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鑒賞方法概述——詩評人應懂的技藝

詩鑒賞方法概述——詩評人應懂的技藝

我們為什麼要去寫詩和讀詩?詩要去怎麼寫,詩要如何去鑒賞品讀?生活中為何不能缺少詩意?……這一切一切相關的疑問,你都會在本文中找到答案,但是答案可能需要你從側面去獲得,而我並不會正面解答這些問題,我只是在概述一個我們常常忽略的,又人云亦云的文學體裁——評論,之詩評論,或詩鑒賞。

我亦不再去評價某些新詩的好壞,新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各類創作人群的創作偏好。我會在接下來的篇幅中,闡述我認為在詩評論中應該包含的內容。我會闡述一些「是什麼」和「怎麼做」,但是我可能不去著重闡明「為什麼」。就像,我不再願意重複啰嗦在人類的詩史中,幾千年的「押韻」為何在中國的新詩「自由運動」中被摒棄了。我將不再去吶喊我的痛心疾首!

詩是藝術中的藝術。每一項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有的藝術性,於是我們才說它是獨特的、出眾的佳作。

本文將是一個對詩鑒賞相關文章的總結概括,找出他們共性的地方,努力概括出一個審美的標準。若能在詩的創作中以及詩鑒賞寫作中,為愛好者提供一些借鑒,我就很是滿足了。本文絕大多數文字來源於網路現有材料和他人文章,本人只是做歸納總結,謹此聲明。

一、解答幾個概念性問題

(一)有關詩

1、詩鑒賞

姑且如此下個定義,詩鑒賞就是對詩的賞析和理解,是賞析者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體會詩的意境,分析作者想要抒發的的情感,以展現作者創作該作品的目的、主旨,還原作者的精神面貌的一種文體。

2、詩的特點

(1)詩難於解讀,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語言上。詩的語言不同於一般的記敘描寫性語言,更不同於一般的議論說明性語言。詩的語言是高度個性化的,比一般的語言更含情,它的表達往往是非直陳式的、反常化的。

(2)非直陳式的,是指詩語言多通過比喻、用典、象徵等方式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

(3)反常化,主要指詩語言的跳躍使得句與句不像其它文體一樣連貫、符合語法規範與邏輯思維規律。

(二)意象和意境的區分

1、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詩特有的名詞,「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中的「千山」、「鳥」、「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熔鑄了詩人的感情——不屈服於環境,傲然倔強,充滿主觀情緒意味的意象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孤憤、倔強的思想感情。詩的意象,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也是讀者對詩的審美評價的依據。

2、意境

所謂「意」,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認識現實生活基礎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蘊理的情」;所謂「境」是詩人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性的藝術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與客觀景物融為一體而創造出來的感人的藝術境界。詩的意境,是詩美的集中體現,是詩突出的藝術特徵。

3、意象和意境的區別

意境的範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詩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築,意象只是構成這建築的一些磚石。

(三)形象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曾說過:「詩的本質就在於給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動的、感性的、美麗的形象。」(《別林斯基論文學》)。

某新浪博友撰文,對「形象」進行解釋:「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物象),也有的說法還包括意象。

①人物形象既包括詩所刻畫的形象,又包括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如: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刻畫了浣女的勤勞、樸素和開朗,漁人的醇厚和樸實,即詩所刻畫的形象。又如:杜甫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刻畫了一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形象。

②景物形象(物象),即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句中的明月、松、清泉、石都是詩的形象,即意象。可見形象和意象、意境有著密切的聯繫。

(四)張力

在文學評論中,常常會有這樣的評價:文章寫的張弛有度。就是說寫文章應該有緊有松有疏有密跌宕起伏,有張有馳節奏感好的文章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這裡的「張」就是指張力,在物理中常指某物體受到拉力後物體內部產生的一種牽引力,引申在文學方向則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情節內容駕馭熟練,可收可放,使文章節奏恰當,而不拖沓,如弓之開合,不平淡不誇張,恰到好處。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係。一首詩,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並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於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張力」結構在「內在塑造」與「外在構架」之間,「意象」之間,「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於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詩評人苗雨時在其《論詩的張力》一文中提到,詩的四種「張力形態」。他說:張力,是矛盾的表現,凡有矛盾的地方,就有張力存在。

