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中國

傳統文化在中國1、文題的提出——傳統文化在中國 在前《西方民主在中國》、《反腐在當今中國》、《馬克思論在中國》三譚之後,唯一感覺未言盡的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論。以前也譚過類似的此題,但今天是為了尋找當下的精神支柱,因此,側重譚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論在當今中國。2、時代的需要——傳統文化在中國 要譚傳統文化的理論在當今中國,首先就要弄明白為什麼要譚這個題目。很簡單,那就是:時代的需要。其次,就要弄明白當今的時代是個什麼樣的狀況,尤其是思想文化是個什麼樣的狀況。只有如此,方能說明是時代的需要。3、經濟決定意識——傳統文化在中國 當今我國思想文化的狀況首先是:經濟基礎決定了意識形態,決定了思想文化。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人的積極性。人積極性是把雙面刃。人的積極性主要就是人慾望的積極性,如果失去了人本性善的制約,那就是人的惡欲。因此,改革開放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喚醒了人的慾望,同時也誘導了人的惡欲。4、忽視了警告——傳統文化在中國 由於忽視了鄧關於「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與陳關於「黨的生死存亡問題」的警告。在經濟的突飛猛進的大發展中,也誘導了眾人的惡欲,帶來了惡富:賣官、賣權、賣地、賣廠、賣假、賣身、賣人、賣資源、賣礦山、賣文憑、賣舞台、賣內情等等,能賣的無所不賣。馬不吃野草不肥,人不得外財不富,形成了少數惡富階層。5、一幅腐敗的時局圖——傳統文化在中國 當人的惡欲突破了人本性善的底線,和社會法治的紅線。腐敗總是隨著金錢而來,這也是規律。一時間金錢萬能、拜金主義甚囂塵上,物慾、性慾、玩欲、好欲等一時泛濫成災,人類社會的一切醜惡都在盡其所能表現的淋漓盡致。真是一幅腐敗的時局圖。(《反腐在當今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28984.html)6、十分嚴峻的挑戰——傳統文化在中國 在當今古今中外空前的反腐力度下,突出提出了要兩手抓的緊迫性,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法制。那麼當今,要用什麼思想理論,來教育我們的青少年與幹部哪?用什麼思想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法制建設哪?思想理論建設已經提到了十分迫切的地位。這也就對意識形態領域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7、失去了理論自信——傳統文化在中國 當今我國思想文化的狀況其次是:在改革以前指導我們的思想理論基礎就是馬論與毛思。但是在當下馬論在中國,已經失去了當年喚醒國人、激勵國人、武裝國人,成為國人精神支柱的作用了。當今致使中國腐敗的原因很複雜,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理論自信,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馬克思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1152.html)8、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傳統文化在中國 很顯然,當下指導我黨我國的思想理論,凸顯的是鄧理。雖然馬論與毛思的精髓仍然起到基礎的作用,但是作為改革以來的指導思想已經不提了。同時正如鄧理1989年所講:我們最近十年的發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深刻至極。9、左右我黨我國的理論——傳統文化在中國 同時還應看到:在當代以至未來能左右我黨、我國走向的理論只有:馬論、毛思、鄧理。至於江的「代表」論成了形式主義;與胡的「科學」失去了論針對性,都只不過是鄧理的體現而已,決不能於此相提並論。同時也沒有必要每一屆都要留下點什麼。能不能留下點什麼,要看能否在理論上起到左右我黨、我國的作用,在精神上起到支柱的作用。10、被傳統文化所融化——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同時更應該看到:馬論之所以能夠起到左右中國近現代以至當代的走向,就是因為馬論被中華傳統文化所融化了、消化了,也可以說是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了,而產生了毛思與鄧理,才起到了如此的作用。如果沒有毛思與鄧理,那麼馬論一定會被排斥出中國的。(《馬克思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1152.html)11、理論自信是核心——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在當今深入反腐、深化改革中,理論自信已經成為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核心問題。那麼當今的理論的主要內容應該是什麼哪?綜上所述,四九年前的毛思與當代的鄧理,實際上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求實」與「變化」的思想,修正著馬論,而成為我黨、我國的指導思想的,起到了國人精神支柱的作用。 12、理論不自信——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但是,從「五四運動」以來,一提到理論往往會出現兩種傾向,一直在馬克思論與西方民主上相爭論,實際上馬論也是西方思想。為什麼不能從中華傳統文化理論上找出路哪?這能不能說是當今國人的妄自菲薄哪?!其本身就是理論不自信!13、新的思想理論建設——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當今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劃時代的時期,已經到了再樹里程碑的時機。在馬論、毛思、鄧理的基礎上,在深入反腐深化改革中,一個以中華傳統文化理論為主要內容的,新的思想理論建設是時代的召喚,是歷史的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需要。14、正本清源古為今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論是博大精深的,其思想精髓必將在人類精神文明上起到無與倫比的作用。只不過是兩千多年來在被封建統治者傳承利用的同時,而出現了曲解、歪曲甚至於糟蹋,就是如此,還無時不在釋放出那耀眼的光輝。現在是為中華傳統文化正本清源、修正發展、古為今用的時候了!15、苦苦思索慢慢譚去——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為中華傳統文化正本清源。主要有:一、中華民族的信仰與宗教;二、中華民族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三、中華民族的人生觀與道德觀;四、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事等。淺淺學識、苦苦思索、慢慢譚去。16、中華民族有炎黃——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歷來就有中華民族沒有宗教信仰一說,先不說道教與佛教。先說說什麼叫宗教信仰,簡單地說,就是一群人凝聚在,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從而崇拜並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外國有上 帝、真 主等;中華民族有炎黃啊!!!17、信仰祖先炎黃——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民族信仰我們共同的祖先炎黃,中華民族信仰祖宗,是炎黃那超自然的力量,使全世界的華人凝聚在一起,庇佑著我中華民族綿綿五千年的傳承,並有著一系列的世代傳承、禮儀儀式、思想理論、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世界無與倫比。18、只要我們中華民族信——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民族歷來就是歷史唯物論者。相傳炎、黃、蚩尤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是我們的共同祖先。其上承伏羲、女媧,下傳堯、舜、禹。雖然傳說被神化了,可是哪個宗教不是來自於神化了的傳說哪?當代又證實了多少還有多少沒有被證實哪?不論如何,只要我們中華民族信,信仰炎黃宗教。19、就叫做炎黃信仰——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可能有人說炎黃宗教沒有所謂的宗教模式,中華民族的炎黃宗教為什麼要有別人的模式哪?!全世界的宗教又都不是一個模式。我們也可以不叫做什麼宗教,就叫做炎黃信仰。20、哪個宗教沒經過興衰——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可能還有人說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史,對炎黃的崇拜就是斷斷續續的,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反傳統更是日甚一日。那麼哪個宗教沒經過興衰的過程哪?只要其能夠把我們這群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今天的需要。21、亟待形成系列統一——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民族信仰炎黃,逐漸地形成了眾多的信仰禮儀形式。只不過是由於古代、近代、現代諸多原因,與地域、民族、傳統的諸多因素,而非常的雜亂無章,從有信伏羲女媧、炎黃蚩尤、堯舜禹到老子、孔孟等,一直到宗族的祖宗等多種形式。雖然可謂豐富多彩,但是又亟待於形成系列的統一。22、統一的炎黃宗教——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民族信仰炎黃等的禮儀形式可謂是豐富多彩,但當今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在呼喚:形成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系列是時候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根據傳說,通過傳承、修正、發展形成一個:中華民族統一的,有民族特色的,傳承系列、禮儀形式逐步規範的炎黃宗教哪?!23、不斷發展的炎黃宗教——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那麼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傳說有的已被證實、有的即將被證實、還有沒被證實的怎麼辦哪?