學生「在校不能為良好之
學生,出校必不能為良好之公民,學校之規則可抗,
鄉里之譏評不可抗,師長之督責可逃,社會之制裁不
可逃 」。希望他們多看多讀少發議論。
張謇開創的教育事業影響十分大,今天許多的水
利專家、科學家都在他創辦的學校中受過教育。就在
當時也是「影響及於全國 」,甚至引起了日、美等國
的重視,當時他們到中國來,經常到通州各校參觀訪
問。在他的影響下,我國的師範教育,職業教育在各
地都發展很快。
----------------------- 頁面 61-----------------------
張謇傳 ·59·
第十三章投身憲政
1903年初,日本駐江寧領事天野通過徐世昌
函邀張謇和一些東南名流參觀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
覽會。張謇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一向痛恨入骨,
但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努力學習西方,迅速實現民
富國強頗有興味,因此他接到請柬,便欣然決定,東
渡日本。一方面參加勸業博覽會,一方面考察日本教
育和社會各項公益事業,以作將來南通地方公益事業
建設的借鑒與準備。
張謇於5月23日抵達日本長崎,開始對日本進
行長達兩個多月的訪問。
張謇在日本期間,除參觀博覽會外,一共參觀了
35個教育機構和30個農工商單位,他把每天的日
程都排得滿滿的,而且是每看必問,每問必記,每記
必思。
張謇考察的重點是他最為關心的教育和實業,旁
及政治和社會。由他自己確定的參觀程序是 :「先幼
稚園、次尋常高等小學、次中學、次高等、徐及工廠。」
日方接待者嘉納治五郎詢問張謇「 東來調查宗旨」,
張謇略加思忖,說道 :「學校形式不請觀大者,請觀
----------------------- 頁面 62-----------------------
張謇傳 ·60·
小者;教科書不請觀新者,請觀舊者;學風不請詢都
城者,請詢市町村者;經驗不請詢已完全時者,請詢
未完全時者;經濟不請詢政府及地方官優給補助者,
請詢地方人民拮据自立者 。」張謇提出的這個訪問意
向並不保守狹隘,這是他從實際出發,尋求與中國經
濟、文化現狀相近的經驗,才有接受和消化的可能,
倘若好高騖遠,追求浮華新奇,只會是於事無補。
作為改革家、實業家、教育家的張謇,在日本考
察教育和實業中發現,中日兩國許多共同面臨的發展
問題,在日本解決得很好,在中國卻是障礙重重,或
者根本解決不了。主要原因在於日本政治開明:一是
立法健全,一切以法為準,依法辦事,沒有超越法律
之上的權力;二是實行多黨政治、尊重民意,議會民
主,輿論監督,權力受到廣泛的制約,因此,決策往
往體現民意。中國落後的原因,扶其病根,是封建專
制統治阻礙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進步。對日本的實地考
察分析、對比中張謇猛然醒悟,他明確認識到,只寄
希望於宮廷鬥爭,光緒皇帝重掌大權,或者僅僅依靠
思想開明的地方督撫來推行新政,都不是根本解決中
國問題的辦法,必須在展商會、農會、教育會等社會
團體基礎上,擴大政治活動,組織政治團體,以至新
式政黨,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立憲運動。張謇於7月2
9日回到上海。回國後他把自己訪日期間的日記整理
----------------------- 頁面 63-----------------------
張謇傳 ·61·
出來,題名為《東遊日記》, 編印成冊,分贈友人和
各方面的人士。
這一年,日俄戰爭爆發,立憲呼聲普遍激昂。張
謇開始同友人討論立憲問題,並積极參与江浙立憲派
人士策動地方和中央權要贊成立憲,派遣大臣出國考
察政治的活動。他們認為,權要最能聳動朝廷,將來
實施立憲也要靠權要主持,要促成立憲,必須使權要
贊成並進行陳請。這時他們走的完全是上層路線。
4月,清政府為敷衍內外臣民、緩和輿論壓力,
做出相應的姿態,對聲望日增的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進
行籠絡。4月16日,頒發上諭 :「張謇著賞加三品
銜。作為(商部)頭等顧問官,欽此 。」張謇本不想
做官,但出於一種使命感,這一次毫不推辭接受了任
命。
商部顧問官既是新制, 又冠以頭等, 朝廷自然
是格外看重張謇在實業教育方面的業績和社會影響,
而給予恩寵了。對他來說這個待遇既可為他經營實業
「小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又能藉此增加他參與立
憲運動的份量。
1904年5— 6月間,張謇與湯壽潛、蒯光典、
趙鳳昌等為鄂督張之洞、江督魏光燾起草了一份折稿,
大意是日俄之戰無論勝負屬誰,中國也有大變動,如
火之及屋,恐不易救,欲加預防,必須急為變法,而
----------------------- 頁面 64-----------------------
張謇傳 ·62·
變法之要著即首宜立憲。請求「仿照日本明治變法立
誓,先行頒布天下,定為大清憲法帝國。一面派親信
有聲望之大臣遊歷各國,考察憲法 」。
折稿擬就後,膽小謹慎的張之洞未即出奏,又囑
張謇探詢已為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的態度,以決進止。
張謇也認為如能得袁倡導,對推動立憲十分有利,因
此與斷交了20年之久的袁世凱正式復交。
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出賣光緒帝,贏得慈禧太后
的好感,成為執掌北洋兵權的鐵腕人物。為了促使立
憲運動的成功,必須向各個方面尋求廣泛的支持,建
立最大限度的聯合陣線,張謇捐棄前嫌,與袁世凱重
修舊好。乃於6月致袁一函中言 :「日俄之勝負,立
憲、專制之勝負也。今全球完全專制之國誰乎?一專
制當眾立憲,尚可幸乎。日本伊藤、板垣諸人共成憲
法,巍然成尊主庇民之大績,特命好耳。論公之才,
豈必在彼諸人之下。即下走自問志氣,亦不在諸人下
也。」袁世凱以為時機未到,答以「尚須緩以俟時 」。
張之洞、魏光燾見狀,未敢將折稿呈進。
7月,張謇聞悉商部尚書載振等有贊成立憲之意,
「北方殊有動機」,以為「原動力須加火以熱之 」,
除為張、 魏二督修改奏稿外, 還加緊組織編譯刊印
《憲法義解》、《日本憲法》、《日本議會史》等書,分
送各方面重要人士,更以《日本憲法》12冊託人秘
----------------------- 頁面 65-----------------------
張謇傳 ·63·
密送入皇宮。從張謇代撰的奏稿和為上述新書所寫序
文,可以看出他們對君主立憲的基本認識。
1、 為挽救國家危亡,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政體。
2、 中國與日本國情相近,立憲應以日本憲法為
藍本。
3、 中國立憲後,君權不會削弱。
4、 立憲步驟。
(1) 召告天下,宣誓立憲。
(2) 派遣親貴王公大臣出國考察憲政;
(3) 按照日本早期憲法章程辦理立憲事宜。
《日本憲法》傳入宮中,慈禧閱後, 召見大臣
說 :「日本有憲法,於國家甚好」。樞臣相顧,不知
所對,唯唯而已。事後,瞿鴻禨趕快派人赴滬選購憲
法書籍。
1905年,隨著日勝俄敗及民族危機的加深,
國內立憲輿論日益高漲。張謇為抵制美貨事件再致袁
世凱一函說 :「日處高而危,宜准公理以求眾輔。以
百人輔,不若千;千人輔,不若萬;萬人不若億與兆。
自非有所見,為公進此一言也。且公但執牛耳一呼,
各省殆無不響應者。安上全下,不朽盛業,公獨無意
乎?及時不圖,他日他人,構此偉業,公不自惜乎?」
----------------------- 頁面 66-----------------------
張謇傳 ·64·
張謇深知袁世凱其人政治野心很大,因此始於義
理,終之利害,理之所存,利之所在,袁世凱是不會
坐視「他日他人,構此偉業」的。由於全國立憲高潮
已經形成,清廷不敢公然違背民意,袁世凱的態度也
不再含糊,但卻巧妙地將張謇逼上前台 :「各國立憲
之初,必有英絕領袖者作為學說,倡導國民。公夙學
高才,義無多讓。鄙人不敏、願為前驅 。」張謇於是
與袁世凱結成聯盟,極力向清廷鼓吹立憲,一北一南,
在朝在野,遙相呼應,使立憲運動成為不可逆轉的潮
流。1906年9月1日,清廷在舉國一致壓力下,
頒布預備立憲活動。
1906年,是立憲派最具光彩的一年,張謇上
下串聯,八方奔走,促使立憲運動節節高漲,不斷取
得富有成效的信譽。
憲政大局已定,清廷諭令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9月24日上午,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載
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從北京正陽門車站
啟程時遇炸,未能成行。當晚十時,張謇便得知這一
消息,此時謀殺者已死,身份不明,他認為「此必反
對立憲人所為也。如此,則立憲尤不可緩 」,立即擬
電慰問端方,並請「奏而明詔,以消異志 」。他估計
