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3歲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習慣 - 已回答 - 天涯問答

如何培養3歲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習慣第一部分: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動手操作中,幼兒的手指靈活性,動作協調性,手眼協調一致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鍛煉,其他各方面知識也能融匯貫通,從而促進幼兒智力發展。更主要的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是孩子一生的財富。然而,現在孩子的一個普遍特點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在晨檢時,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小、中、大班都有這種情況)到了衣帽間,伸開胳膊等著老師或家長給他脫外套;在樓梯上,經常會碰到抱孩子上、下樓的家長;甚至大班幼兒午睡起床後穿反了鞋子等。因此,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已刻不容緩。 一、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心理「斷奶期」,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幼兒期是孩子從完全依靠父母,開始向自理自立過渡的階段,是培養和訓練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時期。 孩子在入園前首先要學會獨立用勺吃飯,拿杯子喝水,會洗手,會穿鞋、獨自午睡等,然而在家裡時孩子不會獨自吃飯,就由家長喂;不會穿衣服,由成人幫助。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置身到新的環境里,好玩的玩具,許多的朋友,強烈地吸引著他們,他們喜歡在幼兒園學習、生活。入園帶來的環境變化正好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契機。但不會吃飯,不會洗手,不會穿衣戴帽等生活自理上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在日常活動中,教師適時提出適當要求,充分認識到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孩子學習自理過程中,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幫助,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敢於克服困難,獨立做事的良好習慣。 二、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激發幼兒自己動手的興趣 「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因此,幼兒園應因勢利導,「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注重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和基本習慣。 (一)確定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目標 著名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經觀察研究發現,三到四歲的幼兒已經具備以下能力:洗手、洗臉;穿脫衣服鞋襪;進餐飲水;收拾玩具圖書;收拾餐具等。這些內容簡單易行,符合三到四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四到五歲幼兒會整理自己的衣服;洗手絹、襪子;會用筷子;飯後清理桌面;自己的玩具圖書分類擺放。這些內容在小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難度,適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五到六歲的幼兒應該會整理自己的書包;會收拾自己的房間;清洗碗筷;會收拾疊放衣服等。這些對於大班幼兒來說,都是較易完成。 對於幼兒來說,目標既不能過於簡單又不能讓幼兒覺得很難達到,必須適合幼兒年齡特點。 (二)方法靈活,激發幼兒的興趣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主動的發展過程。如教中班幼兒學習如何系鞋帶時,可以結合歌曲《系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鑽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讓幼兒在歌曲的愉悅里,輕鬆自主地學習系鞋帶的方法;讓孩子自己疊衣服:「左右關門要對齊,中間彎腰折一起,兩邊小手要抓緊,放進衣櫃真整齊。」在兒歌的引導下,孩子逐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煉自理能力。生動形象的解說,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較好地掌握了各項生活技能。 (三)增強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優良品質 讓幼兒由自我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如每天安排值日生,給幼兒擺餐具、發餐巾等,讓幼兒不僅能生活自理,還會為集體服務、為他人服務,在培養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塑造了幼兒優良的品質。 三、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從穿衣吃飯做起,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養成,生活即教育,先把腳下踩實了,孩子才能找到成功的起點。」