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文字版 (第九十九集)
06-09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九十九集) 2011/3/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099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家好!大家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首先回答在此地的同修的問題。問:首先第一位同修提了九個關於女德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學了女德後,知道要相夫教子,是否一定女子要回家?目前孩子比較小,但是我的工作很好,父母與先生都不同意回家,應該怎麼做?答:古人講的「男主外,女主內」,這是講分工有不同。主外的工作是掙錢,為家庭提供經濟的保證,當然這個也很重要,民以食為天;主內的工作更重要,因為主內相夫教子,尤其是教子,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一個家庭沒有人可以傳承家道、家風、家學、家業,這個就是對祖先的大不孝。要教養好兒女,母親的責任是最關鍵的。周朝之所以有文王、武王、周公這樣的聖人出現,正是因為他們有好母親。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任,夫人太姒,那都是聖人,所以她們能養出聖人這些兒子,因此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基業,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王朝。因為什麼?開國的三太德行太厚了。所以在分工上,女子在家裡那是責無旁貸要培養好兒女,這個工作是第一重要的,其他的都擺在第二、第三。到底女子是不是一定要回家?當然這個可以看每個家庭的情況。如果在完成好自己本分,盡到自己應盡義務的同時還有餘力,你想出去工作,沒有問題。像我母親過去也工作,工作的同時也教導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她心目中一定是把教導孩子擺在第一位,這第一重要,這是本,工作是末,不能夠捨本逐末。所以教導兒女是母親的天職,這個工作要是沒做好,去外面掙多少錢,到最後是一場空。你掙再多的錢,兒女不孝,最後可以把你的家產都敗完,甚至家破人亡,這不是一場空嗎?自己也是大不孝,因為後代是斷絕在自己手上,這怎麼能對得起家裡的祖先?尤其是對不起夫家,當然也對不起自己的。所以懂得本末就知道先後,《大學》裡面講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道」就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你能隨順道就是在行德。所以女德不是說這些人沒事幹,做了一套專門約束女子的這些規矩來,不是。女德完全是隨順自然、隨順天性、隨順性德的。你能隨順性德,你自然能夠得到幸福,得到美滿人生。所以,如果孩子能教好的同時把工作做好,這也無妨;如果說兩個有衝突了,那是要保本而舍末。我相信父母和先生對這個道理他應該是能接受,難道他願意斷後嗎?難道願意自己兒女長大不孝順、不成器,甚至受到嚴重污染成了地痞流氓?哪家父母會希望兒女這樣!可能他沒想到,你要把這個道理跟他講清楚。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明理的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問:第二個問題,先生每天上網玩遊戲。學了女德後知道要謙卑柔順,但是還是看不慣、無法做到,心裡還生氣,應該如何做?答:看不慣和生氣就不是女德。女德的謙卑柔順不是說硬忍著,看人看不慣,硬不生氣、不發作出來,但是心裏面一股氣惱,那是自己折磨自己,久了都會得癌症。謙卑柔順是心上真正沒有那種看不慣的人、看不慣的事。怎麼做到?女德本身也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以古人常把女子比喻成大地,大地之德,厚德載物。大地,你看它承載萬物,不分美醜、不分善惡都承載,它不分別、不執著,好人它也承載,壞人它也承載,這叫厚德載物。女子要是能夠效仿這種大地之厚德,那就能夠承載萬世之子孫。周朝之所以能夠有八百年的基業,正是因為周朝三太她們厚德載物。當然她們的先生也是聖賢,不是聖賢不可能感召在一起,但是女德是至關重要的。看到這些不合理的事、不正確的行為,我們要存什麼心態?其實孔老夫子教給我們很多,「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正確的態度。三人行這三人,一個是我,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三個人走在一起,必有我師。換句話說,那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當然我們應該學習、要效法。惡人呢?