①反常關係構成張力。在現實世界中,「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這些都屬於常規邏輯範疇。詩為了表達某種感情的需要,打破這種現世常規,利用反常邏輯,創造一個假定性的藝術世界,從而形成詩的張力。

②異質意象構成張力。詩由一系列意象組合而成,意象的性質不同,它們的關係也各種各樣:或相對,或矛盾,或映襯……凡是異質性意象組合在一起,它們之間排斥、否定、對抗,以及替代、轉化,形成既對峙又依存的緊張狀態,這就構成詩的張力。

③具象與抽象構成張力。關於新詩寫作,胡適曾說:「須要用具體的做法」。詩當然要有具象,甚至以具象為主,因為隱蔽的感情要用具象才能表現。但也不能一味的具象,具象在某種情況下要上升為理念,做到情理交融。特別是現代詩,由於大量智性的介入,更要求詩中具象與抽象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也造成詩的張力。

④類矛盾構成張力。類矛盾,是表面好象是矛盾,然而導向統一的真理。外在的矛盾使人驚奇、不解,但當我們深入下去,弄清它的條件和情況之後,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種情況,正是詩的張力。

(五)常見的修辭手法

1、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四種形式。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體)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同時出現,兩者之間有的有比喻詞,有的省略比喻詞,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體像喻體)的意思。暗喻,將本體直接說成是喻體,語氣更肯定,感情更強烈。借喻,即詩中借喻體代指本體。博喻,即連續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來說明或描繪本體。

2、借代,行文中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借與之有密切關係的另一事物代替。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鍊、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誇張,其特點是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誇大或縮小,給人以突出的異乎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作品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4、擬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來不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的。它的表達效果是,賦予事物以人類的行為特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5、雙關,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語環境中,藉助語音和語義的聯繫,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6、頂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語句或字詞作為後句開頭的語句或字詞,上遞下接,環環相扣。頂真能使句子聯繫緊密,反映事物間的辯證關係,又能表達迴環復沓的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

7、疊字,是指同一個字的重疊使用。古詩中大量使用疊字,是由於它音節整齊,聲韻和諧,節奏感強,具有聽覺上的美感。在意義表達上,疊字形象生動,含蓄雋永,很適於摹聲、狀貌、寫物、抒情。新詩中偶爾增加疊字成分,也能增加很不錯的效果。

8、反覆,是詩中重複某些句子,以加強語勢的修辭方法。反覆可以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情景與氣氛,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

9、對偶,是用兩個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語句表現相關或相反的意思,或用兩個對稱語句加強語言效果。對偶獨具藝術特色,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傳誦。

10、排比,是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片語(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緻;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能深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之效;運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運用排比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總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

11、通感,又叫「移覺」,是一種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更換感受角度來描述事物性狀和情貌的修辭方式。它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12、層遞,就是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長、由低到高、由輕到重、由遠到近、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等次序說下去,形成層層加碼的格式。層遞可使讀者層層跟隨,因而引人入勝。層遞修辭的最主要作用,是一種順著文句所形成的層次感,讓主題概念層層逼出,讓事理說服力得以深化,語言之感染力得以深切,也可藉由上下語義脈絡的連貫一致、規律變化,使表述的重點內涵能安置在最妥當之處,方便讀者理解記憶。

13、對比,也叫對照,是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14、襯托,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故意運用其他事物來陪襯的一種「烘雲托月」的修辭手法。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15、用典,是指在詩中援引古語、古事,藉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有三種形式,為明典、暗典、翻典,不做細說。對於詩,用典的作用有三:一是,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二是,可減少語辭之繁累;三是,可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

16、互文,也叫互辭,就是相互為文,指的是這樣一種語言現象:一個完整的意思,根據表達需要有意地將它拆開,分別出現在兩句中,在解釋時必須前後拼合,才能理解語意。互文修辭,古詩文中使用較多,新詩中採用這一修辭的較少,可根據作者能力和意圖酌情考慮使用。