謀炸五大臣的必是宣揚種族主義的革命者所為,不過
他認為這種革命不是好事情 ,「不若立憲可以安上全
----------------------- 頁面 67-----------------------
張謇傳 ·65·
下,國猶可圖 」。
3個月後,五大臣人員略加調整,終於出洋考察
了。洋大臣回到上海時,張謇專程前來與載澤端方戴
鴻慈等商談,並發起商、學兩界公宴為他們洗塵。同
時,他還為載、 端起草了《為立憲致各省督撫電》,
以擴大此次考察的影響。
出洋大臣返京後,立即向慈禧多次奏請立憲。慈
禧基本同意後,正式頒布上諭,宣布「大權統於朝廷,
庶政公諸輿論」,實行預備立憲,預備期則看「民智」
程度,才能決定正式立憲時間。這實際顯示了清廷仍
在玩弄拖延手法,沒有立憲誠意。立憲派和各省實力
派決心進一步組織起來,建立預備立憲公會,發動全
國各界人士向清廷施加壓力。
1906年,張謇除了爭取滬寧鐵路修築權外,
他頻繁參加江蘇省教育會和圖書公司等各種會議,為
預備立憲公會的誕生作好一切準備。
1906年12月16日,預備立憲公會在上海
宣告成立。公會宗旨是教育國民,為立憲作好思想准
備,人民應關心、研究、議論國政,以供政府採擇。
預備立憲公會推舉鄭孝胥為會長(後鄭辭職, 改為朱
福詵、張謇), 湯壽潛、張謇為副會長,主要成員多
為江浙工商界代表和具有開明思想的東南紳士。上海
預備立憲公會的成立,反映了江浙資產階級的崛起,
----------------------- 頁面 68-----------------------
張謇傳 ·66·
同時也表明,上海正以中國近代第一大都會的資格與
中國古老的政治中心北京分庭抗禮。
由於預備立憲公會半數會員均投資近代企業,因
此他們特別重視保護工商業者的合法權利。 1907
年,該會開始調查商情和擬定商法草案活動,並請各
地商會派代表來滬開會討論。張謇一向痛恨腐敗官僚,
「以法令為罔上之美觀,以章程為欺民之幻術」。在
要求改進稅收和興辦各種實業活動中,又深感沒有商
法的困難。他希望預備立憲公會把草擬商法草案作為
一項重大任務,並通過各地商會的共同努力,促使清
廷採納他們的提案。
1907年9月20日,清政府宣布設立資政院,
為正式議院的基礎。 10月17日,諭令各省籌設咨
議局,並籌設州、縣議事會。 1908年秋,張謇奉
旨籌辦江蘇省咨議局。11月他在江寧碑亭巷設立籌
辦處,張謇任總理。 1907年12月,張謇與湯壽
潛、蒯光典等籌議了有關國會和立憲問題,大力支持
預備立憲公會與憲政公會、政聞社、憲政研究會,共
同籌備成立國會期成會,領導全國請願。1908年
6、7月,他又與鄭孝胥、湯壽潛代表預備立憲公會
兩度致電憲政編查館,要求在二年內召開國會。在各
地人民要求下,朝廷於7月22日頒布了《咨議局章
程》和《咨議局議員選舉章程》, 限令各省一年之內
----------------------- 頁面 69-----------------------
張謇傳 ·67·
一律成立。8月27日,又宣布自本年起,預備立憲
期為9年,屆時頒布憲法,召開國會。
對於預備立憲期,立憲派感到過長,但又認為只
要人民努力,期限是可以縮短的;當務之急是辦好人
民的法定機關咨議局,因此主要精力轉向了籌辦咨議
局。
1909年9月,江蘇咨議局正式開會選舉張謇
為議長,蔣炳章為副議長。張謇在會上反映了廣大紳
商的意願,強調「官民不可分而後有政治 」。咨議局
先後通過了章程、議員選舉章程、單行法處理和實施
辦法等等。其中特別重要的規定有:咨議局成立後,
所訂本省單行法,必須交該局議決,才能呈請公布生
效。江蘇省咨議局成立後,即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與地方頑固官僚針鋒相對。
1910年8月9日,江蘇咨議局和和各省咨議
局為加強聯繫,在北京成立了各省咨議局聯合會。出
席第一屆會議的各省議長、副議長、議員共38人。
這次會議主要商討了國會請願問題,並決議每年舊曆
六月在京舉行常會一次,討論各省咨議局利害相關的
事,準備提交資政院的議案以及本會章程規則等。
張謇為咨議局傾注了大量心血,江蘇咨議局第一
屆常會也確實開得不錯,議員爭先恐後提出議案,會
議秩序井然,態度嚴肅認真。議事有速記,會下有臨
----------------------- 頁面 70-----------------------
張謇傳 ·68·
時公報,議決之案能及時發表,讓全省人民了解,外
國人見了「亦甚讚許 」。
咨議局召開期間,張謇還領導議員就公文格式同
憲政編查館進行了鬥爭。原來憲政編查館規定,咨議
局與地方官吏來往公文體制,督撫用札行,司道以下
用照會,咨議局均用呈文。在議員群起詰責下,憲政
編查館作了些修正,但仍規定督撫專對咨議局言者用
札,而咨議局對督撫和司道領銜之局處用呈。這就把
本來與督撫對等的咨議局置於督撫和司道領銜之局處
的下屬地位,是對咨議局的莫大歧視。江浙咨議局相
繼發難、電駁憲政編查館。這實質是一場捍衛咨議局
許可權和獨立地位的鬥爭,在各省鬥爭下,憲政編查館
不得不作出讓步。
由於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第二屆常會提前於1
911年5月召開。這次會議對政府完全失望,主要
探討推翻清政府和議會今後的出路問題。
張謇因各省咨議局聯合會政治傾向日益偏激,加
之又要組織國會請願活動,因此未參加第二屆會議。
1909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死去。依靠
太后威望和權勢運轉的清政府,忙於內部權力結構的
調整,不得不作出順乎民意的開明姿態。由於兩年多
來武裝起義的不斷失利,革命黨人的活動暫時沉寂下
來,各省立憲派似乎進入了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他
----------------------- 頁面 71-----------------------
張謇傳 ·69·
們利用這一有利時機,迅速發起了全國範圍的國會請
願活動。張謇在初期活動中起了重要的倡導作用。張
謇與江蘇巡撫瑞澄和咨議局的楊廷棟、孟森、雷奮等
籌商,於10月13日利用咨議局開會之機,準備聯
合各省督撫及咨議局一致要求召開國會和組織責任內
閣。經會議決定,由瑞澄出面聯絡各省督撫,要求組
織責任內閣,由張謇負責聯絡各省咨議局要求儘快召
開國會。11月初,張謇前往杭州,說服巡撫增韞與
瑞澄取同一態度,會見了立憲派人士。當時有人說,
從政府、社會各方面觀之 ,「國不亡,無天理」。張
謇回答說:「我輩尚在,而不為設一策,而坐視其亡,
無人理 。」他認為國民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為國
家分憂解難。
請願速開國會的目的在爭取民主,改革政治,挽
救國家危亡,深得廣大人民的支持。 12月中旬,1
6省咨議局代表齊集上海,代表總數50餘人。16
省代表在預備立憲公會事務所集會,推舉福建省咨議
局副議長劉崇佑為主席,並組成33人的國會請願代
表團,定名為「咨議局請願聯合會 」,代表團定於2
9日、30日出發, 啟程前,張謇設宴餞行, 並作
《送十六省議員詣闕上書序》, 以壯行色。張謇還連
夜改定《請速開國會建設責任內閣以圖補救意見書》。
《送十六省議員詣闕上書序》, 主要是向請願代
----------------------- 頁面 72-----------------------
張謇傳 ·70·
表進言。他認為現在的中國已是「無形之亡國 」,國
家的形式還存在,人民已處在危亡狀態。立憲的作用,
就是讓人民有參政權利,使之共負國家責任。他諄諄
告誡代表牢記「國之興亡,匹夫有責」之言 ,「秩然
秉禮,輸誠而請」,竭盡所能,向政府輸誠,即使政府
最終拒絕了人民的請願,未能挽救國家的危亡,人民
也就對國家對後代問心無愧。給代表們很大鼓舞。
《請速開國會建設責任內閣以圖補救意見書》,
主要是向皇室,特別是向總攬朝政的醇親王載灃提出
忠告。意見書要求他將原定9年的預備立憲期縮短,
議「定以宣統三年召集國會 」。未到期以前,設「大
政諮詢 」,並召開「臨時國會 」。同時,又請求「從
速建設責任內閣 」,特別說明「責任內閣」代皇帝承
擔內政、外交責任,使皇帝「安於泰山 」。最後,還
對都察院限制士民上書,給予針鋒相對的批駁,奉勸
清廷不要執迷不悟,將愛國志士逼向革命黨人的陣營。
請願代表們於1月抵京,正式向都察院呈遞了由
福建代表林長民起草,經張謇修訂的請願書《各省議
員請速開議會折》, 要求在1年之內召開國會,向一
些王公大臣分別遞交了請願書副本,希望能得到他們
的贊助。請願書雖由都察院轉呈朝廷,但多數大臣特
別是攝政王載灃對此反感,只有少數贊成立憲,勢孤
力單,未敢力爭,表面上對請願代表優禮相待,上諭
----------------------- 頁面 73-----------------------
張謇傳 ·71
誇獎代表「具見愛國熱忱,朝廷深為嘉悅 」,結果卻
不了了之。
第一次國會請願流產後,請願代表即連續商議再
次請願事宜,擬組織「請願即開國會同志會 」,總部
設京,各省設分會。各省紳商學各界團體或個人凡加
入同志會者,約定1910年5月一面上書督撫,請
其代奏,一面各舉代表來京。根據各省代表原在滬決
議,草擬咨議局聯合會章程,定於每年六月開常會,
設報館出版日報,加強輿論宣傳。
