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談如何助「邊緣人」再「入圈」!

摘要:青少年學生隨著身心的不斷發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所發展,但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道德行為更加自覺,但自控力不強等方面。因此,在與同學人際交往的時候,由於有集體目標或共同願景的指引,大多數人進入學生人際交往圈的「圈內人」,但依然會因為個人因素或外因,極少數的學生主動或被動地淪為人際交往圈的「邊緣人」。現實教育中,凡為「邊緣人」的學生,大多因更多地誘因,愈發「墮落」,對學校或班級管理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如何引導「邊緣人」重新被大眾認可並接受重新「入圈」是一個極有意義又急迫的事情。本文擬從四個方面就「邊緣人」的轉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圈內人」 「邊緣人」 愛 自尊 做好事

控制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去到美國一所小學做了一實驗:他們煞有介事地對所有的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然後把一份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說這些名單上的學生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衝刺」的潛力,並再三囑咐教師對此「保密」。其實,這份學生名單是隨意擬定的,根本沒有依據智能測驗的結果。但八個月後再次進行智能測驗時出現了奇蹟:凡被列入此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慾望強烈,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借用希臘神話中一個王子的名字,將這個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為什麼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所做的實驗會出現這種奇蹟呢?由於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都是當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師們崇拜於他們的「權威」,所以對他們提供的名單深信不疑,於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即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儘管名單對學生是保密的,但教師們掩飾不住的深情還是通過語言、笑貌、眼神等表現出來。在這種深情厚愛的滋潤下,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他們有了顯著進步。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一旦好意知覺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寄以期望,學生就會產生出相應於這種期望的特性。難怪有人說,教育的秘訣就是一個字:「愛」!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塞普勒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並且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雖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期望而使「雕像」變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鮮見。

  「頑童當州長的故事」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又一個典型的例子: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的一個叫做大沙頭的貧民窟,在這裡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很少有人獲得較體面的職業。羅爾斯小時候,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跟當地其他孩童一樣,頑皮、逃課、打架、鬥毆,無所事事,令人頭疼。幸運的是:羅爾斯當時所在的諾必塔小學來了位叫皮爾·保羅的校長,有一次,當調皮的羅爾斯從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出乎意料地聽到校長對他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將來是紐約州的州長。校長的話對他的震動特別大。從此,羅爾斯記下了這句話,「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帶給他信念,指引他成長。他衣服上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不再夾雜污言穢語,開始挺直腰桿走路,很快成了班裡的主席。四十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終於在51歲那年,他真的成了紐約州州長,且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這個故事說明,教師對學生的讚揚與期待,將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乃至成長產生巨大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讚美。」其實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一樣,沒有一個學生不想得到老師的讚美和期待。

  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管仲在做齊國的宰相以前,曾經負責押送過犯人,但是,與別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並沒有親自押送犯人,而是讓他們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預定日期趕到就可以了。犯人們感到這是管仲對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因此,沒有一個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趕到了預定地點,由此可見,積極期望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有多大!

皮格馬利翁的古希臘神話故事令人唏噓神往!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據此故事大膽地進行的「權威謊言」將虛幻的神話變成了真實的實驗並獲得令人瞠目結舌的結果讓人震撼!在神往之際,在震撼之時,作為教育人的我,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了這樣的一個話題:能否像皮格馬利翁那樣,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我們老師也傾注滿腔的愛去關懷那些遊離於學生正常人際圈之外的「邊緣人」,並促成他們的轉變而「再入圈」呢?

人在社會上生活,必然與他人相互聯繫,建立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通過這種關係來維持甚或,進行生產,發展自己。人際關係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通過交往和心理互助形成的,並伴有情感上的心理關係,如人與人之間的喜愛與厭惡、親近於疏遠、相容與抵觸等。青少年學生間的人際關係建立也大抵如此。一方面,由於有集體目標或共同願景的影響、指引;另一方面由於青少年學生之間的交往,由於心理發展的的不成熟、所謂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社會傳統人際關係思想影響或者其他種種原因形成了學生正常人際關係圈內的「圈內人」和遊離於圈外的「邊緣人」這兩類學生群。「邊緣人」學生人數儘管在學生中佔比不是很高,但他們依然渴望與同學們在一起,雖然他們備受同學的冷漠。一般來說,主觀上想和自己喜歡的同學在一起,但卻得不到友誼的「邊緣人」,其中有些是因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量,為了引人注目而嘩眾取寵,表現「英雄行為」,結果處境更加糟糕;有些或交際能力太弱,或生性孤僻,或因情緒過激,交往方式欠妥而與同學發生衝突,於是便喪失了「入圈」的信心;還有一些在受挫折之後,索性孤立於班級的人際圈外,到班外、年級外甚至校外尋找「夥伴」,或是出於偏激情緒(比如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憤懣情懷),或是由於自身行為習慣差就「破罐破摔」,或是擇友不當,同流合污,染上壞習慣等等,逐步墮落成違規犯紀的「慣犯」,自然而然地也就成為了學生人際圈外的「邊緣人」。應該說,主觀上不想與人交往的青少年學生是極少的。之所以甘願孤立於圈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初入圈時受挫,遭人嫌棄而」出圈「(有主動原因也有被動原因),或是因各種原因被嫌棄而入不了「圈」才率性而為,走了下坡路,成了「邊緣人」,這是「邊緣人」難以轉化的原因之一。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塑造一個又一個失敗者,不是只圍繞那幾個、十幾或幾十個所謂成功學生的所謂的分數而畢其功於一役,而應是促進各層次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讓其取得程度不同的成功,讓其將來在社會的不同領域都有所建樹。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不僅僅可以運用到戰爭當中,對於當今的學生教育亦是如此。教師徹底了解「邊緣人」學生,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點,才能更好地對學生的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掌控,只有教師清楚每一個學生的品德表現,才能夠輕鬆應對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順利完成對「邊緣人」學生的「再入圈」轉化工作。