惡人,我們看到了馬上迴光返照,見不賢則內自省,反省自己有沒有不好的這些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把別人的毛病、缺點放在心上,不指責別人,不埋怨別人,這是聖賢修養。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不會責怪別人,真正是不怨天、不尤人。責怪自己什麼?還沒有做好榜樣,德行修得不夠,所以這種感通的能力不強,還沒通,心地沒到至誠,行為沒到純善,所以還有這些不如理不如法的現象在我面前,要迴光返照。當你真正用這種純善之心對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有感動。人都有良心,「人之初,性本善」。他做了不好的事,你對他的恭敬一點不減少,你對他的關懷照顧一點不減少,他肯定感動。人心都是肉團長的,不是鐵石心腸的,鐵石心腸都能感動,沒聽說過「誠之所至,金石為開」嗎?怕的是自己不夠誠,不是怕你感化不了他。所以女德謙卑柔順,這就是聖人之德。你修好女德,你能成為聖人,你也能「與天地合其德」,這世間無所不化,都能被你感化。怕的就是自己愛心不夠,不耐煩、看不慣、常常批評人,這都是沒有愛心的表現,正是要反省自己的地方。所以你要是真正去落實女德,肯定能齊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女子也能辦得到。三太就辦到了,孔子的母親、孟子的母親她們不是也都辦到了嗎!只是不用自己出去教化世人,她把兒子培養好,把兒子培養成聖人,她也是治國平天下,不只是平天下,而且是為萬世開太平。你看這個功德是母親的,因此母親這個使命是很神聖的,為人母可不能自暴自棄,把自己這樣神聖的使命都放棄掉了,那叫自暴自棄。人必先自棄,而後天棄之,那果報就不得了。如果兒女培養不好,將來成為社會的敗類,這父母的罪業也是極其深重,跟這兒子沒兩樣,都是一起墮落三途。反過來,如果你能夠為這個社會培養出一個良民,那你就功德無量了;如果能培養出一個君子,一個聖賢,那不得了,萬民都得到你的福澤。所以,可見得女德多麼重要,沒有女德怎麼能培養出賢女?沒有賢女,怎麼能培養出賢妻?沒有賢妻,何來賢母?沒有賢母,何來君子聖賢的兒女?因此印光大師講,女德、母教,母親的教育,女子的道德,乃「天下太平之根本」,這個真的是真知灼見。所以我們來一起落實、一起來推動,這是救社會的一味良藥。問:第三個問題。人家說隔層肚皮隔層心,對婆婆怎麼也感覺不到是自己媽媽,怎麼才能化解與婆婆的矛盾?與婆婆的關係已經影響了與先生的感情,應該如何做?答:這還是要反求諸己,為什麼我看婆婆就不像看自己媽媽一樣,為什麼?是她的原因,還是我的原因?要去思惟。《論語》上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小人會把這個原因推到別人的身上,君子才會反求諸己。看婆婆也是媽,這是自己的觀念;看婆婆不是媽,也是自己的觀念,跟婆婆相關嗎?都是你內心裡的念頭,這念頭只有自己來做主,人家也不可能安一個念頭在你腦海裡頭。所以別人即使是再不好,你一樣用好心看他,在你眼中他也是好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說明你的心好。你的心純善,沒有一絲不好的,所以你心裏面變現的這些境界沒有一個不好,全是好。我要是看人家不好,連一家裡的人都看他不好,那得反省,我自己的心壞了。自己有分別、有執著還不要緊,還怨天還尤人,嚴重的對立執著,這心不就是壞了嗎?久而久之真的會得病,往往是心有病了,身體就會有病。我記得我聽了一個講座就講到,說有一個婦女她在家裡跟婆婆就是常常起角力,關係非常不和諧,結果她自己的孩子(兒子)不大,十歲都不到就得了頭痛,找遍醫生都醫不好。後來遇到了一位劉善人跟她講,說你肯定是跟婆婆關係不好,犯上,犯上那腦袋會疼,你腦袋不疼,你孩子腦袋疼,你跟你孩子是一體的。她猛然覺悟,難得她懺悔,從今以後跟她婆婆的關係處理好,結果她孩子的病就好了。真的,一切法不離你的心念,你的心要是有毛病了,它就會反應出來。犯上的頭痛,虐下的腳痛,這五臟六腑確實跟一個人的怨恨惱怒煩都有關係。譬如說,恨傷心、怨傷脾、惱傷肺、煩傷腎、怒傷肝,這五種毒,心上的毒能感染五臟,就會生病。所以要從自己心地上要改,化解對立,化解衝突。首先對自己家人的矛盾和對立要化解,沒有看不慣的事,沒有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你抱定這樣的決心跟婆婆相處,怎麼會跟婆婆的關係處理不好?所以一定是能好的,有問題你要直下承擔,都是自己的問題。你看這《德育故事》裡面有一個蘇少娣,她在出嫁之前,很多人說,你夫家那些妯娌的關係很難相處。結果少娣她並不被嚇倒,她說人心既然不是鐵石,怎麼會不能感化?所以嫁到夫家之後,對於婆婆、對於這些妯娌都盡心奉侍,屈己敬人,什麼都能忍耐,人家說什麼閑話,自己不放在心上;而且能夠常常謙虛,不管人家批評對還是不對,都向人認錯;有好的東西立刻先送給別人。你這樣做,誰不能感化?後來全家人都感化了,和諧家庭她做到了。問:再下面一個問題。第四,我的母親看不上我的婆婆,我很為難,應如何化解?答:這個要靠教育,首先我自己要有身教。我問問我自己,我看不看得起我的婆婆?如果我看不起婆婆,那我自己要懺悔,是我看不起婆婆在先,感召了自己母親也看不起婆婆,這都是感召的。自己要反省、要懺悔,看婆婆好處、優點,不看婆婆的缺點。你說,我實在看不出她有什麼優點。不可能,人怎麼會沒有優點?