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人的筆名之謎
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現代我國不少文化名人其風行於世的「文名」,卻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尋味。
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他曾起了個別名「舒舍予」,即把自己的姓拆成「舍予」二字,意為放棄私心和個人利益。
文學家曹禺原名萬家寶,有人問起他的筆名有何含義,他答曰:「我姓萬(繁體字萬),這個『萬』字草字頭下是一個禺。寫文章總得有個筆名,我便將『萬』字拆為『草禺』,但『草』不像一個姓,就取其諧音『曹』。」
魯迅先生有158個筆名,其中含謎的筆名不少。如「華圄」暗喻當時的中國(華)是個大監獄(圄);「豐之渝」是「封建之餘孽」的縮寫諧音。1930年,國民黨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魯迅立即針鋒相對,先後用了「隋洛文」、「洛文」、「樂雯」等燈謎化的筆名來嘲諷國民黨當局。1918年4月,他發表了《狂人日記》,在這上面他用了魯迅這筆名。他是這樣解釋自己的筆名的: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
毛澤東曾用「二十八畫生」作為筆名。這一筆名乃用離合、會意兩種燈謎技法,「二十八」(廿八)組合為「共」,「生」可會意為「產」,二十八畫又是「毛澤東」三個繁體字的總筆畫,這個含謎筆名,表明了青年毛澤東對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在法國留學時,他有一個姓巴的同學自殺了,為了懷念這位同學便以「巴」作姓。他的一位朋友還為他取了一個容易記住的名字叫「金」,於是「巴金」這筆名就誕生了,他在《滅亡》一書上就用了此名。
冰心原名謝婉瑩,冰心小時候她就接觸中國古典文字,特別喜歡唐詩。她對唐代詩人王昌齡作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特別欣賞,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尤為喜愛。為了表明她不與黑社會同流合污,她就取「冰心」為筆名。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恨水」一名是他17歲那年,在蘇州第一次投稿時取的筆名,是從南唐後主李煜《相見歡》詞「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東去」中截取出來的。張恨水幼年酷愛詞章,讀了李後主這首詞,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讓光陰如流水一樣白白流逝,就取了這個筆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宗,筆名「望舒」取自屈原《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即神話中驅月駕車的神,後來成為月的代稱。月在古詩詞中可作為愛情的象徵,月光的朦朧與戴望舒詩歌的朦朧婉曲是相合的,筆名暗示了詩人的詩歌內容和詩風。
上世紀的30年代,東北有一對並肩戰鬥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張廼(nǎi)瑩,男的叫劉鴻霖。張廼瑩20歲時,為反抗包辦婚姻,逃離家庭,開始了流浪生涯。1932年,她與劉鴻霖同居,合寫過小說集《跋涉》,又一起到上海會見魯迅先生,在其指導下從事文學創作,特取了「蕭紅」(張)、「蕭軍」(劉)兩個筆名,合起來即「小小紅軍」,表達了他們追求光明,患難與共的堅定信念,後來蕭軍乾脆改姓蕭,子女亦皆姓蕭。
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在《新晚報》副刊發表「新派武俠小說」時,一時想不出用什麼筆名,後索性把名字最後一個字分為兩半,從此「金庸」的筆名風靡香港。
瓊瑤原名陳喆,她的筆名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古龍原名熊耀華。至於「古龍」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古龍在世時,恐怕沒有人問過這個似乎淺顯的的問題,迨古龍仙去之後才意識到他怎麼叫起古龍來的,才發現忘記問他的筆名來歷了,本來不應該成為問題的事情,如今成了一個你猜我猜大家猜還都沒譜兒的老問題。)
一是說有個叫「古鳳」的夢中情人,求而不得,於是在取筆名時,取了個與其相配的「古龍」。
二是說取自唐詩人李賀的《湘妃》一詩。
詩全文如下:
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
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
離鸞別鳳煙梧中,巫雲蜀雨遙相通。
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
三是說古龍出生那天雨過天晴,屋後榕樹樹洞發出咕隆聲。他大長大後,知道了這個神奇的現象,取「咕隆」諧音「古龍」以紀念偉大的出生。
四是金古聯想。說是因為其追慕金庸,便取了個與之相對的「古龍」。
至於真真假假,目前是誰也說不清,反正就成了一宗謎案。
中國作家喜用筆名,在外國也不乏其例。
高爾基的原名是阿歷克塞·瑪克西姆維奇·彼什柯夫。「高爾基」在俄文中是「痛苦」的意思。看高爾基創作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們可以得知,作者的筆名是為了永志苦難艱辛的生活歷程。
「高爾基」在俄文中有「痛苦」的意思,哪他又為何取這個名字呢?原來他從小父母雙亡,讀了兩年書就開始在社會上謀生了,遭受了很多的人間苦難,為了紀念自己的經歷,所以取了「高爾基」這個筆名。
馬克·吐溫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原名是塞莫爾·朗菏恩·克萊門斯。他取筆名馬克·吐溫,是為了懷念青少年時期在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和領航員的一段生活經歷,那時他經常聽到測水員的叫喊聲:「水深兩噚(一噚等於6英尺),航船可以小心通過。」 「馬克·吐溫」就是這個意思。
歐·亨利這個筆名來自一家酒吧老闆的「呼名」 。他經常到這家酒館喝酒,有一天,他請兩名記者來這裡做客,大聲招呼道:「歐·亨利,再來一杯!」接著詢問兩名記者:「我寫了一篇小說,不想用真名發表,你們看用什麼筆名好呢?」他剛才招呼「歐·亨利」的叫聲因為與眾不同,引起了其中一名記者的好奇。這名記者隨意開玩笑說:「你剛才喊叫的『歐·亨利』不是就很好嗎?」 結果,他竟把這玩笑當真,在小說上籤上了「歐·亨利」作為筆名。小說發表後,就一直沿用這個筆名。歐·亨利的真名是威廉·雪德雷·波特。
司湯達,法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小說《紅與黑》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原名是亨利·貝爾,「司湯達」本是普魯士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的名字,作者很喜愛這個獨具特色的小村莊,取來為筆名,首次署於1817年出版的《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著作中。
日本當代著名歷史小說家福田定一,他的筆名是「司馬遼太郎」 ,據本人講,他對中國漢代《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筆名是為了對《史記》作者的傾慕。「司馬遼太郎」在日語中的意思是自己與司馬遷相比要遜色得多。
整理|古典君
轉載請聯繫古典君
需註明來自「古典書城」及ID「gudianshucheng」
推薦閱讀:
※扒一個光鮮大V的小黑底……
※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從專業上來說,夏俊峰之子夏健強的畫作怎麼樣?
※句町故地的名人岑毓英
※名人精彩愛情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