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東漢彭城王墓
這天旅遊來到徐州,有人問:「到徐州看什麼?」,其實來徐州就是看古墓。 目前徐州已發掘的漢王墓多達8座之多。然而在這8座漢王墓葬里,僅有一座是東漢時期彭城國王的。即土山漢墓。當然,由於這座墓葬的主墓(2號墓)尚未發掘,目前仍然無法證實它確是屬於彭城王,至今也仍然有學者提出異議。在土山漢墓被發掘之前,民間一直傳言其為項羽亞父范增之墓。不過,就主流觀點來看,土山墓葬的墓主已經被定性為東漢彭城某位藩王。其墓由地上封土和地下墓室兩部分組成。彭城王墓位於封土的中心位置,約佔封土面積的4/5。墓室為磚結構,南向。由墓道、雙耳室、迴廊和主室組成,南北長約38。東西寬17米。 彭城王墓元代已遭盜掘。1977年東耳室內出土陶井、陶罐、陶鴨、陶雞等文物。1982年試掘局部露出黃腸石。2004年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考古發掘,目前發掘仍在進行。 土山,顧名思義,是一座封土疊成的山丘,亦有言論稱該墓是平地起墳,即墓室在平地之上,四周及上部加蓋封土築成。由於尚未親見和精確調查,筆者這裡保留意見。不過在2號墓保護施工現場,筆者看到大量的黃腸石,這種漢代用以替代黃腸題奏的墓葬材料,確實是用以封圍墓室的。土山漢墓目前已經發掘的是1號墓葬,發現一件基本完好的銀縷玉衣,證實應該是王后墓。可惜王后墓室同樣未向外界開放,僅有部分出土文物展示。2號主墓大概是藩王墓,仍待發掘。此外,亦有3號墓,信息不多。引得專家學者和考古愛好都猜疑。 其中土山漢墓自魏晉以來一直被稱作「亞父冢」。「亞父」即范增,是項羽的重要謀士,他力勸項羽在鴻門宴上處死劉邦,並安排項莊進行刺殺,留下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後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懷疑范增勾結漢軍,范增一怒之下辭官而去,在前往彭城的路上去世。民間傳說范增去世後,在彭城戲馬台練兵的楚軍將士用鎧甲兜土為范增修墓,《水經注》也記載土山大墓是范增墓,這一說法千百年來被深信不疑。 然而歷年來的考古發現推翻了這一說法。與二號墓共用一個封土堆的一號墓1970年即被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銀縷玉衣和鎏金獸形硯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被作為鎮館之寶。從墓葬石塊上的銘文可以判定,此處是東漢彭城王家族墓,而一號墓則是某一位彭城王的王后。 正在發掘的二號墓,是土山漢墓的主墓,1977年、1982年和2003年都進行過部分發掘,2013年,墓葬上方建成了永久性保護建築。從其位置和規模來看,基本可以確定這裡就是某一位彭城王的「地下宮殿」,墓葬里會發現哪些珍貴文物,是否會有文字確定墓主的姓名是目前最大的懸念。
最前面的亂石堆便中黃腸石,其每塊石頭長1米左右,寬不超過1米,厚度為25厘米。由於厚厚的封土積壓,有的黃腸石已經微微向下凹。「這座彭城王墓是平地起墳,用黃腸石砌成墓室,外面用土堆封起來,看上去就像一座小山。東漢黃腸石往往有銘刻或墨書文字,這座漢墓就有書寫文字的黃腸石。」工作人員介紹說。黃腸石是東漢皇帝及諸侯王建造墓穴的特製石頭。「現在用玻璃護欄將封土壁和遊客隔開了,以展現封土的原貌。」 四層巨石難防盜墓,盜洞發現玉衣殘片。 發掘現場最吸引眼球的是主墓上方覆蓋的一塊塊巨石,它們組成了東西16米、南北20米的一片巨石陣,在考古學中,這種覆蓋於墓室上方的巨石被稱作「黃腸石」。 西漢墓中的「黃腸題湊」廣為人知,具體做法是將柏木修成方形的長條木枋,再將柏木一層層堆壘起來,組成槨室。「黃腸」是指柏木的木心呈淡黃色,「題湊」是指柏木的一端指向墓室,從內部只能看到柏木的端頭。而到了東漢,尤其是在徐州這樣的鑿山為陵的地方,石材被大量使用,雖然顏色並非黃色,但卻沿用了「黃腸石」這樣的名稱。 二號墓的黃腸石共有四層,總數約有1100塊,石塊上留著紅色或白色標記,有的還寫有石工名字,這可能與當時的質量驗收制度有關。