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得 -- 如何培養和使用人際關係

昭君的博客 2010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NTU3ODU=

「人際關係」這個詞,在中國人的語彙當中,大概是很有貶義的。如果提到誰誰誰會搞「關係」,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欺上瞞下」這些很負面的東西。所以,當我十年前剛開始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聽到一位前輩告訴我,美國學校里的人際關係相對簡單的時候,我覺得很是鬆了一口氣。雖然出國前工作過兩年,但那時一門心思辦出國,對單位里的人事關係基本上是不管不問,加上家庭環境相對單純,我在這方面基本上是一個白痴。當然從父母和其他家人的一些經歷中,也或多或少地知道中國人所謂的「人際關係」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從曾經在官場混過的老公那裡,更是了解了不少讓我慶幸「逃離」的東西。

不過,在美國工作時間長了,漸漸發現,說美國公司或者學校里人際關係比中國的簡單,其實是一個誤區。當然,由於文化和大環境的不同,中國和美國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性質和表現方式有許多不同,但作為工作中的「軟實力」,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說來有趣,最近幾年來,「Guanxi"這個詞語經過一些對中國管理問題有興趣的學者的努力,已經成為美國管理界一個廣泛接受的概念;而且,這個概念和它在母語環境中的微妙connotation不同的是,它在英文中是一個完全中性的概念。如果要用另外一個已經存在的相似辭彙來表達的話,就是"social capital",或者叫做「社會資本」。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要能有效地工作,都必須有各種「資本」。對一個組織來說,它必須有財政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前兩者很容易理解,但社會資本指的是什麼呢?說來簡單,所謂「社會資本」,就是一個企業擁有的各種外界關係的總和--這中間包括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聲譽(可正可負),它和顧客群以及供應商關係的強弱,以及它與各種有業務和其他關聯的政府部門或者機構的關係。這些「資本」,都是企業長期投資和培養的結果,儘管它們不能被量化為市場價值,但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作為一個個體,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社會資本--這包括你在同事和老闆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你的可依賴程度,以及你和同事,老闆,和下屬之間的關係的好壞。上周發生的阿拉巴馬大學槍擊案中的那位女教授,據說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就不好。雖然不知道她沒有拿到終身是否和這個有關,但至少可能是一個因素。

前面說過,美國和中國職場的「人際關係」,是有不少差別的。我感覺最大的一個差別就是,在這裡如果本身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只有好的人際關係,是不大可能「吃得開」的;而在中國,這樣的情況就太多了。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呢?我想大概還是因為這邊的職場競爭更厲害,老闆對每個僱員的業務要求也更高的緣故吧。如果你業務上一問三不知,處理客戶的意見毫無章法,上課水平一塌糊塗,學生怨聲載道,就算人際關係再好,也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在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任何有common sense的老闆,都不會長期容忍一個incompetent的僱員的。這種情況當然不是沒有(尤其在政府部門可能還很常見),但相對來說,人際關係的作用,是在業務水平和能力相當的前提下更能顯示出來的。那麼,怎樣才能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並用它來幫助你的工作呢?

這裡就總結一些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第一,不拉幫結派,不搬弄是非,保持中立和獨立。毛主席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鬥爭。這點在美國可能不那麼適用,但可以改成,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之爭。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形成一些「利益群體」,相互之間還會有些明裡暗裡的矛盾和衝突。中國人說,「物以類聚」,美國人說,「同樣羽毛的鳥兒在一起」,都是這個意思,當然也會有本來不是那麼「同類「的人,「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來了」。我的原則是,不介入任何這樣的小團體,保持中立和獨立。尤其要注意和那些喜歡抱怨和說別人壞話的小群體「劃清界限」。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大都是出於嫉妒;而嫉妒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而且很有「傳染性」。同樣,喜歡抱怨的人,很多都是出於習慣--用我老公的老闆的話來說,有些人如果一天不抱怨,他就沒法活下去!這是他們的「functional needs"!俗話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這樣充滿負面情緒的人在一起,很難保證自己不受影響,而讓自己充斥著這種不健康的情緒,是很難有好處的。

