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79年對越作戰越南也宣稱勝利?
1979年3月17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中越爭端的癥結何在》,社論的第一段說:「我廣西、雲南邊防部隊在完成自衛還擊戰鬥任務之後,已於三月十六日全部撤回到我國境內,全國人民同廣西、雲南邊境地區各族人民一起,熱烈歡迎祖國英雄兒女們勝利歸來,並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親切的慰問。」
3月20日,越南《人民報》發表社論《越南百戰百勝》,社論稱:「中國反動派的遭到大敗的、遍身傷跡的侵略軍已無條件地撤出我國。我國軍民,首先是諒山、高平、黃連山、廣寧、萊州、河宣各省的武裝力量和各族同胞保衛祖國的英勇戰鬥已經取得了極其輝煌的勝利。長達一千六百多公里的保衛祖國的環帶,是我國一條偉大的長城和雄偉的屏障,它埋葬了數以萬計的侵略軍,立下了顯赫戰功,給我國軍民增加了光彩,滅了中國反動派的傲慢、囂張氣焰,給了它們一個應得的教訓。」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人類戰爭史上不常有的現象,參戰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似乎有點不好理解。其實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首先明確評判勝敗的標準是什麼,是人們經常爭論的傷亡人數嗎?當然不是。
衡量作戰勝利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達成作戰目的,而非傷亡人數。哪怕你死了十萬人,對方只死了一萬人,只要你達到了目的,就是勝利;反之,就算你只死了一萬人,而對方死了十萬人,但你沒有達到目的,也是失敗。對越南而言,他們作為防禦一方的作戰目的就是抵抗敵人,保衛國土。解放軍最終是撤軍了,他當然可以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好比兩個人打架,A把B揍得鼻青臉腫還捅了幾刀,但B認為自己沒有死,傷也遲早會好,這就是勝利。對中國而言:我們的作戰目的就是懲罰和教訓。以鄧為代表的毛後時代領導人在研究對越作戰的同時,也在為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準備。對內要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必須顧及蘇聯的反映,當時的戰略格局是「螳螂(越)捕蟬(柬)黃雀(中)在後彈丸(蘇)在手」互相牽制,大家心照不宣;加上4月後越南進入雨季,更加不利於作戰行動。因此,無論是國內建設的需要還是蘇聯威脅的存在還是戰場環境因素,都決定這隻能是一場短時間、淺近縱深、有限規模的有限戰爭。因此,我軍的作戰方針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進入越南北部淺近縱深地區,穿插迂迴、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速殲速回」。戰役決心是:「以15-20天時間,力爭殲滅越軍3-5個師的兵力,摧毀越軍在邊境地區的防禦體系和軍事設施。」這個目的有沒有實現,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
既然時間短、縱深有限,位置偏北,對河內不會形成實質威脅,那就動搖不了越南當局侵佔柬埔寨的決心。柬埔寨當然希望解放軍能夠給越南以深入的實質的打擊,但中國予以其大規模的物資支援,對越作戰停留在「教訓」、「懲罰」的程度,柬埔寨也只能表示理解。所以沒有什麼圍魏救趙,逼迫越南從柬埔寨撤軍的目標在裡面。因為只有攻其所必救,才能達成圍魏救趙的目的。真要圍魏救趙,那隻能是直取河內,那就不會是僅僅持續一個月,僅僅限於中越邊境淺近縱深有限戰爭。眼睛是放在越北,出兵懲越,對柬埔寨是一種戰略上的呼應、牽制。越南當局和越南軍方也不是傻子,其對國際局勢和中國軍事行動的判斷基本準確,斷定中國如果出兵,只能是速戰速決。
推薦閱讀:
※(1)[轉載]越南為什麼要打柬埔寨?中國又為什麼要打越南?
※我親愛的緬甸,你為何烽火連天,四分五裂?
※越南紅酸枝和寮國紅酸枝的區別,哪種更好
TAG:越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