1910年3月16日,江省咨議局開會,在張
謇主持下通過了速開國會的決議,5月,各省社團、
商會、學會及華僑商學分別派出代表,陸續到京,聯
合各省咨議局代表,共同發起第二次國會請願活動。
他們以原請願團為基礎,重新組成了有其他代表參加
的國會請願代表團,並推定孫洪伊等10人為領銜代
表。
6月16日,第二次國會請願活動正式開始,1
0個團體同時向都察院呈遞了請願書。各省入京請願
代表150餘人,在請願書上簽名的號稱30餘萬人。
這次請願的聲勢浩大,上書措辭直切,使載灃為首的
清廷疑慮重重,但仍拒絕了提前召開國會,並嚴厲地
告誡請願團體代表:惟茲事體大,宜有秩序,宣諭甚
明,毋得再瀆請 。」立憲派對於再次碰壁,早有思想
----------------------- 頁面 74-----------------------
張謇傳 ·72
準備,正如張謇所說 :「設不得請,至於三、至於四、
至於無盡 。」為了表示請願的決心,他們很快又發動
了第三次國會請願。
10月3日,朝廷點染新政色彩的御用機構資政
院舉辦開院典禮,政王載灃致祝詞。由於立憲派骨幹
活動其間,資政院也成為向清廷爭取民主權力的重要
講壇。各省請願代表團與資政院民選議員裡應外合,
他們再次向載灃上書,遊說王公大臣,陳述提出召開
國會的理由。10月26日,資政院正式通過速開國
會的決議。各省督撫也聯名奏請立即召開國會。清廷
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於11月初宣布縮短預備立憲期
限,由9年改為5年,預備宣統五年開設議院,並預
行組織內閣。張謇對此結果已感滿足,中止了原定北
上活動的計劃。但國會請願團卻深感不滿,繼續要求
立即召開國會。清廷惱羞成怒,驅逐了請願代表,並
逮捕了天津學界同志會會長溫世霖。第三次國會請願
活動徹底失敗。
張謇得此噩耗,垂頭喪氣,不禁感嘆說:亟求立
憲,非以救亡;立憲國之亡,其人民受禍或輕於專制
國之亡耳。 嗚呼! 世人知余言之痛耶!」 這時候的
張謇在怨憤滿族親貴「 天下軍國事飄瓦當兒戲 」之
余,也痛切地感到清王朝已是「絕弦不能調,死灰不
能燃」, 儘管當時的形勢已成「山雨欲來」之勢,但
----------------------- 頁面 75-----------------------
張謇傳 ·73·
他似已感到無能為力了。便又忙起組織赴美報聘和中
美合辦銀行、航運業等實業來了。
----------------------- 頁面 76-----------------------
張謇傳 ·74·
第十四章服膺共和
1911年5月,清廷宣布「皇族內閣」名單和
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後,全國輿論嘩然,抗議浪潮高
漲。張謇面對大廈將傾的局勢,試圖對清政府進行仁
至義盡的最後挽救,眼見清廷病入膏肓,決心親自赴
京直諫控制最高權力的攝政王載灃,順便請求清廷批
准他的中美合作投資計劃。
6月26日,張謇抵京,北京車站氣氛熱烈,王
公大臣及六部九卿均有代表或子弟盛情歡迎。
7月1日,攝政王載灃召見張謇。雙方交流了戊
戌以後的張謇辭官創辦實業的情況。張謇除請求批准
紳商組團赴美報聘和中美合作投資銀行、航運業外,
坦誠地向這位先帝的胞弟陳述了自己對時政的看法:
第一是各省災患迭起,民生疾苦,朝廷須知民情民隱,
咨議局為溝通上下之機關,朝廷必須儘快恩准召開國
會,議決此等大事;第二是商業金融的困難,商業衰
敗,金融業太死,朝廷要儘力設法振作商業,放活金
融;第三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交流要增強加多,特別
是民間的往來要增加,以避免他國疑忌等等。這些建
議雖有重要價值,但無補於已經一觸即發的危急局勢。
----------------------- 頁面 77-----------------------
張謇傳 ·75·
6月29日,張謇赴東北考察。
張謇考察東三省結束,於8月12日回到了上海。
儘管四川等省保路風潮已席捲全省,形成不可遏止的
全民抗議鬥爭,張謇仍不放棄赴美報聘計劃。他到上
海的第二天,就與友人商談中美合辦銀行、航運的辦
法,並與趙鳳昌研究在上海設立商務總會報聘事務所
的事項。這時候,大生紗廠在湖北開辦的紗、布、麻、
絲四廠已更名大維公司,正在火速籌建。張謇又偕劉
厚生等赴武漢參加大維紗廠的開工典禮。
張謇一行於10月4日到達武漢。三天後,大生
資本集團在這個長江中游工商口岸的第一個輕工企業
— — 大維紗廠正式開工。張謇主持了慶典活動,又出
席了頻繁的應酬宴會,以擴大自己在湖北的經濟實力
和社會影響。 10月10日,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
基、楊洪勝被捕就義,武昌全城戒嚴,張謇此時才感
到事態嚴重,第二天,宵禁解除,晚上8時,張謇登
船離開武昌,在他向朋友們揮手告別的時候,看見武
昌草湖門一帶火光四起,綿延數十丈,隨著火光的跳
動,似乎還隱約聽到遠處傳來沉沉的炮聲和槍聲。
張謇沒有想到,就是這堆篝火,指揮武昌各路新
軍,一舉攻克武昌重鎮,在中國大地上成立了第一個
革命政府。
在此歷史轉折關頭,張謇彷徨了。他怕社會的激
----------------------- 頁面 78-----------------------
張謇傳 ·76·
烈動蕩不僅會影響自己正在走向欣欣向榮的實業發展,
而且戰火的蔓延會引起國家的分崩離析,甚至「外人
乘機生釁 」。於是他便試圖以武昌起義為籌碼,逼迫
清廷「改組內閣,宣布立憲 」。
1911年10月11日,張謇抵達安慶,本來
是應安徽巡撫朱家寶之約討論治淮事宜,但安慶新軍
已經不穩,竟「無暇更說導淮事矣 」。15日,張謇
到江寧, 立即找鐵良和兩江總督張人駿, 要求他們
「援鄂」,撲滅武昌起義。但是鐵、張二人拒絕。 1
7日,他趕到蘇州,與江蘇巡撫程德全商議後,與雷
奮等人在旅館裡撰寫了《魯撫孫寶琦蘇撫程德全奏請
改組內閣宣布立憲疏》。疏稿提出 :革命起義,已是
「止無可止,防不勝防??論者俞謂緩急之圖必須標
本兼治,治標之法,曰剿曰撫,治本之法,不外國民
好惡,實行憲政 」。這是他借革命壓清廷實行君主立
憲的最後一搏。但他已經懷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絕望心情。 10月21日,又以江蘇咨議局名義
「致電內閣,請宣布立憲,開國會」。
武昌起義震動了全國,震動了世界,在短短一個
月的時間裡,全國有十四個省份相繼宣布獨立。革命
的浪潮迅猛發展,使張謇受到了強大的衝擊,最後不
得不接受革命的洗禮。
在杭州、蘇州立憲派聯絡部分官兵兵不血刃便脫
----------------------- 頁面 79-----------------------
張謇傳 ·77·
離清廷宣布獨立。張謇的友人湯壽潛、程德全也分別
被民眾推舉為浙江、江蘇的都督,他們的行動對於徘
徊在十字路口的張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張謇對革命
和革命黨人的印象發生了改變:革命並非毀滅一切,
他僅僅否定了本來已經失去生命力的清朝專制制度。
革命黨並非偏激狹隘,好走極端的「亂黨 」,他們只
是用強硬的方式將不肯退出歷史舞台的清朝推翻。大
勢所趨,人心思變。因此,他懷著惆悵和喜悅交織的
心情,轉向革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
張謇生性耿直、務實,一旦認定的事,下決心去
做,就竭盡全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1911年
11月6日,張謇向袁世凱發出電報,勸他正視國內
現實,尊重國人「趨於共和」的選擇,不要與革命黨
人為敵,應當立即前往北京,爭取南北達成協議,確
立共和政體。當時通州革命黨人也在醞釀起義,地方
形勢不穩。張謇立即與上海民軍取得聯繫,決定對通
州實行「和平光復 」。11月8日晚,滬軍都督府派
遣前狼山鎮游擊許宏恩,帶領兵船前往通州,因張謇
已去了上海,所以由他的三哥出面,帶領紳、學各界
人士,以及學生數百人前往江岸列隊歡迎。通州軍政
府成立後,他的三哥被推舉為總司令,大生系統各企
業照常生產。張謇得知家鄉穩定後,便安心在上海、
蘇州等地奔走,謀求全國政治局勢向有利於民主共和
----------------------- 頁面 80-----------------------
張謇傳 ·78·
的方向發展。
11月21日,張謇當選為江蘇臨時議會議長。
12月14日,他義無反顧地剪掉了作為清朝臣民標
志的髮辮寄回家中,並在日記中寫道 :「此亦一生之
大紀念日也 。」袁世凱這時已經接任了內閣總理大臣,
他為了提高新內閣聲望並收買東南人心,接連發出邀
請張謇出任江蘇宣慰使和農工商大臣的電文。張謇發
表《辭宣慰使、農工商大臣電》, 公開表示與清王朝
決裂的態度,同時,他接受了江蘇軍政府授予的兩淮
鹽運使的任命。
當時駐守南京的江南提督張勳決心頑抗到底,不
願歸順共和。革命方面的江浙聯軍只好立即發動會攻
南京的光復之戰。江蘇軍政府都督程德全親臨前線督
師,由張謇出鎮蘇州。南京之戰十分激烈,張謇以江
蘇省議會的名義送牛50頭,酒1000瓶,又以通
海實業公司名義送銀6000元,面1000袋,布