任何宗教的史實都存在著如此的問題,都存在著如此的爭論,有的甚至很激烈。我們也可以以傳說為主線,以已被證實的為根據,採取通過不斷地爭論、不斷的修正建設不斷地發展開放的炎黃宗教。24、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其中傳承系列可以主要依據傳說為主,盡量擴大範圍去偽存真;禮儀形式可以主要依據各地文化,盡量多彩融合去粗取精。形成中華民族統一的,有民族特色的,開放規範的,不斷發展的炎黃宗教。25、結繩記事河圖洛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其次,中華民族炎黃宗教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在中華民族的傳說中,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能夠客觀的、變化的觀察生存環境的民族。從上古的結繩記事到河圖洛書,都是客觀的、變化的記載著當時人們生存環境的客觀變化,其基本思想一直影響至今。26、河出圖洛出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27、第一個里程碑——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關於河圖洛書還有很多傳說與後人的解釋,其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公認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但是都可以統一在,是先人對當時生存環境的客觀認識。期中的點與圓圈既可以說是代表了雨點與太陽、又可以說是代表陰陽的變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在哲學領域一直影響至今。28、創世女神和始母神——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留下了相傳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充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而客觀的改造生存環境的偉大創舉。今天我們不是正在繼續著這樣的創舉嗎?!29、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至於傳說中的火神祝融氏、水神共工氏、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中華文字始祖造字的倉頡氏等。都充分的展現了中華民族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在改造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的不屈不饒、堅韌不拔、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這不正是今天所迫切需要的精神嗎?!30、中華民族的始祖——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嘗百草的五穀王神農氏炎帝、定天下稱天子的軒轅氏黃帝、戰神蚩尤的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大融合之始、是中華的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之始。由此炎、黃兩個部族便在中原地區和睦相處、互相融合、共同勞動和繁衍下來。他們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這就決定了炎、黃成為凝聚天下華人信仰的宗教似的精神支柱。31、建國治國的脈絡——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堯舜禹到夏商周時期。從相傳的天下聖人之師、國家管理學鼻祖管子的《管子》一書中可以看到:這是中華民族由建國到治國的發展脈絡。其中包括:建國、內政、外交、政治、軍事、經濟、教育、農業、商業、機構、制度、法制、禮儀等及興衰,一直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封建制,與至今的國家管理制度的建設理念。32、易經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此時我們的上古先賢們的思想,基本都集中在一部可稱為中華傳統文化之源的《易經》中。先後經過伏羲八卦、周文王父子的六十四卦、孔子的《十翼》等。《易經》在夏朝又有了《連山易》、在商朝產生了《歸藏易》,由於時間的原因已失傳。只剩下了出自於《易經》的周朝產生的《周易》。成為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經典之一。 33、為《易經》正本清源——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易經》是不是一部占卜之書尚存爭議,但絕不是迷信不是算命。易經是上古先賢對人類,客觀的生存環境中的種種現象變化的解釋和預測,用現代的話來講:是客觀的、變化的、科學的觀察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至於後人由於各種原因而形成的歪曲和利用,正說明了現在必須為《易經》正本清源。34、河圖與陰陽爻——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據傳伏羲依照「河圖」之啟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經》典籍的核心內容,其中關鍵是陰陽爻,對此也是尚存爭議。如果說是來至「河圖」,那麼河圖可理解為是上古的氣象方點陣圖,圓圈代表了太陽為直線陽爻,圓圈多的西北為乾旱地域;黑點代表了雨點為斷線陰爻,黑點多的東南為濕潤地域。35、結繩與陰陽爻——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結繩記事與陰陽爻。上古結繩記事時代,在一根繩索上分段打結,表示一定含義。那時是母系社會,女性的對一個族群或大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繩索上打結的有可能表示出生了一個女性,由此「結」演變為陰爻的斷線,而未打結的直線為陽爻。不論還有諸多說法,都是對人類生存客觀現象解釋的記錄。36、卦象是客觀存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有陰陽爻組成的不論是伏羲的八卦還是周文王父子的六十四卦,都是由一個個的卦象組成,每一個卦象都是對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的或是想要知道的,包括自然於社會的生存環境在內的,各種現象,做出解釋或預測的記錄。每一個卦象都是客觀存在的。37、陰陽爻是變化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我們的上古先賢,所組成每一個卦象的陰陽爻都是變化的,並且是依據陰陽爻的變化而分別形成的各個不同的卦象,來分別解釋和預測人類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環境和其變化的過程。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辯證的看問題。38、卦象的唯物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完全可以自豪的說《易經》是中華上古先賢觀察人類生存環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自古以來一直在用,而又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核心。其世界觀是承認客觀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卦象。這種唯物觀早於現代兩千年至五千年。39、陰陽之道的辯證法——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其方法論比現代辯證法的全部內容還要豐富:那就是陰陽之變道的「變道」(說是規律也勉強可以),其「變道」如下:1、對立道、2、同一道、3、相對道、4、互有道、5、永動道、6、極變道、7、中和道。從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和」的意識。(現有哲學的核心理論——陰陽之變道http://blog.gmw.cn/blog-45156-355747.html)40、《老子》的世界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與《易經》相比較老子的《道德經》就直接的點出了,當時人們觀察世界與人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可以說其中的《道經》是闡述了世界觀;《德經》闡述了人生觀。正是因為《道德經》是闡述人們對世界與人生的總看法,所以才能夠使後人以此逐漸的形成了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因為所有的宗教都是在闡述對世界與人生的總看法。41、唯道主義——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古往今來對「道」有諸多的解釋,但在下認為:首先道不是唯心的,因為道是客觀存在的;其次道又不能簡單的解釋為是唯物的,因為道是宇宙與其所有的一切的變化過程,宇宙的本源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道」也。如果非要叫個什麼主義的話,那就叫做「唯道主義」吧!42、撥開迷霧衝破禁錮——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德經》與《易經》一樣,在後人的解讀中,蒙上了神秘的迷霧,和道家經典的禁錮。當今如何用大眾的語言來撥開迷霧,衝破禁錮,從老子那個時代的現實和思維出發來感悟老子,同時通過適當的修正和發展,使其成為我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已經到了「當仁不讓於師」的時候了。(附:《老子》我說(上)》http://blog.gmw.cn/blog-45156-303889.html)43、何謂「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就如同我們人類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為了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條生存之「道」,這條生存之「道」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可是當我們人類走錯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死路;走對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生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經過多次的選擇,不知不覺的走在那人類生存發展的道路上。