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菩提心論
釋菩提心論
聖龍樹菩薩造
禮敬聖金剛薩埵
遠離諸實物,蘊界以及處,色與執等滅;
法及我無等,自心從無始,空之體性成。
如經所云,如覺悟薄伽凡及諸大菩薩等發大菩提心,我今亦為諸眾生等:未離令遠離、未脫令解脫、未息得歇息、未涅槃證涅槃故,從今起乃至無上菩提前,定發菩提心。現行密咒門之眾菩薩由此世俗相故,發起世俗菩提願心者後,修習勝義菩提心力令生起。今說此性:
1.禮敬金剛持!釋菩提心性;觀修菩提心,我說有可滅。
2.諸佛菩提心,離我蘊識執,恆緣空性修,妄念皆不礙。
3.悲心所滋潤,此心精進習;具大悲諸佛,常觀菩提心。
4.外道主張我,尋找諸蘊中,由理遍分析,然有未能獲。
5.蘊有但非常,此亦非我性,常與無常違,能依所依無。
6.我若是非有,何能名為常?有法說名有,世人始認同。
7.常性無有作,間續俱非有,故此於內外,無有常法在。
8.若是自性有,事物將成一,若是觀待成,即非有自性。
9.事物非常性,物恆剎那異,故此無常物,作用非能遮。
10.離我及世間,蘊界以及處,法我實執等,諸見令息滅。
11.益者為聲聞,根性諸眾說,色受以及想,行識等五蘊。
12.二足尊常示,諸色如聚沫,諸受似浮泡,諸想同陽燄,
13.諸行似芭蕉,諸識如幻事,蘊體性如是,為菩薩眾說。
14.廣說色體蘊,四大之本性,及餘無色性,無有自性成;
15.如是眼及色,十二處等性,能執及所執,亦應當了知。
16.塵不成根識,能緣既非有,生者與生性,真實生非理。
17.色塵不生根,彼已離根性,若聚生彼相,聚集亦不許。
18.方分分解後,色塵仍可解,仍生諸支分,不許無分塵。
19.外境心一相,所生感受異,一切悅意色,於彼成別異。
20.同一女性身,三者差別識,遍行貪野犬,屍及所欲食。
21.如說作用同,夢中受傷害,應與醒無別?此是應思惟。
22.能執與所執,一切為識現,於識無異體,外境皆非有。
23.存在實物性,無諸外境相,各別識所現,成為色之相。
24.士夫心愚迷,如見幻化燄,及味嗅村落,色等相如是。
25.為除我執故,佛說蘊界等,萬法唯心造,勝根者所斷。
26.唯識宗義者,眾相由心生。何謂心之性?我說此要義:
27.為斷愚夫怖,故佛說此等,一切皆唯心,然非如實言。
28.遍計依他起,及圓成實等,唯一性是空;此性由心觀。
29.大乘歡喜性,能仁作略說:法無我殊勝,心非俱生有。
30.瑜伽加行者,自心隨轉後,圓滿清淨心,個別本執境。
31.過去已無有,未來不可得,住者已無住,現在云何有?
32.能見非所見,所見非能見,意識無自性,餘依識非有。
33.如由近磁石,其鐵速動轉,彼鐵實無心,似有心顯現。
34.如是阿賴耶,非實現似實,若時去來動,爾時取後有。
35.如木在大海,無心亦蕩動,如是阿賴耶,依身而動轉。
36.無身而有識,非有謂遍知,彼有自證性,如何能詮釋?
37.自證性証故,量乃許有實,若此為量成,亦可說為無。
38.今為自他故,能生決定解,諸智者恆應,善趨離錯謬。
39.由知知所知,離所知無知,如是何不許,無能知所知?
40.識乃唯名言,除名無有餘,名乃識所現,名亦無自性。
41.內相或外相,或是內外間,諸佛不獲識,故此識如幻。
42.形色與顯色,所執及能執,男女陰陽等,彼性非識性。
43.總言諸勝者,離見不成見,無性之自性,如何能見取?
44.心實乃妄念,離妄知空相,若仍執妄念,豈能了知空?
45.能識所識實,如來等不現;若有能所執,不能証菩提。
46.無性亦無生,離有離言說,虛空菩提心,離二菩提性。
47.住於菩提藏,如佛及智者,具大悲恆時,安住現證空。
48.因常觀空性,殊勝事所依,平息諸幻相,摧毀輪迴基。
49.無生與空相,無我與空性,劣慧若觀空,難獲得正觀。
50.善念與惡念,斷續之性相;諸佛說空相,除此非是空。
51.心離所緣境,安住虛空性,彼等空相觀,許為虛空觀。
52.空相獅子吼,能破一切說,心緣於何處,於此處成空。
53.若識剎那異,是故非有常,心若是無常,為何違性空?
