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奶農為什麼寧可倒掉牛奶也不送人?

第442期

【導語】據中國之聲報道,中國多個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不僅是青海、山東、河北、內蒙古等主產區,就連江蘇、廣東等地區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實是,在山東鮮牛奶價格最低的時候,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甚至還沒超市裡的礦泉水貴。一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觸發了少年時的記憶,「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如今,中國奶農也會把牛奶白白倒掉,他們為什麼也選擇這麼做呢?

●記憶里倒牛奶是資本主義大蕭條時代的標誌很多70後、80後一提起倒牛奶,就自動腦補出一張圖片:腦滿腸肥的美國資本家,將一桶又一桶的鮮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邊卻站著因為經濟危機挨餓的美國窮人。這個場景大家都熟,因為從小大家都學過這張配圖,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美國「大蕭條」。它試圖要說明,當時英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會造成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窮人因為經濟危機失業沒錢而挨餓,資本家卻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給窮人。於是,「倒牛奶」成了幾代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現實的最直觀印象。

●事實上,當年倒掉牛奶是奶農理性選擇的結果其實,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農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牛奶明顯是供大於求。在這種情況下,奶農有三種選擇: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價格上漲,但這對於保鮮極為困難的牛奶顯然不適用,別說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了,就連當今的中國也很難做到。北京延慶縣奶農因為牛奶滯銷在接受採訪時說:「冬天天氣冷,奶站有個儲奶罐,能儲存3噸奶,但是每周得清罐2次,多餘的奶只能被倒掉。」;第二是降價銷售,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第三就是很多人後來看到的倒掉滯銷的牛奶。大量鮮奶由此退出市場,市場就由供大於求轉為供求平衡,價格就不會繼續下跌了。甚至極端情況下,奶農會幹脆殺掉奶牛。為什麼不做做好事,把本該倒掉的牛奶送給窮人?因為那樣做會讓本來就萎縮到很小的牛奶市場更變得所剩無幾,留下的奶更是賣不出去,奶農的生活也就徹底無以為繼了,牛奶業會徹底垮掉。社會學者孫立平曾研究說:「多少年來,『將牛奶倒在河裡』幾乎成了大蕭條的一個符號。只不過原來說牛奶是資本家倒的,是為了維持他們的壟斷利潤。而這些年有人查了當時的資料,發現牛奶原來是農民或農業工人倒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維持可以有利潤的價格,至少是不願意在賠本的情況下再賠上汽油錢將牛奶運到城裡。」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國更是多次發生罷工奶農強行傾倒其他奶農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

●羅斯福的做法,給奶農補貼變相鼓勵倒掉牛奶1933年羅斯福上台,《農業調整法案》等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隨即出台,試圖提高牛奶價格與奶農的收入。《農業調整法案》規定牛奶和奶製品是基本商品,準備收購過剩的乳酪和黃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聯邦政府共撥款4300萬美元收購了6000萬磅黃油,想要提高黃油價格,結果過剩比起之前更加嚴重。基於同樣的理由,聯邦政府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但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而不是為了賣牛奶,這種情況下倒掉牛奶也就不足為奇了。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在《詭辯與真相》一書中指出,「聯邦政府僅在1933年就購買了600萬頭豬,然後將其毀滅。數量巨大的農產品葬於耕犁之下,就是為了讓其退出市場從而把價格維持在官方所規定的水平上,因為同樣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中美奶農倒牛奶有什麼不同?中國奶農倒牛奶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在200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目中有這樣一道題:「自2002年以來,南京、成都、石家莊等地相繼發生奶農把鮮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據2004年7月15日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報道,進入夏季之後,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該題的標準答案是:「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前者反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銷售渠道不暢導致。」這個答案其實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都會在經濟學家中間引起爭議。不管怎樣講,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012年以來,因為鼓勵奶牛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的政策推行,散養戶大量退出,全國奶牛存欄量大幅減少,2013年曾發生「奶荒」,原奶收購價格不斷上漲,2014年初,鮮奶價格曾升至5元/公斤,是近年來的最高點。於是吸引很多奶農高價買牛,投入生產,產量增加,鮮奶價格一路下跌,倒奶現象就這樣發生了。而國內市場對國產奶製品的需求卻在減少。根據農業部的數據,2014年1-10月全國的乳製品生產總量2198.8萬噸,同比下降0.04%,其中,液態奶的生產總量有1193.1萬噸,同比增長只有0.72%。現在的中國還有與當年的美國無法類比的因素,在現在這個全球化市場里,國際奶價的風吹草動也會影響到中國。2014年,紐西蘭、歐盟等地的原奶價格就下跌了30%-40%,而中國的奶粉進口量在2014年上半年創下了歷史新高,進口奶開始搶佔中國市場。中國一個特殊的原因加劇了國產奶的窘境,在三聚氰胺事件後,無論是國內奶企還是消費者都對奶源質量存有擔心,甚至奶企一直在逐步拋棄國內散戶奶源,建立現代化牧場,甚至去海外建立生產基地。

●面對奶農的困境,到底該怎麼辦?面對多地出現的「倒奶殺牛」的情況,媒體開始介入。日前新華社評論呼籲,奶農倒奶殺牛政府豈能袖手旁觀。在幾乎相同的時間,農業部也下發了《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農牧部門在當地政府領導下,迅速行動起來,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北京延慶縣奶農因收購量急劇下降倒掉多餘鮮奶,當地政府就「高度重視,經多方協調,奶企和收購商已全部收購牛奶」。財經專欄作家劉遠舉認為:「如果奶農倒奶了,哭起來了,就應該幫助,那麼,2013年下半年『奶荒』之後,鮮奶價格飆升至5元一公斤,奶農開懷大笑的時候,該不該拿掉他們的超額利潤呢?」這其實是延續羅斯福新政中政府主導收購農產品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也可能導致錯誤的市場信號,誘使奶農繼續過量生產。牛奶場的規模反而違背市場現實繼續擴張,被收購的奶製品因過量而產生浪費,而這種浪費的代價是由全社會來承擔的。為了避免這種「社會的浪費」,可以借鑒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國紐西蘭的經驗,紐西蘭政府早在1984年就取消一切針對奶牛的補貼,引導奶農購買商業保險以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雖然中國針對奶牛的商業保險也有些年頭了,甚至不少地方政府也進行了補貼,但還是沒有大規模的推廣開來。如果這個行業不能建立相應的市場風險意識,尋求市場手段的保護,而是一有問題就哭著找政府幫忙,那麼它永遠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欄目微信公號「bieli2014」)
推薦閱讀:

茶葉,牛奶,骨頭湯,青菜哪個含鈣高?為什麼
為什麼說睡前一杯牛奶可以讓醫生遠離您?
燕麥紅薯牛奶糊
從牛奶到啤酒的關鍵競爭力
中醫是反牛奶的嗎?為什麼?

TAG: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