1000匹,犒賞攻城聯軍。
12月1日,江浙聯軍經過浴血苦戰光復南京,
在同盟軍領導人宋教仁支持下,張謇等按原定計劃協
助程德全以江蘇都督身份移駐南京,取得了江蘇全省
軍政大權。
張謇感到,全國政治形勢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清廷已退出了統一全國的政治權威地位,取而代之的,
----------------------- 頁面 81-----------------------
張謇傳 ·79·
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方實力派和革命黨為代表的南
方民主共和勢力。他認識到,要結束南北對立,統一
全國,不能靠戰爭,只能靠和平方式,而實現和平統
一的惟一途徑是實現民主共和制度。
張謇對形勢的判斷是冷靜的、清醒的。他順應歷
史潮流,實現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轉變。革命黨人歡迎
他的轉變,對他極為尊重,袁世凱也極為重視張謇,
因為張謇是一位極有威望的江南紳士,籠絡了張謇,
不僅可以得到東南上層紳商的支持,而且可以得到南
方革命黨人的諒解。 12月7日,袁世凱派唐紹儀為
代表,前往上海和談。 12月18日,南北議和在惜
陰堂正式開始。
為了促成南北議和和臨時政府的建立,張謇與程
德全、章炳麟、趙鳳昌議創統一黨。他們的政綱包括:
團結全國領土、行政區域;完成責任內閣;注重民生,
採用社會政策;維持國際和平,保全國家權利等等,
統一黨於1912年3月宣告成立。這是民國建立後
第一個採用政黨名稱的政治組織。它的主要成員集中
在東南地區,基本成份包括立憲派、革命黨人、上層
紳商和部分官僚,多數是張謇的好友和志同道合之士。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
海,立即成為革命黨人和一切進步人士關注和聚拔的
中心,張謇特地與他會見交談。
----------------------- 頁面 82-----------------------
張謇傳 ·80·
12月29日,各省代表聯合會議公舉孫中山為
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
國臨時大總統。張謇還在自己住宅的大門對聯上,親
筆書寫了「民時夏正月,國運漢元年」一聯,以紀念
這一曠古未有的變局。張謇應黃興之約,參加了臨時
政府成立儀式。令張謇感慨不已的是,臨時大總統宣
誓就職的會議廳就是他一手規劃建築的江蘇咨議局新
房。就職演說結束後,還宣布了各部領導人選,張謇
出任實業總長。
臨時政府剛剛成立,便處在十分艱窘的境地。財
政極端困難 ,「需款的用途極多,籌款的方法極少,
在最初最迫急的當兒,連幾十萬元都難應手,待用急
於星火,籌款難於登天 」。張謇奔走於寧、滬、通三
地,費盡心力籌措了一百萬元,然而「每日到陸軍部
取餉者數十起。軍事用票,非不可行,而現金太少,
無以轉換??而環顧一省又無一錢供給 」,百般無奈。
孫中山等被迫通過盛宣懷向日本正金財團出讓漢
冶萍公司50%的股權,以應付財政急需。張謇在上
海得知消息後,立即致函孫中山加以勸阻,認為日本
別有用心,盛宣懷尤不可信。抵押借款或讓股權均有
嚴重後果。此後臨時政府秘書長奉孫中山之命向張謇
作了懇切的說明。
----------------------- 頁面 83-----------------------
張謇傳 ·81·
然而張謇不能「曲諒」此事,他於2月12日正
式辭去臨時政府實業部長的職務。辭呈上報,孫中山
再三挽留,甚至表示願意對漢冶萍公司抵押借款謀求
補救辦法,仍不能說服張謇收回辭呈。
正在張謇辭去臨時政府實業部長的同一天,袁世
凱利用南方民主共和勢力,迫使隆裕太后正式頒布詔
書,宣布清帝退位。
2月13日,袁世凱把清帝退位的決定正式通知
南京臨時政府,並信誓旦旦地宣稱 :「共和為最良國
體,世界之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翁
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從此努力進行,務
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
這算是袁世凱在清帝退位以後,為登上大總統寶
座,向南方政府宣布政見,保證絕對贊成共和體制。
孫中山接到此電,當即履行就職時的諾言,向參議院
辭職,把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讓給了袁世凱。
2月15日,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
統。在南京臨時政府正式結束前,孫中山等革命民主
派為防止和限制袁世凱可能滋長的獨裁慾望,在向參
議院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的同時,擬定了三項
條件:一是臨時政府所在地定為南京;二是新總統必
須到南京向參議院宣誓就職;三是新總統必須遵守參
議院通過的《臨時約法》。
----------------------- 頁面 84-----------------------
張謇傳 ·82·
有著強烈個人野心的袁世凱當然不會接受南下,
硬是把臨時政府設在北京,至於什麼「約法」那就更
不在話下。張謇從社會安定和發展實業的良好願望出
發,深恐南北僵持的時間太長,會引起外國列強的武
裝干涉,導致國家四分五裂、內亂不止,於是在南北
代表議和的情況下,也出來做調解工作。當時由於孫
中山辭職,袁世凱即將上台,使南方政府內部發生重
大分化,張謇等東南紳商上層紛紛脫離南京臨時政府,
而希望袁世凱儘快上台,以恢復統一和秩序。革命黨
人因寡不敵眾,只好屈從袁世凱的蠻橫要求。
袁世凱上台後,張謇並沒有馬上參加袁世凱的北
京政府,他寧願充當不帶南北色彩的調解人。因此,
他答覆袁世凱說 :「以生平所知,拾遺補闕,自問尚
有一日之長,若處行政地位,儕於國務,則言論轉難
發揮 。」
為了實實在在地替袁世凱「拾遺補闕」,「遙為聲
援 」,張謇等在袁世凱的資助下,以統一黨和民社為
基礎,合併國民協進會、國民公黨、國民公會、共進
會等政治團體,於5月初正式成立共和黨。此後又將
共和、民主兩黨合併,成立進步黨,在組黨過程中,
張謇起了重要作用。
張謇為了讓袁世凱儘快完成統一和建立行政秩序,
還幫助他遣散南方革命黨人手中的軍隊,並將一切有
----------------------- 頁面 85-----------------------
張謇傳 ·83·
影響、有號召力的革命黨人儘可能網羅到北京,以減
少不利因素。
1912年9月3日,張謇感到江南大局穩定,
便帶著孟森等隨員北上,與袁世凱商談鹽法、官制改
革計劃。與此同時,由於袁世凱的虛偽姿態對革命派
的麻痹,北京政壇出現了一派和諧氣氛。在孫中山、
黃興相繼入京後,經他們與袁世凱、黎元洪聯合蹉商,
發表了「八大綱領 」。國內政治似乎出現了昇平景象,
民族工商業開始復甦,張謇以為統一與秩序已經指日
可待,因此他回到江蘇,陸續辭去了咨議局議長、國
會議員、鹽政總理等職,轉而以全部精力在南通家鄉
經營企業、推廣地方自治。
----------------------- 頁面 86-----------------------
張謇傳 ·84·
第十五章反對「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在上
海遇刺身亡。調查的結果幕後主使人竟是袁世凱的親
信趙秉鈞,這個消息像晴空霹靂一般打碎了國內虛假
和平局面。一些沉迷於議會鬥爭的革命黨人也從迷夢
中清醒過來。社會進步輿論紛紛譴責袁世凱的卑劣罪
行。
張謇這時正在南通,他對宋教仁的逝世非常痛惜。
他親書輓聯一副:
「何人忍賊來君叔,舉世誰為魯仲連?」
他還給朋友趙鳳昌寫信說:「遁初(宋教仁的字)
以調和南北慷慨自任,無端被害,此必有不欲南北調
和者,亂人橫行如此,世豈可問?」
張謇擔心宋案會影響剛剛走上統一安定的南方局
勢,再出現革命戰爭、社會動亂,因此在東南紳商上
層人士的敦促下,參與了一系列調停活動。
他在正式調停以前,首先發出了《調和南北致孫
少侯、王鐵珊函》, 全面表明自己對宋案的看法。宋
----------------------- 頁面 87-----------------------
張謇傳 ·85·
案發生後,江西的革命黨人準備興師問罪,張謇致函
孫、王,力主宋案應由法律解決,反對訴諸武力,導
致南北分裂,為列強瓜分中國造成機會,他再三呼籲,
國家不能再經歷像辛亥革命那樣的戰亂破壞。他又給
袁世凱寫信,陳述時局變化,他訴說自己的一片赤心:
「區區私忱,但求從知覺中有國計民生四字, 彼此
相諒,各讓一步,使正式政府早日成立,國會漸次寧
靜。」
張謇雖以調解者的身份講話,但卻沒有一句話是
責難袁世凱的,而對革命黨的報復行動則多所指責,
全國總商會發出了和他的想法幾乎一樣的公開信:
開歲以來,各省商務甫經發動,不意三、四月間,
謠言四起, 險象環生。 疊按各省商會函電報告,商
貨停頓, 市面凋零, 綜計暗中損失不啻恆河沙數,
匪徒乘機煽亂, 意圖劫掠,驚風駭浪, 尤以他處為
甚。??其有謀不軌者,一體嚴拿,儘快懲治。
