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ckr後的圖片社交「二次革命」

Flickr後的圖片社交「二次革命」投遞人itwriter發佈於 2011-09-05 16:25評論(0)有14人閱讀[收藏]??

Copy2China模式之圖片分享社區

  2010年12月,陳仲軍看到了Instagram在美國走紅的消息,瞬間找到在手機上分享圖片的感覺,首版「推圖」很快面世。無獨有偶,創新工場的圖片增強應用魔圖精靈也於今年三四月份派生出另一個圖片分享應用「友圖」。手機圖片因為移動互聯網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禮遇:這群創業者相信海量的手機圖片必有其社交的價值。

  「殺死」佳能

  網路上曾流行過一個段子,大意是諾基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數碼相機製造商,因為它的拍照手機銷售量超過了任何一個相機廠商。

  自美國人PhilippeKahn在1997年發明CameraPhone(可視電話)以來,到2010年,全球的手機拍照圖片已達到2280億張。相冊網站Flickr今年公布了一項統計,iPhone4即將超越NikonD90成為Flickr會員使用最多的照相設備,2009年iPhone、iPhone3G和iPhone3GS這三款蘋果手機「供應」給Flickr的圖片總和亦超過了當時的衛冕冠軍CanonEOS400D……這些數據則實實在在告訴我們手機的「圖片產能」不是什麼問題了。

  一開始,創業者看到的是攝像增強或圖片編輯功能的機會。在蘋果的AppStore的「攝影」分類中,已有6000多個應用程序,其中有至少一半都是各種攝像頭增強軟體;Google的AndroidMarket里也有數千種相關應用。

  而從去年開始,創業者深信照片在儲存記憶的價值之外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社交。推圖創始人陳仲軍就是這群信徒之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Flickr上不過有50億張的圖片存量,而Facebook則有600億張。」陳仲軍補充解釋說,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運營商網路帶寬的提升,使得手機有可能成為基於照片分享的最佳社交媒介。

  在美國,對於用戶間不同關係的處理已經產生不同的產品:來自美國的Instagram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照片+開放關係」的構想讓它上線不久就收穫700萬美元的投資;而基於「照片+私密關係」的Path則以首輪融資850萬美元不甘示弱;最瘋狂的莫過於「照片+LBS+關係」的Color,在未上線時便以4100萬美金的融資額度稱雄這一領域。

  嗅覺敏銳的中國創業者看到了機會,推圖、友圖、某天、友圖、樂么樂么、樂魔庫、冒泡拍拍、隨拍、丁仔等等圖片分享應用前赴後繼。憑藉著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他們在拿來主義基礎上做了本土化的改良。

  用戶「推」過來

  與圖片美化的工具性應用相似,Instagram以其提供的各種濾鏡模式獲得用戶青睞,而與前者不同之處在於,Instagram提供了讓用戶將圖片分享至Twitter、Facebook的功能。

  「現在讓用戶內容同步到新浪或者騰訊那邊,是為了藉助他們社區來推廣我們的品牌,用戶有這個需求。而我們也想做自己的社區。」陳仲軍告訴南都記者。和Instagram一樣,中國的圖片分享社區模仿者也將「社區」列作必要選項,並思考著初期如何積累用戶的推廣方式。

  創新工場今年初推出的友圖持相同的思路。作為創新工場之前的圖像增強工具魔圖精靈派生出來的新應用,這一疊加了社區化元素的圖片分享應用將魔圖精靈的大部分既有用戶引導到友圖。

  「我們考慮兩種方式打通兩個軟體,比較簡單的方式是讓魔圖精靈在編輯完圖片之後,可以直接分享到友圖上;當友圖要做一些高級編輯的時候,可以切換到魔圖。還有一種方式是把兩個產品合為一個產品,好處是讓魔圖用戶立刻變成友圖用戶,但這種方式還沒有考慮得特別清楚,所以我們會先按第一種方式去做。」友圖創始人昌敬這樣介紹說。