為什麼人家釋迦牟尼佛能夠看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家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我連她一個優點都看不到?這是迷惑到所以然處。怎麼辦?我教你,你可以坐下來拿張白紙,好好的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婆婆到底有什麼優點,把它一條條寫下來,爭取能寫到十條,張貼在自己的牆上,婆婆的優點我要學習。天天讀一遍,早上起來讀一遍,晚上睡覺前再讀一遍,當早晚課來進行。學著看人的好處,只看人的好樣子,不看人的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聖賢、佛菩薩,唯有自己是一個凡夫,那你的女德才可能真正落實,為什麼?你謙卑的心才能出來。高慢、目中無人、自贊毀他,這種心態怎麼能落實女德?等你這麼做到了,然後你教導你的媽媽,開導她,也用女德來教導。因為這女德確實衰落很久了,上百年來沒人講。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傳統文化就被打到谷底了,女德都被蓋上封建的烙印,套上了一個封建枷鎖的罪名,給束之高閣,沒人學了。所以我們的長輩,可能長輩的長輩,三代的人恐怕都沒學過,那麼現在就得補課,為什麼?不補課怎麼能得到和諧和幸福?女德你學了就能幸福,這真的。我們看到傳統文化現在在全國也開始復興,各地都辦論壇。最近在河南新鄭市辦了一個「首屆女子道德論壇」,提出和諧社會女德為要。那裡面有不少老師分享自己學了女德之後,個性改得更加的柔順,心地更加仁慈,對於婆婆,關係大大改善了,自己對於婆婆沒有一點不孝不順的心,感召到婆婆也跟她非常好了。自己心改了,周邊的人事物就跟著改。你要是細細去體味,這個影響會很快速,真叫立竿見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你自己心一改過來,你看到外面的人也跟著改,你不會為難,你會愈學愈快樂。所以想要家庭幸福,最重要提倡兩種教育,一個是孝道,一個是女德。孝道是根本,女德是關鍵。為什麼?孝是愛的核心,愛心的原點就在於父子有親,家裡面有愛心才有和諧。女德能夠正夫婦這倫,正夫婦就能正五倫,五倫關係正了,家庭自然和諧。所以孝道為本,女德為要,和諧家庭、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都是要這樣。問:下面第五個問題。女兒即將結婚,我又剛剛接觸傳統文化,該如何告訴女兒好好做個太太和媳婦?答:趕緊把這女德的教育傳播給她。女子道德論壇的光碟,將來出來之後你可以聽一下,學習一下,帶著你女兒一起學。這屬於初步介紹,要真正深入學習,需要聽女德教育的經典。當然女德也不離《弟子規》,還得首先在《弟子規》上紮根,把《弟子規》學好再來學習女德,契入得就快。我曾經講過女四書裡面的一部,叫《女論語》,三十個小時,題目是「窈窕淑女的標準」,在網上也掛出來了,也有光碟。還有陳靜瑜老師講過女四書裡面的《女誡》,這是漢朝班昭寫的,《女誡》也是女四書之一,都可以做參考。希望將來女四書,還有《女兒經》、《女孝經》,都能有這些講解的光碟出來,這樣女德的教材就很豐富。另外還有「女八德故事」(八德故事裡面專門是女子的),還有「女二十四孝」,這些都可以大力的弘揚。現在女德教育非常缺少師資,如果有這樣一個志向想要弘揚女德,可以一起來推動。真是古人講,開卷有益,學就得到利益。我今天剛剛聽到陳靜瑜老師她在跟我分享的時候說,她在各地講女德的課程,就有一位女性,她原來沒學過女德,可能也比較有個性,所以家裡關係也處理不好,跟她先生那是常常吵架,真的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結果學了女德很受感動,知道自己錯了,原來以為不能讓先生欺負,所以很剛強,處處壓著她先生,她先生很害怕她,先生是怕老婆,怕老婆的家裡肯定不和諧。結果聽了女德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回來之後,回家裡向先生懺悔,怎麼懺悔?用行動,給先生洗腳,端了一盆熱水,請先生坐下,先生不敢,很害怕,以為她拿著這盆水是不是又來跟我干仗了?結果她就向他先生懺悔,給他先生洗腳,跪著。最後真的跟她先生關係就很融洽了,當這關係融洽之後,她自己首先體會到一種幸福感,所以自己得到快樂。人那麼剛強,高高在上,他不快樂,反而有謙順、柔弱之德的人,他沒有壓力,他會快樂。你看剛強的人常常會得什麼病?什麼關節炎、筋痛,肯定都是這種病。為什麼?他硬、強,他硬所以關節都硬了,筋也硬了,他都得這些病,風痛。柔弱的人不會,柔弱勝剛強。古人對女子以水來譬喻她,水是「上善若水」,水之德是柔順、謙下。水都往底下流,流向下面的,不會高高在上的,而且流到什麼樣形狀的水池裡面它就是什麼形狀,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點沒有自己的執著,上善若水。所以女子要真正做上善之人,你看往生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要做一個善女人,那就要修女德,向水學習。柔弱的人表面看他好像是弱,其實他真正是強,他能長久,他不倒。你看牙齒跟舌頭這兩個器官,哪個硬哪個軟?當然牙齒硬舌頭軟。哪個長久?人到老了牙齒掉光了,舌頭還在,這不是柔弱勝剛強嗎?