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輕話題 | 我們的單身

我覺得,我們應該在無數歌頌單身的雞湯中醒來了。

最近,YouTube上有一條流傳頗廣的視頻。「五種單身的人」。它是五個油管紅人的一條惡搞視頻,但或許還是可以在其間瞥見某些很強烈的stereotype——女權、天真到幾乎無知的乖乖女、自私任性的直男、過於樂觀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傻白甜……但是,雖然此類話題已被探討了上千遍,它還是讓我思索:這個社會對於單身的人的觀點,究竟有沒有進化?是不是這麼多年,人們依舊在重複一種老生常談毫無新意?

流行文化領域有時將單身塑造得過於美好,有時塑造得過於簡單,有時塑造得過於凄慘。

清冷夜間。一個人的公寓。灰白色紗簾淺淡地飄著。靜靜地放著音樂。這一切真的有那麼慘嗎?

然而,我卻認為比嫌棄單身更危險的觀點,是粉飾單身。

《慾望都市》是一種很典型的認為單身是如此fabulous的一種觀點。這是單身者在90年代自然形成的一種自發性抵觸。但是,當我們從第一季追到第六季,再追到第一部、第二部電影,卻發現她最幸福的時候,是不是還是套上戒指的那一刻?

《慾望都市》劇照

2012年更新至今的《都市女孩》(Girls)或許是一種更進化版的《慾望都市》。雖然說它也有很多套路的地方,但可以看出它對單身這一話題,產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包括直面我們這一代的自私。

霍爾巴赫曾說,人在他所愛的對象中,只愛他自己;人對於和自己同類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戀只是基於對自己的愛……人若是完全撇開自己,那麼依戀別人的一切動力就消失了。

我們畢竟是太自私了。其實大家都很美好。只是太自私。太困惑、太自戀的彼此自私。然而畢竟要意識到這一點的,在一切還未太晚之前。

今年的一部新電影《單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號稱提出了對於單身的一種更進化的觀點。影片開頭先迅速閃過幾個單身族的狀態:徹夜不歸夜店族、瘋狂想結婚族、工作狂、以及和大學男友談了四年戀愛突然決定體會一下單身是什麼狀態的應屆畢業生。

電影《單身指南》

然而,看完整部電影,我覺得對於單身這個命題的思索,這部電影似乎仍未給人一種產生撕裂性改變的震撼。可是,些許啟發性,或許是有的。

每個人幾乎都幻想過自己在紐約的第一間公寓,最好是那種棕石的、樓外有消防梯的——無數《老友記》和杜魯門·卡波特所堆積出的情結性建築。電影中女主角愛麗絲就住在這樣一間公寓。單身後,她在晚間有風的消防梯上獨自喝一瓶冰涼的啤酒。微風吹來,愛情里和愛情外的自己,彷彿開始變得不一樣。

片中有一個有趣的「花生理論」,建議大家可以一看。人們認為大城市既然那麼多異性,是不是會更容易找到另一半?這其實是所有大城市交友的迷思。在酒吧中,第二女主角Lucy用一杯鹽花生,和花花公子湯姆論證了這一理論,結果耐人尋味。

《單身指南》劇照

這部電影最值得反思的一個詞我覺得就是,dick-sand。——我們每個人只喜歡「喜歡」我們的人。好友Robin罵醒了愛麗絲:「每次只要有一個男人看你一眼,你就是那種異常開心的全身心投入……」

電影中愛麗絲不停在「喜歡」自己的人中選擇,進入一段又一段關係,長期或短期,卻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什麼。或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

《單身指南》劇照

這其實是很多美女的愛情通用誤區。因為一直有追求者,所以總是在「他們」中選擇,在「他們」中將就。而你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喜歡的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一直在「被動愛情」。

正對著洛克菲勒樹的擁有巨大方格落地窗的公寓;中央公園奔跑的白色馬車……這些也許都是我們希望有一個人能為我們做到的。但現實是,也許真的沒有人會為你做這些。

很久以前我們看《小婦人》。以為每個女孩的人生或許都會那樣。有波折、有起伏、有愛情、有心酸,而最終,總會有一絲美好,真正實現。我們不能說所有作家都是騙人的但作家確實是被無數失望所逼出來的一種極美的花。很多你們所期望的那種愛情,生活中也許真的出現不了。但不放棄希望,才是真正的生活美學所需求我們堅持的。

