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突破非選擇題必備的兩大技巧,值得你珍藏!

技巧1:「四步法」破解一切材料型非選擇題

材料三讀

速讀→帶著問題了解材料大意,明確主題。

細讀→結合材料的關鍵要素(時間、國別、背景、會議、著作、人物等),完整準確地掌握題乾的內涵和考查意圖,以界定考查的時空階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識點。

精讀→聯繫設問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提取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可在相關文字下標註出關鍵詞備用,並釐清材料之間的關係是獨立還是互補,建立材料與所學知識的聯繫,分清材料中的史實和論點。

要點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論點,一般來說在「兩頭」,材料的中心論點要麼是材料第一句,要麼是材料最後一句。

二找→材料的層次和要點(時間、空間、限定詞、主題字眼等),材料分層一般以句號、分號或省略號為界,讀完後要分層歸納材料要點,聯教材,列提綱,材料涉及的要點一個也不能丟。

三找→關聯點,即尋找材料與設問之間的關聯點、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聯點和材料與教材之間的關聯點。

答案組織三界定

一要→界定好答案的來源,設問一般有四種限制情況,即「根據材……」「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和沒有對答題依據做出明確規定。在閱讀設問時,應注意有什麼限制性條件,在審題時最好把限制條件用筆畫上記號,以防答題時出現遺漏。

二要→界定好設問的限定語、中心語、提示語等,不要漏掉問題(如「是否」「變化」「有無」等)。

三要→界定好材料、設問和教材三者之間的聯繫,進而選取相關知識作答。

答題書寫四注意

一要注意→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

二要注意→語句通順、語言準確。

三要注意→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問一段,直觀簡明;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問題和要點應標上序號。

四要注意→觀點是否正確,論點與材料是否一致,多採用教材中出現的規律性、結論性語句,使要點「少而全」「多而不雜」,力爭齊全少失分。

【典例】近代世界史上,英國在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方面遠遠走在其他國家的前列,由此成為現代化潮流的「領頭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於該國在……17世紀時,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於工業化的程度。

——摘編自[意]卡洛·M.奇波拉主編《歐洲經濟史》

材料二 從18世紀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出現了這樣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義的政治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

——摘編自劉成等《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

材料三 1796年時,120名下院議員是貴族或貴族子孫,佔下院總人數的21%,還有數百人與貴族有親戚關係,或者是在貴族的贊助下當選的,二者加在一起,超過全院人數的70%。

——摘編自程漢大《文化傳統與政治變革》

材料四 (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這一革命把經濟力量的重心完全轉移了……1830年的資產階級,同前一世紀的資產階級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貴族手中並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工業資產階級的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於是必須同貴族進行一次新的鬥爭。

——摘編自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義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時期保守主義政治的特徵。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鬥爭」指什麼?根據材料四,概括這次鬥爭的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現代化各要素之間的關係。

【分析】

對照材料「三讀」

第一遍「速讀」,可知此題從「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切入,考查英國的現代化。

第二、三遍「細讀」和「精讀」,可知材料一涉及工業革命的原因,聯繫設問,考查的時空階段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從材料二判斷出「保守主義的政治」是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從材料三概括「保守主義的政治」的缺陷,從而明確命題者考查的是君主立憲制政體建立的過程及其特徵;材料四,四句話實際上是三層意思,第一、二句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地位的提高,第三句說明工業資產階級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矛盾,第四句「新的鬥爭」聯繫教材1832年議會改革即可定位。

對照要點「三找」

可以找出每則材料的中心論點。

本題材料一的中心論點是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有其必然性,要回顧教材中工業革命的前因後果。

材料二的中心論點是保守主義的政治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要回顧教材中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前因後果。

材料三的中心論點是英國議會的缺陷,要列出提綱「議員出身、代表貴族利益的議員比例」,再聯繫教材。材料四的中心論點是「新的鬥爭」的必要性,要聯繫教材中英國1832年的議會改革。

組織答案「三界定」

界定第(1)問的答案來源是「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前提、資金、技術、勞動力、市場等方面進行概括;

第(2)問,第一步界定好材料、設問和教材的聯繫,可知「保守主義的政治」是指英國建立的君主立憲制政體,第二步界定答案來源是「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中反映的特徵並結合教材中的政治特徵回答;

第(3)問,第一步由時間「1830年」聯繫到1832年英國的議會改革,第二步界定答案來源是「根據材料四」,分層歸納材料要點,答題用語盡量接近教材中的語言;第(4)問,現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工業化等,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憲制(或資產階級代議制)提供的政治保證,資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提供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

(2)建立:通過光榮革命(或《權利法案》)而建立。

特徵:議會取代王權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貴族控制議會,工業資產階級未能充分參與政權。

(3)新的鬥爭:1832年議會改革運動。

原因: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之間出現了矛盾,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地位提高,工業資產階級參政願望增強。

(4)關係: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保證,經濟發展又會推進政治變革。

技巧2:定位解題指向,精準高效答題

提升解答非選擇題的準確度,關鍵在於精確定位答題指向,然後回歸材料或者教材相應知識點。關鍵要點定位時要注意答題角度的提煉,一般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根據題目的設問和分值作答。從屬性來看,背景、原因類試題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或內部、外部、國際、國內、主觀、客觀、歷史、現實等;影響、作用類試題的角度則通常是直接的、間接的、當前的、深遠的、國際的、國內的等。歷史事件涉及多個主體時,還要結合多個主體逐一分析說明。

【典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於政府財政。明初設養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口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這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於社會救濟的規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養贍,設棲流所以收養流浪貧民,孝子節婦貧苦者救濟,貧窮讀書人救濟等。

——摘編自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後,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裡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並指出其救濟方式的異同。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近代濟貧制度相比,西方現代福利制度有哪些發展。

【分析】

第一步:精準確定主題,聯繫教材主幹:

考查主題——明清、近代英國及西方現代救濟制度(中西方的救濟制度);涉及教材知識點——明清經濟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英國工業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等。

第二步:明確求答方向,確定解答方式:

第(1)問第一小問——救濟的共同目的(中國明清和近代英國濟貧制度),解答方式為概括;第二小問——救濟方式的異同(中國明清和近代英國濟貧制度),解答方式為指出。第(2)問發展(西方現代福利制度相對於英國近代濟貧制度),解答方式為指出。

第三步: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組織答案:

第(1)問,「共同目的」根據材料從社會穩定、鞏固統治、人道主義等角度組織答案;「異同」,相同方面從救濟主體、保障救濟的措施方面概括,不同之處根據材料可知,救濟方式上中國與傳統儒家思想有關,英國的救濟法帶有懲戒的性質。

第(2)問,主要考查現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內容與特點,答題時要注意題目要求,答出相對於近代英國所呈現的新內容和新特點即可。

【答案】

(1)共同目的:救濟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政權認同。

相同:政府主導;設置救濟機構;立法保障;因類而異。

不同:英國的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貧民帶有懲戒性質;中國救濟制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

(2)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福利種類眾多;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推薦閱讀:

突破教養的障礙:創意父母.快樂孩子
突破小戶型格局束縛 95平半隔斷設計
二輪專題複習學案:字形考點重點突破
三件事,讓我不再害怕上台演講
如何6小時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想突破的來看

TAG:選擇 | 突破 | 技巧 | 選擇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