因為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平時,可以利用家長接送幼兒的機會,及時反映孩子在園的情況,讓家長知道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使家長在家裡能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要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共育,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轉變家長的錯誤觀念,讓家長懂得在家裡不要剝奪幼兒自己動手的權利。因此,家長需要有耐心和決心,要堅持要求、鼓勵他們自己去做,共同促進幼兒的自理能力的提高。 專家總結說,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原因很簡單,孩子一旦被剝奪嘗試的機會,就等於被剝奪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也就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記住:最早放飛的鳥,最有希望飛到高遠的地方。第二部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 (一)習慣始自生活點滴 三四歲之前是寶寶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從出生那天起,孩子就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行為應對生活的挑戰,最初他們主要依靠先天反射,以後慢慢嘗試和模仿新的辦法,一點一點建立起獨特的行為模式。寶寶的每一個舉動都會產生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反饋回來,促使寶寶維持或者改變行為方式,這樣一個過程不斷重複,印刻在孩子的腦子裡漸漸就會形成習慣。 比方說,寶寶天生敏感,拉了尿了出汗了,尿布或衣服貼著身體不舒服,他總是不停地哭鬧,引得家長每次都須儘可能快的幫他換掉。長大一些見到衣服髒了,寶寶主動告訴家長,馬上就可以換上乾淨衣服並得到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愛乾淨講衛生的好習慣。再比如鬧鬧,開始尿在地上的時候,聽到媽媽笑著說「看 這個小壞蛋,又給媽媽畫地圖了」,他還以為是表揚,漸漸從無意的行為變成了故意的舉動,後來這樣的行為遭到了家長的懲罰,被冷落到一邊的他,發現只有四處拉尿才能立刻引來家長的關照,不經意間就形成了隨處便溺的壞習慣。 生活的點滴表面上看不起眼,但家長的反應和態度卻會對寶寶產生很大的影響,將來孩子是仔細還是馬虎,做事有條理還是雜亂無章,喜歡讀書還是討厭學習,樂於交往還是 行 素,許許多多的習慣都是通過生活小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積累而養成的。 (二)習慣養成不易改 人的行為有一種定式傾向,就是喜歡用熟悉的動作、語言和思維去處理事務,因為熟悉的辦法最省力,小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挑食,最初常常是偶然因素,看到某些東西沒食慾或者吃了不舒服,以後見到它們第一反應就是拒絕,時間一長挑揀慣了,有些食物就再也吃不進了。 養成習慣需要相對長期的過程,但習慣一旦形成改起來可就難了。同一種行為不斷重複,在大腦中漸漸形成固定的神經迴路,這種反應模式就會固定下來,難以甚至無法改變。就像小孩子學結巴,開始是因為好玩,等到自己變成口吃,若不儘早強化治療將致終生無法糾正。俗話說:山河易改秉性難移。家長一定要從小注意,防止寶寶養成壞習慣。 (三)培養良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 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不良的惡習則會貽害孩子一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家長必須高度重視並從以下幾方面付諸行動。 1、極鼓勵和誇獎寶寶良好的行為; 2、對孩子的不良表現進行一貫的冷淡或限制; 3、以身作則為寶寶樹立模仿的榜樣; 4、請孩子監督檢查家長的壞習慣; 5、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寶寶良好的行為模式。 家長應該從大處著眼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從小處著手在日常生活中檢點寶寶的行為和自己的表現,有意識的引導寶寶發展良好的行為模式。只要鬧鬧的家長從現在開始,冷淡他隨處便溺的表現,要求他定時坐盆大小便,同時鼓勵鬧鬧跟姥姥一起收拾玩具,並及時表揚他的進步,相信用不了多久,鬧鬧就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個真真正正的好孩子。 還要注意培養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學前準備中,讓他們學會自己鋪床疊被,自己起床,脫穿衣服、鞋、襪,學會洗臉、洗腳、漱口、刷牙,學會擺放、洗刷碗筷、端菜盛飯,收拾飯桌等。家長應當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門窗,掃地、擦桌椅,會自己取放玩具、圖書、其他用具等。 ●教孩子自管理 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不會整理書包,書包里亂得像「紙簍」,只好父母代勞。其實壞習慣的成因就是學前期家長包辦一切,未能培養起孩子自 管理的能力。從現在開始,就讓孩子自己整理圖書、玩具,收拾書包和生活用品等;要懂得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學會削鉛筆、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並能按老師的要求製作簡單的玩教具等。 ●孩子生活規律化 小學生活正規而有序。家長要提前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懂得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什麼時間不該做什麼事情,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如該寫作業時一定要認真寫,寫完後收拾利索才能去看電視和玩;教孩子養成早起、早睡,按時吃飯的習慣等。