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很遠,中國卻很近(二)
觀點中國 opinion.china.com.cn 人物:張文木
所謂「亞洲」,就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地區。中國在亞洲的中心地位是通過其與周邊國家形成的特定的相互牽引的力學結構表現出來的。在這個結構中,中國北方特別是正北的蒙古高原在歷史上往往是中國政治穩定的破局地帶,鑒於此,筆者也從中國位於北方的俄羅斯破題並由此逐次展開討論。——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地緣政治互動規律和特點
目錄
一、中國近代地緣政治變動及其規律
二、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地緣政治互動的特點
三、人民:地緣政治中最能動的因素
四、中國與周邊地緣政治互動棋譜中的「支軸國家」
五、簡短的結語
二、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地緣政治互動的特點
所謂「亞洲」,就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地區。中國在亞洲的中心地位是通過其與周邊國家形成的特定的相互牽引的力學結構表現出來的。在這個結構中,中國北方特別是正北的蒙古高原在歷史上往往是中國政治穩定的破局地帶,鑒於此,筆者也從中國位於北方的俄羅斯破題並由此逐次展開討論。
俄羅斯
俄羅斯是一個因沒有得到藍水卻在陸地上受到上帝特別恩惠的國家。亞洲北方地區的主要國家關係是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大國的關係,它是中國與夾在中俄兩國之間的所有其他國家關係的晴雨表。在這對關係中,俄羅斯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土地而是通向出海口的土地,它在西面的波羅的海、黑海和印度洋方向擴張受挫後,便徑直向東擴張。在這個東擴進程中,它考慮最多的是遠東最接近太平洋出海口的地區。俄羅斯曾一度擴張到阿拉斯加地區。但由此帶來的悖論是這麼遠的出海口——如果再考慮葉尼塞河以東地區高原山地特徵 ——已超出了俄羅斯防禦能力的極限。正因此,在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後不久的1867年,為了縮短防線以便專門經營遠東地區,俄羅斯便將阿拉斯加出售給了美國 。在這一地區,俄國佔據日本海西北角的海參崴,但這一港口是半凍港,況且還受日本在東面遏制,其戰略作用受到限制;位於日本海之外、鄂霍次克海東面的堪察加半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首府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是可以直接進入太平洋且受日本海暖流的影響可全年通航的天然良港,但由於它離俄羅斯經濟中心太遠,其戰略裝備運輸不僅要北繞舍列霍夫灣,而且還要克服十分複雜的地形結構和氣候條件 ,這使得堪察加半島的戰略地位在俄羅斯手中很難被充分利用。蘇聯解體後,情形更是如此。
對俄國出海最有利因而也最令俄國人嚮往的港口是中國旅順港。它位於中國東北遼東半島的最南端,西北瀕臨渤海,東南面向黃海;與海參崴、堪察加半島等比較,它是俄羅斯最稀缺的全年不凍的暖港,更是俄羅斯暢通無阻地進入太平洋戰略性區域的最便捷的港口。俄羅斯曾誘使中國清政府同意修築從俄國赤塔直抵旅順港的中東鐵路 。在太平洋戰爭接近結束的1945年,美國為了拉上蘇聯加入遠東對日作戰,便與蘇聯簽訂《雅爾塔協定》,其中第一條就是要求外蒙古「現狀必須維持」,第二條是要求「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以恢復」。 美國南北戰爭中國家統一後,沙俄出於無力控制不如做順水人情的動機,主動將阿拉斯加讓與美國,出於同樣的道理,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蘇聯將中東鐵路和旅順港分別於1952年和1955年歸還中國。此後俄羅斯在遠東極不情願地放棄對中國東北的控制並再次陷入「望洋興嘆」的窘境。
蒙古
