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幸福生活準則
2011年的幸福生活準則
剛剛過完春節,很多人還沉浸在過年的幸福當中,空氣中彷彿還洋溢著幸福的氣息。的確,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幸福了。雖然幸福是每個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但是不同的人對幸福有著不同的感受。那麼到底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幸福呢?幸福具有高遺傳性 幾十年前心理學界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人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只要肯努力,每一種情緒狀態、每一種人格特質都可以得到改進,當然也包括支撐幸福感的樂觀等積極情緒。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雙生子女和養子的人格研究開始出現,上述說法一敗塗地,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同卵雙胞胎的心理特質比異卵雙胞胎更像,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已超過百篇,並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基因決定的。但是高遺傳性並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如性取向和體重)是不可改變的,而其他遺傳特質,比如悲觀、恐懼,則是可以改變的。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 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隨著職位的升高,心理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能帶來名望和財富卻不再能帶來幸福。心理學家介紹說,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於財富和名望的話,我們必須擁有更多,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如沒有這個「跑步機」,鴻運當頭的人應該比普通人幸福得多。專家論證的結果是,一般老百姓比那些達官貴人更幸福。有研究也發現,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金錢買不來幸福 實際上,人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能影響人們的幸福。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 通過對多個國家進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心理專家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關聯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20世紀後50年,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 幸福不是短暫的愉悅 有些人會問:「什麼才叫幸福?」對心理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必須搞清楚的問題,因為如果人們不能區分愉悅和幸福,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比如人類發明了毒品、巧克力等許多東西以獲得感官上的愉悅。然而雖然愉悅是立即的,但也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隨之褪去,且人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而真正的幸福感不是短暫的愉悅,它無法來自吸毒或任何捷徑,它必須來自自己的努力。比如你要做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的事情;你要有明確的目標,並能得到即時的反饋;你應該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渾然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幸福不會導致愚蠢 許多證據顯示,抑鬱的人雖然比較悲傷,但比較理智客觀,他們能夠較正確地判斷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通常超過別人對他的判斷。因此很長時間內有過「幸福但愚蠢」的說法。但這種說法後來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 心理學家表示,有幸福感的人記住了更多快樂的事情,他們記住的甚至比實際發生的還多,他們常常將不好的經歷都忘掉。相反,抑鬱的人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如果有幸福感的人成功了,他們會認為這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如果他們失敗了,則會相信失敗很快就會過去,而且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因此他們不會一蹶不振,能夠輕易地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繼續向著目標努力。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決策。 幸福者更願意利他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與朋友聊天、看電影時的愉悅,在做好事後的幸福感覺面前黯然失色。當我們很自然地去幫助別人時,一天都會過得很幸福。 心理學家說,幸福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利他行為。很多人或許會認為不幸福的人比較能同情別人的痛苦,因為他自己感受過,應該更會有利他行為出現。然而實驗結果顯示,幸福的大人和小孩都更有同情心,也更願意捐錢給需要的人。也就是說,幸福的人可能更是利他主義者。 心理學家指出,當人們幸福時,比較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這時人們會更喜歡別人,甚至願意與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好運。當人們情緒低落時,不容易相信別人,變得很內向,並且會集中注意力來保衛自己的需求。 婚姻是永恆幸福的保證 與金錢相比,婚姻和幸福的相關性更強。調查數據顯示,婚姻是永恆幸福的保證。美國的全國民意研究中心在過去30年間調查了35000名美國人,其中40%的已婚者說他們「非常幸福」,而只有24%的未婚者、離婚者、分居者說他們幸福。 另外的調查發現是,客觀意義上的身體健康與幸福的相關性很小,相關更大的是我們主觀上對自己健康狀態的認知。調查資料還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無神論者的生活滿意度更高,也更幸福。 製造驚喜是幸福訣竅 人們為什麼會緊抓著過去的仇恨不放?為什麼改寫不幸的歷史不是我們的天性? 心理學家表示,寬恕可以將痛苦、仇恨轉換成中性甚至積極的情緒,從而使生活的滿意度提高。「你不原諒加害者也並不能傷害他,但寬恕卻可以使你自由。」 對於如何抓住現在的幸福,心理學家有個小訣竅——製造驚喜。要經常使自己驚喜,最好是和你周圍的人一起相互製造驚喜,這個驚喜不一定要是一束玫瑰,一杯突如其來的咖啡也許也能達到效果。每天花5分鐘來計劃做使配偶、孩子或同事驚喜的事是值得的。
相關鏈接
幸福公式 算計你的幸福
也許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不少人以為,只要有錢,有好車,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錢,有了好車,有了大房子的人,卻並不比其他的人幸福。幸福的秘訣在哪裡?國外專家研究出了3個幸福計算公式,或許有助於我們追求人生的幸福。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慾望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幸福感類似於滿足感,它實際上是現實的生活狀態與心理期望狀態的一種比較,兩者的落差越大,則幸福感越差。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的幸福公式 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應該做到: 1.生活富有一些。 2.擁有美滿婚姻。 3.豐富你的社交生活,多與朋友在一起。 4.具有信仰。英國心理學家推算出的「幸福」組成公式 Felicidad(幸福指數)=P+(5 ×E)+(3×N) P代表人的性格﹑人生觀以及他的適應能力和耐力; E則指人的健康及他的財富和友誼的穩定程度; N的含義就是人的自我評價﹑ 對生活抱有的期望值﹑性情和他的慾望。 這個公式是幾位心理學家走訪了1000多人後得出的結論。參與這項研究的科恩指出:「人應該學會積極享受生命,同時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用什麼手段能達到這一目的。」
更多精彩,歡迎進入ydlldy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回望2011
※穿衣打扮 2011-7-30
※i美股投資研報--環球市場(2011年3月版) _環球市場(GMC) _i美股
※歷屆港姐彙集 招募2011年港姐佳麗
※2011年11月11日,結束單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