在他的眼裡,袁世凱才是中國安定,社會發展的
動力,革命黨人是破壞社會的主謀。
5月下旬,全國商會勸張謇到上海調解日益緊張
的局勢,袁世凱暗中磨刀霍霍,準備內戰,但為了制
造假象,麻痹國人,也假意表示希望張謇出面調停,
張謇深感此時一髮千鈞,各方面對自己寄予厚望,於
是正式接受調停重任。
----------------------- 頁面 88-----------------------
張謇傳 ·86·
但是袁世凱是決心以武力解決的,6月9日,當
他做好一切準備後,他首先下令將傾向於武裝反抗的
江西都督李烈鈞免職。這時候的張謇已經通過和國民
黨談判,把國民黨中的一些請求談和的條件通知袁世
凱:國民黨為顧全大局,仍選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
嚴禁軍人干政,請袁暫不撤換江西、安徽、廣東等省
國民黨都督;宋案依法律解決,並不予深究。
但是袁世凱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既定方針的。6月
14日,他下令撤換廣東都督胡漢民;6月30日,
下令撤去安徽都督柏文蔚。他還給張謇發電說 :「調
人絡繹,名曰維持;而暴烈進行,仍不住手;無非甘
心鄙人,破壞民國 。」指責革命黨人是破壞民國的禍
手。
7月12日, 革命黨人忍無可忍, 發起反擊。
張謇對此十分憤怒, 他7月17日給趙鳳昌寫信說:
「吾兩人為人利用,信用失矣。實業生計大受損害,
外交亦恐生危阻,殊可痛也 。」他還表示「國軍」快
快消滅「叛軍」。7月17日,他又給趙鳳昌寫信說:
「滬上罔死之民之眾,損失市產之巨,彼作難者何詞
以對吾民。南通實業之受損失亦數十萬矣。可恨 !」
他認為民國以來工商業的發展都是袁世凱的功勞,
而現在這一切都被革命黨人破壞了,實為「可恨 !」
這年10月到張謇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擔任了北
----------------------- 頁面 89-----------------------
張謇傳 ·87·
京政府的農商總長,成為袁世凱所說的「一流人才內
閣」中的重要成員。
----------------------- 頁面 90-----------------------
張謇傳 ·88·
第十六章與袁世凱決裂
從1913年10月至1915年11月,張謇
在北京政府擔任了整整兩年的農商總長。任職期間,
他希望利用中央政府的力量來推行他的實業救國的方
針政策。 他制訂了《公司保息條例 》、《公司條例》、
《公司註冊規則》、《 礦業條例》、《 礦業註冊條例》、
《商人通例》、《商業註冊規則》、《商會法》、《國幣條
例》、《國有荒地承墾條例》、《森林法》、《狩獵法》等
幾十個經濟法規,儘管有些法規並未完全執行或根本
無法執行,但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套較系統的經濟
法規,而且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商業
的空前發展,亦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和保護作用。在此
期間,他還制訂了保護民營工商企業的政策,提倡興
辦銀行,特別注重民營私立銀行,利用外資振興實業。
這些政策,因財政困難,沒有能完全實施,辦中法合
資銀行,輸入外國資金,也因歐戰發生,完全擱淺。
張謇初任農商總長時,和其他閣員一樣,對袁世
凱抱有幻想,然而經過不長的時間,他們就發現情況
不妙。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就下令追繳國會
----------------------- 頁面 91-----------------------
張謇傳 ·80·
中國民黨議員的證書,一登上正式大總統寶座,就下
令解散國民黨,最終解散國會,張謇等追求民主政治
的閣員就感到不寒而慄了。
11月7日,張謇去拜見袁世凱,提出「維持國
會」的建議,但是,他不明白,袁世凱要建立專制獨
裁統治,豈能容忍任何立法、代議機關存在。儘管進
步黨忍辱負重,委屈求全,也不能使袁世凱這個鐵了
心的獨裁者心慈手軟。 1914年2月1日,內閣以
總理熊希齡為首的許多閣僚不能忍受宣布辭職。
向來厭於政壇風濤的張謇,這次卻沒有隨同其他
人辭職。善始善終,竭盡全力作好每一件事,是張謇
的處事原則,他只想振興經濟,發展實業、教育。他
就任農商總長不過數月,許多事情才剛剛著手,特別
是他夢想多年的導淮工程,現已提上議事日程,二月
初,他剛同美國公使簽訂了治淮借款條約,他若辭職,
這項借款也就中止了。袁世凱見他心事在此,落得做
個順水人情,將原設導淮總局改為全國水利局,由張
謇兼任總裁。
1914年4月,張謇帶領從荷蘭聘請來的水利
工程師貝龍猛一道南行勘察淮河水情與河道。兩個月
以後,歐戰開始,中法勸業銀行所定借款條約中止,
美國幫助中國治淮的借款也停止了。張謇的治淮方案
只好也暫時擱淺。
----------------------- 頁面 92-----------------------
張謇傳 ·90·
夏天,一面是淮河大水滔天、汪洋一片;一面是
袁世凱迫不及待地要黃袍加身,籌安會鬧得烏煙瘴氣,
張謇心急如焚。11月,他正式遞上辭呈,沒有得到
袁世凱的批准。1915年春,袁世凱與日談判,簽
訂「二十一條 」,出賣中國大片利權,對此張謇怒不
可遏,再具呈辭職,直到1915年4月,才把辭職
書批下來,說可以解除工商部總長和農林部總長之職,
至於全國水利局總裁的職務沒有提,也不知是同意還
是不同意。
同年7月,因張謇尚未辭去全國水利局總裁職務,
曾一度入京。當時,袁世凱稱帝之聲甚囂塵上,籌安
會一些人想拉張謇參加,飽經政海風濤的張謇,眼見
這場復辟鬧劇要引發一場舉國一致的反袁風暴,他斷
然拒絕與籌安會同上賊船。8月16日,張謇正式辭
去全國水利局總裁及參政所有職務,徹底與袁世凱斬
斷一切聯繫,退守通海一隅,實現自己的實業之夢。
1916年6月,袁世凱病亡,袁世凱帝制夢破
滅。
----------------------- 頁面 93-----------------------
張謇傳 ·91·
第十七章內外交困的大生集團
1912年— 1921年的10年間,大生企業
系統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在1918年—
1921年4年間,大生紗廠在海門常樂鎮南擴建第
三廠,並擬在四揚壩擴建第四廠,在天生港擴建第五
廠,在東台擴建第六廠,在如皋擴建第七廠,在南通
江家橋擴建第八廠,於吳淞擴建第九廠。
在實力雄厚的大生紗廠支撐下,張謇以講求實效
的經濟思想頭腦和敏銳靈活的經營方式全方位投資經
濟社會各部門。
他投資鹽墾公司,先後創辦大晉、大豫,大賚,
大豐等70多個鹽墾公司,南到長江口附近的呂四場,
北到海州以南的陳家港,包括南通、如皋、東台、鹽
城、阜寧、漣水等縣,土地面積455萬畝,投資總
值2119萬元。
投資金融業:為解決新辦企業的資金需要,大生
系統1897年開始籌辦淮海銀行,1919年11
月正式營業,董事長為張謇之子張孝若。
連鎖企業:大生企業集團除辛亥革命以前創辦的
重工、交通、食品、機器、印刷、文教、衛生、福利
----------------------- 頁面 94-----------------------
張謇傳 ·92·
等企事業單位外,自1912年以來,先後創辦與棉
紡織業息息相關的許多連鎖企業。為了適應大生公司
的運輸需要,張謇等陸續籌建大達輪船公司,大儲棧
等儲運企業,以及許多服務性企業。1920年前後,
張謇實業建設進入鼎盛期。當時他身兼南通實業、紡
織、鹽墾總管理處總理,大生第一、二紡織公司董事
長,通海、新南、華成、新通等鹽墾董事長,大達輪
船公司總理、南通電廠籌備會主任,淮海銀行董事長,
交通銀行總理,中國銀行董事、大生第三紡織公司董
事長等等職務。為開闢國際貿易市場,張謇還先後與
美國前任駐華公使芮恩斯磋商,重新規劃、建立中美
合辦銀行及太平洋航運業。
儘管向海外擴張的計劃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大
生資本集團在國內卻是首屈一
指的大企業,成為長江三角洲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綜
合性企業。
在中國民族資本棉紡工業初創伊始,即險象環生,
紛紛失敗的困難時期,惟有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取得
真正的成功,並發展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規模較大的
民族資本企業系統。它猶如昏暗中出現的一點星火,
在近代中國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社會經濟變
革初期,為摸索前進中的中國民族工業帶來一線希望。
它向國人證明:在同等的歷史條件下,實業家是否具
----------------------- 頁面 95-----------------------
張謇傳 ·93·