在大國之間剝離出碎片小國是緩衝大國衝突的常用策略,蒙古便是俄國在中國地緣政治的關鍵區以犧牲中國為前提被蘇聯硬剝離出來的這樣的國家。蒙古國所處的地緣政治位勢是一把雙刃劍,它北上可截斷俄羅斯的東西聯繫——正因此,日本於1939年在蒙古諾門坎向蘇聯發起挑釁性衝突並遭到蘇聯紅軍的迎頭痛擊;也正是這個理由,斯大林在犧牲中國利益的前提下堅持蒙古獨立。1945年夏,蔣經國曾以特殊的私人身份就外蒙古獨立問題與斯大林交換看法,斯大林告訴他說:「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 俄羅斯東西相距太遠,這使得它的中間部分顯得特別脆弱。在這個脆弱地帶分離出一個小國,猶如在俄羅斯的軟腹下加了一層護墊。
蒙古獨立對新中國的北部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它在蘇聯將其安全邊界大大向中國方向南推的同時,也壓近了中國北方邊界與中國首都北京的距離:由蒙古南下可迅速抵進中國的京畿重地,威脅中國政治心臟的安全,並由此切斷中國東北與新疆地區的聯繫,強化那裡的分離傾向。因此,建國之初毛澤東將「蘭新線」鐵路建設放在優先地位,而不是將斯大林提出的「從中國北部開始延伸到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鐵路修建」的建議 放在優先地位。
但是,近代以來,外蒙古地區地緣政治的上述作用在北邊俄國的壓力下只能是被動的即在被大國利用的條件下才能存在。與東南亞臨海小國不同,蒙古國與大海隔絕,是一個在內陸且在中俄兩大國「合掌」中存在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如沒有世界資源的自由輸入,在海權時代,如果再不倚仗大國扶助,是不能持續發展遑論崛起的。由於蒙古境內沒有出海通道,其所能倚仗的大國就不能是遠在天邊的西方國家,而只能是近在眼前的中國或俄國,其外交傾向只能遵循中俄關係及其力量對比的變化。比如在前清時期,由於中國東南沿海尚未出現大規模的危機,那時中國清政府尚可控制外興安嶺至庫頁島一線,並於1689年迫使沙俄與中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外蒙古獨立就是不可思議的事。可到鴉片戰爭後,中國北線的防禦能力就不得不大幅後退,並在《璦琿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中被迫讓出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以及中國西陲共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條件下,外蒙古在俄國人的操縱下逐漸脫離中國並轉向獨立。
蒙古國的老政治家明白其國家所處的這樣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蘇聯解體後,他們便堅持符合蒙古國地緣政治特點的不結盟、等距離、全方位和多支點的外交戰略。進入21世紀後,蒙古國年輕的政治家們開始脫離中立外交路線,向西方靠攏。2004年,蒙古國加入了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亞洲夥伴國;2012年3月,蒙古國成為北約合作夥伴國;2012年10月31日,正式申請加入歐安組織,很快便得到批准 。如果我們了解了上述蒙古國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地緣政治特點,便知蒙古國的這些外交舉動無助於改善它的安全環境。
承諾,尤其是安全承諾,如果它過於遙遠的話,是無法得到兌現的。前事不忘,後世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不也給予波蘭安全承諾嗎?其結果是在德蘇大兵壓境的時候,英法卻愛莫能助,波蘭也只有呼天不應。1939年的波蘭況且如此,那又怎能設想西方為深入內陸且比波蘭更遠的蒙古國提供安全保障呢?目前各國戰略研究因缺乏沙場歷練經驗而日顯書生論兵特點,蒙古國加入歐安會的外交舉動便是其中的經典案例。
蒙古國是夾在中國和俄國家門口的國家,而且蒙古國目前90%的出口商品流向中國,中國商品已佔蒙古國進口總量的1/3,不斷上升的對華貿易額目前已佔到蒙古國經濟的3/4。 在這樣特殊的地緣政治位勢和這樣高的對華經濟依存度中,蒙古國選擇加入遠在天邊的歐安會的結果可想而知。如果用越南原國防部長範文茶的「天堂很遠,中國卻很近」 這一比喻來概括蒙古國加入歐安會後的難堪境遇,是比較貼切的。