二、「書院派」鑒賞方法

「書院派」鑒賞方式(這也許是我的一種叫法吧,姑且把學校的鑒賞方式或鑒賞標準稱為「書院派」鑒賞方式),雖然會給人矯情詞句的感覺,但也會讓人覺得更具規範性,不會顯得太過隨意。因此我更加推崇這種鑒賞方式。當然,詩評人在創作評論時,也應該發揮自己的創意,展現自己詩評的特點,形成自己的風格,那才是獨特的成熟的詩評人。但是,我是堅持認為一個好的評論家不應該撇開這種「書院派」鑒賞方式而只論其他。接下來本文的重點也是在闡述「書院派」鑒賞方法的一些應注意的內容、形式、特徵。這種鑒賞方法對古體詩詞的鑒賞有獨到的見解。

(一)中學語文中的鑒賞分析形式,大可借鑒

形式一,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形式二,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形式三,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賞析詩中的關鍵字詞

古人作詩講究鍊字,要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賞析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鍊字與鍊句。古代詩特別講究用詞用句的準確與凝練,有「推敲」佳話。李白「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出」字,杜甫「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蒸」和「撼」字,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綠」字,而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更是著一「鬧」字而卓絕千古。古代文人尤其喜歡用系列字詞來塑造一定的意境。孔上任《桃花扇》:「殘軍留廢壘,瘦馬卧空壕」中便以「殘」、「廢」、「瘦」、「空」等詞營造戰後荒涼的氣氛。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大」、「孤」、「長」、「落」、「直」、「圓」等詞描繪塞外雄奇瑰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2、賞析詩中的重要語句

分析詩句特殊含義或深沉含義,或分析詩句最具表現力的原因。要先解釋清這句詩的字面意義,然後或扣語言特點、或扣思想情感作具體分析。

正面與側面。王昌齡《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詩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描寫美麗的荷花靠向採蓮女臉邊,在臉兩邊開放,從而寫出「人面荷花相映紅」的採蓮女子的美,其描寫角度極好。高適《除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又一年」,詩人同樣選擇巧妙的側面描寫角度,以故鄉親人對自己的思念來表達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思念。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實也是以兄弟們登高清點人數,對少的那人的思念,來抒寫自己對眾兄弟的思念。

3、賞析詩的寫作技巧

分析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1)虛實結合。詩的主題總是要通過一些手法來表達,虛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種。虛即是抒情言志,實就是寫景敘事。鑒賞時,要分清哪是虛,哪是實,是情由景生,還是借景抒情,是觸景生情,還是情景交融。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就在寫景敘事,實寫,「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直抒胸臆,虛寫,形成由實及虛的格局。高適《別董大》同樣由寫景到抒情,格局分明。王維《渭城曲》「渭城朝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雖也屬於寫景,但其中已用「渭城」「客舍」「柳色」等來表達離別情懷了,因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格局。李白《早發白帝城》,詩人將「虛」——輕快喜悅之情,寄寓在了「彩雲間」「一日還」「輕舟」等「實」中,也形成寓情於景的格局。

(2)映襯和烘托。這一手法,提法多種多樣,有的稱其為渲染,有的稱其為烘雲托月,有的稱其為正襯和反襯。高適《別董大》用「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黯淡景象來映襯離別之情,而王維《渭城曲》卻用「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來反襯離別之情。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江碧」襯「鳥白」,「山青」襯「花紅」,不僅如此,兩句還共同對後文「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反襯,以樂景寫哀情,抒發詩人鄉思之深厚。詠史詩中對史事的敘寫也可視作是襯托,史實鋪寫越詳盡,諷今越深刻。李白〈越中覽古〉和〈蘇台覽古〉兩絕句,均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昔日繁華,映襯今日凄涼。

(3)典故的使用。用典既使詩典雅工整,也使詩意含混晦澀。於是,詩鑒賞有責任分析典故的出處和意義,使詩意明確。劉禹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便運用了《晉書向秀傳》中向秀作《思舊賦》、《述異志》中王質入山兩個典故。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運用了《玉樹後庭花》這一典故指亡國之音,靡靡之音。李商隱「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也用了莊周夢化蝴蝶和杜宇化鵑啼血兩個典故。

