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一、發菩提心的重要性省庵大師講:「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在《華嚴經》中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又《大智度論》中講:「菩薩雖行信等善法,亦不得無上道,所謂以我、我所心行六波羅蜜」。《無量壽經》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指宗旨、和宗趣。宗之所歸曰趣,是經所崇尚的,是經中主要的。由以上經論不難看出,發菩提心對於修行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提心就是成佛之果。凡夫修行難、發心難,發菩提心更難。發了菩提心還有三難:難行、難捨、難忍。作為我們修行人的態度應當是: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二、「發」的含義發菩提心的「發」是指:「發明、發起、發展」。發明:是指開解明了,明白自心。即是菩提心。發起:起,指起始修行。起始修行應遵循以下兩點:(1)解行相應: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躡解起行,即是稱性而修。(2)悲智並運:慈為與樂,悲為拔苦。慈悲若沒有智慧,則「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發展:展,是指展開,具體來說指修四攝六度之法(1)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2)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總概括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發心之相: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講到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三、菩提的分類菩提: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的分類有:1、真性菩提:是以道為菩提。道,即是佛性,是人的本心。本心就是本覺之體。本覺體如如不動,所以又叫真如。真如人人皆有,但又是迷而不顯,所以又叫如來藏。如:如如不動。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藏:指含藏。2、實智菩提:是以智慧為菩提。實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覺」智。此智是意識相應慧心所,我們依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所以叫實智菩提。3、方便菩提: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薩道,對機說法,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又依照《大智度論》將菩提分為以下五種,大意是:1、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2、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3、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相。4、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5、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四、什麼是菩提心1、菩提心即是上述省庵大師八種發心中的:「正」、「真」、「大」、「圓」四種發心。菩提心是法,是眾生自性本具之法,法即如來藏心。統稱為自性清凈心。這個心在菩薩心中就是般若,是菩薩心的根本。發菩提心的人是菩薩(因)。證得菩提,就是佛(果)。2、菩提心就是菩薩心:菩薩,就是追求無上菩提的眾生。上承佛道,下化眾生,自己未度,先度別人的大慈悲者。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意思是大道心,或覺有情。「覺」:指覺照本性,覺一心之理。一念不生就是覺,對於「覺」加深理解如下:(1)不覺:作為凡夫,是為不覺。不覺就是不明真相,即是無明。(2)錯覺:以錯誤的理論建立起來的知覺,如外道。(3)正覺:正確的覺悟就是:覺悟大地眾生,本來是佛。(4)始覺:即無明中有一線智慧光明發現。(5)本覺:始覺有功,本覺方顯。本覺就是萬法的本源,眾生之慧命。(6)自覺:即是本覺之佛性。(7)覺他:幫助他人覺悟。(8)無上正等正覺:從自覺、覺他、達到覺滿;或者是:始覺合本覺達到究竟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了。佛是十法界之首,佛之上沒有再高的了,所以叫」無上」。佛得真正平等,了知萬法唯是一心,所以叫正等。佛圓證一心具足眾德,得至正滿覺,所以叫正覺。3、菩提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依照大乘起信論)。(1)直心:直,表正直,不偏不倚,中道理。與真如相應,所以又叫「正念真如」。(自利利他之心)(2)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3)大悲心:即是拔濟群苦,令得菩提。是以自覺之道,覺悟眾生,普令悟入佛之知見。這是菩提心的根本。(利他行)4、菩提心就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依觀經)。(1)至誠心:至者,真也;誠者,實也。即真實心也。這是菩提心的本體。(2)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信自己是凡夫,曠劫無出離之緣。二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是自受用。(3)迴向發願心:即是將所修積的功德,迴向願生極樂。這即是發大慈大悲心。是他受用。5、無上菩提心: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五、堅固菩提心1、退失菩提心:根據《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說:『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何等為四?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又《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說有五退分法,能令菩薩不能速證無上菩提。如彼論說:『又諸菩薩,順退分法當知有五:何等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說法師;二者,放逸懈怠;三者,於諸煩惱親近執著;四者,於諸惡行親近執著;五者與余菩薩校量功德起增上慢,及於法顛倒起增上慢。2、不失菩提心:根據《思益梵天所問經》:梵天、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四?一者,常憶念佛。二者,所做功德常為菩提。三者,親近善知識。聞名曰知,見面曰識。指師承。即善知法要,識人間正邪,具正知正見,能辨是非,有超人的智慧、學問。四者,稱揚大乘。是為四」。又《大寶積經》卷一百十二《普明菩薩會》說: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3、堅固菩提心:即是四宏誓願:(1)眾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願斷;(3)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總之,發菩提心,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非常重要。是修學佛法能否成就的關鍵和根本。佛法博大精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此文是自己根據省庵大師、圓瑛法師以及有關經論和著述,自己學習整理的,不一定妥當和正確,旨在拋磚引玉,僅供參考。希望大德能給予批評指正。隨喜恭請本圖文摘自新浪凈心梵夫博客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宏圓法師: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到底什麼是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趙奉心:修學菩提心札記六則

TAG:菩提心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