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屈原的愛國
《史記》上說屈原是「博文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在楚懷王時代,開始他是受到重用的,《史記》上說「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待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是個小人,他讒言傷害屈原,張儀又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楚王玩弄於掌中。最後屈原是被楚王隔離的,張儀承諾楚絕齊後的六百里土地變成了六里,楚軍與秦軍的戰爭讓楚師一敗塗地。當時齊不救楚,魏又乘火打劫,藍田再戰楚師猶如喪家之犬。
屈原確實是碧血丹心,他使齊是為了維修兩國友好,他勸楚王去秦看出這是秦的陰謀,但是懷王還是去了秦國,結果是客死異鄉為後世所笑。下一任接班人史稱頃襄王,上官大夫和令伊子蘭又對屈原落井下石,屈原的政治生涯徹底被終結。在他投汨羅江之前遇到了一個漁父,兩人進行了一番談話。屈原說「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漁父卻說「舉世渾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屈原還是選擇了「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屈原死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一批人不再談論政治,對國家存亡也漠不關心,楚國終於難逃滅亡的災厄。
到了漢文帝時有個賈誼,他是當時的一個才子,被文帝詔去做了博士。《史記》上說「每詔令議下,諸老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如其意所欲出」。賈誼的書是憑個人辛苦讀出來的,那些諸老生只是被官封的屍蟲,又怎麼會有發達和成熟的思想呢。但賈誼之才鋒芒畢露,又受國家寵幸,中國人嫉妒賢才和排斥賢才很普遍。賈誼受到權臣讒言被貶去幹了長沙王的太傅,也正是此時他渡湘水吊起了屈原,彼此憂國憂民卻受權臣讒逐,屬於同命相憐。他作賦弔祭了屈原,賦曰「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又有「嗚呼哀哉,逢時不詳」,又有「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等語。
為什麼司馬遷將屈原和賈誼放在一個列傳里,兩個人的時代可是「百有餘年」,難道是他們都屬於憂國憂民,同命相憐,不是這樣,憂國憂民的人又不是他們兩個。那是因為賈誼的賦讓天下人重新認識了屈原,在屈原死的時代,楚國是封殺他的,楚人迫於政治高壓也不敢多談屈原,只有一些故人和少數人用拋粽子的儀式去吊屈原。秦滅六國之後,李斯上書滅天下百家學派,當然也不允許楚人談到屈原,但仍有一些人偷偷摸摸拋粽子弔祭屈原,一旦被逮捕就要被發配邊塞。漢得天下之後,吊屈原的儀式還僅僅是在楚地,但也不是全部楚地。漢朝是個作賦的時代,隨著賈誼的共鳴,他又在長沙,那麼吊屈的活動才足漸興起。
文帝有個兒子梁懷王,賈誼被征為梁懷文王的太傅,誰知懷王騎馬時不甚摔死,賈誼終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楚人為了吊賈誼將他和屈原一塊弔祭,不過活動多了一樣,劃著船一邊拋粽子,朗讀二人的賦。後來發展到了吹吹打打,又足漸行成了划船比賽,最後改成了龍舟。龍舟盛於南國,最早傳入山東全境,至於全面傳入北方那是三國曹魏時代了。至於全國傳入的時間各有不同,不過唐宋時全國已經很流行,元時受到蒙古人的打壓,滿清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活動最早在西漢初期從吳越傳入日本,至於傳到朝鮮那還是曹魏時代。
所以國人要弄明白,端午是吊屈原和賈誼的,拋粽子是懷念屈原,可划船吶喊卻跟賈誼有關,這也是兩人同於一個列傳的原因。屈原的死為是他太憂國憂民,今天的話是說他愚忠,屈原死於他的愛國。在他當時的年代連政府都不覺得他是一個愛國者,還對愛國者窮追猛打,那麼愛國還有什麼意義呢。叛國者在當時政府眼裡卻是忠臣,愛國者卻是他死了以後被後人才平的反,好人總是被後人來澄清。國人要吊屈原要學他的愛國精神,愛國怕有些牽強,與歷史現實比較豈不是自相矛盾,任何一個時代政府要首先打壓的就是憂國憂民的人。國人學屈原的愛國,是否和現政格格不入,假如屈原活在今天,他的愛國能一帆風順嗎,其結局又能如何呢。
我們該如何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像他一樣受當局的猜忌,被人當成異端,從一個正常人的良心因為現狀被神經病化。學屈原的愛國主義就是報國無門,最後有國難投,有家難回,像屈原一樣投了汨羅,直到後人來給我們平反。
推薦閱讀:
※《山鬼》說
※屈原
※屈原的九歌當中女神共多少位?
※屈原的《九歌.山鬼》中山鬼這個形象來自於什麼典故或者傳說?
※《離騷》[戰國著名詩人屈原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