(4)修辭的選用。對偶、引用、比喻、擬人、誇張、雙關等修辭格常在詩中使用,有時使用其他說法,如對仗、用典、比興、移情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等便是移情於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等便是對仗。

4、賞析詩的語言特色

分析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解析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鬱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5、賞析詩的主題思想情感

分析詩的主旨,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情感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能用來解析的詞語一般有:壯志未酬、報國無門、閨中怨恨、念遠思家、忠貞愛國等。

「文載道,詩言志。」詩和所有文學作品一樣,總是要反應一定的思想內容,表達作者的觀點態度。或懷古,或諷今;或思鄉,或憶友;或離別的憂愁,或重逢的喜悅;或窮困的憤激,或通達的豪邁;或殺敵衛國的雄心壯志,或隱居山林的閒情逸緻。哲理是哲理詩的重要賞析點。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既寫出報復和氣度的遠大,更寫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生活哲理。賈島《尋隱者不遇》:「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既寫出隱者的品格,詩人未見其人的悵惘和敬慕,也更引申出哲理性意蘊:探尋事物或真理時,往往直覺其在近處,卻把握不到,感到困惑。詩熾熱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千百年詠唱不衰的主題。在詩鑒賞中,更要好好把握。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杜甫《臨洞庭》,前者抒寫願得引見之情,後者卻在洞庭景物的描寫後抒發高亢的愛國情懷,崔顥的《黃鶴樓》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最大區別就在於前者思鄉,後者憂國。

6、分析人物形象

古體詩詞中,常見詩人物形象有:

(1)不慕權貴、豪放洒脫、傲岸不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

陸遊和辛棄疾的許多詩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6)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表現了他們忠心報國,獻身邊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車行》則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

(7)愛恨情長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二)對於詩中一些特殊表現手法要特別注意

1、詩眼的提取。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詩眼「折柳」,王維《過香積寺》頸聯詩眼「咽」,「冷」。

2、語序的排列。有些詩句為了某種表達的需要而改變了語序,理解時應調整復原。如「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應理解為「鳳凰老棲碧梧枝」。

3、省略與跳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是用系列景象跳躍組合,構成特殊的效果。

4、一句一絕。杜甫《漫成一首》「每句一景」,「一句一絕」,這一格式,在其《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等中均有體現。

三、現代詩鑒賞

(一)要先知道現代詩鑒賞的三個層面

一般來講文學作品都有三個層面,即語言層面、意象層面和意蘊層面。詩鑒賞也要從這三個層面入手。

(1)語言層面

毫無疑問,詩有很強的直覺性。詩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它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範,比一般的文學語言具有更強的陌生感,詩行間常留下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正是這種跳躍性,才容納了詩更豐富的意象,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構築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詩意蘊。這種語言藝術特點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詞與抽象詞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將抽象詞與具象詞搭配,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從而給讀者提供追尋詩人個體感受的信息。

詩人卞之琳的詩《斷章》。卞之琳的詩向以含蓄睿智為讀者所喜愛,他常常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世界,以象徵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又蘊含對世界的體驗。《斷章》這首詩,其語言就生動體現了這種特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的表面平淡無奇:橋上有風景,於是你在看;你也構成了風景,於是別人也在看你。在無奇中,讓人體會到了畫面所蘊含的豐富的生與死、知與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對性哲理。「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裝飾」的是夢,這一語言的搭配極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詞與抽象詞的組合,打破了語義的邏輯關係,構成了一種詩意的邏輯,從而大大擴充了詩語言的彈性,豐富了詩的表現內涵,又擴展了詩的表現範圍,加深了詩的理意。類似的還有「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朧」(《記錄》)、「嘔出一個乳白色的『唉』」(《黃昏》)等。因此,欣賞詩,只有抓住詩語言的這種特性反覆吟唱,才能深刻領會詩家語高度凝練的特點,從而拎出詩中濃縮著的內涵。