古人講,人,生也柔弱,死也剛強,這老子《道德經》上講的。你看初生時候的嬰兒很柔軟,很弱小,但是生命力極強,死的時候那是硬邦邦的,萬物都是,枯槁的時候都是硬的。剛剛出生髮芽的時候都是軟的,所以柔弱才是孕育生命。所以女子為什麼要柔弱謙卑?因為她要孕育出生命,她要蓄養後代子孫,這種厚德,一般人確實淺見,不能理解。問:下面第六個問題。現在孩子都大了,才學到女德,知道自己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很多問題,心裡很著急,不知道應該怎樣辦?答:過去沒學,現在就得補課,亡羊補牢,未為晚矣。孔老夫子講,人如果是生而知之,上也。生下來就懂道理,不用教就知道的,這天才,這種人基本沒有。孔老夫子說他是第二種人,學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靠學。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女德你沒學,你怎麼知道?要學。第三種人是困而學之,咱們其實都是這種人。家庭出現問題了,社會出現危機了,想著趕緊要去學了。也好,能學,學而知之。如果困而不學,孔子說,「民斯為下矣」。這就是沒得救的人了,下下等人。只要能學就好,能學,立刻就改變他的狀況,就能化解他的問題,效果非常快。就像剛才我提到的陳靜瑜老師所說的那個例子,你看就聽了一堂課,馬上回去就改變,改變了,馬上就能夠得到幸福和和諧,快速得很!所以不要著急,要著急得著急學,乾著急有什麼用?趕緊拿這些女德的課程來聽聽。問:底下第七個問題。自己學習女德教育應該從哪裡入手?女德教育的核心是什麼?答:入手處還是先從《弟子規》,這是做人的根本。其實女德跟《弟子規》也是相應的,只是著重在女子怎麼去做人這方面來教導。《弟子規》是普遍性的,男女都要學,就是教你怎麼樣來做個好人。學了《弟子規》再學習女德這些教材,剛才提到的《女論語》、《女誡》都可以認真學習,這些都收錄在清朝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教女遺規》當中,過去都是童蒙養正的教材,孩子從小就得學,現在我們是補課。然後還要加上因果的學習,《感應篇》、《陰騭文》、女德的故事,看看這些因果正反面的這些例子,看了之後你就知道,女德不能不去做,不做就不能得到幸福和快樂,做了就得幸福,就有福報。當然最重要的得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你學女德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女德方面的教授,你是真正力行之後,你就有幸福體驗,你能和諧家庭,甚至你這個家庭做好了榜樣,你能成為社會的典型,你能改善社會風氣,這就是治國平天下的事,一個女子在家裡也能做到。《大學》裡面不是說「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嗎?我覺得這個太適合女德的教育了。女子就在家裡,不用出門,不用出家門就能夠成教於國,在整個國家乃至天下,用你這個身教做榜樣來教化世人。你真正做得好,學得好,你可以在家裡面也試著講講課。把你的錄音、錄像,現在方便,放在網路上給有緣人聽聽。有能力的可以上上課,最好是在你家門口,但是要緣具足,有人來護持,給你設一個講堂,你就每個禮拜出去給人家講講課,教教這些女孩子怎麼來學女德,這個功德就更大了。「女德教育的核心是什麼?」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女德教育的核心,可不可以用師父的四個字來做歸納?誠、敬、謙、和。誠是真誠,這是真心,真心的體是真誠。敬,是對人、對事、對物,那是發揮作用,由體起用就是敬,誠於中而形於外,「曲禮曰:毋不敬」,一切恭敬。這個女德是最重要的,在未嫁前敬父,出嫁之後敬夫,夫死敬子,過去講三從,我們把它變成三敬,可能容易讓人接受,敬父、敬夫、敬子。《曲禮》說得更明白,毋不敬,先從這三位至親的人開始學敬。修四德,就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也就是身語意。身是婦容,語是婦言,意是婦德,再加上你對家庭的貢獻,是屬於婦功。我們勤修這四德,勤勞,婦功是勤勞。謙,那是很重要的,謙卑。我們師父上人講,不僅要謙虛,要用謙卑,謙虛都不夠,謙卑,卑弱。你看《女誡》裡面第一篇就叫「卑弱」,這是女性至關重要的一個品德,卑弱得像什麼?像大地一樣,就是被人踩在腳下,但是它能夠厚德載物,沒有大地,萬物無處賴以生存。靠什麼德來養育萬物?靠卑、卑弱之德。和,你誠、敬、謙都做到了,果報自然就是和,家庭和睦,乃至影響社會,就是社會和諧,乃至影響到世界,世界和諧。和從哪做起?從我自己的心地上要和,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衝突、矛盾,從這裡開始做起。沒有對立、衝突、矛盾才叫和,我還有看不慣的人和事怎麼能和?所以誠敬謙和大概可以做為女德教育的核心。問:第八,對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不理解,請您解釋一下。答:這個男尊女卑是講到相上,男子,古人喻作天,女子喻為地,尊是代表在上,卑代表在下。雖講到上下,但是並沒有所謂的高低那種分別,上下都是平等的。你像天、地,不能沒有天只有地,也不能沒有地只有天,這都不像話,這宇宙是天地共生,萬物是天地共生,缺一都不可。