  友圖與推圖更像是圖片分享應用中的Twitter。在這兩款應用中用戶不難看到諸如「廣場」、「熱點」此類欄目,在這裡,被熱評的圖片或者是內容貢獻最大的用戶都會得到應用的推薦,不管用戶是否認識圖片的作者,都可以以關注的形式搭建關係鏈。

  好友最多50個

  然而,在這些自立門戶的社區里,用戶的黏性又要如何保證呢?無疑,用戶在社區里的互動性成為致命的指標。「將圖片分享給大眾的話,用戶可以發布到微博。」陳仲軍介紹說。另一種選擇則是把社區做「窄」,「分享給同學,家人,同事。」

  這就是Path———另一款來自美國的圖片分享應用。Path鼓勵用戶與高質量的聯繫人分享照片。它並沒有Instagram那樣的「廣場」、「焦點」欄目,用戶只可以通過郵箱、Facebook賬戶或者電話簿等個人賬戶中對好友發出邀請來組建自己的熟人圈子。這聽起來更像是Facebook的SNS模式。沒錯,Path的創始團隊正是來自Facebook。

  Path似乎想把封閉性做到極限,它可以設置哪些在線聯繫人(電話簿/郵箱)可以看到分享的照片,並將分享人數的上限設置為50人。據說這樣做的原因基於英國人類學家RobinDunbar的一項研究,研究認為每個人的有效聯繫人數量都有上限。TechCrunch曾認為Path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TheEconomicTimes的報道也稱其為「反社交網路(Anti-socialnetwork)」。

  「友圖前期更像Instagram和Path多些。Instagram在分享高質量照片方面表現很好,本身社交的元素會少一些;而Path在社交方面會更好一些。」昌敬表示,「所以可以理解為友圖吸收了這兩款軟體的精華。」

  然而,與Path也不乏國內的模仿者,比如「某天」。某天創始人Leon之所以選擇熟人這樣一個範圍,最初是想解決自身的需求。「拿手機拍照已經成為習慣,經常想把照片分享給家人、朋友,但沒有一款軟體可以解決這種需求。彩信成本很高,照片質量也很差。」

  Leon認為用戶對手機照片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目前只是從單純的拍照需求並保存留念,轉入和身邊朋友分享照片的需求階段,傳統手段是通過郵件或發到Flickr,而現在「某天」正專註解決這一需求。在「某天」的架構設計中並沒有Twitter式的粉絲與關注並存的開放式關係,每個用戶都只有自己用戶列表,並可以選擇向好友定向分享圖片。

  儘管在評論人士眼中,相對封閉的「某天」也許因其高質量的用戶關係而產生更高黏性,但在上線初期,「某天」仍需通過鼓勵用戶將圖片分享至圍脖等公開平台來積累用戶。

  盈利靠LBS?

  如果僅僅是作為一個社區,上述圖片分享應用那麼與桌面互聯網時代誕生的Flikr或者Facebook而言並無太大差異,基於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給開發者更大的想像空間。

  他們同時瞄準了美國另一款看起來比較「超前」的圖片分享應用———Color,因其在尚未上線時便募集4100萬美金而似乎讓創業者顯得更為心動。

  Color應用了所有可用的手機感應器,如攝像頭、麥克風、指南針、GPS晶元等等,依據用戶拍照行為判斷四周光照強度、聲音環境、朝向等指標進行運算,實現將同一地點拍攝照片的用戶進行分組,構成一個陌生人交友平台。

  在Color模式上,雖然LBS的應用在友圖、推圖等其他圖片分享應用中亦成為標配,但來自捷步士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圖釘」似乎離Color更近。在「圖釘」應用中可以看到,用戶發出的照片下方,都有「此照片附近還有如下圖片」、「這些人在此照片附近」等鄰近圖片和用戶的推薦,以此鼓勵「場景交友」關係。

  如果說,Instagram將圖片分享的概念帶到用戶面前,那麼Color帶給用戶的則是圖片的場景分享,後者似乎更容易讓圖片產生真正的價值。「人們以後獲取信息的方式,並不只是來自熟人圈子,而更多來自用戶的周邊,比如你到一個地方旅遊要找地方住,身邊根本沒有朋友,Color的模式可以讓你通過圖片分享找到身邊有價值的人,幫你解決這個問題。」陳仲軍分析道,「圖片本身只是一個載體,不論你用什麼應用,關鍵是解決用戶的特定需求才有核心價值。」