(2)意象層面

意象與美育有著不解之緣,具有美的意象的詩,才能給讀者以美感。能否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詩成功與否的標誌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賦、比、興這三種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極不相關而實際又有聯繫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準確、有效地表現自己,根據這個原則產生的意象才能有驚人的離奇、新鮮和驚人的準確。這也就涉及詩所選定的意象與它所象徵的意義之間的融合問題。意象與意義常常不可分。

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之所以催人淚下,是與詩人成功運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一組組含義深刻的意象分不開的:「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視覺「老水車」與聽覺「疲憊的歌」相連,詩人用這種蒼涼的意象開頭,一下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極佳的詩欣賞狀態,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數百年的歷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讀者面前,開闊而雄渾,蒼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將具體意象與抽象意象融為一體,在時空的急劇轉捩、對比中,完成了詩人主觀情志的表達。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裡掙脫」「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這些意象,讓我們在最初的震撼過後,又恍然於它們所代表的強烈思想感情的複雜意義之中,從而使我們從藝術的視角感悟到了這首詩獨具的審美情趣,使我們感到詩人內在的精神與詩的意象的一致性。

因此,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造力、想像力,詩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讀詩,必先讀懂意象。

(3)意蘊層面

伴隨著意象在腦海的形成和語音節奏感的刺激,讀者已經產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層去體悟詩的意象內蘊即詩的意蘊,是詩鑒賞成敗的關鍵。詩的意蘊一般包括審美意蘊和智性意蘊。

當然,優秀詩都具有審美性。讀詩伊始,讀者便開始產生某種精神體驗,感到精神的愉悅。但這還不算是審美鑒賞。

穆旦的詩《讚美》。當時,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使得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現代派詩人彷徨、迷茫,如同迷失在茫茫黑夜中,作品多囿於一己的「小我」,表達的也多是彷徨無助。但穆旦有所不同。他常常在自己的詩中給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與光明的哲理,《讚美》這首詩就集中代表了詩人的這種藝術創作風格。

詩中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是作為抒情主體的詩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的農夫。抒情主體在荒涼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憂鬱的森林中,對著在天際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訴說自己的「沉默的愛情」,「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陰雨的天氣」、「要以帶雪的手」和「佝僂的人民擁抱」;這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之情的形象。而農夫,這「許多孩子的父親」,「多少朝代在他身邊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路是無限的悠長」,而他卻放下了「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後旋轉」的古代的鋤頭,堅定地「看著自己」融進了死亡。一個勞動者守望著自己的貧窮、勞苦,然後拋開妻兒老母,拋開一切,一去不回頭。

這是一個什麼形象?他的內質是什麼?是什麼使得「我」也在為他的離去而痛哭?不言而喻,這兩組意象,有著撼人心魄的力量。農夫與我猝然相遇在詩中,各自理解著自己的使命,當芸芸眾生昏昏於自我意識的喪失時,我和農夫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著清醒,傳達出一種與昏聵的世界格格不入、為尋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到此,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意象的解剖,挖出了詩的某些內涵,對作品有了初步的審美體驗;然而進一步去體味:在這一荒涼而飢餓的畫面里,農夫形象的精神之光開始活躍起來,浮動起來,擴展起來,從而傳達出農夫的個性品格——在自身充滿動亂、矛盾、苦難和愚昧時,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犧牲自己、改造自己,尋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一個民族才能起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農夫這一形象,實際承載著民族歷史的內涵,代表著先行者的特定品質,閃耀著民族性格的不朽光華。而我是新生農夫的象徵,我與農夫的血肉聯繫,共同築就了民族之魂。這正是《讚美》這首詩給我們帶來的崇高的美學意蘊,鑒賞到此,才算真正進入到詩意蘊層的把握之中,也即進入到詩的「智性」意蘊中。

(二)如何把握意象,體味詩情

詩的語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雋永的、凝練深沉的、生動流暢的、形象傳神的、充滿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都給詩的審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詩的學習中應當注意語言的品味。

1、把握意象,必須在利用已知的基礎上初步把握詩的風格、情感基調。

詩人描寫的圖景是與其思想感情和諧統一的,美景當然流露喜愛之情,但情哀之時美景含淚,如「感時花濺淚」;心涼之時美景卻又倍受詰問,如「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這裡的意象「花」「紅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2、體味詩情,首先要充分運用聯想和想像。