有明確的經營目標、經營思想和經營策略是企業成敗
的關鍵。張謇興辦實業,創建大生紗廠,是為了「通
州民生」,「民富國強」,「圖存救亡」。 在此崇高目標
的推動下,給了他歷盡千辛萬苦,艱難創業的決心和
毅力,大生生產以後,又以高瞻遠矚的企業家精神和
風度開拓前進,為大生制訂了經營企業的總方針和靈
活的經營策略,從而在面對日商和滬商在南通競購原
料棉和推銷棉紗的激烈競爭中,充分利用當地有利的
市場條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至本世紀
20年代初,張謇成為「中國第一個實業大王 」。對
此,毛澤東也給予了肯定。他在50年代中期談到中
國民族工業時,曾說過有4個人不能忘記:講重工業,
不能忘記張之洞;講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化學
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講交通運輸,不能忘記盧作
孚。這是基於歷史事實作出的客觀評價和結論。
1921年,正當張謇躊躇滿志地籌備舉辦來年
南通自治會第25年報告會,藉以紀念自己70大壽
的隆重時刻,通海地區突然遭到特大颱風暴雨,以後
又是連續4天「疾風盛雨 」,接著又遇秋潮大汛洶湧
而來,外江內河同時泛濫成災,使得張謇苦心經營的
農墾,水利等地方自治核心事業毀於一旦。張謇面對
自然災害的嚴重打擊,並不氣餒,他決定將報告會時
間推遲到1927年作為南通地方自治30周年慶典。
----------------------- 頁面 96-----------------------
張謇傳 ·94·
張謇希望今後5年期間,能夠恢復破壞的農墾、水利
工程,使大生資本集團達到更加繁榮興旺的目標。但
是,他萬萬沒有料到,這卻是大生資本集團走向衰敗
的開始。歐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劇了對華的經濟
掠奪,通海關布莊銷路大大萎縮,使大生紗廠逐步失
去了通海關庄布生產這個棉紗市場。
1922年,一個驚人的消息突然傳出大生企業
系統的兩大盈利企業— — 一廠和二廠都出現嚴重虧損,
一直被張謇視為財源利藪的鹽墾事業,由於資金需求
量大,又具有相當大的風險性,水利工程尚未完全解
決,如遇風潮大災,多數賠累不堪,只好將這種「鹽
墾拖欠」轉嫁到大生紗廠賬冊上,永無歸還之日。
由於大生紗廠歷來實行「得到全分」的方針,嚴
重削弱了企業本身的資金積累,特別是大盈之年自治
銳進,又使大生企業攤子鋪得太大,選成「事大本小」
的尖銳矛盾。因此面對巨額虧損的困境,大生資本集
團只有到處求援借債,以求苟延殘喘。但是,杯水車
薪,無濟於事,債務如山,責難紛至。張謇在窮途末
路上,只好將起死回生的希望寄托在「利用外資」上。
他先後與日本、美國商談貨款事宜,均未成功。由於
多種原因,特別是1924年大規模的江浙之戰和第
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戰火一直延燒到張謇賴以生存的
長江口,大生資本集團,不但銷路受阻,並因這些軍
----------------------- 頁面 97-----------------------
張謇傳 ·95·
閥多次來通,頻加勒索,對已處困境的大生資本集團
無異是投石下井的致命打擊。
1925年,大生資本集團終因資不抵債,停產
的厄運降臨了。大生資本集團向雄心勃勃的江浙財團
提出清資還債。當年7月,由上海方面的中國、交通、
金城、上海四行和永豐,永聚錢莊組成債權人團,全
部接管了大生廠。不幸的是,江浙財團也無法使這個
老邁衰疲的大生紗廠起死回生。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
響和日本紗廠的排擠下,大生紗廠依然產銷兩困,不
久落入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手中。通海地區的企業王國
在軍閥混戰、哀鴻遍野的情況下走向最後崩潰。
----------------------- 頁面 98-----------------------
張謇傳 ·96·
第十八章苦悶晚年
一生追求政治改良,渴望社會進步的張謇,晚年
卻生活在軍閥割據混戰,專制黑暗超過前清的魍魎社
會之中,其心情非常痛苦、抑鬱。但是這位赤誠的愛
國者,還是力盡所能,堅持不懈地反對戰亂,為爭取
和平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休戰呼籲。
1918年他在護法戰爭前後,向南北雙方發出
勸和通電;1919年向齊燮元、盧永祥等江浙督軍
發出停戰通電;1920年先後建議南北雙方舉行和
平談判和力勸直皖兩方休戰的通電;1921年再度
勸說南北息爭,參加張一麟等發起的「國是會議 」,
支持張紹曾等在廬山召開各省會、教育會、農會、商
會聯會, 舉行的「和平會議」;1922年,勸阻直
奉和江浙戰爭的通電;1923年,再度勸阻江浙戰
爭的通電;1924年再三勸阻奉直戰爭和江浙戰爭
的通電;1925年勸阻南北軍閥大混戰的通電。但
都未產生實際效果,他深感自己歷年尋求和平的願望
終成泡影,內心充滿對亂世的憤懣。為了在全國性戰
亂中保全通海一隅的安寧,張謇不得不周旋於各派軍
閥之間;為了發展實業、教育和地方自治,他又不得
----------------------- 頁面 99-----------------------
張謇傳 ·97·
千方百計尋求各級政府的庇護和維持。
儘管國內形勢如此險惡,張謇對於歐戰以後東西
方列強的對華擴張計劃仍未失去警惕,特別是對日本
的侵華圖謀格外關注。1919年,他通電反對皖系
政府的親日賣國外交,痛罵他們「懸『亡國奴隸』四
字為幟,無南北無智愚不肖皆恥之,行見舉國沸騰也
「。1921年太平洋會議即將召開,他雖力辭北京
政府赴會充當高等顧問的任命,但卻堅持出席「即將
撤廢二十一條協約及收回膠濟路自辦」的大會。他呼
吁各派勢力停息內爭,捐棄前嫌,共同對外。192
4年,儘管他正在加緊謀求日、美兩國給予巨額貸款,
但仍然公開譴責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他要求徹底
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租界,領事裁判權以及關稅協
定等等。但是他的呼籲與勸說,在列強分贓、弱肉強
食的巴黎和會上,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成果。
1922年,7月1日,是張謇70歲生日,為
了答謝前來拜賀的中外賓客,張謇特請伶工學校的師
生演戲招待。從長橋西到更俗劇場熱鬧非常,四個公
園萬盞明燈,連樹上也都掛燈結綵。正壽那天,舉行
團拜,祝壽的人群排成長龍似的隊伍,依次前往濠南
別墅。晚上,梅蘭芳在更俗劇場的梅歐閣演出《麻姑
獻壽》。
張謇曾說過: 「人生要經歷三個時期:三十歲以前,
----------------------- 頁面 100-----------------------
張謇傳 ·98·
是讀書時期;三十歲至六七十歲是做事時期;七十歲
以後又是讀書時期 。」七十壽辰以後,他開始營建別
墅亭榭,讀書吟詠其間,領略田園風味,並著手梳理
一下自己一生所走過的路, 自訂了《年譜》。然而張
謇決非做逃避現實的隱士,他憂國憂民之心不減,興
利除弊之志未滅。就他能力所及,尺寸行之,仍然孜
孜不倦地做了大量有益於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於中國社會進步的事業。
1926年,張謇已是73歲高齡,精力雖然有
限,追求卻是永無止境。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工
作依然忙碌,日記簡略記載著他的活動:
2月,視察女校工程。
3月,清明令人分祭沈壽昌等公墓。九千九百元
購沙田產權助男女兩師範。
4月,參加女子師範學校二十周年紀念會,發表
演說。視察墾牧水泥工程。
5月,參加各公司董事會。為火柴聯合會解厄,
向江蘇省府進言。參與通海官紳會勘縣界,至老洪港
返經竹行鎮。
6月,視察保坍會十七楗沉牌,又至姚港視察十
八作楗工程。
----------------------- 頁面 101-----------------------
張謇傳 ·99·
當時天氣特別炎熱,竟至華氏一百度,為了避暑,
張謇從濠南別墅搬到西林梅宅小居、堅持每日臨懷素
帖, 讀《左傳》。在全縣童子軍會操開幕式上,他發
表了最後一次演說。他鼓勵少年兒童培育未來國民的
人格,並引用陸象山的話, 為這次會操題詞:「夫子
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今千百年無一人有志,是怪
他不得。志個甚的? 須是先有知識,然後有志願。」
誰知竟成為他留給後世的遺言。
8月1日,張謇一覺醒來,簡單地洗漱之後,便
到室外散步。梅宅建在狼山西麓,出了門就是山石樹
林,空氣清新,又有江邊吹來陣陣微風,要說環境和
氣溫算是南通最佳的去處了。但是,張謇卻感到渾身
不適。張謇在小徑旁邊的石頭上坐下來,想歇一歇,
但是不行,他覺得胸中憋悶,手腳發涼,頭暈腦脹。
他站了幾站,終於又坐下來了??
