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島讀】兩百多年前錯失的那次機遇

一、出使

馬嘎爾尼勛爵是為大英帝國的「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物,從冰天雪地的俄國到溫暖濕潤的加勒比,從英國倫敦到印度馬德拉斯。伴隨著殖民帝國的擴張,馬嘎爾尼也緊隨著他祖國的腳步,足跡遍布東西半球。

身為英國的貴族,自然總會想著在關鍵時刻能為祖國分憂。

就在不久前,英國不得不承認她的北美殖民地的失去,一個全新的國家終於在新大陸站穩了腳跟,而背景則是英國利益的喪失。禍不單行,之後英國國內竟發生了嚴重的棉紡織業生產過剩危機,一時間,尋求新的市場成為了當務之急。

中國,是新市場的絕佳選擇。

這麼多年來,歐陸各國的「中國熱」一直不曾消退。

在德國,中國皮影戲在皇室中深受歡迎,文學家歌德在魏瑪王宮給王公大臣表演中國書法,傳教士衛匡國的《韃靼戰紀》 被改編成劇,觀眾場場爆滿。在英國,仿照中國園林建築樣式,倫敦的西郊建造了著名的丘園。在法國,伏爾泰大力頌揚著中國,甚至稱「中國是世界上開化最早的國家。」

中國傳統出口商品絲綢、瓷器、茶葉、 漆器在歐洲風行一時,穿絲綢衣服、喝武夷山紅茶,成為社會時尚。

在英國人看來,中國完全是一個發達的、文明的能夠與之進行溝通談判的國家,如果能夠打開中國市場,何異於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更何況,以目前英國的盛名,英國的商人竟然在中國得不到尊重和優待,這本來就很丟面子。

用人之際,馬嘎爾尼再一次挺身而出,他所率領的使團肩負起無比重大的使命: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儘可能的收集中國情報,將中英關係置於「更加牢固和廣泛的基礎」之上。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馬嘎爾尼為正使,喬治·斯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一使團可謂規模空前,使團隨員95人,連同水手等共700餘人。隨員中有軍事人員以及精通天文、力學、測量、繪圖和航海第方面的專家。

使團乘坐的「獅子號」皇家軍艦裝有64門火炮,由英國政府特地配備給使團使用,另一艘「印度斯坦號」商船,則滿載著590餘件、價值數萬鎊的禮品。禮品中包含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天文儀器、精製的槍炮、英國最大戰艦「君主號」的模型、曼徹斯特紡織品貨樣等。此外,馬嘎爾尼還特地攜帶了一小隊配備精良的衛隊隨行,以此彰顯其使團的地位。

無論如何,在達到出使目的前,必須首先突顯大不列顛帝國的威力和尊嚴。

一次充滿幻想的東西方「約會」,即將到來。

二、「約會」

經過近一年的航行,1793年7月25日,使團到達大沽口外,受到清廷的高度重視和款待,欽差大臣親自赴天津接見。

當時的中國依然維持著「華夷之辨」基礎上的天下觀,並不存在所謂的「外交」,只有「理藩」而已。

對待那些「蠻夷」,慣常的應對是這樣的。如果這些人是為了商貿活動,官方機構不會與他們發生直接關係,而是將他們交與廣州十三行的商人處理。如果是來「朝貢」的,才會通過官方渠道層層上報到皇帝那裡,並按禮制進行相應安排。

馬嘎爾尼使團為了面見乾隆皇帝,只能納入到「朝貢」的軌道內。這樣一來,在地方官員的引導下,英使就搖身一變成了貢使,禮品化為了貢品。其車船前的「英國特使進貢」的旗子,也迎風飄揚了起來。就連國書的開頭也被巧妙地翻譯成了「我喬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印度,祝中國大皇帝萬歲萬萬歲。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萬萬年。」

看這語氣,頗能產生喬治三世與和珅共事過多年的錯覺。

萬里迢迢、感沐王化而來的英國使團,自然會受到清廷相當的重視和禮遇,以彰顯天朝的「恩澤」。龍心大悅的乾隆皇帝不僅破例讓使團在天津登陸,還特意安排沿途官員好吃好喝地伺候著。

唯一的問題就是禮儀了。

據奏,這些英夷不願下跪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腿上綁著布的關係。乾隆皇帝便下諭旨安慰道:「你們在覲見時稍作變通,把裹腿布去下,跪拜完成後再裹上也並非難事。」而馬嘎爾尼卻堅決反對,認為對乾隆下跪便意味著大英帝國對中國的屈從,這可大大損害英國的尊嚴。

更何況,在前往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的途中,馬嘎爾尼已經細細觀察了中國。原先的一些幻想早已打破,什麼富裕、仁慈、理智,全都與這個國度沒有關聯。「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運河而上去京城的日子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這就是英國使團的觀感。

馬嘎爾尼的優越感與自豪感再度升騰起來,想讓「優越的、先進的」大英帝國的使團向這個國度卑躬屈膝,門都沒有!