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是如此的過程。44、何謂「名」——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我們人類不知不覺的走過的人類生存發展道路的那個「道」,可這個「道」,又不是尋常所說的道路的那個「道」。只好用「道」這個「名」字吧!可是這個「名」字,又不是平常對某個東西隨意命「名」的那樣,而是有著對世界總看法的特殊的意義的。正可謂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45、可稱為「玄」——哲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因這個「道」說其不存在吧,其開創了天地,說其存在吧,其產生了萬物。所以,只有在其無始無終、無影無形、無色無味、無上無下、無左無右、無前無後中,才能觀察到天地初始時自然狀態的無窮的奧妙;在感覺其作用時,才能觀察到人類所感覺到的萬物。這就是「道」的變化過程,可稱為「玄」——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奧妙之門也。46、何謂「上德」——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何謂「上德」。在認識人類社會時,能充分體現「道」的人性善表現的「德」為上德。只要能達到人的本性善,不需要用外在的形式,如:禮來約束的德,自然是有德的。從而,在根本上揭示了人生觀的真諦——那就是人的本性善。(附:《老子》我說(下)http://blog.gmw.cn/blog-45156-323066.html)47、何謂「下德」——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何謂「下德」。在認識人類社會時,由於失「道」,忽視人的本性善,只有用「禮」來約束的「德」為下德,只是在禮的外在形式上沒有離開的「德」,實際是忽視了人性善的無「德」。從而揭示了人生觀中禮的虛偽性,同時也說明了禮的必要性,因為人是需要約束的。可謂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48、精神文明的里程碑——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公元兩千年左右是人類精神文明一個劃時代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同時期在世界各個地域不同文明的發展中,分別產生了基 督 教、伊 斯 蘭 教與佛 教等宗教。同時在中華大地呈現出的百家爭鳴中,產生了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學術流派。並逐漸地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9、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教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產生的宗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在其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中華以儒學為主儒、釋、道併流的文化主流之一。春秋戰國之前儒、道本是不分家的,儒、道一統於「道」,其共同的淵源統一於中國上古史所稱的三皇五帝,以至炎黃、堯舜禹,即是中華文化的淵源。50、道家與道教的區別——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道家是在通過傳承上古文化的「道」,為春秋的亂世提供一劑治世良方《老子》與《莊子》,其特點是傾向於觀察世界的哲學即玄學。而道教是利用了道家的玄學理論,綜羅了上古與三代文化思想,統攝先秦以來的諸子百家之學,融合成為一個講求長生不老的,以道、鬼、仙、神學為主的,信奉多神的一種宗教。51、道教禁錮影響發展——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教源於道學,道教信奉炎黃等有著中華大宗教的意義;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我一體、順應自然、抱朴守真、性命雙修、崇儉抑奢、清靜恬淡、濟世利人的思想又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但道教成仙的思想,卻為道教設下了諸多迷信的禁錮,影響了道教近一步的大發展。同時也使得《易經》《老子》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不易近一步的科學的解讀、修正、發展。52、「神」概念的區別——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談中華傳統文化不能避開對「神」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神」的概念與其他宗教「神」的概念有著其顯著區別的特點。中華「神」一般都與神仙二字相組合,在歷史中基本是有其人的。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對人們有利有恩的一種偉人的形象。53、信奉神仙與詛咒魔鬼——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神可理解為是神態;仙可理解為是高人。那麼神仙就是:在人世間對人們有利有恩使人們愛戴的高人即使是死去了,但其善良的形象、神態,也永遠的活在人們的心中,那就是人們信奉的神仙;反之對人們有害有怨使人們恐懼的惡人即使是死去了,但其醜惡的形象、神態,也永遠擾亂著人們的心裡,那就是人們詛咒的魔鬼。54、天人合一是客觀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神」的概念與其他宗教「神」的概念有著其顯著區別的特點。是由中華傳統文化的唯物史觀決定的。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是客觀的、自然的、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一,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思想。有此思想文化產生的神仙,都是現實中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55、當今的理論基礎——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永遠變化的過程」,以此來觀察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論能夠融化在中國的必要條件;是毛思、鄧理的基本核心;是當今認識世界最佳的精神武器,是完全可以作為指導我黨我國的理論基礎。56、中華民族的人生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用中華傳統文化的「道」來認識人類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各種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經過中華民族和國家興衰的實踐,逐漸地形成了以儒學為主的中華民族的人生觀。這就是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正本清源的第三個問題:中華民族的人生觀。57、以儒學為主的人生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中華民族逐漸形成的以儒學為主的人生觀,是由孔子創建的儒家學說,也就是集中華文化之大成,為中國人量身定做的思想文化。58、源遠流長綿綿不斷——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文化就是做人的學問,中華文化就是做中國人的學問。文化是人類由動物逐漸的演變成人的漫長過程中產生、發展的,有著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直到現在乃至未來仍在不斷地產生新的而發展。中華文化因不同的依據,可追溯到三千年、五千年、八千年乃至一萬年以上。源遠流長綿綿不斷是其最顯著的特徵。59、中國人為人、處事——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做人的學問就是為人、處事兩件事;中華文化就是做中國人的為人、處事之道。中華文化就是對中國人三千年、五千年、八千年乃至一萬年以上,以來為人處事的積累、提煉、升華的總結,同時以儒學為主的人生觀,又是為中國人量身定做的服飾,全部都穿戴上方是中國人,全部都脫掉了那就相當於是「裸蟲」了。60、劃時代的需要——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文化的為人、處事之道,就是要回答做人的標準與如何處事這樣的兩個問題。這不正是當今我國思想文化領域、與精神文明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嗎?!當下沒有任何思想文化,比儒家思想文化更適合於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這就是劃時代客觀的迫切需要。61、做人的根本標準——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做人的根本標準是區別於動物的本性。人的本性應是隨著人類社會逐漸脫離動物界,在與自然界相適應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發展、完善的,當下仍在完善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性本善」,是人類脫離動物的基本心裡特徵(同樣如《聖經》中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而知羞惡的故事也就是性本善的表現)。62、人性對慾望的制約——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人類歷史與個人成長史,就是慾望與人性這兩隻無形的手在左右。主要表現為惡的慾望與人性的善的比例在發生著變化,總的趨勢是:善的比例在逐漸的增大;慾望在人性的制約下,惡的比例在逐漸的縮小,但人的慾望中惡的成分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還是佔有支配的地位,同時人的本性善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這個過程也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附:善惡譚http://blog.gmw.cn/blog-45156-362040.html)。63、命運掌握在人的手裡——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人(人類)的命運是在「慾望」與「人性」這兩隻無形的手左右中。那麼到底是誰之手那?