  正如Color的CEO所說,Color的重點不是照片分享。正因為其稱得上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分享概念,使得Color模式的盈利猜想空間也變得更為廣闊。與Instagram類的應用僅靠一些濾鏡功能等增值收費不同,Color因其移動、定位的功能,與LBS應用的盈利方向(簽到、商戶信息推送、優惠券、團購、廣告等)頗為一致。

  「隨著智能機發展之後,比桌面互聯網,多了LBS功能,定位之後這種關係就非常有價值,它和PC的區別就是能把關係更好的帶到線下。」陳仲軍告訴南都記者。

  「未來我們一定會向LBS方向發展,關鍵看什麼時機,當我們的用戶數達到一定程度,當用戶產生需求要在周邊尋找自己的好友的時候,那我們就會順其自然做一個LBS的功能。」昌敬對友圖模仿Color顯得頗為保守的策略並非沒有理由。

  但與此同時,陳仲軍亦向南都記者透露現期這一模式的一大軟肋,「用戶搜索周邊,發現沒有人用(這個應用),互動不起來。」此外,「定位定得準不準,很關鍵!做到定位不難,做到定位準確就很難。比如室內沒有GPS,只能靠通信基站定位,這都帶來一定難題。」

  一切看來都還只是設想。即便是基於Instagram模式的模仿者,他們的增值服務收費也沒有立即上馬,依然是堅持免費策略。「要先累積用戶關係。」昌敬和陳仲軍給出一致的答案。

  原來如此

  1

  Instagram:減法引發火爆

  Instagram,這聽上去就像一個能讓你隨手拍攝的照相機。這個在iPhone平台上線短短數個小時內就佔據了免費攝影軟體的頭把交椅,前四個月內用戶達175萬,每天上傳照片數量29萬張,但彼時團隊只有四個人,CEO Kevin Systrom甚至在問答網站Quora上說,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正式的培訓,只是工作之餘花費了很多時間學習編程技術!

  Instagram用戶在任何環境下抓拍下自己的生活記憶,選擇圖片的十多種濾鏡效果,一鍵分享至Instagram、Foursquare、Facebook、Twitter或者Flickr等主流社交網路上,同時,Instagram基於用戶照片建立了一個社交網路,用戶可以通過關注、評論、喜歡等操作與好友進行互動,類似圖片版的Twitter。

  聯合創始人MikeKrieger說,表面上看Instagram只花費了8周的時間來構建,但產品背後的時間超過了一年。KevinSystrom起初是想做一款LBS軟體,包含類似Foursquare那樣的簽到機制,也含有黑幫戰爭(MafiaWars,著名的社交遊戲)之類的娛樂元素。在他離職之後的兩周,就收到了BaselineVentures和AndreessenHorowitz的兩個傢伙50萬美元的投資。

  MikeKrieger加入團隊之後開始審視已有的產品,他們終於想清楚必須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於是兩個人又花了一周的時間做產品原型,砍掉了很多功能,只留下了照片,評論,分享等功能。這就變成了今天的Instagram。

  Instagram的火爆程度已經遠遠超出KevinSystrom的想像,不久Instagram就收穫矽谷風投公司BenchmarkCapital和一批矽谷著名的風險投資者700萬美元的投資。

  2

  Color:用圖片跟陌生人搭訕

  Color的故事聽起來更瘋狂。憑藉蘋果前高管、著名創業家的名氣,創始人Bill Nguyen在color還沒有發布前,便已獲得來自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的4100萬美元投資。

  雖然同為分享軟體,Color與已經很火的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和Path不同,它主動搜索100英尺範圍內的用戶組成一個社交平台,而且color沒有註冊用戶的概念。

