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先天推手
現住我們看到的太極拳推手是以競技推手為主,推手比賽都是在比基本力量,身高體重,原始的東西就已經很有優勢。基本都是運用摔跤技術加上散打技術。傳統的精華,引進落空,很少看到。他們的本力就是化勁和聽勁的基礎。太極拳的勁,主要是直接變化,隨遇變化出客觀需要的勁。一般人運用力量,逃不出大力勝小力的範疇。太極拳的變化是遇到力量產生直接變勁,導致對手的力量落空,而形成對手的失重。在對手需要自己產生新動力平衡自己的時,我加上我的力量,讓對手進一步不平衡,這個就是太極拳的合即出。太極拳的技術含量高,能夠聽懂已經難見。年輕的時候,就懂勁,這個需要天才。沒有實際的推手,是很難懂勁。引進落空是為了得機得勢。引進落空就是為自己製造打擊對手的時機,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的共同點。只要不懂勁,小力勝大力的疑問始終存在。就不存在四兩破千斤。
太極拳不同的外形動作不同拳架其中蘊涵的勁力可能是相同的,而同一的動作中的內在奧妙也會有所不同,其中微妙之處,非經親身實戰萬難得知。在實戰中所面對的不可能僅僅只是本門中人,很可能是少林、散打,拳擊等各派拳家,對方不可能配合你擺好拳架慢慢推手,其攻擊往往是迅速又出乎意料的,怎樣才能在雙方接觸的一瞬間得機得勢,做到我順人背,這就須在推手中進一步進行沾手(也稱接手)的訓練。解決沾手、接手是太極拳技擊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推手訓練中重要的環節,按照古傳太極拳方法進行訓練。在實戰中第一接觸點對勝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戰中不會存在兩手相接待感知到對方勁力變化後再進行攻防轉換,這種可能太極推手中接手是在雙方不接觸的情況下,突然攻擊時如何接住對方的來力,並在接觸的一瞬間感知對方的勁力的變化,同時要達到人背我順的境地。無論如何,雙方在相互擊打中必須有接觸點,否則就不可能擊倒到對方,接觸點上的變化是最直接也是變化最快的,所以,對接手這一層次太極拳習練者要在變勁訓練有一定基礎之後,再進行合手訓練,便可進一步提高運用水平,從而達成練與用的真正協調統一,這是太極拳推手的基本訓練途徑。也是推手的目的。就推手而言,太極拳各派都有其獨到之法,但無論哪家哪派,要想真正掌握推手要旨,除了明師的指點,經常與師友切磋交流,更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勤奮刻苦,多下功夫體悟。在變勁訓練中,務求一種打法中包蘊不同內涵,體現在不同情況下則有多種的技擊變化,做到太極推手是訓練習者掌握太極拳實戰技巧的一個過渡階段,是介於盤架與技擊之間的一個重要階段,其素養來源於盤架與基本功訓練,必須在具備一定的太極拳基本素養之後方可習練推手,是從知勁到懂勁的必經之路。當今世傳太極拳推手一般遵循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堋大捋推手和亂插花訓練程序(先天太極拳推手,無此固定模式)。在形式化推手訓練中,可使初學者掌握一些推手的基本訓練程序及一些推手攻防轉換要旨,形式化的東西使初學者有路可循,我們把這推手,叫套推。套推過渡到散推,並能從中體認前人經驗來驗證自身所學,但這絕非太極推手的本質。推手作為對抗性的攻防技擊訓練,務必手法、身法、步法於攻防轉換中靈活變化、不拘一格,它沒有任何人為的形式化的東西。在一定的觸覺應變能力及雄厚的內力保障下,才能使推手水平有質的飛躍。推手的目的是什麼?無非知勁懂勁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固定程序,拘泥於形式,為推手而推手則未免捨本逐末,習練起來也會情趣全無,畢竟推手是直接服務於技擊的,切不可將健身推手及競技推手與真正傳統的技擊推手混為一談。太極拳從勁法角度在變勁訓練用法上:有完整的四十八法,即上、中、下三盤秘法。上盤功夫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攥,扣,鎖,撅,跌,挫,扯 ,擲;中盤功夫起,落,進,退,騰,閃,園,轉,含,拔,通,挺,環,管,吞,吐;下盤功夫纏,跪,挑,撩,劈,壁,掛,蹬,勾,掰,截,點,綳,趾,滾,蜷。其上乘功夫要求無形彈放。真正做到以靜制動,使犯者應手即撲。
推薦閱讀:
※先明太極理,再練太極拳
※三教居士的【中華太極拳劍】2
※太極拳怎樣調息
※初學太極拳的三大調息方法
※還原太極拳譜之本貌:王宗岳《太極拳論》校譯詮釋 下 (王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