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基礎知識(十二)律詩(上)

又是月掛柳梢時,大家晚上好!今天繼續做近體詩基礎知識的系列講座---近體詩基礎知識講座(十二上)在講座前,我想簡單地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近體詩資料性的相關常識。到底什麼叫近體詩?它怎麼形成的?我們為什麼喜歡去寫它?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去寫它?其實這些問題是個很大的課題,要想真正地弄明白了,幾大本厚厚的專著也說不完。作為業餘愛好,我們沒必要象考古學家那樣玩的那麼專業,但是,有些基本的概念性的認識和了解,卻是必須的。了解和認識這些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形成的來歷,有助於我們端正學習的態度和方向,有助於我們認清這種文學的本質,更可以讓我們對這種文學(乃至文化)抱以足夠的尊重。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一直在說近體詩的寫作如何如何,近體詩、今體詩、格律詩,稱呼不一樣,其實說的都是一樣的東西。漢代以來的一些古體詩,在唐朝被創造成循於聲律的新的詩歌體式,唐朝時為了區別於那些不拘於聲律的古體詩的形式,把它叫做今體詩。這個「今」是相對於唐以前的那個年代而言的,可不是現在時的今天之「今」。而「近體詩」這個稱呼呢,卻是是宋朝人對它的稱呼,至於為啥用這個「近」字,咱也不去管它了。而今天,我們更多的叫它「格律詩」。我個人更喜歡用近體詩來稱呼它。因這種體裁雖然源於唐代,興旺於唐,但真正地定型卻在宋。宋以後它已作為一個完整完善完備的文體延續保存了下來,歷時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強烈地吸引著包括與座朋友在內的我們廣大的華夏子民。唐朝以前有個隋朝,時間很短,僅僅三十六年,歷史上也就彈指一揮間而已。但這個朝代卻是我們這些學詩之人不可忽略的,至少我們不能忽略這個朝代的一個人,他叫「陸法言」。《詩韻合璧》的序上這麼說到他:「自隋陸法言始,以四聲分二百六韻,撰為《切韻》一書,遂成千古韻書之祖」。什麼要記住這個人呢?因為他在總結前人詩韻類的書的基礎上寫出了《切韻》一書,正是這本書,影響甚至改變了千百年來我們詩學發展歷程,我們現在用的《平水韻》,也正是改編源自陸法言的《切韻》一書。沒有這樣一本韻書,我們就沒有後來的唐詩宋詞元曲可言,也就不會有如此輝煌的千年詩文化。熟悉捨得的人都知道,捨得是個強硬的古韻(主要指《平水韻》)推行者,堅決反對所謂的「新韻」,甚至所謂的雙軌制我都反對。我要強調的是「尊重與傳承」不等於「泥古」,我常做的比喻是,你會梳著大背頭,西裝革履地去演《三國演義》《紅樓夢》一類的古典戲曲嗎?如果你可以接受劉備穿著中山裝當領導、曹操戴著大墨鏡裝老大、貂禪身著比基尼玩風騷這樣的裝束來欣賞劇情,那你就只管用新韻寫格律詩好了。對於同是傳統文化的中華詩詞,道理其實是一樣一樣的,詩之所以謂之詩,是不能離開韻的。格律形式的詩歌體裁(近體詩及詞等),聲韻是其體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年猶在的平水韻,已經是七律七絕這類文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憑著自己一時高興就想當然地撕裂韻與詩體的關係。所謂時代變了,口音變了,所以韻也要變,這類的主張只是一個偽命題。《平水韻》本身其實是個虛擬的語音體系,它更多的具有文字韻的特點,它不屬於具體的哪個年代哪個地域所有,它不具有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動的可變性,所以,那些以時代改變的理由而要求推行新韻的人們,還是好好研究一下漢語聲韻學以及詩韻的歷史再來琢磨「改革」吧。近體詩的前身是古體詩,關於古體詩的特點及寫作方法,從詩經、《楚辭》到後來的漢魏六朝古風,這類詩體我們以後會專題講解。在這裡不多介紹了。但是要強調一個觀點是,古體詩不等於不合格律的近體詩,不是只要跑韻出律的格律詩就可以權且算做古體詩的。古體詩形式上沒近體詩這麼多約束,但是格調的把握上卻不是很好掌握的,古體詩講究的是一種風味和品位,感興趣的朋友,我們可以在以後的討論中詳加探究。好,隨便絮叨幾句,言歸正傳,今天主要想說一說的是「律詩」。近體詩分為七言和五言,關於五絕和七絕我們上周介紹了,今天著重談一下律詩:五律、七律和排律。我在前面的講座時提過,絕句象詩,律詩如文。所謂律詩如文,不僅僅體現在字數多這個特點上,更多的是律詩表達的內容比較完整。所謂詩之章法---起承轉合,對律詩而言也是更宜謀劃而合的。景色鋪墊更詳細而廣泛,意的表達更真切而豐富,謀篇布局可以更為從容不迫。