  當用戶打開Color,它會自動開啟手機攝像頭,麥克風,陀螺儀,指南針,Wi-Fi和GPS晶元,結合Color的技術,依據燈光強弱、聲音環境、行動速度、朝向、地理位置等環境信息的匹配,將用戶與周圍100英尺的Color用戶分組。而用戶拍攝的照片或視頻就會在100英尺範圍內公開,被所有人看見,接受別人的稱讚或議論,任意加入別人的群組,參與別人的議論。

  Color不像Instagram那樣可以用各種濾鏡美化照片,BillNguyen眼中的Color就是要像「視覺日記」(手機的原始視覺)那樣告訴你,周圍在發生著什麼,你關心的好友身邊正在發生著什麼。

  這正是color與Instagram、Picplz致力於達成的「拍照分享社群關係」的不同之處。Color只是希望利用圖像、視頻的直觀、真實和及時特點,來激發用戶之間更多的溝通慾望。換句話說,color並非照片分享領域中的twitter,如果周邊只有一個用戶存在,那color便顯得毫無價值。

  然而,由Color編織的這張「彈性關係網」似乎沒有多少用戶買賬。上線不久雖躋身itunes軟體排名前列,但超過2500名用戶給出了平均2星的評級,有用戶評論,「這個應用太古怪,人們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

  看來,Bill Nguyen該押注的是用戶的增長。

  3

  Picplz:挖掘發圖+簽到的價值

  Picplz好比是圖片版的Foursquare。在創始人Dalton Caldwell和Bryan Berg看來,Picplz是一個發布圖片的工具,尤其適合手機訪問,關鍵在於,Picplz填補了Foursquare不能發布圖片的空白。

  PicPlz的特色在於盡量簡化用戶通過手機向互聯網分享照片的過程。用PicPlz拍攝的照片會被同步到Picplz的用戶主頁,並加入地理標記。用戶拍攝的照片還會被自動發布到用戶的Facebook和Twitter,並用來在Foursquare上籤到。

  Picplz的開發商MixedMediaLabs在去年11月宣布獲得了500萬美元投資,投資方為Andreessen Horowitz。Dalton Cald well表示,新一輪的融資將被用於產品的推廣以及新產品的研發。

  4

  Path:反社交應用?

  創始人兼CEO Dave Morin也許是瘋狂的,只有時間能證明這種瘋狂是否明智。DaveMorin由Facebook前高管位置上下海,創建了Path。

  Path稱自己為「私人網路」,因為它決心違背Twitter所設立的關注模式,用戶最多只能設置50個朋友。因為根據牛津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羅賓·鄧巴(RobinDunbar)的理論,人們能夠應付的社會關係最大極限為150人。

  Path在博客中寫道:「因為你的私人網路朋友僅限於你的50個最親密的、你可以信任的朋友和家人,你就可以在任何時刻安心地貼出照片,無論其內容有多私密。在Path上,你可以做你自己。」

  Path的限制性交友系統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它的發展(該系統不會給你地址簿中的所有朋友發送邀請垃圾郵件)。但DaveMorin認為,它仍然會在朋友圈之間傳播,當你邀請一個從未使用過的Path的朋友成為你的Path朋友,他們則會獲得一封邀請電子郵件。

  業界人士認為,與競爭對手相比,Path更加依賴於口碑,你在Path的照片上看不到任何Twitter消息之類的東西,這可能對它的發展不太有利。不過該公司在path上線一個月時間時即表示,已有數十萬用戶「分享了超過200萬個瞬間」。

  Path日前完成了公司首輪融資,募集資金850萬美元。據悉,風險投資公司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KPCB)和In-dexVentures參與了Path的首輪融資。在第一輪融資結束之後,Path的募集資金總額已達到了1120萬美元。此前Path曾拒絕谷歌收購,有多個來源稱谷歌對Path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喜歡Path團隊。

  本版采寫:南都記者綜合整理報道

推薦閱讀:

「研究周報vol.13」社交新零售的成功——Luckin Coffee
不擅社交的壁花不是怪咖,科學證實 他們的獨特能力是你沒有的 | VidaOrange
相伴今宵的社交禮儀
國外社交禮儀
職場社交,你需要學會這些

TAG:圖片 | 革命 | 圖片社交 | Flickr | 圖片社 | 二次革命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