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專題介紹)

依賴的含義

  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是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只要喊一聲「媽媽」或「爸爸」就萬事大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競爭激烈、壓力重重,孩子一旦離開父母親人建造的水晶宮,走向社會,就會像離開水的魚一樣難以生存,難以適應社會需要。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沒有主見,能力不足,甘願處於從屬地位。缺少獨立生活的勇氣與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幫助,性格優柔寡斷,難做決定。在學校,他們表現為聽老師話,對老師的要求奉為聖旨,如果老師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裡,處處讓父母包辦,處處讓父母代勞,動手、動腦能力極差。

 孩子依賴的表現

  1、生活上的依賴

  小明的媽媽有些擔心準備上幼兒園的小明。因為小明他不會自己拿勺子吃飯,總是要別人喂。媽媽嘗試著不管小明,讓他餓。可是看著小明哭得稀里哇啦的,做母親又不忍心,於是只好喂他吃飯。生活上長期依賴於他人的孩子,生活管理能力比較低。比如房間的打掃、衣物的換洗及整理。對這些生活的基本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無能力自理,也缺少自理的意識。

  2、學習上的依賴

  現在上幼兒園可不比以前,小朋友已經開始有學習任務,儘管不是那麼多。小軍每次回到家裡,壓根不提老師布置作業的事情。等媽媽知道了,催他做作業,還是一副不慢不急的樣子。終於能安心地坐在椅子上了,卻拿著筆發獃,要媽媽在旁邊督促才慢悠悠地寫字。

  3、思想上的依賴

  "媽媽這個題怎麼做?爸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常見?在學習上,孩子不願意主動去想,不願意去解決。更別提在生活中沒有主見,遇到問題時無所適從。

  4、行為後果的依賴

  孩子在外做錯事,父母幫著去解決,賠禮道歉;小朋友之間遇到矛盾,父母趕緊過去幫助解決或者趕緊把孩子領回家。這些現象中,孩子只是事件中父母的跟隨著,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孩子依賴的心理分析

  1、 孩子處於過分愛護的包圍之中,往往容易產生依賴心理。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媽媽給寶寶喂飯,奶奶就在旁邊看著,或者走來走去,一走來就要叫一下他,然後就離開,一看到離開,寶寶就哭,一定要奶奶抱才行。

  2、 一些孩子利用依賴性作為一種表現自己價值或者引起別人注意的手段。 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乾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3、 當父母屈服於孩子的哀求,或擔心孩子玩的時間太長而耽誤了學習,於是滿足孩子要求陪著他做作業時,你可能會鑄成大錯,導致孩子依賴性的產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

  4、 孩子的依賴性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管理不嚴的結果。獨生子女個個都是家長的心頭寶,捨不得他們受委屈。寶寶一遇到困難就會尋求大人的幫助。雖然家長覺得這樣不對,但是抱著寶寶長大後會慢慢改變的僥倖心理,事事妥協。

 鼓勵孩子獨立的技巧

  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今天穿灰褲子還是紅褲子?"在處理孩子自我生活管理的問題上,父母基本上可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當然,一些比較難的事情,如系鞋帶,家長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當孩子成功系好鞋帶之後,對孩子所做的努力要及時做出肯定。要正確看待在生活技能學習過程的反覆現象,記住父母的期望值與孩子的能力相匹配時,才能調動孩子的自理積極性,促進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允許後果的發生

  父母也許都有這樣的經歷,您越是不冷靜、越是督促、批評、越是替孩子著急,可事態的發展往往卻不能隨著您焦急的心情而順利進展。那麼您不防保持冷靜和快樂的心情,放棄與孩子的權力鬥爭,把責任交給孩子自己,這也本應該就是孩子自己的責任。放開手讓孩子去做,允許孩子做錯,允許一些自然後果的發生。關鍵的是後果發生後,如何讓孩子在補償後果中嘗到東西,如何去鍛煉和實踐社會。

  3、別急著告訴他們答案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在孩子自己第一次學習時,父母就應該讓孩子養成自己學的習慣,遇到問題讓孩子學著自己去思考;而對於那些已經養成依賴性的孩子,父母抱著逐漸放手的原則,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到位。孩子在學習的整個時間裡,給孩子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不要看管學習過程,要看結果。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途徑和方法,總結失敗,吸取教訓,鼓勵他上進。做孩子學習的指路人、幫助者、鼓勵者,而不是孩子學習上監視者、批評者、管教者。

 4、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我覺得可以去動物園實地考察一下。」行為依賴於別人是可怕的,那麼思維依賴於別人是更可怕的事情。想是做的前提,不會思考,不知道去思考的人,如同沒有靈魂一般。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讓孩子學著自己去思考,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

 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呢?

  談到孩子依賴心重的問題,我們往往只單方面探討孩子的依賴,其實,我們更應探討的是:造成孩子依賴心重的「大人」,何嘗不是也在「依賴」孩子?你會說:不可能的,大人怎麼可能依賴孩子?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會依賴大人?是不是因為大人經常滿足他依賴的需要?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大人是否也因為扮演了「被需要」的角色而感到滿足?或者從「被依賴」的互動中獲得成就感(或感覺自己很重要)?

  因此,大部分的大人造成孩子依賴性其實是無心的。而究竟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呢?

 1、超人型的父母:凡是孩子有任何困難,他都有辦法幫他解決。例如:孩子找不到玩具,就一定幫他找到,萬一找不到就會再買一個給他,讓孩子覺得任何難事,父母都可以幫他辦到。

 2、馬上到的父母:孩子要他陪,馬上到,要什麼東西,馬上滿足他。

 3、無微不至的父母:大人對孩子照顧太周到,什麼事都替孩子設想得好好的。例如:幼兒園要校外教學,大人一定事先幫孩子把要帶的東西都準備的好好的,孩子都不用想,也不用動手。

 4、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心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因而不敢獨自做事而想依賴親近的人,

 5、好逸惡勞的心理:好逸惡勞是人的通性,如果有人代勞,何必自己辛苦去做呢?這樣的心理讓孩子心存依賴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使然。

  因此,無所不能的超人父母,孩子一叫服務就到的「馬上到」父母,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得好好的「無微不至」型父母,容易造成凡事依賴的孩子。當然,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想依賴別人,再加上人都有好逸惡勞的通性,父母處理不當,往往會使親自之間原本的相互依賴變成依賴性。


推薦閱讀:

電視專題片解說詞—— 義門陳的家規
攝影基礎教案: 第十四課 專題攝影
無名講近體專題系列之【律法大全】(二)
【專題論壇】結直腸癌加速康復外科開展的要點和難點
【中國文物專題】第四期:「內有乾坤」

TAG:依賴 | 介紹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