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標與規範的和諧混成。因此,我希望能將習慣培養細化到驚人的程度。也就是說,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養成哪些良好習慣?培養這些習慣應採取哪些具體步驟?應達到什麼樣的規範標準?都應當通過研究實踐總結出來。當然,這是對研究者的要求。對於父母與教師來說,只需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的情況,確立培養目標及方法即可。 問題在於,在習慣養成教育中,我們到底追求什麼?怎樣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出良好的習慣?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務時,要求服務者露出八顆牙齒。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試一下,露出八顆牙齒時的笑容確實是燦爛的。應當說,這一要求是有依據的,但是,稍有社會經驗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顆牙齒的笑容未必發自真心,假笑、乾笑、傻笑、狂笑等等,都可以露出八顆牙齒,這是人們所需要的嗎? 由此,我覺得,習慣培養應當人格化而不能單純的技能化。說具體一些,就是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應當以健康人格為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使孩子對每一個好習慣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我曾倡導培養小學生的10個好習慣: A、說了就要做; B、耐心聽別人講話; C、按規則行動; D、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 E、節約每一分錢; F、天天鍛煉身體; G、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H、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 I、做事有計劃; J、乾乾淨淨迎接每一天。 舉「耐心聽別人講話」為例,如果將其培養成技能化的習慣,可以視此為命令或鐵的紀律,一旦違反將受重罰。可以相信,人是可能這樣養成習慣的。如果按人格化的習慣培養的要求,則重在培養對別人的理解與尊重,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嚴。 可以比較一下,技能化的習慣會使人機械,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人格化的習慣則可能是自然和諧的,因為已化為理念,內心會認同也會有熱情。簡言之,技能化習慣培育的是機器,而人格化習慣培育的是真正的人。深入思考,我們還會發現,人格化習慣具有再生性和遷移性。譬如,你習慣了關心和尊重別人,你不但會主動問候,耐心聽別人講話,你還會注意從不把自己的包放到別人家的桌子上妨礙別人等。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去對待別人,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6歲的孩子各種行為尚未定型,加強對他們的品德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從來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培養的。行為習慣包括許多內容,如禮儀教育、勞動、生活習慣、愛惜物品、自理能力等。由於現在的幼兒在家庭中地位發生了變化,往往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現為寵愛多,教育少、順從多、要求少,幼兒園老師經常會發現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行為習慣方面的脫節現象,在幼兒園裡感覺孩子較聽話,能積極地做事情;而在家裡,家長反映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在幼兒園裡已養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到了家裡被淡化,甚至被廢止。例如: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堅持每天獨立地進餐,不挑食;在家裡,一家人圍著孩子轉,你逗樂、我喂飯,孩子成了「小皇帝」。幼兒園和家庭是培養幼兒文明行為的重要場所,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僅在幼兒園裡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在家庭也應嚴格要求,這就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實現「家園教育一體化」。其表現是在課程領域裡實現多種經驗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兒園的關係上追求家長與教師的夥伴關係,合作關係。要實現家園教育一體化,取得對幼兒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兒園必需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兒園教學與遊戲的目的、內容及方法,運用多種有效手段吸引家長的關注和參與,使家長重視幼教;另一方面,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地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在幼兒園形成的行為習慣在家裡得以鞏固和發展,做到家園攜手,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家園一體化教育中,幼兒園與家庭之間是一種雙向的關係,其中幼兒園應採取主動,充分調動家長這一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讓家長成為教師的夥伴,把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兒的學習經驗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鞏固和強化。