第二,幫助他人,提攜後進。Lend your hand whenever possible。以前看過一些關於中國員工和印度員工的比較的文章,其中一個常被人提到的區別,就是中國人不喜歡互相幫助,甚至會相互拆台,而印度人則比較「抱團」,相互提攜,因此在職場上集體的表現超過中國同胞。這點我想是比較準確的總結。這個不同的成因已經有不少人進行過分析,這裡就不再花費筆墨。我想說的是,對已經在工作中積累了一些「資本」和經驗的「前輩」來說,幫助新人,提攜後進,絕對是一個利己又利他的事情,對培養和積累好的人際關係作用非常大。這和前面說的「拉幫結派」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你的出發點,是通過分享你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幫助新人儘快適應環境,取得好的業績。有些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可能是考慮到「徒弟變成競爭者」的可能性,因此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在公司的地位有相當的信心,否則你可能會處處設防,反而讓人質疑你的動機和誠意。當然,這個「lending hands」也不見得非要是長期的,系統的進行。有時候一個小小的鼓勵,一點小小的「tips「,對你是舉手之勞,對接受幫助的人,卻可能是意義深重,會記住很長時間。人心都是肉長的,將心比心,投桃報李,是人之常情。你幫助的人多了,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別人願意lend you their hands。雖然這不是我們幫助他人的目的,但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說,肯定是beneficial。前幾天參加系裡人事小組對幾位還沒有終身的教授的年度評審,就遇到一個有爭議的案例。雖然我因為是人事小組的組長(趕鴨子上架,輪流的),不能傾向性太明顯,但還是「力挺」這位剛來才半年的同事(他因為不熟悉新的環境,加上其他一些客觀因素,上學期的學生評審不是太好)。後來我請他吃飯,和他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驗教訓,並把自己去年的自我評審報告給他看。這些照理說都不是我份內的事,但在我是舉手之勞,對別人卻可能是及時雨呢。

第三,Bite your tongue whenever necessary, but dont hold back when you need to fight --保持中立,熱心助人,並不是說你就一定要做個沒有立場的老好人。當你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絕對不能逆來順受,打落的牙齒往肚子里吞,否則別人會得寸進尺,把你當成好欺負的對象。話說回來,有人說你壞話,或者把你當成「辦公室政治」的籌碼,其實也是你實力增強的一個間接體現。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又要回到前面提到的「美國公司的人際關係相對簡單」的這個誤區來了。實際上,這裡的人際關係並不簡單,同事上下級只見暗中使用各種手腕明爭暗鬥的情況也很多;很多人之所以會有這個印象,多半是因為自己的實力和地位還沒有達到足以威脅別人地位和利益的地步。而當你的實力和地位逐漸增強,就會有人認為你具有動他的"乳酪」的可能性,你也就會出現在「辦公室政治」的雷達上了。對付這種不懷好意的「拳腳」,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事實說話。當然,"小人是最不能得罪的,因為這種人毫無原則,使起下三濫的招數來,你很可能不是他們的對手。因此,bite your tongue whenever possible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最後再加一條,keep your friends close, but keep your enemies closer,懂得如何平衡各種關係,應該是「辦公室生存」的至理名言(雖然這裡的"enemy",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敵人",但如果關係處理不好,就可能成為對你不利的因子,所以絕對不可掉以輕心)。比如上面說到的那位同事,在他找mentor的時候,我就會建議他找一位對他有負面印象,但又在系裡比較有影響的的教授。因為這樣不僅可以給對方更多了解他的機會,也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當然,培養和使用人際關係的策略還有很多,比如懂得如何讚揚別人,怎樣提建設性的意見,等等。有些以前已經寫過,這裡就不重複了。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請feel fre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推薦閱讀:

在職場十二星座市如何忙碌的?
PPT主題色讓你事半功倍
想要獲得好人緣,三個職場相處技巧與你分享
簡歷造假——HR眼中大忌,四成職場人不排斥
初入職場,工作不適應,怎麼辦?

TAG:職場 | 關係 | 心得 | 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