家人不見張謇散步回來,立即到宅外尋找,見張
謇坐在石頭上一個勁地喘粗氣,連忙扶起張謇回到居
室,在卧榻上躺下,不到中午就渾身發熱。家人連忙
請來醫生,給張謇號了脈,開了藥方,張謇喝下藥,
躺下唾覺了。
第二天,張謇醒來,感到渾身上下輕鬆多了。立
即下床,因為他和宋希尚約好一起去巡視樹棣沉放,
張謇冒著酷暑扶著拐杖和宋希尚一起在江堤上走了十
----------------------- 頁面 102-----------------------
張謇傳 ·100·
多里,觀察分析了主要危險地段,並籌備護江保坍的
石料。一連幾天,張謇精疲力盡,適逢氣候悶熱,張
謇再也支撐不住,又躺下了。
8月7日,張謇病勢轉重,兒子張孝若跟三伯父
商量,將張謇接回城裡濠南別墅家中。三伯父與孝若
急商請醫診治事宜,一主中醫、一主西醫,伯侄之間
相持不下,旁人亦不敢有所主張,最後不得已,在濠
南別墅先象室設祭祝告, 請示祖宗寫「中」「西」兩
字以拈鬮方式決之。竟得一「西」字。於是孝若致電
上海寶隆醫院,請德醫白魯門托克博士來通診治,因
不能長住,遂推薦奧醫賴司齎博士,訂明診資每日百
元,期以一星期,然一星期轉眼就到了,而張謇的病
仍無起色,燒也未退,且病容灰黯、神志昏迷,狀況
嚴重,奧醫要返滬了,經再三懇求,奧醫以返滬一天
為約,周旋於上海病人之間,然後再度來通,每兩小
時電報報告張謇之病狀,並派一名專員緊隨奧醫身旁,
隨時負責催歸之責。
一天以後,奧醫和隨行人員抵達天生港,正是子
夜十二時,雷電交作,大雨滂沱。等到達濠南,全宅
上下,燈火輝煌,一家大小,跪地哀號,張謇在床已
奄奄一息,正在彌留之際。奧醫及女看護迅速脫去外
衣,伏床診脈,打強心針急救,半小時後張謇漸漸蘇
醒,環顧左右,神志好像很明朗, 他微微啟動嘴唇,
----------------------- 頁面 103-----------------------
張謇傳 ·101·
但已不能出聲,不多一會兒又陷入昏迷狀態。
第二天上午,各方面有關人士都聚集到濠南,張
X扶杖含淚而至,在大廳上當眾宣稱 :「人生必有一
死,張先生一生光明磊落, 直來直去,我站在兄長立
場,天不忍見其臨終吃苦,如果大數已到,應該讓其
安詳而逝,何必再一針一針地吊住他 。」令奧醫迅速
離開,然後移步至病榻旁,俯身耳語說 :「汝來有所
自,去有所歸,看來時機已到,要把定神志,好好的
歸去吧。」張謇微微含首, 這位不知疲倦的老人終於
帶著遺憾的神情閉上了眼睛。
張謇去世的消息傳到全國,全國各地的唁電像雪
片一樣飛到南通,一些地方還開了追悼會,悼念這位
在中國近代和現代歷史上為中國的實業作出了巨大貢
獻的人物,大生紗廠專門送來了自己生產的大布,為
張謇做壽衣,以寄託對這位創辦大生紗廠及興建南通
各公益事業的恩人的哀思。
12月5日,張謇出殯。萬人空巷,南通的民眾
都來為張謇送葬。據張孝若記述:
「那天清晨,天氣異常晴爽、朝陽漸升、光芒四
射,蔚藍的天穹,明凈到一片雲都沒有,霜露凝蓋在
樹上,愈覺澈亮,寒肅之氣、侵人肌骨,好像天空有
意給我父親一個光明而又冷峻的結局。
----------------------- 頁面 104-----------------------
張謇傳 ·102·
「素車白馬,四方來會葬的,和地方上的人士,
共有萬餘人,都步行執拂。凡柩車經過的地方,那沿
路觀望的鄉人,有數十萬都屏息嗟嘆,注視作別,目
送張謇到他的永遠長眠之地。
「這墳地是我父生前自己所擇定的,已種了不少
樹木、前面直對著南山。墓上不銘也不志,只在墓門
橫石上題了八個字:南通張季直先生之墓闕 。」
----------------------- 頁面 105-----------------------
張謇傳 ·103·
附 錄
張謇大事年表
1853年(清咸豐三年癸丑 ) 7月1日(夏曆五
月二十五日)誕生於海門常樂鎮, 弟兄排行四,乳名
長泰。
1856年(咸豐六年丙辰)夏,通海地區遭蝗災,
父母說:此害人物!聽後棒擊飛蝗。
1857年(咸豐七年丁巳)春,能背誦《千字文》,
入私塾從讀於邱畏之先生至十歲。幼年起名吳起元。
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從讀於南通西亭宋璞
齋先生,至十八歲。
1868年(同治七年戊辰)因「冷籍不得入試」,
經宋璞齋介紹,認如皋張姓為父,入如皋籍,取名張
育才。初次參加州試,名次遠在百人之外,受宋璞齋
斥責。後奮發自礪,當年秋中秀才,學業大有長進。
1871年(同治十年辛未)從讀于海門訓導署趙
覺泉(無錫人)。如皋張姓貪吝索錢不成,向教諭及訓
導訴訟,張謇被傳令到如皋縣衙,關押於學宮,幸親
友相助獲釋。
----------------------- 頁面 106-----------------------
張謇傳 ·104·
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夏,經禮部核批,
准予歸籍通州。應孫雲錦之聘,任江寧發審局文書。
1876年(光緒二年丙子)在浦口淮軍統領提督
吳長慶幕中任職。後隨慶軍至山東登州。 1879年
(光緒五年乙卯)夏科試得第一名(貢元)。秋,三院會
考得第一名。夏曆十一月十八日,母金氏卒。
1882年(光緒八年壬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
隨慶軍赴朝,兩年後回國。在朝鮮時,代吳長慶草擬
「關於時局的條陳」(即朝鮮善後六策),受到國內朝
野推崇。結識朝鮮名士金滄江。
1885年(光緒十一年乙酉)第六次參加順天府
考試,中南元(第二名)。
1886至1891年( 光緒十二年-十七年)掌
教於贛榆書院、太倉婁江書院、淙明瀛洲書院;修太
倉、贛榆縣誌;擔任過開封府孫雲錦幕僚。
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春,第四次會試落
第,翁同和挽留管國子監南學,毅然謝絕。八月,被
邀往海門,定志圖。在常樂建扶海宅樓。
1893年(光緒十九年癸巳)春,常樂柳西草堂
動工。秋,與海門王丞(賓)訊,請禁海門鄉民傳種罌
粟,並為其作禁罌粟示。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春,適逢慈禧太后
六十大壽,加一次開科取士,稱「恩科 」。張謇奉父
----------------------- 頁面 107-----------------------
張謇傳 ·105·
命赴京應試,初中六十名貢士,複試第十名。 5月2
6日,殿試以河渠、 經籍、選舉、 鹽鐵諸策,全引
《朱子》答對,中一甲一名。5月29日,光緒帝御
太和殿傳臚,按清廷慣例,新科狀元張謇被欽授為翰
林院編修。7月,為日軍侵朝事,數次上書翁同和。
10月初,因北洋水師在對日艦作戰中慘遭敗績,特
上奏朝廷,指出「原禍始於防患不足,將來請去北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2月,為海門王
司又擬「防務章和」; 張之洞奏派張謇「總辦通海團
練」。 5月,得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認為條約
「幾盡中國之膏血」,十分痛惜。在海門見「台灣人
民布告天下」之文,對日軍侵佔台灣,甚感憤怒。夏,
始議海門墾闢荒灘事。 11月26日,得梁啟超電報,
約共興強學會。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春,受張之洞聘
任,離常樂赴江寧(南京)主文正書院。秋,答覆海門、
泰興、如皋三縣教習樂舞一事,擬有「海通泰如合習
樂舞議 」。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春,同沈燮均、
劉桂馨等抵上海同潘鶴琴、郭茂之商議,決定集資辦
通州紗廠。應張之洞邀請,去武漢參觀鐵廠。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春節,為常樂社
倉擬寫章程三十條。
----------------------- 頁面 108-----------------------
張謇傳 ·106·
2月8日,生子怡兒(即張孝若)。春,劉坤一將
張謇所擬墾荒事入奏朝廷,續擬墾牧章程。籌備通州
紗廠及墾荒事,給劉坤一呈寄「變通開墾海門荒灘奏
略 」。
5月,離家赴京。
6月13日,為翁同和擬「大學堂辦法」十二條。
6月15日,慈禧將翁同和開缺回籍。
至7月張謇欲辭讓其擔任的大學堂教習一職,返
回原籍。
9月,劉坤一照會張謇,讓其總理江蘇商務商會。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春,去無錫參觀
楊宗濂等人創辦的業勤紗廠。
5月,創辦的大生紗廠開車,召集有關人士觀看
出紗。
10月,為大生紗廠擬訂廠約。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春,劉坤一為大
生紗廠自辦輪船運輸立案,後張謇創建大生輪船公司。
夏,上書劉坤一,認為招撫義和團應「開誠布公,昭
示威信,不可使疑,不可使玩 」。八國聯軍由天津進
犯北京,張之洞、劉坤一等督撫,合施「東南互保」,
張謇又寫信給劉坤一,請朝廷派兵「內衛外侮 」。與
海門王賓同知商議訓練團丁;蝗蟲從北侵入海門,寫
信給王同知,請出捕蝗告示,常樂社倉可「以麥一升,
----------------------- 頁面 109-----------------------
張謇傳 ·107·
易蝗一斗 」。秋,至東興、呂四海濱察看,認為那裡
有可墾之地千頃,並可開辦油廠、糖廠、畜牧等;同
海門王同知商議, 借河工存款疏浚青龍港, 王答應
「劉宋河款永為青龍港工用」。冬,巡視東興、呂四
海灘;作通海墾牧公司章程,並向劉坤一呈墾牧初議。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3月,力持中俄
合約不可簽。 呈劉坤一「變法平議」:吏、戶、禮、
兵四科三十四條,刑、工二科八條。春夏之交,勘視