因此,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中,我們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1、家園聯繫表家園聯繫表的作用是在行為習慣方面,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設立的具體內容為8個:早起早睡;有禮貌;獨立進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愛勞動;不挑食,不挑穿;愛護、收拾玩具。每項文字邊上有圖示,便於家長與幼兒共同評價,日期為星期一~星期日,用標記表示幼兒的表現情況,好中△差╳,在備註一欄里,寫寫今天幼兒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講講有趣的事情,或根據幼兒自己的表現,增添項目,家長堅持每天給予認真的記錄,每周的情況在周五下午總結,經過老師認真細緻的整理和統計工作。對在某些方面有明顯進步的幼兒,老師在集體中進行表揚,並作為「評選學園四星」的標準。設置「小紅花園地」,如午睡小紅花, 進餐小紅花,講衛生、愛勞動小紅花,比一比誰的紅花多,誰的進步大。激發幼兒積極向上的願望,抓住時機,多採用正面教育,鼓勵幼兒的進步。例如:王煒嘉小朋友原來在家裡不做事,依賴性強,有了家園聯繫表後,在家裡變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媽媽在備註欄里記下這樣一段話:王煒嘉今天學會了自己系鞋帶,既認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帶非常好」。林娜玲的媽媽也反映原來林娜玲吃飯總是要人喂,有一次林娜玲小朋友不肯吃飯,要媽媽喂,媽媽說:「小朋友要自己吃飯,你自己吃飯,媽媽給你打個紅五星」孩子連忙低下了頭快快地把飯吃完了。家長們都說自從有了這個表後,孩子們變得懂得聽話多了,家園聯繫表就象老師教給家長的神奇法寶,孩子們都一個個變了樣。2、家教園地家教園地是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聯繫的專欄,是反映保教工作情況的一扇窗戶,更是進行教育交流的一塊園地,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了解,使雙方形成合力,共同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通過「連心橋」、「迴音壁」、「請您關注」等欄目向家長介紹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使家長了解、掌握幼兒園行為習慣的具體內容,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師做好教育工作,同時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的見解和要求,通過迴音壁傳遞給老師。從而實現家園攜手,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搭建家園一體化教育的橋樑。3、家教沙龍利用家教沙龍組織家長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如:在家庭中如何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通過討論,使家長知道培養幼兒愛勞動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忽視這方面教育,事事處處為孩子著想,辛辛苦苦為孩子吃穿,孩子從小隻想「人為我取」,不想「我為人用」家長了解到在向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時,首先應進行自我服務性勞動,教育幼兒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脫衣服,洗手絹,也要為別人做一點事。如回家後,幼兒幫助爸爸、媽媽拿拖鞋,幫助爸爸媽媽擺放碗筷等。家教沙龍的內容組織也可以是讓有經驗的家長談談教育幼兒的體會,或者是通過電教手段請家長觀看從幼兒禮儀和幼兒行為規範的錄像,運用各種形式,使幼兒家長真正了解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究竟有哪些內容,指導家長用科學的育兒方法,循序漸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親子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可以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增添了樂趣。結合主題活動《我是家裡的小幫手》,我們發動家長配合開展 「爸媽鬆鬆手,要讓孩子露一手」系列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了解爸爸、**的辛苦勞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在日常生活中幫助爸媽做一些自己會做的事情,如:擦桌子,掃地,倒垃圾等。從而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陶冶幼兒的情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豐富幼兒社會交往的知識經驗,使他們變得更愛集體,更愛他人。又如我們開展的「以環保為主題的時裝秀」上,以家庭為單位,讓家長自己設計服裝、道具,自己當評委,融入到幼兒園的活動中來,這極大地激發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寓教育於遊戲之中。