那麼,那麼究竟如何做好「邊緣人」的轉化工作呢?個人根據教育工作實際經歷,覺得應從如下方面入手:

一、從老師的師愛開始,將愛的天平向「邊緣人」傾斜。

作為教育者,老師這一角色決定了我們必須以愛生為前提,並在整個育人過程中傾注積極的塑造期望。這種教育愛比異性的情愛和父母子女的愛更高級、更理智。教育中,愛是期望效應的精神支柱,其效應大小有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愛的深淺程度。但是,老師施愛很難像澆花的蓬頭那樣均勻地向所有學生噴洒。因此,要教育「邊緣人」,就必須將愛的天平向「邊緣人」傾斜,才能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

二、從教其學會自尊開始,使自尊和尊人統一起來。

有關研究表明,當學生感受到遭人嫌棄而形成負性暗示時,便會被無法擺脫的自卑感而困擾,其自尊心和好勝心也往往會由於自身所處的劣勢狀態而變得越發強烈。他們就會在自己與別人之間築起敵意的圍牆,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孤僻、冷漠、多疑、刻薄、嫉妒等畸形性格。他們急於改變處境,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與尊重,但是他們不懂得如何獲得大家的信任。為此,老師不僅要尊重、信任他們,而且要使他們學會如何獲得尊重和信任,逐漸懂得自尊和尊人的關係,懂得不尊重他人,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尊的道理。

三、從教其學做好事開始,使行為建立在良好的認知基礎上。

「邊緣人」學生和「圈內人」學生一樣,無論從心理和生理上,都處於從幼稚向成熟的過度階段。這個階段,「圈內人」學生大都能正確地對待自己,有著較強的樂群性,因此他們善於化解矛盾,達到知行統一。而「邊緣人」則遭嫌棄,受排斥,孤立於人際圈外,因此不僅無法排解矛盾,反而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衝突和對立。

針對這一問題,老師要堅持正面引導,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讓其為集體服務的機會,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往,建立友情。在此基礎上,老師要重視他們的行為動機的訓練,促進樂群性,體驗助人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只注意行為表現不考慮動機,會誘使他們變假、說謊;僅僅以滿足圖表揚、撈名譽,取悅老師為動機所做的好事不僅不會持久,而且所做的好事也不會徹底。

四、從教其控制情緒開始,促其形成健康的個性心理。

「邊緣人」學生較之一般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分析更多一些深刻性和片面性,其情緒表現為大起大落的兩極化,面對成功他們欣喜若狂,甚至忘乎所以;一遇挫折就如墮深淵,一蹶不振。老師必須掌握「邊緣人」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幫教。

一要事前提醒,對於那些可能引起爭議的集體決議或批評性意見,公布前老

師須事先做好工作,減少對立,避免頂牛。二要事先指導,當面抑制了情緒,並不等於心服口服,老師要及時補上說服課,讓其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以避免產生心理疙瘩。

「邊緣人」學生的教育是一個值得動心思、花氣力的工作。我相信,我們的

老師只要獻出真誠的愛,用心專情雕刻,皮格馬利翁效應用就會顯現,就一定能促使「邊緣人」學生不再「邊緣」而成為「圈內人」!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借用魯迅之言,表達自己對教育前景的拳拳之心!儘管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的教育育還身處坎坷之途,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深深愛她;也許熾熱的情感不被理解,我們只管奉獻出我們的激情與熱血,為之吶喊,為之奮鬥。遠離陰霾冬季,讓生命重返清澈!隨著教育改革的春風,我們堅信學校教育靚麗風景就在前方的不遠處!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作為教育人,唯有不懈的堅持和戰鬥,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讓學生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健康的人,一生幸福的人!!


推薦閱讀:

狄德羅效應
《蝴蝶效應》影評の蝴蝶華麗的折翼 – 《蝴蝶效應》影評
關注交割日拐點效應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
重婚罪的追訴期限是多久?追溯時效應從何時起算??(附:案例)

TAG: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