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球的近日點進動為每年50.25角秒

科學家們經過觀察得到水星進動的速率為每百年1°33′20〃,也就是每年56角秒、水星近日點進動較其它行星明顯,但地球的近日點進動是多少角秒還沒有測出來。地球膨裂說認為,要想知道地球的近日點進動每年是多少角秒,必須首先搞清日月歲差是怎樣形成的。地球膨裂說認為,日月歲差是地球近日點進動形成的。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編製一本包含1,022顆恆星的星表時,把他測出的星位與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測定的星位進行比較,發現恆星的黃經有較顯著的改變,而黃緯的變化則不明顯。在這150年間,所有恆星的黃經都增加約1.°5。喜帕恰斯認為,這是春分點沿黃道後退所造成的,並推算出春分點每100年西移1°。這是歲差現象的最早發現。公元四世紀,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獨立地發現歲差,並定出冬至點每50年後退1°。《宋史·律曆志》記載:「虞喜云:『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這個名詞即由此而來。牛頓第一個指出產生歲差的原因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繞著黃道面的垂直軸(黃道軸)旋轉,在空間描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周約需26,000年。在天球上天極繞黃極描繪出一個半徑約為23.°5(黃赤交角)的小圓,即春分點沿黃道每26,000年旋轉一周。這種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日月歲差。德國天文學家貝塞耳在1818年首次得出日月歲差為5,034.″05(曆元1755.0),今值為5,025.″64,每年50.25角秒。直到十六世紀,牛頓以天體力學為基礎,通過嚴格地計算,才從理論上論證了歲差現象是由於日、月及行星的引力作用於地球的必然結果。牛頓認為歲差是太陽和月亮對地球隆起部分的吸引所致。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未能給出其證明;牛頓以來的科學家也沒有證明上述作用力定會產生歲差。因此,牛頓歲差成因只是科學上的一種猜測。地球膨裂說認為,日月歲差是地球近日點進動形成的。我們首先看一下水星近日點進動。水星的軌道偏離正圓程度很大,近日點距太陽僅四千六百萬千米,遠日點卻有7 千萬千米,在軌道的近日點它以十分緩慢的速度按歲差圍繞太陽向前運行,稱為水星進動。水星是距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按牛頓的理論,它的運行軌道應當是一個封閉的橢圓。實際上水星的軌道,每轉一圈它的長軸也略有轉動。長軸的轉動,稱為進動。經過觀察得到水星進動的速率為每百年1°33′20〃,而天體力學家根據牛頓引力理論計算,水星進動的速率為每百年1°32′37〃。兩者之差為每百年43〃,這已在觀測精度不容許忽視的範圍了。水星進動的速率為每百年1°33′20〃,也就是每年56角秒。科學家們發現,水星近日點進動較其它行星明顯,所以地球膨裂說認為地球的近日點進動略小於每年56角秒,應為50角秒左右。地球的近日點進動50角秒左右這和地球的日月歲差50.25角秒接近。這是證明日月歲差是地球近日點進動形成的最有力的證據。地球膨裂說認為,日月歲差是地球近日點進動形成的。地球每自轉一圈地球的公轉軌道的長軸也略有轉動,長軸的轉動,稱為近日點進動。地球公轉軌道的長軸略有轉動,也就是地球的公轉軌道略有轉動。因為地球公轉軌道的轉動是自西向東,相對來說也就是春分點向西退行。因為地球公轉軌道的轉動是每年自西向東動50角秒左右,相對來說也就是春分點每年向西退行50角秒左右,這就形成了日月歲差。地球膨裂說認為,既然日月歲差是地球近日點進動形成的,日月歲差為每年50.25角秒,所以地球近日點進動應和日月歲差每年50.25角秒相同,為每年50.25角秒。作者:賴柏林問候編輯、同行們春節愉快!
推薦閱讀:

火星有沒有可能曾經和地球一樣有生命,後來全球變暖變成現存的火星?
9.為什麼北方的游牧民會那麼容易打到歐洲?
[地球自然力能源觀]
愛因斯坦的「電梯實驗」和量子力學將為我們揭開地球生命的真正起源?
「易」是生活中認知和交流的道具,僅此而已

TAG: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