不同的文化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按地域曾經產生過: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按宗教曾經產生過:佛 教、基 督 教、伊 斯 蘭教等,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神之手」在左右這人(人類)的命運。唯有中華文化把左右人(人類)的命運掌握在人的自己手裡——修身。64、東西方文化的區別——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對人慾望的制約,不同文化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基 督 教認為人類有「原 罪」,因此,產生了贖 罪的思想,通過贖 罪,目的是制約遏制人惡欲的產生;儒學認為人的本性善,因此,產生擇善而從的修身思想,通過修身,目的同樣是制約遏制人惡欲的產生。東西方文化的目的是一致的,而贖 罪也有修身之意;區別在於:「原 罪」側重於慾望;修身側重於「人性」。65、儒釋道的共同點——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修身並不是儒學專有的思想,儒學的修身側重:通過博學誠意正心與約之以禮,而達到感悟人本性善的修養身心的境界;道學的修身側重:通過虛極守靜抱朴寡慾,而達到悟道的境地;佛學的修身側重:戒、定、慧,而達到外放棄世俗物、內放棄慾望、心絕對止息而證悟真諦的目的。共同點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遏制人惡欲的產生。66、傳統文化新生的核心——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由此可見,中外文化及各種宗教的目的都在於:制約人的惡欲,都有著不同意義上的修身。此時我想起了被「文大」批「臭」了的劉氏的《論修養》。今天的種種光怪陸離的醜惡現象,其根本不正是沒有修養所致么?!而導致了惡欲橫行所致么?!修身已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新生的核心!!!67、再造新人的客觀必要——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儒家的修身有著非常的現實意義。因為儒學是人本性善的人生觀、是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是端正做人標準的人生觀。指明了修身的內容是致知、格物、意誠、心正,修身的目的是家齊、國治、天下平。今天的精神文明教育缺少的不正是儒家修身的積極思想么?!「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因此,修身已經成為了今天再造新人的客觀必要!!!68、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修身在修心,因此要正心;修心在修本性善,因此要誠意;誠意在格物,因此要致知。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要博學懂理,關鍵是要弄明白為什麼要修本性善,因為本性善是做人的根本標準,所以,修本性善已經成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69、「至善」就是本性善——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儒家經典《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此「親民」有爭論,我傾向於是「新民」 「止於至善」我認為應是:大學在於培養新人,培養成為「至善」——就是本性善的新人,這就是修身的目的,也只有新人才能承擔起平天下的重任。那麼,當今的大學培養出來的是止於至善的新人么?!能承擔起平天下的重任么?!!70、孟子的四心與四端——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孟子》的「四心」與「四端」。「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愧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如有四體也。」71、四心為善是人的本性——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孟子的惻隱、羞愧、辭讓、是非「四心」,其根本就是一個「善」字,是人與動物根本的心性區別,是為人基本的心性特徵。儒學「克己復禮為仁」的仁就是這四心;道學返璞歸真的真也是這四心;佛學的性自本空的空同樣是這四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么。因為,四心為善是人的本性,當下的種種醜惡其根本就是失去人的本性善。72、「四端」與「五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孟子的仁、義、禮、智的「四端」,是人的惻隱、羞愧、辭讓、是非「四心」,集中表現為人性善的外在的客觀的體現形式,既是做人的標準也就是「上德」,所以說做人的標準就是人自己。至於後來逐漸到董仲舒演義成為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所形成的具有強制性的禮儀和禮制,可稱謂「下德」。73、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由本性善的內容:四心與四端的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儀、禮制,是經過了五千年或是一萬年以上漫長時間,逐漸形成的,而逐漸的被統治者所利用,最早有記載的表現為「周禮」。形成了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74、禮的積極作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的「禮」,在長期的形成過程中,在被歷代統治者利用的過程中,逐漸的表現出的兩面性。一是起到了制約人的慾望,遏制人的惡欲,使人保持或是恢複本性善的自覺的或是強制的積極作用。這正是當下精神文明建設中育人的根本目的。75、禮的消極作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禮」在被歷代統治者利用的過程中,逐漸的表現出兩面性的另一面是:與其內在的本性善形成了悖論,而形成了封建的禮教,成為了人的精神枷鎖,起到了扼殺人性的消極作用。如忠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但由此形成扼殺人性的愚忠愚孝就成了人的精神枷鎖,也成為了「五四」以來反傳統的主要內容之一。76、忠孝文化的美德——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凝聚著信仰同姓同宗同族的宗族,信仰祖宗的傳統文化中,從而形成了在家孝敬,在社會忠誠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是人本性善的基本體現;一直是維繫社會穩定發展的思想文化基礎;同樣有著當今凝聚天下華人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77、忠孝的封建枷鎖——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但是,當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忠孝的思想文化。逐漸的被統治者所利用,演義為董仲舒等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以至於成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的封建愚忠的的枷鎖。78、萬國來朝的禮儀之邦——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由於傳統文化中「禮」的積極性一面的思想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眾多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得中國曾經成為了世界上萬國來朝的禮儀之邦。79、體現了「禮」的思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同時當今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國家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的價值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無不體現了傳統文化「禮」的思想,「禮」是文明和諧的、是平等公正的、是誠信友善的。80、突破禮教的束縛——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同時傳統文化中「禮」也存在著消極的糟粕的一面的思想文化。這一面即產生了突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枷鎖,忠孝不能兩全的傑出人物、大義滅親的豪傑、直言犯上以死相諫的忠臣、還有能順應時世敢於改朝換代維護民族統一的帝王。就是近現代不突破束縛哪有革命?!哪有改革?!81、偽君子、偽善人——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但是傳統文化中「禮」存在著消極的糟粕一面的思想文化,從歷史至今也促成一系列的奸臣、偽君子、偽善人的橫行於世。之所以「偽」,就是因為「禮」來至人本性善是做人的根本標準,所以要在裝人上有所作為,這正是道家提倡無為的道理所在。82、偽君子的基本特點——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古往今來奸臣都是偽君子、偽善人。表面彬彬有禮、道貌岸然白天是人夜間是鬼;阿諛奉承、投其所好、曲意奉上結黨營私;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裝腔作勢以售其奸,這就是偽君子的基本特點。當下的巨貪「老虎」那個不是如此這般?!83、中華民族的血脈——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儘管忠孝文化的思想同所有的文化一樣都具有兩面性,但是忠孝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華人日常行為的道德準則、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忠文化是孝文化的擴大,孝文化是祖宗文化的繼續,祖宗文化是信奉炎黃文化的延伸,同樣具有著宗教的意義。84、中華孝道首推虞舜——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孝道代表首推虞舜,舜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異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讚譽,充分的詮釋了孝不只是報恩,更重要的是愛,歷來被列入「五帝」之中,奉為華夏至聖。非常具有孝的宗教色彩。