所以從相上講似乎有尊卑的區別,但是實質上是平等的,缺一不可。為什麼要偏偏把男作尊、女作卑,把男變成天、女喻成地?這也是符合自然之道,跟男女的那種特點、品性是相聯的。男子是以奮力向前、自強不息為美,他要去開拓;女子以貞靜、守靜為美。實際上兩者之間真正能夠使家道綿延長久的,其實女子比男子的使命更要重大。天它有四時寒暑的運作,可是大地才是在蓄養萬物。那麼女子是能生,母親生兒育女,所以往往大地跟母親相聯。要生養好兒女,能夠使後代綿延長久,這需要厚德來蘊育,最可貴的就是謙卑。所以這裡特別提到女卑,不是說看不起女性,而是在提醒女性要養謙卑之德。因為沒有這種厚德,不可能擔負起孕育人類後代的使命。正因為她的使命比男子還重,所以對她的要求自然就更高。就像過去培養皇太子,那要求是很嚴厲的,為什麼?因為這皇太子將來要做皇上,要管理天下,要對得起萬民,能夠讓祖宗基業長久,所以對皇太子要求特別嚴格。對女子也是,聖人對女子寄予厚望,所以對女子的要求也就特別嚴格。而要真正能夠孕育出聖賢后代,如果沒有像三太那樣的謙卑之德,很難辦到。你看《詩經》裡面記載的,文王的夫人太姒,她的后妃之德,《詩經》第一篇第一首就是講夫婦這一倫的。「關雎」一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首詩讚嘆的就是女德。有的這些先儒在理解上有些出入,認為這首詩是講文王求淑女,其實錯了。蕅益大師在解釋當中特別點出來,你看《毛詩序》裡面特別就說這首詩是讚歎后妃之德的,沒有去讚歎文王。這不是講文王,是講文王的夫人太姒的后妃之德,她的德在哪兒?她的德在於為文王求淑女,這個德太厚了。不是文王自己求淑女,文王想的是國家大事,他找到后妃就行了,不會再找三妻四妾,是后妃給他找。為什麼要給他找?擔心文王操勞,需要很多人來幫助他、輔佐他。輔佐他的人必須是要有真正美德的人,所以窈窕淑女,這窈窕是講美德,有美德的女子,不是美貌。所以孔子稱《關雎》一詩哀而不淫,不是那種情慾的,不是讚歎男女之情的,真正讚歎的是后妃的厚德,你看她多麼謙卑而沒有任何嫉妒,完全跟文王、跟天下萬民一體,聖人之心,這是厚德載物,那才可能生出武王、周公這樣的聖人,真正是有百世之德者才有百世之子孫保之。正因為聖人注重後代,所以對女子要求得特別嚴格,德行必須從謙卑、尊敬別人開始做起。所以男尊女卑,這也特別是對女子的一種德行上的培養。聖人的苦心一般凡人不能理解,竟然去毀謗,說這是封建,是禁錮女性,這真的是令人嘆息。問:最後第九。孔子有「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是不是瞧不起女子?這影響了我對這位聖人的尊敬。答:我們人就是這個問題,聽不得半點批評,馬上就會起抵觸的心、逆反的心。還沒想到為什麼孔子要這樣講,就已經成逆反了,這也是對聖人的大不敬。孔子為什麼會說這個話?孔子所說的都是為了教學。小人難養,這個我們應該沒有問題,難養就是指難以讓他們高興,小人就是小心量,只想自己,自私自利,不想別人,更不想天下萬事。所以符合自己的意思他就高興,不符合自己的意思他就怨恨,完全沒有用義來做為標準,是不是正義的,是不是符合道義的,他不看這個,就看自己情緒上能不能得到滿意,這就是小人,跟君子截然相反。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們問,女子當中有沒有君子?當然有!女子當中聖人都有,何況君子?儒家,其實君子、賢人、聖人就是三個學位,像我們大學裡的學士、碩士、博士一樣,誰都可以拿,男女都平等,只要你能做到這個標準你就能得到。為什麼孔老夫子特別又說小人與女子難養,女子跟小人並列?這正是在給我們敲響一個警鐘,要是不講女德,這種女人就難養了。為什麼孔子不說太姜、太任、太姒難養?不說孔母難養、孟母難養?如果個個都像周朝三太、孔母、孟母那樣,孔子不會講這個話,個個都是女中聖人,豈能說是難養?正因為不學女德,完全隨順自己的意思,順我意就高興,不順我意就不高興,全部是情緒做主,感情用事,沒有理智,這就難養了。當然男子和女子相比起來,女子是更重感情,這可能也是天生下來的特點,所以特別需要去學習。能學好就不難養,不學好真難養。男女都一樣,男人不學好不也一樣難養嗎?所以小人(是指男人講的)、女子,這都是講什麼?不學的人。所以孔子這話其實是在鞭策我們要學,好學,人要是不好學那就是難養的,能好學,你能成聖成賢。孔老夫子你看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老夫子既是謙虛,也是說實在話。他說他自己並不是說那種生而知之的天才,也不是說天生下來就能夠成為聖人的種子。他說十室之邑,就是十戶人家這麼一個地方,一個小社區,必然能找到像他本人那樣忠信之人。忠信是人的根本道德,有這個道德的根,這種人能找到,十戶人家必能找到忠信如丘者(丘是孔子的自稱,他的名字),但是不如他好學。所以找不到像他這樣的聖人,聖人只有他這一個,為什麼?其他的人都沒有像他好學。當然現在不僅學聖賢要好學,忠信都要靠好學成就。夫子講是忠信基礎上再加上好學,你可以成聖人。我們現在忠信都沒有紮好,這個根。怎麼紮根?我們師父講紮好三個根,三個根就是幫助你成就忠信的德行,然後好學。好學最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成就了就是開悟了,一門深入,你專,專就能開悟。開悟之後再廣學多聞,那才是博學。