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可以不讀孔子但不能不讀孟子(孫雲曉)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回憶錄中說,他上初中的時候數學與物理都很好,身為數學教師的父親告訴他,需要為他請一位高師了。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父親請來的是一位歷史教師,來給他講《孟子》。更讓他想不到的是,讀懂了孟子讓他受益終身。他說,讀了孟子之後,我的身上永遠流淌著中國文化的血液,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作為中國人大都受過孟母和孟子的影響,尤其是孟子關於治國安邦和人格修養的全面論述,如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甚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這兩位母子楷模有更多更細的了解是有益的。
2007中華母親文化節於4月28日至29日在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舉辦。據悉,該活動旨在弘揚以孟母教子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母教文化,在全社會倡導發揚愛母、尊母、敬母、孝母的良好社會風尚。全國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漢秋認為,在中國歷史上,「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孟母完全堪為中國母親節的形象代表。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子女生日被稱為「母難日」,倡議將孟子的生日———農曆四月初二作為中華母親節,也有在這一天感激母恩之意。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古時候家喻戶曉的啟蒙書《三字經》中就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約在祖輩時遷於鄒。他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人,出生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馬鞍山下的鳧村(鳧村1960年劃歸曲阜市)。
最早記載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以及劉向的《列女傳》。據記載:孟子3歲時他父親孟孫激去世,全靠母親仉氏教養長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就和一群孩子學大人跪拜、哭嚎,還在墓地邊玩堆土堆兒的遊戲,模仿掘墓人埋死人。孟母為此擔心,於是舉家搬遷到一個集市的旁邊。孟子就去集市玩耍,學沿街叫賣和討價還價。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又再次搬遷到學宮旁邊。孟子就經常在學宮旁邊玩耍,模仿讀書人設壇祭祀、揖讓進退。孟母說:「此處真可以居吾子矣。」意思是說,這才是應該住的地方。於是,就在此長期地居住下來了。這就是著名的「三遷擇鄰」故事。
最初孟子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並說:我織布供你讀書很不容易,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就無法織成。學問也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你學習和我織布是一樣的道理,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這就是「斷機教子」的故事。經過孟母三遷擇鄰、斷機以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發,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有人把孟母與徐母(徐庶的母親)、岳母(岳飛的母親)列為母親典範,稱中國「賢良三母」。顯然,三母之中以孟母影響最大,這是為什麼呢?我想至少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三母之所以被廣泛認同,首先在於三子都成為傑出的人物,都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而三子中又以孟子的成就和影響最為深遠;二是徐母和岳母教子的背景和方法比較特殊,而孟母教子的方法符合兒童成長的特點和教育的規律,又因其形象性,具有普遍的借鑒作用。
那麼,孟母教子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首先,孟母注重給孩子以人格的教育。雖為孤兒寡母,孟母非但不悲觀失望,而是志存高遠。她最關心孩子的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是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她的這種堅定的追求和以身示範,給了童年的孟子最深刻也最長久的影響。孟子後來認為,人們的差別不在於富貴貧賤,而在於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離婁下》)。抵禦外在物慾干擾,保養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環境,更需要個人持之以恆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強調個人的立志和堅持,強調君子必須「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第二,孟母注重給孩子以環境的教育。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境對於人成長的巨大影響,甚至於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難能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孟母就開始了環境教育的實踐。「孟母三遷」這個天下流傳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的教育在於發現成長的規律,而這種發現來自於實踐。
第三,孟母注重給孩子以生活的教育。面對孩子是最難講大道理的,更無法講那些空泛的要求,而許多父母教育孩子之所以失敗,誤區正在於此。「斷機教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孟母的教育藝術是形象的、直觀的、特別適合孩子理解的,因為它來自日常的生活。
時間過去了兩千多年,我們談起孟母為什麼依然有一種親切會心的感覺呢?原因在於,孟母的教育方法是符合兒童成長規律的,而符合規律的認識就是真理。
我想,每個人的親身經歷都是第一財富。任何成功者都是首先從個人經歷中吸收營養的,這種吸收幾乎是伴隨終身的。孟子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首先得益於母親的啟蒙教育。
或許正是有了成功的經歷,孟子特別重視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視培養賢才,認為「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尊賢使能,俊傑在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 孟子的思想體系是博大精深的。他的許多觀點在今天依然是有現實意義的,例如,他主張人無分貴賤,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喊出一句響亮的口號:「聖人,與我同類者。」(《告子上》)孟子這種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而這些基本的人性其實就是人類社會道德的基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天性和人格上,聖人和凡夫俗子是生而相等的,他說:「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公孫丑上》)正因為每個人都具備善良天性和良好品德,如果人們不斷發展自己的「四端」,也就是善性和道德,那麼「人皆可為堯舜」。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指出,孟子的性善論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啟迪人們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們向上的努力(《孟子要略》)。而孟子提倡學做聖人不僅有益於挽救社會風氣,更為重要也更積極的意義則在於肯定眾生人格平等。每個人經過努力都能夠成為聖人的命題,從終極目標上激勵人們後天的努力和奮鬥,同時表明國君、大臣和庶民在人格上並沒有高下之分。在等級分明的古代社會,這一思想無疑是大膽而帶有進步意義的。 與老子的清靜無為不同,孟子奉行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有一種「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軒昂霸氣(《公孫丑下》),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無可奈何更為堅毅和充滿鬥爭意志。他相信即使暫時遇到挫折和困難,那不過是一些必經的考驗,人要想成功,必須經風雨、見世面。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只有在憂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在面對困境時,「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萬章上》),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我斗膽說一句話,就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而言,可以不讀孔子,卻不能不讀孟子。我當然並不認為孟子比孔子高明,甚至可以說,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孔是孟之源,孟是孔之成,但我還是認為孟子比孔子更適合青少年發展的需要。同時,希望天下父母以孟母為榜樣,給孩子最為適合的教育,為他們的健康成長開闢更為廣闊的道路。
推薦閱讀:
※熱點話題:如何解開青少年心中「千千結」
※為什麼英劇皮囊中Effy會精神崩潰到自殺?
※如何評價TFBOYS在中國的影響力?
※說說你遇到過印象最深刻的校園暴力事件,結果是怎樣?
※《未轉變者》終於正式發布,開發它的天才少年公開遊戲時才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