85、孝是天經地義——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集中闡述儒家倫理思想的《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把「孝」看做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很有道理的。動物界就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舔犢之情,何況人乎?!是一切生物延續的需要,更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客觀需要,孝就是愛,就是父母之愛的繼續,所以說是天經地義的。86、以孝治天下——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繫起來,認為「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還根據不同人的身份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德教百姓;諸侯之孝要在上不驕;卿大夫之孝要非道不行;士階層的孝要忠順事上;庶人之孝要以養父母等。87、天子的孝道是愛民——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孝經》「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能夠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愛敬的心情儘力地侍奉雙親,而將此德教於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天子的孝道主要表現在愛民。88、諸侯的孝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身為諸侯,在上不驕傲,就不會有危險;生活節儉慎行,財富就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危險,能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揮霍,能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就是諸侯的孝道。當下的巨貪「老虎」那個守得住!89、卿大夫的孝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合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合道德準則的行為不敢做;所以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行為不做,那麼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如此這般那還會有貪官?!90、初入世事學子的孝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用奉事父的心情去奉事母,愛是相同的;用奉事父的心情去奉國君,敬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國君代表了國家,上級代表了事業,初入世事學子的孝道。91、治吏必讀《孝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順應當時的形勢,認清自身所處的地位,自食其力、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是沒有始終,而只有是自己不能及時盡孝。治吏必讀《孝經》呀!92、父母的面帶悅色——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意識要做到孝,難在子女的臉色上,不論父母如何子女都要面帶悅色,在下認為孔子意在真心愛的悅色是最難的。但是,你悅父母可能不悅算孝么?最最難的是讓父母真正的面帶悅色。93、那就是大孝大忠——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如何才能讓父母真正的面帶悅色哪?那就是滿足父母的心愿。不論子女在不在身旁,那怕是你在風雪中守衛著邊疆,只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有一個子女有出息的信,父母就會面帶笑容,那就是大孝大忠。94、禮儀不是人為憑空臆造——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禮儀。主要包括祭祀、忠孝、接人、待物等的禮儀。禮儀包括禮節和儀式,禮多指個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禮節;儀則多指集體性的,像開幕式閱兵式等就是儀式。還有宗教的禮儀等。禮儀不是人為憑空臆造的,而是人的本性、感情的客觀的必然的主觀表達形式。是依此,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95、下跪叩頭與席地跪坐——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關於傳統文化中的下跪叩頭。下跪叩頭據說與中華傳統席地跪坐有關係,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相互叩拜是對等的,並不分高下,而是來而不往非禮也。是經過了唐宋才逐漸的出現了凳子椅子,從而改變了權者貴者的坐姿,使相互叩拜的禮節出現了尊貴和屈辱之分。 96、上跪蒼天祖宗——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關於下跪叩頭的爭議就不談了。在下認為,當代只要是心懷真誠的感情,就應該是:上跪蒼天祖宗——敬畏;下跪父母師長——敬愛,僅此,而別絕不應行此大禮。因為,當下迫切需要的是:敬畏蒼天祖宗,敬愛父母師長,並形成宗教(炎黃是華人共同的祖宗)式的規範禮儀。97、價值觀禮儀具體化——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至於如祭祀、作揖等禮儀更應該使其形成宗教式的規範化,從小抓起、從嚴要求、政府帶頭使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更加禮儀具體化。依此來培養國人愛國愛民族的真誠情感。98、如何處事的中庸之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由儒家人本性善的人生觀思想,產生的一系列的道德觀與價值觀,歷來都是中國人為人的標準。由人本性善的人生觀思想,產生出來的處世哲學必然是「中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如何處事的「中庸」之道。99、必須為中庸正名——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不是貶義詞,必須為此正名!中庸是智慧的、高尚的、英明的、偉大的;又是平凡的、平和的、平常的、平易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性格!就是中國人!又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法則,又是人類社會所必需的思想,不論你承認不承認,中庸一直都在主導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100、不感到孤獨的孤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思索在不感到孤獨的孤獨之中,就是享受、就是養生。——突來感悟記在此,下面接著「譚」《傳統文化在中國》。101、本性善是天生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開篇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裡說明了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是天賦的,這就是人的本性善。對當今的每個自然人來講,這種本性善是天生的;但是對整個人類來講,那是人類由動物演變成為人的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的。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根本的人性。102、要有成人節——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有人要問:剛生下來的嬰兒本性就善么?那麼我要反問: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會走么?同樣的是,人本性善與會走等都是人先天就有的功能,但又是人類由動物演變成為人的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的,只有人從嬰兒長大的過程中,才逐漸會成熟的功能,所以要有成人節的,少年兒童是需要監護的。103、修道之謂教——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開篇又講:「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遵循天生本性善行事叫做「道」,以得「道」為目的的修身叫做「教」。從而回答了老子(孔子曾經從師與老子)的「道」,並提出通過修身的教育方可得道,也就是人的本性善。104、具備人全部的功能——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到此已回答了,就像嬰兒學走路的功能一樣,人本性善的功能,也要通過修身教育,方可得「道」。所以少年兒童叫做未成「人」——不具備人的全部功能;送小孩上學也叫做去學文化學做人;才有了長大成人之說,也就是基本具備了人的全部功能,我國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德育,也就是做人的教育。105、何謂「中」?——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篇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近一步的說明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沒有表情的那個點叫做「中」是「天命」的;朱熹的《中庸章句》題註:「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還是那一個點,謂之「中」。106、何謂「和」?——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接著講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正常的人在正常清醒的狀態下,不可能沒有喜怒哀樂,因為人可掩飾思想感情,但絕不可能沒有思想感情。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有適度的節制,叫做「和」是「率性」的。