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有關弄權的謀殺案,一代君王竟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趙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趙章受封代地和任命田不禮為代相的指令剛剛下達——這兩個指令是趙武靈王下達的——早年趙武靈王對張儀提起的那個前朝權臣李兌出現了。
雖然趙武靈王對李兌沒什麼好印象,但還是留了他一條命。可是給善於動嘴皮子的人留活路,就是絕了自己的生路。
在這兩個指令下達之後,《史記》中記載,李兌對肥義說:「公子章身強力壯(能活很多年)而且志大驕橫(有潛在威脅),養了那麼多黨徒顯得慾望不滿(好歹人家也是代地的封君啊,日後平原君趙勝的賓客更多),大概會有私下的打算吧?田不禮為人好殺驕橫。
這兩人湊一塊兒,必有陰謀叛亂的事情。小人有了奢求慾望,就會開始算計。以我看來,他們發難的日子不遠了。您是位高權重的相國,大亂肯定從您那裡開始,大禍您也是首當其衝。仁者博愛萬物而智者防備禍亂於形跡未顯現之前。沒有仁愛又沒有智慧,怎麼能治理國家——您不如推說有病,把國政傳給公子成吧。」
肥義說:「屁話,主父把新王託付給我,要我堅守一心,直到去世。我怎麼會畏懼田不禮之難而忘了我的職守呢,有什麼罪過比變節更大呢?就是有事,我也不會忘了我說過的話。」
▲《史記》,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圖為《史記》書影
然後?然後李兌哭泣而出,不管是不是演給肥義看的,總之轉彎進了公子成的家,開始多次密謀。這番話的含義,說了一大堆仁者智者,歸根結底就是一點,勸說肥義讓權。哪怕不讓,也給肥義種了一個先下手為強的念頭。
肥義足夠耿直,可一番遊說之下,原本心裡沒事兒,也被李兌給忽悠出事兒來了。轉天他跟自己信任的胡人將領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的事兒,太讓人擔憂了。我現在是吃不好、睡不好。你記著,誰要請見趙王,必須先通知我,我先見了沒事,才可以讓趙王入見。」信期說:「善哉,我知道了。」
前295年(趙惠文王四年),趙惠文王召見群臣,趙章也來朝見。趙武靈王讓趙惠文王在前主持朝政,他在旁邊觀察群臣。見到趙章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本是自己的長子,十年前跟著自己第一次攻打中山之時領中軍,現在卻要北面稱臣。於是趙武靈王想要分割趙國,讓趙章在代地做王,但這事兒被擱置了。
《史記》說擱置,意思就是趙惠文王和肥義把這事兒作為一件請求放下了,而不是作為一個指令執行了。幾個月之前,剛剛滅了中山之時,受封代地的指令還是太上皇趙武靈王下達的、趙惠文王許可的、肥義的相府頒布的。
僅僅幾個月,趙武靈王發現,他的話不好使了,放給小兒子趙惠文王的行政權力收不回來了。不但如此,因為中山已滅、北疆無事,他的兵權也沒了。
▲趙國錢幣
趙惠文王和肥義?指令變請求的轉變根源不在於他們。一個掌權的小屁孩,一個耿直的胡人,他們對弄權沒那麼敏感。肥義是「護權」,絕對稱不上「弄權」,而且是「以死護權」。
至於趙章,他歲數不嫩,但心裡很嫩。從上一年李兌遊說肥義開始,拍腦門都能想到,李兌和公子成做了多少煽風點火的輿論工作。即使趙章和田不禮真的是好人,這兩人不想反,那兩個「老油條」也能用嘴上功夫逼他們反。
隨後就是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同游沙丘,分居兩個行宮之中,幾方互相攤牌而「老油條」跟進在後了。
沙丘,今天河北廣宗,距離邯鄲古城外五十公里。這地方很邪乎,日後秦始皇帝巡行喪命之處,也是沙丘行宮。秦趙本是同宗,可滅了趙的秦,卻被閹人趙高玩塌了。
話說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分別入住了行宮之後,趙章與田不禮用趙武靈王的命令召喚趙惠文王。
《史記》說趙章詐用趙武靈王的命令召喚趙惠文王而肥義先入。「入」哪裡?入宮,要麼入趙武靈王行宮,要麼有第三座專門搭建的為了接見儀式的行宮。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史記》又說後來趙章事敗跑去了趙武靈王行宮,趙武靈王還開門放他進來,那麼就是第三座行宮了。