愛麗絲在那扇落地窗前,旁邊是剛認識的富和有魅力的大衛。她說:「我其實一直想去大峽谷。」大衛說:「但我不是很喜歡步行……」

《單身指南》劇照

於是,她的這個「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再一次被擱後了。因為她以為那是「愛情」,或「終身」。

我們只做著那些他們想要我們做著的事。我們只按著他們想要的那種方式打扮。但越是年輕,你是不是越容易忽略自己、忽視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每個人都不願承認自己真正為所謂「愛情」所妥協的,或迎合的。

影片中,她也試過夜夜笙歌。無心的交往。但有些女孩是天生做不到那樣的。於是,每一段空虛的關係過後。都必有一種承擔。這種承擔或許是你付出的,或許是別人付出的。因果報應。這世間其實都是一種蒼漠。

《單身指南》劇照

不過,影片最後也提出一個較有建設性的觀點:當我們如此「擅長單身」以後,當我們在健身房中努力、在午後陽光射進來的落地窗軟墊旁讀任何一本自己想讀的書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恰恰因為太「擅長單身」而失去了去尋找下一段愛情的動力?

這其實是一個真正值得思索的問題。

《心理學期刊》上有一篇文章認為,單身太久了,會讓人情緒變得堅硬、心房緊閉、不再那麼容易敞開。更重要的一點是,當一個人單身時,你很少會感到愛情中那種撕扯的鈍痛、那種冰冷夜間心一片一片碎開的感覺。

這是很多人沉溺於單身的根本原因。即,我們永遠不會再心碎了。

比嫌棄單身更危險的觀點,是粉飾單身。

我近來在咖啡館中最怕看到的一種現象其實是單身大齡女子對周圍的朋友大聲宣布:我覺得單身很好!一個人的狀態很舒服!然後開始跟朋友們大談自己是多麼充實氣質有思想。瑜伽讀書拉丁舞去西藏。

我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

過分強調,其實就是一種粉飾;如果真的是單身無限精彩到自由的人,相信也不會交一群需要向他們不停剖白、聲明、吶喊單身是多麼好的朋友。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類時間不是循環轉動的,而是直線前進。這就是為什麼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因為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所以,其實在一切的粉飾單身、安慰單身、鼓勵單身雞湯話語中,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在所有這種粉飾、安慰、廉價的鼓勵背後,那個單身的人的生命,被浪費了。

目前國內對單身兩種最大的不健康的態度,一種當然就是逼婚或剩女。另一種,其實最是溫柔的殺手的,就是各種「廉價的安慰」。

「一個人也可以很好」

「單身可以很精彩」

「相信自己,你的緣分就在下一個轉角處」

「不是嫁不出去,而是時候未到;如果緣分到了,一切其實發生得非常快」

「……著急結婚這件事,就是你30歲以前會不斷想、非常著急,30歲以後,就反而坦然了……」

能不能不要再這樣自我欺騙了。能不能不要這樣再無限蜷縮在自己舒適的殼中了?

這些廉價安慰背後的實質是很多人不敢真正質詢自己究竟為什麼單身。因為怕那會挖出自私、外表不夠好或性格中有著某種缺陷。

當然,也有人真的是主動選擇單身並很享受那種狀態的。這類人群不在此討論範圍內。

歷史上著名的單身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安·博林和愛砍妻子頭的亨利八世的女兒。25歲,她年輕漂亮並已成為了英國女王,按說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容易嫁得出去的女人。但她也是一世單身,被後人稱為「童貞女王」。其實,就算一個人的單身已經被寫進歷史、被拍成了電影,我們還是無法知道她當時單身的徹底真相。這也是我認為單身無法被解讀、沒有真正解決方案、不能被批判、不該被安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待單身的真正觀點,其實應該是沒!有!觀!點!

《伊麗莎白一世》劇照

因為,任何一個人單身或不單身,都不關任何一個其他人的事的。

曾經《美食祈禱與戀愛》這本書,我是在海邊一個蔚藍色咖啡館參加一個讀書俱樂部時讀的。書里找到「生命中的平衡」這種觀點,真的讓我迷醉了好久。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我們生命中的平衡究竟是什麼?夢想與現實,得到與得不到,努力與放空,在這些每一個的我們生命的元素之間,自己可控以及不可控的,生命的平衡,是否找到了呢?

我們的時光。是我們面前被撲散了的未來。一團團的,像霧,剛一分明,就不很清晰了。


推薦閱讀:

關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
你不想單身,但你確定想結婚嗎?
大齡事業成功女見初戀情人仍單身 愛意爆發被冷淡
你以為我有對象,其實我單身。
最容易單身的五種女生

TAG:單身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