107、「中」是世界本源——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接著講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就是世界的本源,人類的認識只能接近世界的本源,但是永遠達不到的「中」的那一點。這一點是不是宇宙大爆炸的那個原定哪?我們的祖先真是智慧的無與倫比!108、「中」制約下的「和」——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接著講到「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就是說「和」是達到「天下之大本」——「中」之道的途徑。只有通過在「中」制約下的「和」才能接近永遠達不到的「中」,超出了「中」的制約,就是失「和」了。「喜」超出了一定的範圍就會「樂極生悲」,「哀」超出了一定的範圍就會「禍不單行」。109、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接著講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實現了「中和」天地各歸其位萬物繁衍生息。「致中和」是「和」隨著「中」的制約而變化的,所以,也可以說世界的本源是「和」隨著「中」的制約永遠變化的過程。因此,只有「適中」那就是「和」,從而在哲學領域內奠定了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110、都是變化適中的過程——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那麼「和」是怎樣隨著「中」的制約而變化的哪?從傳統文化中可以看到,是「陰」「陽」在左右著其變化。如:冰在其是固體性質的那個「中」的制約下實現了是冰的「和」;溫度升高為「陽」,冰的「和」失去了冰的那個固體性質「中」的制約時,冰就會失「和」了而否定了冰的固體狀態,變化為水。反之溫度下降為「陰」水又變為冰,水、氣互變同理。整個宇宙同理,都是一個「陰陽變化適中」的過程。111、中華文化的顯著特徵——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儒學最高智慧的「中和」,是中華文化的顯著特徵,是中國人的「DNA」,是中國人的標準之一。每個中國人一生都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踐行著「中和」的思想,不論你個人承認與否。只不過是,「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尤其是中國的知識份子更是如此,否則,不是失敗就是滅亡。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證明如此,過眼如雲的英雄豪傑證明如此......(從略)。112、中和與性善的烙印——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偉大的毛秉承「五四」運動以來,終生「反儒」。但是,在其豐功偉績中有著鮮明的「中和」「性善」的烙印,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如在對「西安事變」中蔣的態度上,以毛為首的我黨人從民族大義出發不計前嫌(4、12的殺戮、和5次圍剿等),可以說是「隱惡」;擁護蔣領導全國的抗戰,可以說是「揚善」;但是,即不是一切通過統一戰線,又不是完全脫離統一戰線,而是,在統一戰線內保持相對的獨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可謂是「執兩用中」的大智慧。113、中庸大智慧的滋養——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英明鄧的「中和」「性善」之道。浸透著儒家思想《中庸》大智慧的滋養。以結束「文大」後的中國事態為例。以鄧為首的我黨對「文大」用「悲劇」來評價,可謂是「隱惡」;同時肯定毛的思想是我們黨的集體智慧,可謂是「揚善」;對中國的未來即不走資 本 主義的道路,也不走所謂的社 會 主 義的道路,而是走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 主義道路,可謂是「執兩用中」的大智慧。114、中庸是誠學是實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庸》篇是「誠」學、又是一篇「實」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實踐誠實是人類遵循天道而行。為人要做到「善」——就必須真誠;處事要做到「中」——就必須從實際出發。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完全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115、小康與大同社會——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論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中和」與「性善」的思想,不但是我們中華民族為人處事的準則,同樣為我們描繪了未來的美好夢想。那就是由「小康」社會,逐步進入「大同」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 116、大同社會的理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儒家思想的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有德有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就是大同社會,這就是我們當今以至未來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崇高理想。117、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當下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代替了實現社 會 主義社會的目標,雖然我們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 主義道路,不免看出了傳統文化的意義。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之處,這是信仰中華傳統文化與現實最好的結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所在。建成小康社會,已經成為了我黨我國,以及全世界華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共同奮鬥目標。118、三綱、八目——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同社會」《大學》一文中提出了:三綱: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具有宗教色彩的三綱、八目,滋養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也必將成為當今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119、辦學宗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三綱: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講明了大學之道,就是當時的辦學宗旨。首先是要講明老子所說的「上德」的德育;其次是要講明培養新人的育人;再其次是要講明實現人本性善的標準。如此的辦學宗旨,不正是當今我們各類學校迫切需要的么?!不也正是深受「文大」與「金錢至上」影響的幾代人所迫切需要的么?!120、崇高抱負——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環節是: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前提,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容,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自的。如此崇高的抱負是任何文化所不可比擬的,也是當今中華民族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糧。121、修身之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提出新的見解: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要有學問能明明德;止:要制約自己的慾望止住惡欲;而後方使人有定力;而後方能心靜;而後方能安神;而後方能思想;而後方能有所得。這講的更具有宗教色彩的修身方法——修身之道。122、精華與糟粕並存一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中華傳統文化整理、爭鳴、總結、系統、發展的承前啟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當下的傳統文化均起源於此,又經過了兩千多年來的,被利用、曲解甚至歪曲的承前啟後,繼承與利用並存一路,真解與曲解並存一理,精華與糟粕並存一道。因此,用現代的語言來正確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已經到了迫切需要的關頭了。 123、這就是精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如何算作是正確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哪?一句話就是:精髓。如「克己復禮為仁」。可理解為:通過克制自己的慾望來戰勝自己,還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的禮,實現「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的仁,也就是還原人的本性善,這就是精髓。不必在是不是周禮、天理、封建禮教等上爭執不休。124、這就是真解——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如何算作是正確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哪?其二是:真解。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很大的爭議,但是在下認為孔子真正的本意是:民只要能遵守禮制(道德、法制)為「可」,就應該讓其盡量發揮作用為「使由之」;不能遵守禮制(道德、法制)為「不可」,就應該讓其知道遵守禮製為「使知之」。很有現代意義。125、這就是修正——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如何算作是正確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哪?其三是:修正。如:《論語》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孔子懷疑鬼神的存在,因此「敬鬼神而遠之。」