肥義進門就被砍死了,信期一看不對,保著趙惠文王與趙章和田不禮死戰。然後李兌和公子成這對退休「老油條」就從五十公里之外的邯鄲神兵天降,還順道發動四邑之兵,撲殺了叛軍?《資治通鑒》引《史記》,只是老頭司馬光加上了「火速徵調四邑之兵」。這當然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攤牌了。
至於真實的情況,我猜想可能是這樣的:公子成和田忌一樣,問李兌:「肥義被騙出去了,咱們救不救啊?」
李兌:「等肥義被砍死了,你就是相國。」
公子成:「那邊開戰了,估計肥義死了,咱們救不救啊?」
李兌:「現在出去,信期功勞最大。他是死戰,你是搖旗吶喊。再等會兒,你連信期都救了。記著,他問你為什麼這麼遲,你說咱們為了保險,去調動四邑之兵了。」
公子成:「你第一次哭,把公子章哭死了;第二次哭,把肥義哭死了。你丫可千萬別哭了,等我死了你再哭。」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兌:「現在可以出去了。」
要是我這麼演繹下去,像不像孫臏兩次指揮的攻魏戰役?提線木偶這套把戲真的不是什麼好東西,可那麼多人喜歡玩。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敢做不敢當,但只要信息壓制了別人,哪怕智商不夠,都可以有一種智商壓制了別人的感覺。
後來據《史記》記載,趙章失敗,逃入趙武靈王行宮。大軍進入,搜捕到趙章之後,處決。李兌和公子成說:「為了抓趙章,圍宮殺子,事後滅族的罪過。」
《史記》又說,放出宮人無數,留下趙武靈王一個。之後活活三個月,趙武靈王連樹上的鳥蛋都吃光了,還是餓死沙丘。
太史公對於「老油條」們還是筆下留情了,看見什麼竹簡就寫什麼竹簡。至於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大軍入宮,先把所有人控制了,然後當著趙武靈王的面處決了趙章。接著控制住了趙武靈王,對所有其他人說:「想背棄你們主人的,就現在跑,過時不候。」
對於那些跑的人,不用擔心他們瞎說。對於那些留下來的人,包括被控制的趙武靈王,是當時就處死了,還是只處死了宮人而留下趙武靈王一條命?還是全部留下來然後關上宮門?
我選第二種。為什麼?太史公可信,李兌的人品和算計也可以揣測。很可能趙武靈王活了三個月,但在這種可能下,鬼才相信趙武靈王吃鳥蛋活了三個月,那吃什麼?可能是屍體吧。
至於某些庸人的觀點說這次沙丘事件是趙武靈王授意——或者聯合——長子趙章發動的政變,目的是拿回君權,那就太低估趙武靈王的智商了,這種可能性最低。
趙武靈王是上過戰場的,他長子也上過戰場,在謀略方面趙武靈王是一手合縱、一手連橫的。記得當年趙武靈王說服叔叔公子成改穿胡服、同意騎射的理由嗎?他最動人的理由就是趙國當時四面都是敵人,內部還有一個中山國。這個虛張聲勢的理由讓公子成感到形勢危急,這是趙武靈王當年改革能夠成功的關鍵,可實際上當時國際環境並沒有那麼緊張。
如今趙武靈王從意識到外敵沒了,到設想一個拿回君權的方法,還需要發動一次刺殺嗎?再找一個外敵不就好了嘛。外敵烽火一起,分分鐘軍權到手。軍權到手,君權也就唾手可得了。即使趙武靈王就是要在沙丘狩獵趙惠文王,又怎麼會讓趙章把趙惠文王召至第三行宮動手?
太史公說的,趙章這柄匕首發動政變且未通知趙武靈王,我覺得是最有可能的。
而太史公可能說錯的,是趙章之所以發動政變的主因。趙武靈王出於愛的憐憫,絕對不是趙章的最大刺殺動力。相反,李兌和公子成出於弄權的算計,挑逗田不禮的貪、激化趙章的恨,最終逼出一場叛亂,才是我認為的主因。
摘自《歷史的贏法:用軍》,文潤燕生子(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推薦閱讀:
※梁啟超篡改歷史:謀殺慈禧是變法失敗主因
※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中有哪些穿幫鏡頭?
※一場海釣時發生的意外,母親死亡,他卻成了謀殺祖父和母親的嫌疑人
※英國王室「三人婚姻」被泄露:黛安娜只是王室的遮羞布,最終死於一場謀殺?
※別拿付出感,去謀殺你的愛情
TAG:謀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