在「獻愛心」的活動中,幼兒和家長向災區損獻了書籍、衣物、玩具、食物,銘爾小朋友將兩本新書精裝本帶來了,並在書面上寫著「災區的小朋友,我愛你們」,表達了一股童貞般的愛心,使幼兒懂得關心有困難的人,將自己的快樂分享給他人,這樣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5、家長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會:全園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幾代同堂家長會、座談式家長會,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家長的需要,向家長系統講授科學育兒的知識,根據家長對教育子女的難題進行諮詢,切實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密切家園聯繫,共同教育好幼兒。傳統意義上的家長會總是教師說得多,家長聽得多。家長參與性不夠,主動性也發揮不出來,很多關於幼兒在家裡的個性發展,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問題沒有與幼兒園及時溝通。而以座談會的形式,就能以家長們關心的教育問題,普遍存在的幼兒行為習慣現象,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等,進行交流、互動。家長們可以在座談會上談論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兒怎樣在家長指導下養成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還可以介紹自己的成功育兒經驗,也可以發表自己對幼兒園工作的看法和建議等。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家長真正成為家長會的主人,家長會也真正起到向家長宣傳教育新形勢新觀念,聽取家長急需解決的育兒問題,共同探討教育措施的紐帶作用。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健康成長,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單*幼兒園的教育是難以實現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陳鶴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種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須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兩大方面,只有家庭與幼兒園的同步協作,實現「家園教育一體化」,形成緊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全面地發展。可在睡前喝牛奶時,加一些米粉之類的東西。 應該斷掉夜奶為好,這樣,可以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大人也相對輕鬆一些。嬰兒晚上睡不安的原因很多,往往與睡眠條件不好引起不適或身體有病有關,也有可能是缺鈣的表現。其他原因如飢餓、被子蓋得太多、尿布濕了或尿褲太緊等;幼兒睡眠不好也可與睡前過度興奮或緊張、日常生活的變化,如出門、睡不定時、搬新屋有新的保姆和陌生人來有關;我曾經見過由於老的保姆走了,引起嬰兒晚上睡眠不安者。白天睡的太多也可影響晚上的睡眠。  此外小兒的內在因素對睡眠也有影響:大腦神經發育尚未成熟。孩子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寶寶生物時鐘日夜規律的調整,要倚賴寶寶生理成熟度的配合。  兒童天生的氣質,傾向過度敏感、無規律、反應強度高或低反應。不但要花長時間來建立自己生理時鐘的規律性,也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解除了引起睡眠不好的因素後,有時每隔2~3小時還會出現輕度哭鬧或煩躁不安時可採取輕拍或撫摸孩子,可使寶寶重新入睡。不要馬上又抱又哄,或給他餵奶和喝水,這樣會養成孩子夜間經常醒來的不良習慣。某些神經類型的正常小兒晚上睡眠很差,但只要吃、發育增長沒問題就不必太擔心。  此外,應安排個安靜、舒適的睡眠場所,室溫適宜、空氣清新、被褥厚薄合適、燈光可暗些;培育良好的睡覺習慣,睡前不過於興奮或做大運動量的運動,不宜訓斥孩子。每天晚上到9點就關燈,大家都睡覺或到另外的房間去活動,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睡。嬰兒最好側睡,尤其是吃飽後應向右側睡,俯卧易壓住口鼻影響呼吸,仰卧會因吐奶引起嗆咳。並逐漸讓這成為一個習慣,不輕易破壞這種習慣。晚上不要逗她玩,餵飽後就讓她自已入睡,哭也不要管,幾天後自然會形成習慣。 斷奶好 要讓寶寶一覺睡到天亮,去除夜間餵奶這一環節是很重要的.從寶寶兩個月大以後,您就可以開始選擇從晚上10點到半夜之間,有規律地餵奶,這種集中喂哺方式,可以訓練寶寶按時吃奶的習慣.寶寶喂得飽,他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睡眠的時段就會逐漸加長,慢慢習慣白天和晚上的不同.最初幾周,寶寶在集中喂哺後醒來,抱抱他再給他一瓶奶水是沒有關係的,但是要確定他真的醒了,而且確定餓了.以下的[四個晚上]逐步可以幫助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去除在半夜喂寶寶的習慣,這個方法適合二到五個月,體重至少四公斤的健康嬰兒,因為一般嬰兒在二到三個月時,已經可以從白天和傍晚的餵奶得到足夠的營養,不需半夜再餵奶了![第一晚]:準備一奶瓶溫開水約等於平時寶寶一餐的奶量,叫醒寶寶集中喂哺,在他醒著的時候就放回床上,如果寶寶在10-20分鐘之後,還是不能入睡,就再給他一瓶溫開水,如果寶寶繼續吵鬧,才喂他喝奶.[第二晚]:上床前準備一瓶溫開水給寶寶,比以往時間晚30到40分鐘集中喂哺,如果他沒有很快睡著,就在小床上哄哄他,這次比前晚多5到10分鐘,一小時之後,寶寶如果還在哭的話,才用奶瓶喂他.[第三晚]:繼續比第二晚拖上10到20分鐘,再進行第四晚的訓練.[第四晚]:多數寶寶會睡到早上5,6點,如果寶寶已經調整到晚上不吃東西,就能自己入睡,則已達到目的;如果寶寶還不能,請繼續拖延,或者再試幾個夜晚,一定能成功的.祝您寶寶身體健康!
推薦閱讀:

正視兒童的需要(二)
公安部破獲兩起特大販嬰案 解救89名兒童抓獲369人
兒童英語培訓更好的推廣銷售方式?
大齡兒童節,Darling兒童節
526.與喵共舞266~南戴河第3天

TAG:生活 | 兒童 | 習慣 | 能力 | 回答 | 天涯問答 | 問答 | 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