從想像中體味形象,對詩人的想像活動進行再經歷和再體驗。讀《我愛這土地》,順著詩句,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小鳥,體味喉嚨為什麼會「嘶啞」,愛國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因為這首詩的形象的核心是一隻不懈地為土地、河流、風和黎明歌唱,死後連羽毛都奉獻給土地的多情鳥。讀詩的全過程,想像活動都是圍繞著這隻鳥的形象展開的,對於詩中的愛國主義激-情的把握,是通過對這隻熱愛土地的鳥的想像而獲得的,離開了想像將一無所獲。

3、體味詩情,還要善於在詩的抒情中寄託情思。

詩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詩情,就要把詩所提供的含蓄的東西「泡」出來。就是說,要把詩人由繁雜的生活現象加以精鍊概括的東西,還原到它原來的狀態中去。如《金黃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內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4、體味詩情,要能從含蓄中咀嚼出真味。

優秀的詩總是避免這鋪直敘。詩人只是含蓄的點撥你,然後給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要善於咀嚼、尋找並最後判斷詩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後所蘊含的情思,鑒賞活動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黃金的稻束》是寫母親的美麗還是寫母親的疲倦?

5、體味詩情,不可忽視詩感情的兩個作用。

一是動力作用,詩人把最真、最美的濃烈情感融入詩中,使詩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線索作用要準確的把握意象、體味詩情。

(三)鑒賞現代詩注意的幾個問題

1、聯繫社會現實。

「歌詩合為事而作。」現代詩同樣反映著現代的社會現實,同樣是為時代服務。如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就反映出「五四」革命運動衝擊舊世界的洶湧澎湃浪潮,表現了詩人當時和舊世界徹底決裂,揚棄自我,再造新我的熾烈思想感情。聯繫當時的社會現實,常常是理解詩思想內容的捷徑。

2、感受詩的節奏感和音樂性。

現代詩的節奏感、音樂性往往是由詩句中描寫形象、抒發感情、體現著感情起伏的關鍵詞語構成的。體會其節奏感、音樂性,是深入體會詩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魅力的一個方法。

3、分析詩中景物,以揣摩詩人情感。

現代詩多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言志。我們只要傾心揣摩、體察這些形象、景物所蘊涵的內容,就能摸到詩人感情跳動的脈搏。

4、透過直抒胸臆的語句,再現詩的形象。

有的詩側重於寫情。直抒胸臆。這些詩表面雖不直接寫景,但也深含形象。如夏明翰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此詩無景可言,但我們只要認真咀嚼這帶血的話語,吟誦這簡短有力的詩句,頭腦里就會出現一幅烈士英勇就義圖,深切地感受到烈士大義凜然、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光輝形象。

5、發揮聯想、想像能力。

詩要求語言精練,必須產生語意的跳躍。要理解詩的含義,就必須憑藉對生活的認識,從精練的語句所提供的環境出發,沿著詩的主線去聯想、想像,補足詩中沒有充分直接顯露的形象。

結束語

綜上所述,「書院派」鑒賞方式,更適用於古體詩詞的鑒賞。新詩句子較長較散,很多解析點不太適用。然而,一些意象表達、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古今都是共通的,對於押韻古今也是共通的(僅是舊韻、新韻之分),還有很多地方也是可以互鑒的。舊體詩詞在長期的發展歷史中已經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審美鑒賞方式,今人無須多說。新詩的審美卻是沒有定下一個標準來,然而中國的新詩審美怎麼也是應該借鑒一些中國的古體詩詞的,漢字語言的特點在那裡,根在那裡。詩的創作和詩的鑒賞,本質上是可以互鑒,彼此都是彼此的鏡子。照鏡子方以正衣冠。


推薦閱讀:

盆景製作技藝圖解(一)
參遇話手作——銀壺:千錘百鍊,始成大器
八十餘載歷史積澱,中國紅幫技藝驚艷世界
《造夢者》劉嘉玲學員奪半程冠軍 姚晨戰隊技藝驚人
樹樁盆景技藝大全——精要篇

TAG:方法 | 鑒賞 | 技藝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