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歷史回眸:民族軍斷送「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烏克蘭緊張局勢目前仍在升級,烏反恐部門首長稱,部分地區「基本上」已進入戰爭狀態。此前為充實兵力,烏克蘭方面決定全面徵兵。的確,中央政府缺乏足夠強大的部隊,註定無法維持統治。百年前,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混亂之時以及沙俄崩潰之機,烏克蘭曾獲得短暫獨立,但由於缺乏足夠強大的軍隊,結果只能在大國角逐中走向消亡。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彼得留拉(中)
彼得留拉的指揮官們
民族軍其實是「大雜燴」
1914年爆發的一戰,讓瓜分烏克蘭的沙俄和奧匈帝國均告崩潰,在世界大戰中各為其主、互相廝殺的烏克蘭軍人突然發現失去效忠的對象,而組建自己的國家武裝又很漫長。在一片混亂之中,1917年底,原俄國治下的烏克蘭率先出現獨立政權——中央拉達,它建都基輔,國號「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1918年初,站穩腳跟的蘇俄支持自己在烏克蘭的同盟者,另行建立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紅軍,決心用武力推翻中央拉達。烏克蘭紅軍完全聽從莫斯科指揮並得到有效的軍援,將中央拉達打得一再敗退。當時,中央拉達倉促組建的政府武裝一一民族軍,儘是一幫散兵游勇,他們的口號是「效忠烏克蘭之前,要先效忠我們的肚子」。中央拉達的軍事代表(相當於國防部長)彼得留拉,好不容易從當時的基輔大學裡招募一支步兵團,其實這不過一個營的規模,主力是稚氣未脫的大學生,精神可嘉,但戰鬥力低下。此外,彼得留拉還跑到基輔郊外集中營,從還未釋放的一戰奧匈帝國戰俘中瓢別出大批來自加利西亞(今西烏克蘭)的烏克蘭人,他們獨立意識強烈,且擁有較豐富的作戰經驗,總算讓中央拉達有了底氣。
然而,年輕的烏克蘭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由於它是舊沙俄的工業和農業富集區,無論蘇俄,還是德國、英法協約國甚至新獨立的波蘭,都希望在此獲得主導權,結果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大國的博弈中顛沛流離,好不容易積攢的隊伍也屢次被打得落花流水。直到1918 年底,彼得留拉自任「烏克蘭最高執政」,民族軍才進入大發展的時代。到1919年初,紙面上的彼得留拉民族軍擁有4萬正規軍以及10萬地方游擊隊,看似不少,但其實是個「大雜險」,實際兵力往往不到幾千人,而且部隊控制在大大小小的地方頭目手裡,他們不肯離鄉作戰,有的在拿不到基輔的給養後乾脆嘯聚山林,或者投奔蘇維埃紅軍。為了統管武裝,彼得留拉將部隊劃分為幾大軍區,並竭力籌措資金進行援助和訓練。
為爭取主動,彼得留拉在1919年l月請求協約國代為疏通,爭取與鄧尼金領導的俄國白衛軍達成和解,以期共同對付蘇俄和蘇維埃烏克蘭的紅色武裝,但一向以沙俄貴族自居的鄧尼金並不買賬,結果還沒等紅軍動手,民族軍就和白衛軍殺得你死我活,落得個兩敗俱傷。中國人熟悉的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大背景就是彼得留拉政權時代,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正是蘇俄紅軍,而敵人恰恰是彼得留拉的民族軍,他們在小說里被形容為「白匪」。
卸掉俄國「枷鎖」,又戴上波蘭「籠套」
就在各方勢力在烏克蘭境內激戰正酣之際,一個新的「攪局者」出現了。1919年,波蘭從舊沙俄和奧匈帝國廢墟上重獲自由,軍政一把手畢蘇茨基提出所謂「東歐聯邦」的設想,即促成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建立「東歐邦聯」,然後再同波蘭結合成一個整體,波蘭將在這個實體中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協約國在東方的「代言人」。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註定要遭到東歐各新興國家的反對,尤其烏克蘭人很清楚,畢蘇茨基的計劃無異於讓他們在卸掉俄國「枷鎖」後,又戴上波蘭的「籠套」。
