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岳陽樓記》的范仲淹竟然沒有來過此地

北宋慶曆年間,范仲淹的老部下藤子京因被人誣告貪污「公使錢」而被貶官到巴陵郡。在巴陵期間,他召集民夫,重修了岳陽樓。完工後,他想要范仲淹為重修後岳陽樓寫一篇記文。他寫了一封《與范經略求記書》,並隨信附了一幅《洞庭秋晚圖》,派人送給遠在鄧州的范仲淹。

此時,范仲淹也因為遭人排擠,在鄧州作知州。當他收到藤子京寄來的《與范經略求記書》時,便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傳誦千年的名篇《岳陽樓記》。全文貫穿一個「憂」字,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也成為後世一切愛國志士的行為標準。

俗話說「文如其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表達的憂樂情懷和高尚情操,一如現實世界中的他。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隨母親到了一個朱姓家庭,名字也改為朱說。待到年齡稍長,知道自己身世後,遂泣別母親,出外求學,決心改變現狀。

「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通過《宋史》本傳的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范仲淹少年時代的求學過程是非常艱苦的。或許,正是這種艱苦的環境,激發了他奮發的毅力,並最終獲得成功,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母親寄人籬下的處境。

范仲淹為官一直以敢言直諫為天下士民所重,也因此而數次遭到貶謫,每貶謫一次,他的威望就愈高,在當時的朝野有「三光」 美譽。

天聖七年,劉太后欲在冬至日在朝堂接受百官朝拜,仁宗帶領百官為其上壽。范仲淹極言其不可,同時上疏要求劉太后還政於仁宗趙禎得罪劉太后被外放。同僚們在給他送行時說「范君此行,極為光耀。」

景祐元年,仁宗要廢郭皇后。先是,仁宗寵幸的尚美人語言之間有冒犯郭皇后的地方,皇后不勝忿,在打尚美人時誤打仁宗,因此仁宗決意廢之。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有隙,贊成仁宗廢后。范仲淹等十餘名大臣認為皇后只是誤傷,並無大過,不應廢掉,惹惱仁宗和宰相呂夷簡,第二次便貶到睦州。送行的人們舉酒對即將遠行的范仲淹說「范君此行,愈覺光耀。」

范仲淹的第三「光」是跟宰相呂夷簡交惡,被貶到饒州。這次送別,雖然受到呂夷簡的干擾,但還是有不少人前來,大呼「范君此行,尤為光耀。」

從范仲淹的三次被貶人們對他友好的態度,可見其人格魅力。後世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南宋的呂中說「先儒任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觀其所學,必以忠孝為本。其所志,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朱熹則把范仲淹看做宋人砥礪名節的模範和導師「至范文正公時便大厲名節,振作士氣,故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近代胡適對范仲淹提出並終生踐行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極為讚賞。

正是有了怎麼多優秀的品格,他才能寫出如《岳陽樓記》這樣帶有強烈政治理想,氣象萬千的共鳴之作。

後世有人根據藤子京《與范經略求記書》所附送的《洞庭秋晚圖》,認為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樓,如果到過,是不需要送你個圖的。事實上,僅憑藤子京附送《洞庭晚秋圖》就說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樓是沒有說服力的,在范仲淹詩文中曾多次提及岳陽樓。

明道二年左右,在他寫的詩中,都提到了岳陽和汨羅這些地方。如《送韓瀆殿院出守岳州》:

仕宦自飄然,君恩豈欲偏。

才歸劍門道,忽上洞庭船。

墜絮傷春目,波濤廢夜眠。

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

《新定感興五首》其四:

去國三千里,風波豈不賒。

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

這兩首詩,對洞庭湖的描寫都極逼真,如果范仲淹沒有到過此地,恐怕也很難寫出這樣情景逼真的詩文來。再者,從文中的「予觀夫」三字來看,也絕不是在一幅繪畫中就能見到氣象萬千、變化無窮的洞庭景色的。由此,我們推斷,范仲淹去過洞庭湖,甚至岳陽樓的可能性較大。

(關注文史廣記,分享更多閱讀)


推薦閱讀:

盛源:淺析岳陽樓楹聯中的修辭藝術

TAG:岳陽 | 沒有 | 岳陽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