專,成就你的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你再博學,成就後得智,兩種智慧都圓滿了,這就是圓滿的聖人。這女德的問題我們就講到此地,花了不少時間,因為確實對現在社會很有意義,而且很多人忽略了。我們在此地也是不斷的在大聲疾呼,希望能夠恢復女德教育,真正可以救社會、救國民,恢復和諧。問:下來我們再看這位同修提問,他有八個問題。第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何為一向專念?是不是要放下所有的事情,專心致志坐在那裡高聲念佛才能幫助初學收心?又,不能專心念佛的原因,是否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所致?答:一向專念是在發菩提心基礎上你才能夠念得成功,成功就是你能得生凈土。重在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說老實話你也不肯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首先第一個是出離心,知道六道輪迴苦,要發心出離。而我們要想出離,末法時期,真的,我們這些博地凡夫唯有靠凈土法門能夠成就。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二力法門,既靠自力,更靠佛力。如果純靠自力(自己的力量)很難,太難太難,基本上想要成就的那是十萬、億萬里挑一。《大集經》裡面,你看蕅益大師引《大集經》的話說,末世修行,億億人修行是罕一得度,唯有靠念佛法門得度生死。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念佛了,一向專念,不敢停,只有用念佛壓伏自己的煩惱,這一生才有可能會出離。真正發出離心的人,他不會縱容自己的煩惱,他不敢停了佛號。另外一個發大菩提心,要救世、救眾生、救正法,這是大乘菩提心。這個大乘心發出來了,跟阿彌陀佛能夠感應道交,心心相印。如果只是小乘,我只想出離,沒有發大乘,也很難感應道交。但可不可以?也是可以,因為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大小乘的根性都可以收攝,但是你發大乘菩提心更容易感通。所以看到現在世間苦,世界多災多難,我們看到日本前天大海嘯的視頻很難過,真的,看著那些海浪一直衝進來,人、車都在走著,就被大水淹沒了。這些災難,其根源學佛的人都知道,眾生業力感召。佛家講,《楞嚴經》上講的,貪心感水災,瞋恚感火災,愚痴感風災,傲慢感地震,貪瞋痴慢是一切災難的根源。我們如何化解?從自己開始做,因為什麼?整個宇宙不離你自心,是你心變現的,所以我化解內心貪瞋痴慢,就能化解外面的災難。當年弘一大師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我們現在也可以按照這個意思提出來,「念佛不忘救世,救世必須念佛」。這種大菩提心推動你,你也不忍心停下佛號,為什麼?你停下佛號了,可能眾生業力就化解不了,眾生就遭難了,我們能忍心嗎?豈能因為我們的懈怠導致眾生受難?這就是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然後還有發願紹隆正法,使正法久住世間,因為沒有正法,眾生就好像在黯黯長夜裡面沒有方向,造業受報,輪迴不休,太苦。正法,有世間的正法,有出世的正法。師父上人告訴我們,我們不用貪多,一門深入就夠了。世間的正法,我們現在要弘揚《群書治要》,它真正可以幫助現代人了解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是唐太宗當時命令魏徵等人彙編的,從古聖先賢經典裡面總結智慧的經句、篇章把它會集起來的。現在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修我們一起做這個事。師父講,這是世間觀世音菩薩。還有出世正法,我們專依《無量壽經》,聽師父的《大經解》。師父講,這是阿彌陀佛。一個阿彌陀佛、一個觀世音菩薩,就能夠把所有的問題解決了。當然最重要的,自己三個根、四個根要落實,這是聖賢的根基,要推動正法教育,自己先要扎好根基,無論是世間、出世間,都要有這個根基才行。問: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個問題。我是家庭主婦,發菩提心的第一步,是否將家人作阿彌陀佛,歡喜為家人服務,歡喜供養,自己放下與婆婆、小姑對立的心,把她們作阿彌陀佛來恭敬,生活上關懷、愛護?這樣做如法否?是否是真干?答:沒錯,這就是真干,這太真幹了!你看他們都是阿彌陀佛,不知不覺你也能成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你要是看他們不像阿彌陀佛的時候,說明你的煩惱現行了,這很靈的。你煩惱起來了,肯定你看他們就不是阿彌陀佛,你就跟他們有吵架,有對立了。你怎麼能跟阿彌陀佛對立?那是大罪過,這就是修女德,這是修圓滿究竟的女德。問:第三個問題。學生學習「都攝六根」,是否指眼見的所有人都是阿彌陀佛?學生看老法師和您覺得是阿彌陀佛,對別人就沒有那麼恭敬,為何還是這樣的分別心?學生走在路上,想極樂世界寬廣平正、無有限極。鼻所嗅,想像極樂世界寶香普薰;舌吃的味道也像禪悅為食;身體接觸的一切事和境界都是阿彌陀佛;意所想的,一旦意識到就換成阿彌陀佛。但是一日之中提起佛號的時間很有限,睡覺則更胡思亂想,不知念佛。