律詩的表達特點還在於一個「穩」字上,工穩而典雅,精緻而詳盡。就美學的意義來看,其結構表現出一種平衡的美感,這種平衡感來自於律詩所講究的「對仗」之上了。只要是律詩,就離不開對仗,對仗是律詩主要特點之一。對仗對偶,表現的就是一種平衡對稱的性質,不論從聲韻的角度還是詩句的辭義上,都構成了律詩特有的典雅端正之美感。我們尋常所說的詩庄詞婉,這個庄字,很大一部分也取決於這種形式上的表現。詩分五七言,律也同樣。那麼五律和七律有什麼區別呢?了解了它們的淵源和各自的特點,對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寫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講在格律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七律詩的每一句,去掉前面兩個字,格律上就是標準的五律詩。絕句也一樣,七絕去掉前兩字,就是五絕。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去掉前兩字後,就成了「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格律上看,就是個加減字的區別。意思上竟然也可以成為一首完整的詩。但是讀起來,味道意境卻大不一樣了。看到被省略的字,忽然想起前天「西望長安」兄的《詩詞修辭講座》來了,其中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等等。這個「省略」二字,其實就是七言與五言詩的重要差別之一。絕句如此,律詩同樣如此。別小看這兩字的差別,詩體的表達方向,表現力度以及對詩句的要求,就大大地不相同了。在早唐時,律詩還是以五律居多的,唐中晚期以及宋時,七律就相對的多了起來。看前人的五律,多是陳述描寫為主的,寫自然景觀,寫現實生活,寫內心表白。也就是說,五律的表現特點多是從客觀角度去寫作的。比如我們看李白的這篇《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這主要描寫的什麼?就是自然景色啊。讀了之後,你會想像出一幅遼闊粗曠的楚地風光的畫面,山巒重疊,平野無際,大江奔涌,傾入荒原,浮雲變化,有如幻境。瀏覽如此壯闊的風光後,最妙的是尾聯的那句「故鄉水」,只有故鄉水含情,才能送我波濤萬里蕩舟行。以寫景色為主,詩人將自己融到了景色之中了。我們再來看一首王維的《山居秋明》: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分明也是一幅閑適水墨畫,將自然景觀描寫的生動活潑,詩韻如畫筆,詩意如墨流。前三聯的自然描寫,層層遞進,由物而及人,我們再注意一下他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畫面在此以一閑適情趣悠然收筆,自然而愜意的筆觸,令人叫絕。我們不妨再再看一下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湯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雖然是仄韻詩,但是詩意可借。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尤其是尾聯的那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乃是千古名句啊。隨便找了這幾個例子,主要想說明五律形式的詩的表現特徵,以客觀描述為主,不去大論也不去深嘆,其「意」的表現一般都是在尾聯一筆帶出。前面大量的筆觸來寫景色,其實,在寫景的同時,詩人就把自己已經化到景色之中了。以景含情,以景帶情,才能在最後帶出這自然而隨心的一個「意」來。從詩的章法角度上講,有一些理論家的說法是五律的轉結都是在尾聯之處,比如我們上面看這幾個例子,第一個「仍憐故鄉水」是轉,「萬里送行舟」是結。第二個「隨意春芳歇」是轉,「王孫自可留」是結。而前面三聯都是起和承接。比如徐晉如的《大學詩詞寫作教程》中關於五律的章法是這樣總結的:「一般而言,都是首聯第一句起,首聯第二句承,頷聯、頸聯是襯貼題目,尾聯上句轉,下句合」,初初看來,也有些道理。可是。我對此論點不以為然。五律的章法,其實完全沒必要這麼複雜地來區分。我也來個「一般而言」,用正常的起承轉合來扣合這四聯,也完全照應的上。首聯就是起,頷聯就是承,頸聯還是一個轉,尾聯那不是轉,它仍然是一個「合」。把起承轉合給分配到起聯和尾聯上去了,律詩中間最重要的頷頸二聯,反而與章法無關,說什麼「頷聯、頸聯是襯貼題目」,這樣的論點,實在是不合情理,過於形而上學了。我們應該注意到,五律中的前兩聯基本是以純景色來描述的。起是入境,頷是擴境,而第三聯(頸聯),雖然也多是以景色描寫為主的,其實已經不是同一個層次的描寫了,不是景色的大小遠近層次的不同,而是將「人」「心」給托出了畫面。