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論語·子罕篇(3)孔子堅決反對不合禮法的
06-09
原文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也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注釋(1)麻,《說文》:「麻,枲也。」按,枲已緝者曰麻。本義是麻類植物的總名。古代專指大麻。(2)冕,《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為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3)純,《說文》:「純,絲也。」即蠶絲。本義是同色絲線。本章指絲質的。(4)儉,《說文》:「儉,約也。」本義是生活上自我約束,從不放縱的人。引申義是節省、節約。(5)從,《說文》:「從,隨行也。」本義是隨行、跟隨。(6)眾,《說文》:「眾,多也。」即人多。本義是眾人、大家。(7)拜,《尚書·召誥》:「拜手,稽手。」傳:「拜首,首至手。」本義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兩手合於胸前,頭低到手。後世指下跪叩頭。兩腿跪地,兩手扶地,低頭。後又作為行禮的通稱。(8)泰,《說文》:「泰,滑也。」即潤滑。本義是驕縱、傲慢。(9)違,《說文》:「違,離也。」即違背。本章是違離的意思。【譯文】孔子說:「用麻做成的禮帽,這是按照《周禮》的規定製作的。如今改成了絲質的禮貌,這是因為節儉,我贊同大家的做法。臣見君先在堂下跪拜,這是符合《周禮》的。如今改成只在堂上跪拜,這是臣子傲慢的原因所致。雖然違離大家的做法,我還是支持從堂下跪拜。」【解讀】本章的核心是這個「從」字。孔子在本章談到了禮制的變化,有的是變好的,有的是變壞了,其中的標準看是否符合仁。本章的由麻冕變成純冕,出發點是節儉,符合仁的外用。而臣子由堂下改為堂上去叩拜國君,是因為臣子的驕慢,不符合仁的外用。所以,才有了孔子的「從眾」和「違眾」的觀點。這裡的「眾」,雖然本義是眾多,是指眾人,實際上是形成的一種社會風氣。已經形成的社會風氣,未必是符合禮制的。本章是指禮制的演變,禮是仁的外用,凡是符合仁的都是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孔子在這裡是講述「禮」的變遷,即禮儀形式的變遷。禮,就是《周禮》所規範的形式和行為。麻冕,是一種什麼樣的禮儀呢?《白虎通》云:「麻冕者何?周宗廟之冠也。《禮》曰『周冕而祭』,又曰『殷冔夏收而祭』,此三代宜宗廟之冠也。」、「冕所以用麻為之者,女工之始,不忘本也。」《尚書·顧命》:「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即王戴著麻制的禮帽,穿著綉有斧形花紋的禮服,從西階上來。因此,麻冕就是用麻做成的禮帽,這是按照《周禮》的規定製作的。今,春秋末年孔子所處的時代。到了春秋時期,麻冕之禮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後人都在從這個「純」字上尋找答案。按《說文》的解釋,純,就是絲。錢穆先生認為「純」是黑絲。南懷瑾先生認為,用純麻也就夠了,比較節儉。若按著從「麻」到「純」的禮俗變化,就是節儉了。在孔子時代,一般戴這種禮帽的人改用純制。純是絲織品,原比麻貴,但是麻用來做冕,手工必須精細,非常麻煩。用絲來作,手工簡易,因此和麻比較起來要簡易。麻冕合乎《周禮》,改用純冕,符合簡約,所以孔子從眾。從眾,即跟隨眾人。從孔子的「從眾」一說,我們可以明白,在當時「純冕」已經開始流行,只是有人認為不合乎《周禮》,針對這種情形,孔子才說的這一番話。拜下,禮也,今也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這裡的拜上與拜下之說,皆認為是君臣之間的行禮。下,指堂下。上,指堂上。古代臣給君行禮,先在堂下稽首行禮,君會推辭,然後臣又到堂上給君行禮。這是古代沿襲下來的禮儀制度。到了孔子時代,受禮崩樂壞的影響,君臣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泰,驕縱、傲慢,臣因為失禮而變得驕縱、傲慢。泰,和上一句的「儉」是相對應的,都是禮制變化的結果。這裡是說,臣給君行禮從堂下開始,這是《周禮》的規定。如今從堂上開始行禮,這是做臣子的傲慢的原因。雖違眾,吾從下。眾,在這裡已經被認可,多數的臣子已經習慣了從堂上開始給國君行禮。如果再從堂下去開始行禮的話,那就與違離了當時的習慣。儘管如此,孔子認為他支持從堂下開始給國君行禮。這種變化,在當今社會也有明顯的例子。比如應該給本族的長輩在除夕夜或者大年初一要磕頭,意思是給長輩拜年。但是,近些年來發生的變化,已經由過去的磕頭變成了問候,這顯然是古禮的喪失。其中的原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龍門八卦局/乾坤國寶 (反對派)
※88位美國議員發布聯合聲明反對特朗普繞過國會
※我們為什麼反對師生戀?
※周恩來鐵腕反對建政府樓堂館所
※港媒:中央堅決反對「暴力亂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