據測量,每塊巨石的重量在1噸左右,可以想像在營建時墓室要承受多大的壓力。考古發現,主墓室的拱形券頂共有兩層,每層的磚厚達40厘米,異常堅固。 這些黃腸石為墓葬提供了嚴密的保護,盜墓者要打穿這四層巨石,進入7米以下的墓室絕非易事。但即使這樣,二號墓仍然在元代被盜。史料記載,元代有一個叫賈胡的人,在土山上蓋了房子,花了20年時間實施盜墓,最終糾集一幫人鑿穿墓頂,從屍骨旁盜出寶劍等物。地方官員共派遣500名官兵捉拿盜賊,最終全部抓獲。 在主墓的西北方,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盜洞,這是歷史上多次盜墓中惟一進入主墓室的一次,很可能就是元代賈胡盜墓的遺迹。盜掘痕迹顯示,盜墓者鑿穿黃腸石後,先是往土山中心方向即西北方掘進,後發現不對,轉而向反方向挖掘,最終進入主墓室。 正是由於此次盜墓,造成了墓室後來全部坍塌,考古隊需要將上層的黃腸石全部搬走之後才能清理墓室,為此特別架設了行車吊運石塊。而在發掘完成後,4層黃腸石將原樣復原。 在盜洞內,考古人員發現了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的殘片,這意味著二號墓很可能是某一代彭城王和王后的合葬墓。雖然在發掘完成前對墓主的身份都是猜測,但根據現有信息,專家們把目光投向劉恭和劉道兩位彭城王。 東漢時期,受封在彭城的共有楚王劉英,以及劉恭、劉道、劉定、劉和及劉祗五位彭城王,與二號墓共用一座封土堆的一號墓內,黃腸石上發現了「官十四年」等文字,這表明二號墓的墓主在位時間超過14年,劉定和劉祗在位時間短,因此基本被排除。楚王劉英因涉嫌謀反被流放,平時與其有交往的人大多被抓,釀成了東漢初著名的「楚獄」,劉英也在流放途中自殺。在這種情況下,劉英按王的級別享受銀縷玉衣待遇的可能性較小。而根據墓葬的形制,專家們認為其時代更可能是東漢早期,墓主是在位64年的第四位彭城王劉和的機率也不大,因此第一代彭城王劉道和第二代彭城王劉定的可能性最大。
墓道為直向,左右有些耳室,沒我相像的大,與我們看的小說《盜墓筆記》、《鬼吹燈》是兩回事。
主室居然就這麼小。
土山漢墓設有一個出土文物展室,上檔次好的文物已被省市博物館收編了,餘下的觀賞價值有限。
東漢王陵發現西漢封泥,文物因何「穿越」 二號墓的保護建築高約20米,它的四壁保留了墓葬上方的封土剖面,被層層夯築而成,就像「千層餅」。 在清理墓葬上方的封土花費了約3年時間,如此細緻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大量封泥,數量達到4500枚之多。封泥是古代的封條,漢代在封緘公文、書信時,一般是用繩索將竹簡或木簡捆縛起來,再捺上一塊濕泥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捺出印文。二號墓的封土內發現的封泥包括「內史省印」「楚夷園印」「宛朐邑印」等印文,涵蓋了當時公文往來的諸多方面,價值極高。 雖然陝西、山東等地的考古也發現過「封泥群」,但二號墓的情況卻是獨一無二的。二號墓是東漢墓,但封泥卻是西漢封國楚國國都的某個機構與各方公文往來的遺物。史料記載,漢景帝在位期間,曾對一些官職名稱進行調整,如將「奉常」改為「太常」、「太祝」改為「祠祝」,加上「文園」「夷園」等楚王陵園官印的出現,以及大部分縣邑名稱與七國之亂後楚國行政區劃基本一致,可以判斷封泥時代在景帝之後,基本貫穿西漢。 那麼,這些封泥為何會「穿越」到東漢墓封土中?據專家分析,當時的公文被拆封后,封泥出於保密或安全等需要,會被放置在指定地點,西漢晚期歷經王莽改制,楚國被除國,楚國官署被廢棄。到了東漢,某代彭城王營造墓葬時,很可能對這些廢墟清理取土,使得大量封泥被埋入土山中。
推薦閱讀:
※改名記
※徐州有什麼必去的景點?
※豐太陽穴改變你的臉型
※在徐州醫學院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徐州有什麼特色菜?我女朋友是徐州人,我想學著做給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