對蒙古國目前所表現出的外交幼稚病及其可能後果而言,這裡需要提前預警的是,當歷史進入21世紀,新的地緣政治變數正在北亞出現。隨著蘇聯的解體以及因氣候變暖造成的北極解凍速度加快 、北極航道 通航時間日益延長等因素的出現,俄羅斯將破天荒地面臨來自北方的安全壓力並因此改變其原有的無「後顧之憂」的國防結構——這與曾為中國安全提供絕對保障的東南海在被擁有蒸汽動力和遠航技術的西方人征服後所引起的中國安全「後院起火」的情形非常相似。鑒於俄羅斯人口增長速度過於緩慢以及北方邊境過於漫長,這種新產生安全的壓力對未來俄羅斯來說將是難以承受的,但這同時又對中俄戰略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若這樣的歷史條件出現,在國境內沒有獨立出海口的蒙古國的經濟重心及其他相關要素將不能不對中國做出更多的傾斜。在經濟日益向中國傾斜的條件下,其外交卻不做相當調整,其自相矛盾的外交後果必然是陷在鼠首兩端困局中不能自拔。
東北亞
如果說蒙古國在中俄之間有著緩衝矛盾的作用的話,那麼中俄則在東北亞有著更多的共同利益。儘管東北亞遠離俄羅斯的經濟中心,但它卻關乎俄羅斯進入太平洋的戰略通道的安全,對俄羅斯具有巨大的地緣政治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俄國不僅收復了1905年日本攫取的南千島群島等領土,還佔領日本聲稱的「北方四島」,由此便保障了從海參崴海軍基地經過俄國人可控制的宗谷海峽進入太平洋線路的安全。在俄國人將旅順港歸還新中國後,如果考慮到1905年被俄國海軍在對馬海峽和黃海遭到日海軍重創的教訓,這條從海參崴經宗谷海峽的海上通道就成了俄羅斯遠東海軍進入太平洋的生命線。而正是這條生命線及俄國遠東國防力量的薄弱使得俄羅斯對遠東的政治形勢的任何變動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19世紀末,中國國勢衰落,甲午戰爭後日本崛起,沙俄意識到東北亞的戰略平衡將被打破,迅速與中國聯手,將日本逼出遼東半島。此後沙俄認為干涉還遼「有功」,反手傷害中國:迫使清政府與之於1898年3月27日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規定沙俄租借軍港旅順口、商港大連灣25年。稍後又於當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旅大租地續約》。1900年,義和團事變中,俄國藉機佔領了東北全境。這些行為破壞了俄國在中國的信譽並為5年後對日作戰的失敗埋下種子。
1903年,從哈爾濱到旅順、縱貫整個滿洲的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全部完工。俄國租借旅順的7年期間,試圖獨佔滿洲並進而威脅朝鮮,這引發日本的強烈不滿並促使日本於1902年1月30日與英國締結同盟條約。經一年準備,1904年2月8日,日軍便向旅順口發起偷襲,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爆發,沙俄戰敗。隨後遼東半島為日本佔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全面佔領中國東北,蘇聯與中國再次聯手並於1945年將日本再次逐出中國東北。此後蘇聯又老病重犯,利用其強國地位再次反手傷害中國並為日後的衰落埋下伏筆。斯大林與美國、英國背著中國秘密達成了《雅爾塔協定》,並據此佔用中國旅順港。中國在抗美援朝中展現出「獨有英雄驅虎豹」的力量,也讓俄國人意識到中國「更無豪傑怕熊羆」 的底氣,1952年底蘇聯將中東鐵路歸還中國,3年後又將旅順歸還中國。
中俄在東北亞近半個世紀磨合的結果說明,俄羅斯在遠東的有效攻勢不出其版圖,它在東北亞若有較大動作,其效果取決於中國是否配合。俄國只有在與中國的合作的條件下才能在東北亞實現它的戰略目的,這正如中國在西陲若有任何較大的外交舉動,也只有在與俄羅斯的合作下才能完成的道理一樣。與以往不同的是,20世紀末出現的蘇聯解體、北極解凍和中國崛起的現實變化使俄國在遠東與中國進行戰略合作的需求持續加大,中國在東北亞從以往的從屬地位開始向對等地位轉變,中俄在東北亞地區的合作有了更好的基礎。
推薦閱讀:
※法學研究應如何面對中國問題
※放開二孩,中國的生育率也沒救了
※中國書法工具手冊(上冊)(十二)
※中國皇帝順序
※裝修也可以中國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