而重視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這是積極的入世思想;「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懷疑關於死的種種詭異的傳說,而重視人生價值,是積極的修身思想。這就是修正的認識。126、這就是發展——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如何算作是正確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哪?其三是:發展。如: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可發展的理解為:代表國家或單位等各級的「一把手」上級,在任用、監督、考察、適用幹部時,要以制度乃至法律而行,就是以禮而行,不可任用私人或感情用事;如此,下級幹部的忠誠,不是對「一把手」的自然人,而是對那個位子所代表的國家或單位等各級的事業忠誠,這就是發展的認識。而不要在什麼愚忠上爭論不休。127、中華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當今與未來都需要發展,但其最基本的思想是不會變得,那就是其世界觀的「中和」思想,與人生觀的「性善」思想。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基本的特徵,一旦失去了這基本特徵,就會失去了中華民族的靈魂。128、儒釋道三教併流——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正是儒學世界觀的「中和」思想,與人生觀的「性善」思想的特徵。使其與傳統文化中的釋、道相融合、互影響、共兼容、同發展,形成了以儒學為主導儒、釋、道三教併流的局面,綜合性的主導了中華民族社會的和諧生活,決定每個中國人終生的價值取向,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129、主導了和諧生活——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以儒學為主導的儒、釋、道三教相融合、互影響、共兼容、同發展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有別於其它宗教文化相互排斥的顯著特徵。綜合性的主導了中華民族社會的和諧生活。從而也決定了隨著歷史的進程,其它宗教進入中國都能和諧發展的局面。130、決定了價值取向——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以儒學為主導的儒、釋、道三教相融合、互影響、共兼容、同發展為特徵的中華傳統文化,共同決定每個中國人終生的價值取向。同時又不同層度的各有側重,青少年側重於儒學齊家治國平天下、壯年則側重於道學無為無不為、老年則側重於佛學清心寡欲緣起性空。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131、道教是本土宗教——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天文、歷算、醫學、地理、物理、化學,以及民俗、藝術等產生過廣泛的影響,春秋戰國之前儒道本是不分家的,儒道一統於「道」,其共同的淵源統一於中國上古史所稱的三皇五帝,以至炎黃、堯舜禹,可稱之謂「黃老之術」。即是中華文化的淵源。132、道家與道教的區別——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道家是為春秋的亂世提供的是一劑治世良方,其特點是哲學理論即玄學。而道教是利用了道家的玄學,綜羅了上古與三代文化思想,統攝周秦以來的道墨(俠客)陰陽兵雜醫藥方伎諸子百家之學,融合成為一個講求長生不老的,以道學鬼學仙學神學為主的,信奉多神的一種宗教。133、《道德經》是哲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教的經典著作就是老子所著的道家的《道德經》。其實質上是一部春秋時期的哲學著作,被道教弄玄了。其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當時人類認識世界最科學的世界觀。即使在當代仍有著不可替代的思想作用。134、人類生存發展之「道」——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如何理解「道」古往今來爭論紛紛,在下斗膽的新論:「道」就如同我們人類原始社會,為了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條生存之「道」,這條生存之「道」本來就存在的,可是當我們人類走錯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死路;走對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活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經過無數次的選擇,不知不覺的走在那人類生存發展的道路上了。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也是如此。135、「道」是個變化過程——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這條生存之「道」本來就存在的,說明了「道」的客觀性,不是依賴與人的主觀認識而存在的,因此不能說「道」是唯心的;說是唯物的吧,「道」又不是物質的,而是整個宇宙包括所有物質的變化規律。因此只能說「道」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136「道」是世界本原——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可是這個「道」又不是尋常所說的道路的那個「道」,只好借用道這個「名」字吧!可是這個「名」字,又不是平常對某個東西隨意命「名」的那樣。說其不存在吧,這個「名」叫「道」的開創了天地,說其存在吧,又是這個「名」叫「道」的產生了萬物。說明了這個「名」叫「道」的就是世界的本原。137、「道」是客觀存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只好借用道這個「名」字,說明了,「道」的這個名字是人為形象的借用道路的「道」,因此近一步的說明了,「道」不是人主觀意識的產物,而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人認識到了客觀存在的「道」,而命名為「道」的。138、「唯道主義」——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因此,感覺「道」是無始無終、無影無形、無色無味、無上無下、無左無右、無前無後時,才有可能觀察世界本源的無窮的奧妙;當感覺到「道」作用時,才能觀察到人類所感覺到的萬物。如果對「道」非要叫個什麼主義的話,那就只好叫做「唯道主義」吧!139、「德」是人生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道德經》的下篇講的是「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如果說上篇「道」是當時人類認識世界最科學的世界觀,那麼下篇「德」是當時人類認識人生最科學的人生觀。正確的理解「德」對當今的思想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40、什麼是「上德」——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首先要弄懂什麼是「上德」。在下理解為:在人類社會中由「道」決定的人本性善在人生的表現,為「上德」。「上德」是不需要用外在的具有約束力的形式來表現的德,實際是有德的。141、「上德」為什麼——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因為,一切道德規範都是出於人的本性善,正如孟子所講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只要保持或恢復人的本性善(四心),該人的言行自然而然的是有德(四端)的。因此,具有「上德」的人生可以做到無為。142、什麼是「下德」——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明白了「上德」,「下德」就好明白了。把人本性善表現出來的「上德」人為的規定成為具有約束力的,規範人言行的「禮」所體現的德為「下德」。對於人生來講,遵循「禮」只是德的外在形式,不等於其本性善,實際上是沒有德的。143、「下德」為什麼——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因為,雖然一切由「禮」規範的道德都是出於人的本性善,但是,首先禮只是本性善的外在的表現形式,遵循了「禮」並不等於本性善,因此產生了偽善;其次「禮」總是被統治者所利用而走向其反面,因此成為了扼殺人本性善的枷鎖。所以,「下德」的人生常常表現為禮制的有為。 144、「下德」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雖然對於人生來講,遵循「下德」的「禮」不等於本性善。但是「下德」還是起到了約束人生慾望的作用的,因為人的慾望往往會突破人性善的制約,表現為惡欲,因此迫切需要以「下德」為主要內容的「禮制」乃至「法制」的強制制約,逐步實現恢復人本性善的作用。145、造就新人需要——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當今面對著「文大」無知無法與當下金錢至上這兩股思潮的影響,充分發揮以道德為內容「禮教」的規範制約;和以法律為內容「法制」的強制約束, 逐步的恢復人的本性善,已經成為為中華復興,造就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146、佛與道互影響——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佛與道在中國普通百姓那裡,往往是融為一體的。如《西遊記》雖然有些揚佛抑道的感覺,但是玉皇大帝請來了如來佛祖制服了猴精——齊天大聖,並在取經的路上收服了一系列的佛、道兩家的叛逆者——妖精,方成正果。總的說來佛、道是一體的,還是相融合、互影響、共兼容、同發展的。147、佛首先是普通人——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首先他也是一位普通人,本人為太子,其種族地位在當時的印度是屬於掌握軍政的「剎帝利」階級,據有世統的貴族權威。其生時月日據有關史料是公元前五六五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傳統習慣說是中國紀年的四月初八。此處已見中國化的端倪。148、佛是覺悟的人——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佛首先是一位覺悟的人,佛陀是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可指已經大徹大悟的人。菩提的漢譯就是「自性正覺」之義,佛祖從艱難困苦中體驗到人生的悲哀,而超然自拔於塵俗之外。由於遍學各種禪定,功力已深,於三十五歲那一年的十二月八日,豁然悟道。釋迦牟尼的一生是自覺覺人的一生。