丁盪三十總,定墾牧集股章程。7月,從江寧去武漢
謁見張之洞,交談甚多,認為「惟小學校必可立 」。
江蘇發大水,常樂扶海宅中可用小舟渡人。 12月初,
通海墾牧公司開工,親臨工地指揮。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春,墾牧公司繼
續開工,是年鬧饑荒,設法為民工買糧並為呂四辦豆
餅賑助銀元壹百。赴寧,與羅振玉謁見劉坤一,提出
創辦師範。因受阻,後決意自立師範,校址擬利用南
通千佛寺。冬,周視墾牧各堤。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5月21日,東
渡日本,考察農、工及市町村小學校等,至7月底返
回,歷時70天, 著有《東遊日記》。秋,首創的南
通師範學校開學,率領學生在學術禮堂舉行開學典禮。
這一年,與外地商紳合資創辦「大達內河小輪公司」,
張自任經理。
----------------------- 頁面 110-----------------------
張謇傳 ·108·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春,提出尋常小學
校的布置、規則等事,訂家塾章程。常樂家塾開學。
當時有學生十名(七歲五人,十歲四人,十一歲一人)。
4月,清廷授其三品銜,作為商部頭等顧問官。5~
6月,為張之洞等起草《擬請立憲奏稿》, 表達了他
想以立憲復興華夏的政治主張。7月初,翁同和逝世,
撰寫輓聯。秋,定常樂公立初等小學校。農曆臘月,
定私立初等小學校於常樂家廟東。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4月,同許鼎霖
去清江,籌建宿遷玻璃廠;又去徐州察看煤礦。6月,
開辦蘇通海五屬學務公所。冬,為通師首屆乙班簡易
科及講習科的畢業生頒發文憑;開始籌建南通博物苑。
從這一年起,開始修造公路,堅持不懈地致力於這一
有益於民眾和實業的事情,體現了他「道路交通為文
明發達之母」的思想。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2月,夫人徐氏
定辦私立第三初等小學。3月,去揚州,與揚州學會
談創建中學、師範事。夏,為建通州儲蓄銀行演說;
商辦的蘇路公司成立,張謇任協理;滬寧鐵路通車,
乘坐試發車從上海抵南京。 11月,與海門同知梁孝
熊、通州知州恩芳等至墾牧公司復勘通海分界。 12
月,預備立憲公會在上海成立,鄭孝胥為會長,張謇
被推為副會長。這一年,天生港輪步公司成立,大大
----------------------- 頁面 111-----------------------
張謇傳 ·109·
便利了南通的客貨運輸。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5月12日,在
南通主持召開模範運動會。夏秋之際,紗廠農場引種
美棉獲得成功,質量優於種棉。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4月26日,夫
人徐氏因病去世。冬,江蘇咨議局籌辦處成立,至籌
辦處開會;被推為江蘇教育會會長。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 5月,江蘇咨議研究
會開會,二百三十餘人參加,得一百九十六票,當選
會長。9月,咨議局開會,與會九十五人,用決選法,
得五十一票,當選為議長;商議聯合奉、直等十四省
咨議局,組織責任內閣。冬,獎勵通海墾牧公司佃農
四十餘人,並給他們演說墾地自治的意見與辦法。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春,在南通自治公所
大會上,就教育問題進行演說;在墾牧公司演說墾牧
歷史。5月11日,在常樂扶海宅中為全國農務聯合
會雜誌作發刊詞。 5月底,被滬津粵漢四省商會代表
推舉入都,向朝廷呈報聘美團和中美銀行、航業事。
途中於河南彰德訪袁世凱 ,「共論淮水事」。至6月
中旬抵京,晉見攝政王載灃,陳說外交、內政大事,
受稱譽。6月25日,被學部任為中央教育會會長。
7月,去東北參觀農事試驗場、學校、鐵道,俄國人
辦的糖廠等,歷時半月。9、10月間,去武漢,租
----------------------- 頁面 112-----------------------
張謇傳 ·110·
辦的武昌大維紗布廠開機,決定該廠辦事人的許可權職
責。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10月14日,
從武漢至江寧,見駐防將軍鐵良,動員鐵良奏請清廷
「速頒行憲法之諭」。11月13日,在上海教育總
會召開組織臨時議會。 11月17日,報載張謇被派
為江蘇宣慰使。 12月4日,剪去辮髮。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 1月1日,孫中山在
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1月2日,
被新政府推為實業部總長。 1月3日,與孫中山在南
京談論政事。 1月6日,與孫中山、黃興提出,漢冶
萍鋼鐵廠不可與日本人合資。因孫、黃無法解決經費,
決定同日本人簽約,張謇辭實業總長,返通。夏,規
建南通醫院、殘廢院、盲啞學校。 9月,抵京,會見
章太炎於賢良寺。 11月,中華民國國務院電許張謇
辭江蘇兩淮鹽政總理職。
1913年(民國二年癸丑)春,規劃設立南通氣
象台及紡織學校、公園;出銀元八百建常樂女子小學。
9月,創辦的南通幼稚園保姆傳習所開學。10月1
6日,抵京,出任北洋內閣工商、農林部部長。12
月,被任命為全國水利局總裁。
1914年(民國三年甲寅)春,離京南行,同荷
蘭工程師貝龍猛等人復勘淮河,歷時一個月後回京。
7月,主持農商部頒布商人通例實施細則和公司條例
----------------------- 頁面 113-----------------------
張謇傳 ·111·
施行細則,以及商業註冊規則、公司註冊規則;通知
各省農林機關辦理觀測事務。 9月,主持制訂公司法、
狩獵法、商會法。 10月,南下勘視淮災後回到南通。
12月底,美國政府派植棉專家歐洛德來通,調查引
種美棉的情況。
1915年(民國四年乙卯) 2月,為南通教育、
慈善須設基本產而向政府「請地十五萬 」,得袁世凱
批准。3月,率部員查勘山東、安徽林牧試驗場;參
加江蘇河海工科學校開學典禮。 5月,辭農商部長一
職。8月,請假南歸。 12月,袁世凱授意參政院擁
戴其恢復帝制,時張謇仍請假在家,後電告政事堂,
再請辭水利局總裁之職,獲許。之後,張謇致力於地
方實業、教育事業。
1916年(民國五年丙辰)春節,因侄兒念祖犯
法,給海門縣王知事訊,請令警察所將念祖押送于海
門習藝所。3月,創辦的南通殘廢院開始收養殘廢人
49名。6月,至上海,被推為中國銀行股東聯合會
會長。9月,創辦的南通乙中農校開學。 11月23
日,為蔡鍔(松坡)作輓聯 :「國民賴公有人格,英賢
無命亦天心 。」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春,組織南通農校開
露天棉作展覽會,四千餘農民前去觀看。 11月16
日,為常樂高等小學學生演說。
----------------------- 頁面 114-----------------------
張謇傳 ·112·
1918年(民國七年戊午) 12月25日,應邀
去上海參加「主張國際稅法平等會」成立大會。大年
三十,回常樂扶海宅,為頤生釀造廠寫廠聯 :「有秫
足供彭澤釀,如榮能表洞庭春 。」
1919年(民國八年己未)4月,去青龍港視定
閘地。5月,因出席巴黎和會的英、美、法三國首腦
擅自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所佔的一切權利,張
謇致電總統,請讓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專使不簽約。
7月,決定創辦大生三廠,地址選在常樂南八里許,
破土動工。9月,創辦的工商補習學校和交通警察養
成所先後開學。 11月,籌建南通蠶桑講習所。
1920年(民國九年庚申)春,為鹽業事去揚州,
鹽城;至東台,規視母里師範校地。
1921年(民國十年辛酉)4月,創辦的淮海銀
行海門分行開業。秋,因風雨水漲,赴揚會韓國鈞勘
河,會同高郵、寶應、江陰、鹽城、泰興、興化、東
台等七縣協調防洪。12月,作東台之行,治王家港,
泄積潦。由小海至海灘施工處,小海數百鄉民執香夾
道而立。
1922年(民國十一年壬戌)夏,至呂四,視察
新閘落成。10月,政府給張謇授勛。
1923年(民國十二年癸亥)春,根據日記,自
訂年譜。依然參加各實業董事會。立秋,至海門,為
----------------------- 頁面 115-----------------------
張謇傳 ·113·
溥善堂開會。
192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春,在上海參加港
務會議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會議。
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 3月12日,孫中
山在北京逝世。3月底,在南通公共體育場,開會追
悼孫中山先生。夏,海門西二區保坍會開會,不顧年
邁,仍去天星鎮會所與會。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春,去通海墾牧公
司巡視。初夏,通海官紳會勘縣界,至老洪港。8月
初,因病卧床不起。 8月24日,逝世於南通濠南別
墅,遺體安葬於南通城南郊,北枕城垣,南面長江。
墓地系生前選定,並囑不銘不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