54.總言諸佛等,許心為無常,心性空最勝,彼等不確認。
55.無始之心識,自性未曾有,非是自性有,破說無自性。
56.若已許此義,捨棄心有我,彼離本自性,則是無自性。
57.如同蔗甘味,亦如火性熾,如是一切法,應許自性空。
58.說諸法性空,非是屬斷無;若是墮於常,說有亦非理。
59.無明至老死,緣起十二支,依因而起故,許我如夢幻。
60.十二支流轉,輪迴於三界,離此諸眾生,無有業果現。
61.如依明鏡照,能顯現容色,彼非移於鏡,無彼亦非有。
62.如是相續蘊,轉生於他道,非是他令生,智者皆了知。
63.總言由空法,眾法成性空,行者業果報,勝者說世俗。
64.如同鐘鼓聲,苗由緣聚生;外物緣起相,許如夢幻化。
65.諸法由因生,終無有相違,因由因空故,由此證無生。
66.諸法非有生,空性皆遍說;總言諸五蘊,此依世所示。
67.若說真實義,莫斷世俗有;離於世俗諦,真諦不可得;
68.說俗諦即空,唯空即俗諦。離一餘亦無,所作定無常。
69.世由惑業生,業由心所生,心由習氣積,離習氣安樂。
70.樂則心能靜,心靜則不愚,不愚能證空,證空獲解脫。
71.真如真實邊,無相與勝義,殊勝菩提心,亦說為空性。
72.若不知空性,不能得解脫,愚者墮流轉,六道輪迴獄。
73.如是空性義,瑜伽者觀修,貪求利他心,決定生無疑。
74.於我具恩利,一切諸父母,以及諸眾生,今應報其恩。
75.三界獄眾生,煩惱火燒苦,以往我施苦,今應施諸樂。
76.世間善惡趣,樂與不樂果,皆由利有情,或惱有情生。
77.利他心能得,無上佛果位,天人遍享受,梵天權威猛,
78.尊聖王守護,眾生得此益,脫離三界苦,無少有希奇。
79.心於三惡趣,種種實苦相,眾生一切受,皆由損他生。
80.飢渴互鬥爭,折磨諸苦惱,無量難遮止,皆由損他生。
81.佛子菩提心,投生善惡趣,眾生諸業果,應知有二性。
82.諸德之所依,守護如守身;離貪有情心,應斷如棄毒。
83.聲聞離貪眾,所得劣菩提,未離諸有情,故佛成圓滿。
84.如是有無益,若觀察果實,應於每剎那,皆住有益行。
85.如何由悲根,菩提苗能生,菩提唯他利,佛子眾觀修。
86.由修三界定,除苦故精進,靜慮樂失壞,瞋墮無間獄。
87.殊勝尊聖道,讚此妙奇有,餘謬應捨棄,財富亦無奇。
88.由知法性空,復能說業果,此為最甚奇,此乃極希有。
89.具救眾生心,如同水蓮花,彼雖生於泥,卻不染眾穢。
90.普賢等佛子,空性智慧火,燃燒煩惱木,悲心所滋潤。
91.悲心所轉故,來去與眾嬉,棄王位苦行,大菩提驅魔。
92.轉無上法輪,眾天殷祈請,以及涅槃相,空相佛示現。
93.梵天遍行天,化身威猛色,調伏眾生行,演出悲性舞。
94.厭離三界者,為息說三乘,而生二智慧,並非勝義義。
95.乃至佛未記,直至智慧身,迷定獲勝利,彼住聲聞地。
96.若記各種身,貪著利有情,集聚二資糧,成佛大菩提。
97.具二習氣故,習氣謂種子,種子若已聚,則生三界苗。
98.世間怙主示,隨順有情意,世間多方便,隨順各別異。
99.甚深及廣大,於此二性相,隨機而宣說,然與空相等。
100.咒地等功德,佛德到彼岸,菩提心所成,遍智如是說。
101.欲行安樂道,常思身口意;爭論性空理,並非爭斷論。
102.生死與涅槃,智者皆不住,故此諸佛稱,為無住涅槃。
103.嚐悲是福德,嚐空乃最勝,為求自他利,飲此即佛子。
104.諸眾皆讚嘆,三界恆應供,為持佛法脈,恆久住世間。
105.已知菩提心,大乘殊勝法,應勤加觀修,生起菩提心。
106.為求自他利,三界無餘法,若離菩提心,佛亦無餘法。
107.僅生菩提心,所得諸福聚,若是有形色,虛空亦難量。
108.若人能觀修,剎那菩提心,此之福德聚,無有能勝者。
109.離苦珍寶心,此乃最殊勝,煩惱諸魔賊,無能盜或損。
110.諸佛及菩薩,所發之大願,心堅不動搖,勤修菩提心。
111.縱使心存疑,如上精進行,此後自了知,成就佛事業。
112.讚佛稱揚菩提心,所得無邊諸福德,願此沉淪諸眾生,能隨聖尊示道行。
推薦閱讀:
※菩提心的發起因
※《大方廣佛華嚴經》【發菩提心的功德】
※土登翁修堪布:你懶誰崩潰
※【診斷菩提心】你真的發起菩提心了嗎?
※發菩提心,女轉男身(1~9)
TAG: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