學生這樣學習是否是都攝六根?如何能自凈其意?答:都攝六根就是你把念頭集中,不想別的,只想阿彌陀佛,這是凈念相繼。念佛的方法很多種,你能夠想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阿彌陀佛,這也就是念佛,甚至你不念佛號,但是你心裡真的是這樣想,你也是在念佛。佛號幫助我們提起這個念頭,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你心裡都有阿彌陀佛,那你必定是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阿彌陀佛的示現,你這真的是念佛。最關鍵的是功夫不要間斷,不要夾雜、不要懷疑、不要間斷。不要懷疑,「某個人不像阿彌陀佛」,這是懷疑,這是大煩惱,菩薩最大的障礙。堅定相信來到我眼前的全是阿彌陀佛示現,我現在就是完全都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給我安排,我都隨順,我聽話。他安排一個人折磨我,也是阿彌陀佛考驗我,考驗我能不能放得下,考驗我能不能提起佛號不間斷。在順逆境界當中不忘念佛,這就不懷疑。不懷疑,你不間斷、不夾雜,功夫要成片,你就成就了。但是做起來是不容易的,要經歷種種考驗。理上雖可頓悟,事上得漸修,那得真干,那個功夫才叫真實。問:第四個問題。老法師說聽經不可做筆記,學生愚鈍,往往當時聽著似懂非懂,聽之後都不記得了,這樣的情況如何改正?答:我剛開始初學聽師父講經,我也做筆記。我也問師父,因為我也聽過師父說不要做筆記,是以前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他不要做筆記,說你做筆記會分心,而且你做了筆記有什麼用?再過一、二年你的境界提升了,那筆記沒用了,甚至寫心得報告都沒什麼用,那是境界不同,以前的境界,你看起來都覺得不滿意了。所以不必寫筆記和心得。當然你為了度眾生那可以寫,這個是弘法,很需要,別人可以看到你的心路歷程,這不是自利,是利他的。所以我聽了師父這麼講,我就問師父我能不能做筆記?我也有這個問題,知識分子都愛做筆記。師父說你可以記。師父說我可以記,我就記,我就一直的記。因為我老聽經,老記筆記,記著記著發現師父老說的理念都差不多,後來我覺得沒啥記的必要,老是記都是這些理念,那我就放下了。老聽,老聽、老重複,你自己全記住了,而且印象深刻,你這很多毛病習氣就能改。所以初學你可以記,記到一定時候你就發現,這些記的都差不多,你就不用記了,你也不想再記了,記都是浪費時間,不如就一直聽下去。每次聽就是提醒自己,聽重複有好處,常常重複印象就深刻。古人講「讀書千遍,其意自見」,現在你有沒有聽一片光碟聽一千遍?我看沒幾個人有,要重複聽。我真的遇到一位同修,他聽那個「三皈傳授」,師父以前那個錄音的卡帶,聽了一千多遍,真有!他說聽完之後,什麼問題都通了。一個卡帶能通,其他都通了,自己就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是一門深入。我自己也有這個體驗,我曾經聽過一片《金剛經》的卡帶,題目叫「布施忍辱」,專門是講布施和忍辱的,一個小時的卡帶,以前還沒有光碟。我聽卡帶也是聽了八十多遍,真的是很有受用,這對以後能夠捨得修布施也是有很大好處。那時候我是留學期間在聽。問:第五個問題。老法師說阿賴耶識有清凈之處,阿賴耶識的清凈處是什麼?怎麼用這個清凈處念佛?答:阿賴耶識的清凈處就是自性。阿賴耶和自性不可分割,它們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自性做阿賴耶,悟了之後阿賴耶就沒有了,自性現前。我們怎麼去用自性清凈處念佛?我們現在是沒辦法的,為什麼?沒見性,沒開悟。開悟了,那種念佛叫實相念佛,念念不離自性,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怎麼辦?持名念佛就好,這句名號就是代表自性,就是清凈處。你看《往生論》上面講的,「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這就是自性,這一句佛號就是自性,你能念得住這句佛號,你就是在阿賴耶清凈處;不念佛就不在,念的時候就在。問:第六個問題。學生念經,妄想聯翩,如何能念經時不打妄想?答:那就得練,功夫不到,不純,所以會打妄想。念經的時候要恭恭敬敬的念,愈恭敬愈好。如果在家有條件的,甚至能最好穿上海青念。焚香、禮拜、念經,愈恭敬,你的妄想愈少。如果是念經的時候打妄想,怎麼辦?馬上收回到經文上,不要再去想妄想,也不要刻意要斷那個妄想,愈刻意斷那妄想愈難斷,隨它去就好,我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文上,這樣的念經方法最好。念經也別想著經文什麼意思,你想也是妄想,就這麼念,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會念,這叫修戒定慧。念的時候你不起惡念,你念經是善,斷惡修善你圓滿了;你修定,你不昏沉、不打妄想,老實在那念,這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這就是修慧,戒定慧一次完成。問:第七個問題。老法師說要兩年中實現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不空過,老師也說要一年之中實現功夫成片。