149、中國人的佛緣——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為什麼外來的佛教會植根於中國?中國文化具備佛教植根的土壤,是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經受了刺激、競爭、融合中消化了佛學思想,產生了漢傳佛教,使得佛教得到了發展到今天。在此蒙蒙之中感覺到了中國人有佛緣。(http://blog.gmw.cn/blog-45156-549614.html。《佛學譚》)150、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在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因國內長期戰亂民不聊生人們為了得到身心的安慰,紛紛尋覓新的思想方向,又逢亂世失去了統一的思想禁錮,使得佛教得以傳播,又經隋唐的鼎盛時期一路走來,使得佛教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151、中國化的佛學——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現在已經說不清禮佛在印度最初時的儀式了,但現在看到的是禮佛的儀式與道家的有很多相同之處,如寺廟、選址、香火等;同時佛像也在漢人化,武則天時期的造的佛就像武則天等;祭祀的日期也基本都是中國紀年等;只有中國宗師的天台宗與華嚴宗等。都留下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佛學文化消化過程的痕迹。152、緣起性空的哲學思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釋迦牟尼佛最後來在恆河邊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裡,最終睹明星而悟道,悟到的就是「緣起性空」這個佛道,這是佛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真諦。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它的本性是「空」。153、「緣」的哲學思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緣」可以說是佛的世界觀,是非常深邃的哲學思想,其認為: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沒有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就。揭示了「因」是萬事萬物內在條件;「緣」是外在的條件,「因緣和合」才能生「果」,此哲學思想至今仍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154、「空」的人生思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正因為「緣起」而有「因果」,因此世間上萬事萬物的本性是「空」的,如果將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的萬事萬物的「有」,「碎為微塵」也就是「原子」甚至更小,人與萬物都是一樣的。這個「空」不是沒有,而是實在的有,所以說:有即無,無即有的這個「空」就是佛的人生觀、人性,也是佛德。155、在世界觀中相融合——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如果說「緣」在永恆變化中,最少要有兩個以上的因素和合而生,又是因此散而滅;那麼「緣」的最少因素是兩個,而兩個以上的因素又基本可分為兩類,那就是猶如道家的陰陽兩類因素,儒道的陰陽因素在「道」中變化;佛的兩類因素是在「緣」中變化著。世界的本源就是這樣一個永恆變化的過程,那麼,儒釋道在人類認識的世界觀中相互融合了。156、再人生觀中趨同了——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空」是佛的人生觀、人性,也是佛德。那麼,「空」的人性就意味著沒有惡欲,有的必定是儒家的本性「善」了,本性「善」所表現出來的「德」,就是道家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儒釋道之所以能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合流,其道理就是儒釋道在人類認識的人生觀中趨同了。157、諸子百家——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儒、道兩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同時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與其它諸子百家有著廣泛深刻的思想聯繫。都是在為治世提出不同的良藥。尤其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作為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的局面。共同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法、道、墨、儒、陰陽、名、雜、農、小說、縱橫、兵、醫十二家。158、華夏文明的保護者——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首先,管子不只是法家,而是諸子百家的前輩,是春秋早期,是國家管理學的鼻祖。其思想正統了中華民族國家管理兩千多年,可稱「華夏文明的保護者」。此時,與春秋晚期至秦漢初相比還是相對穩定的,學術上爭論相對很少,好似一家獨鳴。後世稱為百家爭鳴中沒有管子。因此時管子已經不在近二百年了。但是,講中華傳統文化不能沒有管子。159、聖人之師——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很有可能就是圍繞著管子的治國理論開展的百家爭鳴,而又各執一偏。如老子的治國思想偏重於哲學,因此。老子可稱「道教始祖」的「道學」;而孔子的治國思想偏重於如何做人,因此,孔子可稱「至聖先師」的「儒學」。而管子是全才,涉及到國家管理的各個方面,因此,管子可稱謂是「聖人之師」。對諸子百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160、禮治與法治——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一般認為儒家與法家在治世上的分歧是:儒家以禮治世其思想基礎是性善論;法家以法治世其思想基礎是性惡論。實際儒家強調的是性善,法家強調的是惡欲。法是禮的強制手段,禮是法維護的目的。是有連帶關係的。161、荀子的禮與法——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荀子是禮與法有連帶關係的代表人,其雲「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是指人存在的惡欲,而制約惡欲的性善所表現的「禮」是後天的作偽。實質上是提出了一個:如何制約惡欲的問題,和性善在惡欲面前軟弱的問題,因而為法治提供了其必要性;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儒家的荀子兩位著名的門生韓非子與李斯均為法家的道理。162、孔子的禮與法——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孔子也曾經提出:「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雖然這裡的「刑」,主要是指禮治,但是也可以看出來已經有了法治的雛形。尤其是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時期,墮三都、誅少正卯等也看出了已經使用強制手段的法治,可以理解為是做為推行禮治的一種強制性措施的必要補充。如果孔子是終生從政還能有至聖先師么?! 163、禮制與法制——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禮制與法治都是為了制約人類惡欲,只不過是禮制的軟弱性,需要以強制性的法治為基礎或為手段;法治的強制性措施的目的或是結果,就是為了達到建立相應的道德社會的禮制。因此禮制與法制從管子總結了中華民族建國治國的經驗起,歷經兩、三千年一直在左右著中華民族的國家治理至今,成為了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64、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就猶如是一條橫亘在無垠的宇宙中的銀河。那無數閃亮的的星星,就猶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各個代表人物,群星閃爍一眨一眨的在觀察著今天的我們,這就是天的召喚、時代的召喚、中華民族的召喚,這只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全人類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165、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中的世界觀:儒學的「中和」佛學的「緣」道學的「道」;及人生觀:儒學的「善」佛學的「性空」道學的「上德」的思想理論,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中華民族的秉性、氣質、品質、道德、禮儀、價值觀等,必將在未來的地球村中大放異彩,以至影響全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166、孔子學院走向世界——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由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在當今不但已經融合影響了全世界不同思想文化,進而其具有的獨特又是不可缺的普世價值,已經逐漸的被整個人類世界所接受。孔子學院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必對整個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設起到前所沒有的影響。167、綿薄之力——傳統文化在中國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32596.html 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其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思想,不是區區之「譚」能夠說明白的。思索只好到此,願能夠為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普照,起到綿薄之力。 二零一五年四月十六日 於調兵山下
推薦閱讀:

中國人只會買房子?
假警察騙走中國記者1000英鎊 去奧運游的注意了
中國新聞周刊:奧斯卡盛宴如何烹制
釣島之爭:中國百日間扭轉百年頹勢
「中國跳和馬來步」學會任意一招就能讓你後場突擊快人幾倍

TAG:中國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