如此一來,雙方便因跪拜問題陷入僵局,能不能覲見成功都成了一個大難題,更別提締結條約進行談判了。

乾隆皇帝的好心情也被這些英夷弄得全無,嚴厲斥責隨團大臣一定要處理好禮儀問題,並降低接待標準,好讓這些夷人感受到天朝的威嚴。

馬嘎爾尼畢竟是經驗老道的外交人員,他立馬察覺到了氛圍的變化,為了能夠最終達成使命,他提議:「可以向乾隆行跪拜禮,但前提是清廷得派出一名與自己平級的大臣,向喬治三世國王的畫像同樣行跪拜禮才行。」

想讓天朝的官員向蠻夷之君行跪拜禮?那與把人和獸類相提並論有什麼區別?馬嘎爾尼提議一出,便遭到嚴厲拒絕。

幾番協商後,乾隆最終同意一個折中的辦法,讓馬嘎爾尼等人行單膝跪地之禮。與此同時,他也受夠了這些英人,嚴令覲見結束後英國使團必須即刻離開中國。

千迴百轉之後,終於迎來覲見的時刻。

三、失敗

1793年8月13日,拂曉3點鐘,馬嘎爾尼和隨行人員被清廷接待人員匆匆叫醒,穿著禮服向行宮出發,英國人在一片漆黑中走了4公里多的路。

4點左右,馬嘎爾尼終於來到燈火輝煌的宮殿前,數千名清廷官員、來自亞洲腹地、東南亞以及朝鮮半島的貢使和僕役們,早已在此等待多時。

在一片壓抑緊張的氛圍中,人們屏息等待乾隆皇帝的現身。馬嘎爾尼發現,他們使團所處的位置,略微區別於那些來自亞洲腹地的首領們,似乎受到「特殊對待」。

不多時,乾隆皇帝出現了,人們頓時亂作一團,紛紛行起三跪九叩的大禮來。馬嘎爾尼與隨從們單膝跪地,也完成了事先約定的禮節。有意思的是,在清廷的官方記載中,馬嘎爾尼是行了跪拜之禮的。

馬嘎爾尼呈遞了英王的信件,乾隆慷慨地賞賜了精緻的玉石。使團副使斯當東的兒子,年僅13歲的小斯當東學習過中文,當著乾隆的面用中文表示了感謝。這令乾隆稀奇不已,親切地把小斯當東召到身邊,並解下了身上的一隻黃色荷包送給了他。

覲見結束後,馬嘎爾尼上書提出了英方的條約,主要內容包括:允許英國商人在浙江、天津進行商業活動;在北京設英國商館;請求在舟山獲得一塊土地供英國人使用;減免稅務等。理想狀態下,英國人非常希望能有一個「新澳門」由自己掌控。

不出所料,這些請求被斷然拒絕。而英國人的那些禮物,也被乾隆皇帝嗤之以鼻,打入冷宮。

馬嘎爾尼最終還是失敗了,對乾隆來說,也談不上成功。有人認為「這是歷史賦予遠東和遠西的機會。但是聾子—地球上最強大的聾子—之間的對話使這個機會付諸東流。兩個傲慢者互相頂撞,雙方都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把對方推到野蠻人的邊緣。」

有人說錯過了馬嘎爾尼,中國就錯過了全世界。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英國使團並不是聖誕老人,也不可能是活雷鋒。他們來中國的目的可不是「送溫暖」,而是謀利益。事實上,印度的前車之鑒並不太遠,乾隆也察覺到了英國人的危險,他幾次詢問過英國與廓爾喀之間的關係。

只是那時,雙方都對對方了解得太少,幻想又太多。而當其中一方掌握了大量信息並醒悟過來後,另一方的安全,便再也難以得到保障。

出使結束後,馬嘎爾尼就認定中國「不過是一艘破舊不堪的舊船,勉強支撐著而已。」這句話已經頗為露骨。而在40年後,當英國議會就是否對華開戰而爭吵不休時,過去那個13歲少年小斯當東,毅然站了出來,認定對中國開戰勢在必行,並且勝算滿滿。雖然當年乾隆皇帝御賜的荷包,依然是他的摯寶。

乾隆固然朦朦朧朧地察覺到一點殖民者的擴張威脅,卻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危機,也不可能真正去積極改變和應對。中國錯失了一次睜眼看世界的機會。

在信息閉塞的時代,人與人的交流因缺乏了解所以艱難而低效,面對新鮮事物,少見多怪,成為人走出自己固有的經驗世界時的第一反應。當這種因信息不對稱擴大到國與國的交流之時,影響的就是國家的決策,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腦洞大開一下,如果彼時乾隆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看到歐洲工業革命的最新成果,他會不會意識到新時代的到來?

再或者,馬嘎爾尼如果沒有深入中國腹地,只是在天津登陸之處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下大清的「繁華」,他是否還會保有馬可波羅對中國的固有印象?

當然,歷史沒法假設。慶幸的是,時至今日,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這個星球上的每個國家都比以往更加透明地展示在眼前。信息,已經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重要資源。快人一步的信息掌握,成為這個時代競爭協作的制勝關鍵。

這不,先人一步的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就攜手中國移動國際公司推出了新的業務——中國移動咪咕視頻「海外隨心看」,只需一塊錢,就可以用領先旁人的速度,幫助你時刻掌握前沿信息。


推薦閱讀:

拒絕變化等於拒絕機遇
出生這幾月的人,18年元宵節後,橫財運旺盛,抓住機遇,定能大發
有下面這些日子生人,1月25日後有財星庇佑,不可錯失機遇
社會科學話語重構的使命與機遇
【美麗由心而定】心存夢想,機遇就會籠罩著你

TAG: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