我前面所說的以景帶情,這一聯,其實就是一個「帶」。從純景色描寫到以人及人的感觸為主體的描寫的轉化,其實,這就是一個「轉」。最後那聯看是所謂的「意」的描寫,其實是在這一「帶」的基礎上的自然生成,關鍵是,如何看待這個「轉」字。王維的《山居秋明》其結「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其實就是典型的一個「結」,同樣杜甫那首也是(排除仄韻詩體的因素)它是在前面幾聯的鋪墊基礎上做出的感慨之言,尤其是從「湯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這聯帶出來的,它是結束語,也是餘音。如果把「會當凌絕頂」當成一個轉,實在是過於拘泥字意的表面意思而沒考慮謀篇上可能形成的「脫鉤」問題了。章法可以活用,但是章法就是詩的結構,我們要注意到中二聯在「意」的層面上的變化和提升,它們是結構的一部分,不是僅僅的「襯貼」。雖然都是在寫景觀,但是視角不同,意的層面就不同,意的實質意義上的提升,就是「轉」。五律的轉為什麼常常不象個「轉」呢?回到前面的話題,五律的特點就是以「客觀」描寫為主,情意是含在景中被帶出來的。相比而言,七律則是以感嘆評論為主,七律的景色鋪墊,是為情意的鋪墊而為的,情的描寫是主體,它是被推出來的,是「亮相」而出的。它的突兀精神是七律的重要表現所在。所以,我們在寫五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前三聯的層次變化問題。可以全寫景色,但是,「物景」和「人景」是不同的,在第三聯,一定要注意不做純景色的描寫,至少要帶點「人氣」進去。總之還是那句話,在沒有特別設計的情況下,起承轉合對應的四聯,是盡量扣合上的,尤其是初學者,不要去嘗試徐晉如所說的五律章法,那樣會把你搞糊塗的。只要記住一個特點就可以了,五律是以客觀描寫為主要表現特點的。這樣,就可以理解了章法上複雜含糊的認識問題。我們在講五絕的時候,強調過五言詩句的特點。五言詩,起句儘可能的以仄字收音而不需要押韻,五絕我們推薦前兩句採用對仗的形式,五律也做這樣的推薦,但是不絕對,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而來,按照一般章法的起法自然平實的起筆就可以了。我們一再說過,起句仄收的目的,是為了聲韻上的協調,為了平仄譜的完善圓潤而為之。我們參考一下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看起聯,不僅起句仄收而且對仗。再參考一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起聯採用的也是對仗的形式: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的特點是,起聯對仗,頷聯卻沒對上,或者說對的比較寬了。我們可以把這看作「偷春格」,也就是把本該頷聯的對仗用在起聯了。不論是五律還是七律,首聯採用對仗的情況下,都可以考慮這種模式。偶爾「偷春」,也是一趣,目的是可以避開中二聯對仗疊加不好處理的尷尬,對仗體現工穩精典之美感,但是使用不當,其副作用是呆板化。偷春格的採用,也是靈活運用對仗法則的一例。關於五律的鍊字問題,我們在以前的相關講座中已經專題講過了,具體的煉法,還是本著那個原則---見虛字就要煉,不用管這個字是在哪個位置上。煉單字,煉雙字,煉詩眼,以及煉疊字和煉重出字,近體詩的所有體裁都是普遍適用的。我們現在關注的,其實更是修辭的問題,因為五言字少,不象七言詩那麼可以從容細緻的刻畫。所以,五言詩要壓縮很多可以被忽略掉的詞,字面上不寫出來,但是要讓讀者能感受到這些詞的存在。許多連詞啊副詞啊,都要被省略,甚至動詞形容詞都要在必要的時候省略之。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參考前天「西望長安」兄所做的修辭講座,也可以參考我做的關於「意象及意境」的詩學講座。五律的句比七律的句少兩個字,這就需要更好的凝練功夫和深厚的歸納概括能力,所以五律的難度要比七律大的。寫詩最忌諱的就是亂堆砌華麗的辭藻,為了華麗而華麗,結果就反而不漂亮了,寧可說的都是大白話,也別亂玩那花哨的。我今天先講這些,過幾天,捨得繼續和大家談「律詩」(下),捨得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同看法,歡迎切磋交流。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房玄齡最怕的人是誰? - 精華知識 - 搜搜問問
風水知識彙集
(17)最重要的盲派命理基礎知識 上
《人與時空學》基礎知識(連載之二)===黃鑒
戀愛心理學(很有用的) 人人網每天一點小知識的日誌

TAG:知識 | 近體詩 | 基礎知識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