如此剋期求證,現在應怎樣努力以期實現?答:我感覺到,您最重要的是多聽經,道理要是聽得明白,信願堅定了,功夫自然會成片。你不是刻意的,愈刻意愈不能成片,是你真正理明白了,你就能放下。障礙你成片的是因為你沒放下,你在念佛當中打妄想都是因為你平常沒放下,那些念頭都會冒出來,所以你要放下,自然就沒有妄想了。怎麼才能放下?道理得明白,看破才能放下。放下了,你這信願就堅定。所以理明則信深,願切則行專,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念佛心得。理愈明愈好,那得聽《無量壽經》,一門深入。理愈明,信愈深;信愈深,願愈切;願愈切,行愈專,你這功夫就能成片。所以即使是萬一像日本這大災難現前,你會不會害怕?一點不害怕,為什麼?你心很安定,你就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你對阿彌陀佛絕對有信心。你害怕,是什麼?對阿彌陀佛還是沒信心,怕他萬一災難中不來怎麼辦?沒信心!那是道理還沒懂,還沒完全明白,還得多聽經。所以真正都放下的人,身命一點都不在乎,有一天時間你就干一天事,為眾生、為佛法,為弘揚聖教去盡心儘力的做,但是佛號是不斷的。心裡憶佛念佛,求生凈土這個願不斷,成片是願成片,你真正的憶念能成片。真正災難來了,立刻就是佛號提起,馬上隨時隨地往生,比那海嘯來得要快多了,你的念頭一下就起來了,那海嘯還沒到你眼前,等到眼前了,阿彌陀佛早把你接走了,有什麼害怕的?問:下面一個問題是,學生細思己過,大者有不知孝悌、自以為是、傲慢執著、處事隨便、沒有恭敬心,如此過惡蝟集,當如何改過,可以較快的契入道?答:這個還是要多聽經教,道理愈明白,你這個改過的決心愈強,自然你變化氣質,很多的傲慢、執著這些習氣就化解掉。讀書重要,不讀聖賢書就會面目可憎,讀了就能夠回頭。問:下面我們再看底下的問題。弟子的母親今年九十四歲,前兩周打電話來叫我回福建,母親病重,沒喝沒吃,但是到今日還是不走。請鍾老師開示,要用什麼辦法來幫母親?答:她這種有可能是彌留狀態,趕快助念,要勸她求往生。跟她講極樂世界很美好,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你只要發願去肯定能夠去。你先去,我們大夥將來一起再去,在極樂世界大團圓,千萬別搞輪迴,搞輪迴誰也幫不了你。簡單幾句話跟她說明道理,勸她去往生,然後幫她助念。可以組織人同時念《地藏經》迴向給她的冤親債主,念《無量壽經》也行,給她冤親債主迴向。這念經要在別處念,同時這邊,在她身邊要助念。不吃不喝,這人也是快了,如果她壽命沒到,她馬上就能好;她要是壽命到了,她就能往生。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好好的去讀,這是教我們臨終怎麼做助念的,我也講過,這個光碟廣東話的也有。問:下面這個問題。以前常因工作關係在外地,疏忽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現在孩子已十一歲,很難將孩子多年的壞習慣改過來。但在學校的表現老師還是很認可,在家就比較散漫、不聽話。以前打罵孩子才稍稍乖巧,一不打罵又恢復之前狀態。我信佛了,知道打罵不好。上周聽鍾博士開示,回去陪同孩子看因果光碟和《弟子規》,但是孩子並不願意去看去學,我應如何對待教育孩子這一問題?答:教育要恩威並施,要勸孩子學因果,因果教育很重要很重要。他還沒學之前,你就得要恩威並施讓他學,你想著善巧方便,但是最後導歸到讓他自己在內心中真正學到了,內化了,這就成功,這要有耐心。問:下面一個問題。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逐步放下?答:就靠多聽經,理愈明白、愈透徹愈好。看得愈破,放得就愈容易。問:我是女士,學佛後可不可穿漂亮衣服?可不可有性要求?答:在家的居士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是你要曉得,如果在這方面起貪著的心,這你是自己障礙自己。即使是你學佛你能夠修善,能夠做很多好事,只是積累人天福報,將來你能在人天享,可是福報有享盡的時候,將來墮落,輪迴到三惡道去受苦,輪迴就是干這個的。所以學佛最關鍵的你要發心出離,不要再搞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之根就在於貪愛,要逐步的淡化,往這個目標去努力,最後念佛求生凈土,是把對這個世界一切都放下。你要聽《無量壽經》,多聽凈土經,你慢慢明白,就知道那個世界太好了,這個世界趕緊放下,趕緊走。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好,你就覺得這裡很不錯,這是沒對比。時間到了,我們還有些問題沒有答完,我想等到下一次「修行與生活座談會」再跟大家一起學習。我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推薦】《凈修捷要報恩談》(三)文字版(共八集)
※「無」字被簡化成「無」,但是「舞」字為什麼沒有改變?
※哪些國家有書法藝術?
※散文精選:文字,是開在心上的花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461集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