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父母是獨生子女的第一夥伴

孫雲曉:父母是獨生子女的第一夥伴(2010-10-05 16:43:40)

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愛幾乎是空前絕後的,但是,許多父母的煩惱也是前所未有的。譬如,煩孩子太纏人啦,煩孩子太磨蹭啦,煩孩子太嬌氣啦,煩孩子太任性啦,等等。毫無疑問,這些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問題在於應當怎麼看待這些讓父母煩惱的現象。

2005年9月,我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發現,當代中小學生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是:信任我(63.5%)、說話算數(49.2%)、讓我平等參與家庭生活(31.7%)、與我一起討論人生大事(23.3%)、表揚我(22.7%)、給我輔導功課(16.7%)、對我管得比較松(16.1%)、與我一起鍛煉(15.0%)、和我出去遊玩(14.9%)、與我一起玩(11.4%)。調查還發現,當代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是:說話不算數(43.6%)、對我管得太多(32.6%)、他們不和睦(22.7%)、限制我交朋友(21.0%)、不與我交流(20.5%)拿我出氣(17.6%)、不平等地對待我(15.7%)、自己看電視卻不讓我看(14.8%)、在家玩牌打麻將(13.6%)、總是訓斥我(13.4%)、逼我讀書(13.0%)、不關心我在學校的表現(10.2%)。

從以上孩子們對父母的「最喜歡」和「最不滿意」,我們似乎可以發現一條極為重要的脈絡,即當代中小學生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加重了,這可能是獨生子女時代的顯著特徵之一。請看孩子們的渴望:「與我一起討論人生大事」、「與我一起鍛煉」、「和我出去遊玩」、「與我一起玩」等等,這難道不是以朋友的標準向父母呼籲嗎?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說孩子是離不開同齡夥伴的,這個觀點顯然是有科學依據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弄清楚獨生子女親子關係的特殊性。或許可以說,在獨生子女家庭里,由於沒有兄弟姐妹的存在,父母責無旁貸的應成為孩子的夥伴。由於血緣的親近和撫養的特點,至少在孩子10歲之前,父母對於獨生子女來說不僅是夥伴,甚至是第一夥伴。顯然,相當多的獨生子女父母並未做好這種思想和能力的準備,因而也未能承擔起這一歷史性的責任。當我們抱怨獨生子女的種種毛病時,不能不反思父母給了他們什麼樣的夥伴關係。

正是基於上述思考,我願意就姜雪藍老師的《好孩子,快長大》一書談一些想法。我並未見過姜雪藍老師,但我知道,她在江蘇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當過14年教師,曾是著名教育專家、情境教育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的弟子。她的這本書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活及親子關係,並對許多兒童的行為做出了深入淺出的心理解讀。饒有趣味的是,她筆下的媽媽恰恰是深受孩子喜歡的第一夥伴。

請看幾個細節:

媽媽不管有多忙,只要和兒子一對話,媽媽總能夠放下手中的活,努力注視著小寶貝。當兒子扔下書包嚷著:「媽媽,我想參賽去!」正在電腦前工作的媽媽連忙轉過身來,看著兒子應答著:「噢!媽媽小時候也積極地參加各種比賽。」

「這是一場畫畫大賽,我一定要拿獎!」兒子志在必得,滿屋子尋找著畫畫用的紙張。媽媽則靠近兒子身旁說:「勝負乃兵家常事,拿不到獎也沒關係喲!」應當說,媽媽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可兒子才不理會媽媽的良苦用心呢,他大叫著:「參賽就一定爭取得獎!」媽媽笑笑說:「寶寶,參與是一個重要過程,快樂地參與更令人難忘。」

當媽媽陪著兒子廢寢忘食地畫了兩天,終於畫出一幅佳作時,媽媽與兒子一起歡呼慶賀。媽媽還舉起相機,將兒子的作品及他自豪的笑容拍了下來,做成一張永遠的定格。

在這樣一段算不上特殊的生活中,媽媽真得成了兒子的第一夥伴。雖然作者並未發表過多評論,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媽媽細心而智慧的陪伴,正是一個獨生子女健康成長的最佳條件。

晚餐以後,兒子坐在小椅子上洗腳。他用熱毛巾蓋住腳丫時,叫了一聲「媽媽」。媽媽正忙著收拾晚餐後留下的杯盤碗筷,但她一聽到兒子呼喚,立即「嗯」了一聲,趕緊停住手中的活過來了,因為她覺得兒子好像有什麼事兒。

果然,兒子開口了:「媽媽,你有一個缺點。」媽媽一愣:「什麼缺點?」兒子認真地說:「以後,你和爸爸不要一到吃飯的時候就交流單位見聞,什麼社會呀、什麼公司的。」媽媽靜靜地站在兒子身邊,表現出十足的興趣。兒子見媽媽重視他說的話,繼續說了下去:「我們這些小孩子最喜歡跟大人們學了,學你們說話,學你們做事。」

媽媽沒料到兒子會講出這樣一番話來,但她明白了,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大人不能只是自顧自地講話,那樣一是忽略了孩子的存在,二是有些話題不利於孩子發展。於是,媽媽向兒子道了歉,表示一定改正。

兒子趴在地板上玩著玩具,說:「爸爸,下午有英語課,給我的作業簽個字吧。」爸爸建議兒子將昨晚讀過的英語複習一遍,誰知,兒子叫了起來:「我才不呢!」爸爸被激怒了:「那你休想讓我簽字!」

媽媽見父子頂牛了,不由得擔心起來,可她悄悄為爸爸助威,暗示他不要妥協。眼看該到出發時間了,爸爸沉不住氣了:「你想想好,再不走遲到了可別怪人。」媽媽以為兒子會妥協,不料,兒子一個鯉魚打挺,從沙發上躍起,背起書包,「噔!噔!噔!」下樓去,只留下一句話:「你不簽就不簽!」

反抗父母是孩子長大的需要,而反抗表明孩子開始形成主見:我已經完成作業了,我有玩的權利,爸爸為什麼給我加作業?

姜雪藍老師講述的一個個細而又細的故事,就像小孩子成長的腳印,雖然平凡無奇,卻耐人尋味。其實,她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深刻的教育哲理:「每一個幼小的生命都是需要尊重的,只有播撒下尊重的陽光,兒童的生命之花才能綻放出燦爛。

中國的父母與教師大都具有內斂而現實的性格,面對孩子卻需要開放而浪漫的情懷。對小孩子來說,就像不能缺少牛奶一樣不能缺少夥伴。可回到家裡,獨生子女們不找父母做夥伴又去找誰呢?作為孩子無可替代的第一夥伴,父母朋友,您做好準備了嗎?

推薦閱讀:

調整生育政策緩解獨生子女困境
父母去世後,房產肯定屬於獨生子女 ? 你錯了!!!
獨生子女繼承不了父母房產?結論驚呆了寶寶
獨生子女一定可以完全取得父母的房產?答案是不一定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老了,「空巢」養老面臨多重困境

TAG:父母 | 獨生子女 | 子女 | 夥伴 | 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