不管彼得留拉是否樂意,從1919年2月開始,波軍就打進烏克蘭西部,先後奪取利沃夫、捷爾諾波爾等重鎮。恰在此時,蘇俄也發動摧枯拉朽的攻勢,由名將伏羅希洛夫、布瓊尼指揮的蘇俄紅軍和彼得留拉的民族軍在烏克蘭東北部展開決戰,最後紅軍長驅直入,佔領基輔。蘇維埃烏克蘭紅軍(實際是蘇俄紅軍的分支)也向南發起攻勢,奪取了敖德薩港,使彼得留拉與協約國的海上聯繫也宣告斷絕。到4月上旬,烏軍被紅軍壓制到布羅迪附近極其狹窄的區域輔,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生死存亡之際,彼得留拉被迫通過協約國向波蘭發出停火請求,以便其集中兵力對付紅軍。而在華沙看來,如果彼得留拉集團被打敗,蘇俄勢必也會對自己擴張領土的行為「秋後算賬」,因此考慮再三,畢蘇茨基同意彼得留拉的請求,雙方於7月17日簽署停火協議。利用這一難得的喘息時間,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將潰敗下來的部隊進行重新改組。正當烏軍恢復元氣之際,1919年9月,彼得留拉再次與波蘭續簽停戰協議,但這一回.,波蘭人開出極為苛刻的條件,要求彼得留拉正式承認加利西亞歸屬波蘭。結果一公布,好不容易收攏人心的烏克蘭民族軍發生決裂,原籍加利西亞的官兵譴責彼得留拉「越俎代庖」接受波蘭侵略要求,他們紛紛轉投紅軍,尤其是彼得留拉最精銳的西奇步兵軍團幾乎是加利西亞烏克蘭人天下,他的「和波政策」導致其徹底喪失戰鬥力,不得不予以解散。
波蘭人退出遊戲
因為民族軍的「自我瓦解」,此時決定烏克蘭命運的就只剩下波蘭和蘇俄了,但迫於對方實力以及相互不了解,華沙和莫斯科均沒有打響彼此之間的第一槍,雙方軍隊進入對峙狀態。1919年11月21日,巴黎協約國最高委員會正式同意將加利兩亞劃歸波蘭,喜出望外的畢蘇茨基立即向彼得留拉施壓,稱如果不接受加利西亞與波蘭合併的政治結果,他將尋求與蘇俄單獨媾和,這對烏克蘭獨立運動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迫於無奈,1920年4月20日,彼得留拉與畢蘇茨基簽署正式《烏波聯盟條約》,波軍協助烏軍奪回被紅軍佔領的烏克蘭首都基輔,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必須接受茲布魯奇河為兩國正式邊界。
4月25日,波烏聯軍向蘇俄發起攻勢,在不到兩周時間內就前進至第聶伯河,但波蘭人和烏克蘭人的狂歡沒能持續多久,就遭到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規模龐大的蘇俄紅軍的反擊。由葉戈羅夫指揮的紅軍西南方面軍於5月末首先做出反應,派出最著名的第1騎兵軍,在指揮官布瓊尼的率領下,在基輔以南踏碎波軍防線,6月11日,紅軍解放基輔,彼得留拉跟著波蘭主子倉皇出逃,再未回到這座「烏克蘭首都」。
鑒於波蘭可能崩潰,害怕「共產主義洪流」波及歐洲的協約國發起全面軍事援助。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始料未及。由於在戰場上誰也討不到便宜,蘇俄和波蘭達成停戰協議,1921年3月雙方簽訂《里加條約》,蘇俄承認波蘭擁有包括名城利沃夫在內的加利西亞,而剩下的烏克蘭則作為加盟共和國,在1922年成為蘇聯一部分。至於彼得留拉和烏克蘭民族軍,則像被榨乾果汁的橙子,遭到波蘭的拋棄。1920年,烏克蘭民族軍重新殺過茲布魯奇河,想趁紅軍進攻克里米亞半島的弗蘭格爾白衛軍之際來個「圍魏救趙」,沒想到卻換來「自殺」的結果,他們的攻勢很快被擊退,2.5萬人退入波蘭和羅馬尼亞,然後被解除武裝,許多人選擇流亡德國、美國等。至此,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真正滅亡。
作者:羅山愛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4_05_06_227268.shtml 來源:環球時報 | 責任編輯:潘傑 更多
|
專題 > 烏克蘭之殤 |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私域」不是遮羞布(人民論壇)
※《人民的名義》的女人們
※人民警察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武器
※寧夏人民調解成功率逾97%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184))——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