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論開悟

[轉載]論開悟(2012-11-28 09:51:20)

轉載

標籤: 轉載

原文地址:論開悟作者:陳全林

論開悟

我談論「論開悟」這個話題,一定會有人質疑:你沒有開悟,憑什麼要論開悟?我先申明,這是慧解、知解。愚者之一得,許有智者所不達。佛教雖講「證解」,並不反對慧解與知解,知解、慧解不是罪過,安知凡人之一悟未有諸佛之聖智?禪宗達摩祖師懇懇告誡門人:不要輕視沒有開悟的人。「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先拿達摩的話堵堵某些大德的嘴,以便能讓有些好佛好道者能安心地閱讀,希望那些喜歡質疑的人能平心閱讀。開悟則能見性,見性必然開悟。言開悟,則見性在其中矣;言見性,開悟在其中矣。開悟見性,是一非二。

某天,一位先生問我有沒有可以讓人開悟的書?這是個難題,我不知道哪本書能令人開悟。佛經都能讓人開悟,誦讀佛經很多年的人不少,學理懂得很多,論開悟,難以企及。我不知道哪本書能令人開悟,順手給了一本雪漠上師的《參破生死》。不知先生讀完雪漠上師的書能否開悟。

說來也巧,我和張玉仙老師、蒲居士等多日里在不同的場合談論過開悟。我寫的只是自己的一些思考,以及和張玉仙老師、蒲居士的對話。雜亂點,主題還是明了的,就是怎樣認識開悟,什麼是開悟,哪怕猜測一下,也可以作為一種思維,供好道學佛的朋友閱讀。

某晚,道友安居士來訪,張玉仙給他寫了靈應詩,原詩我不記述,只記得詩里說這位居士研讀經典、好佛道、能經商、能開悟、能得自在。張玉仙老師跟安居士第一次見面,我和他也是第二次見面,彼此所知甚少。張老師的靈應詩不得不讓我想到「根性」問題,一個人如果能學經典,能賺錢,能開悟,能得自在,該是多大的福慧之報啊。當代還有這樣的人嗎?已故的南懷瑾先生於世法、出世法皆得成就,可以一語「能學經典,能賺錢,能開悟,能得自在」。

張老師給安居士的詩里明明有「開悟」、「自在」等詞語。反過來想,一個開悟的人一定是心靈自在的人,心靈不自在,就不要談開悟。即便自己說開悟了,或者被他人認定是開悟了,假如沒有自在可言,此人的開悟要打問號。自在意味著能斷煩惱,如果成天為兒女情長、功名利祿煩惱,談何自在?所以,第一個結論是:開悟者自在。

開悟者明理嗎?一定明理,那個「理」未必是書本上讀來的。讀書明理者未必開悟,慧能不識字,神秀學富五車,慧能開悟於當下,而神秀糾結了半生,至晚年都未開悟。五祖弘忍大師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而慧能成為六祖、開山講經後說:「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一悟之下即頓見本性,所以,開悟和見性是一不是二。可是有人非要說開悟是開悟,見性是見性,還寫成了文章論述開悟與見性之不同,連《壇經》未讀通。弘忍、慧能師徒一唱一和,講的正是當下的開悟,與知識無關。不少學佛修道的人,學富九車,比神秀博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哲學文學、書法繪畫、醫藥養生無所不通,著述等身,且未開悟。我也是個「讀萬卷書」的人,開悟了嗎?沒有。我認識的不少道家老師,學問很高,心性很差,沒有開悟不說,還陷到神神叨叨的境界里出不來,自誤誤人。我見過幾位開悟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不是小學文憑,就是中學畢業,他們實修開悟後講的道理,如理如法,真切,感人,受用。開悟與文憑無關,開悟與職稱無關,開悟與著述的多少無關,開悟與知名度的高低無關。開悟者明白形而上的大道之理,能切合現實的生活開示其理。六祖慧能就是最好的例子,近代的王鳳儀老善人也是開悟之人。所以,第二結論是:開悟者明理。

我和張玉仙談論開悟的問題。張玉仙開口說:「自私自利、私心雜念重的人怎能開悟?」在座的朋友聞言鼓掌。這句話非常本質。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也是我的第三個結論:開悟者無私。

我個人認為,開悟者是一個純真的人,單純的人,簡單的人,至少是減少了機心、雜念、私慾、妄想的人,或者是老子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人。開悟者能洞見真相,看到萬事萬物的本性,悟到空性,故能回歸到儉樸、平易、純真、簡靜。我最看重單純或者純真、純凈的心。第四個結論就是:開悟者純凈。

開悟,有時候是證量所得,有時候是因緣所成,像香嚴擊竹而悟,既有證量,又有因緣。唐代曹山禪師的說:「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從因緣而得到開悟比較快。開悟有「因緣時節」,某個因緣之下修道者能很快開悟,這樣的開悟中,有很深的、多年乃至多生的修證,也是「由量變到質變」的展現。類似的故事非常多。有個和尚路過酒樓,聽見歌姬唱到:「你也休時我也休」。禪師當下開悟。這一句話本與修道無關,可是在那種情境下契入了禪師妙明的心,使禪師當下開悟,那是因緣的力量,也是真心的妙用。一個禪師路過集市,有官人買肉,要屠夫揀擇瘦肉切,屠夫問:「哪處不是瘦的。」禪師聞言,當下大悟。這話本與禪師無關,可是那一刻禪師悟到的也許正是三祖所言:「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有些時候的開悟與實修無關,只與因緣有關,是某種因緣下開悟的。據說唐代有名的龐蘊居士本來去參加科舉考試,路上遇見了一個梵僧問他:「還記得當年你我同在靈山會上聽經的往事嗎?」就這麼輕輕一問,龐蘊即悟,放棄科舉考試,轉而學佛,去江西見馬祖道一,與馬祖初見時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答:「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龐居士言下豁然大悟,呈偈云:「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為。此是選佛處,心空及第歸。」馬祖道一和龐居士的出世六祖已經做了授記。《壇經》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交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這在家人是龐蘊,出家人是道一。龐蘊的「言下開悟」是多生的修持、多生的因緣。這都是「話頭」,讀《壇經》或者其他禪書,不可草草。我有一友人早年對佛法的認知很膚淺,有一次隨我入終南山,某種因緣感遇下看到虛空的羅漢與光明,一下子他對佛法和法身世界有了正見,開始老實學佛。這是因緣法,如果不能悟後起修,這種偶然的因緣之悟靠不住。禪宗大師也說:「從緣悟者,不是真得」。把從緣之悟「否定」了。不是真否定,而是強調悟後的實修。與前面「從緣薦得相應疾」並不矛盾。後者觸緣而悟,但缺乏定慧,缺乏正見的熏修,定慧與正見的熏修之課必須補上,不然,這樣的悟不能起到妙用,有人會因此落入狂禪之流。紅塵里的各種因緣很有可能會把因緣所悟者帶到魔障和輪迴里去。南懷瑾先生的恩師袁煥仙說:「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為何如此?定慧不足故,道力不充故。南先生曾說:「佛說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指本體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緣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講本體而言,是非因緣,非自然性;講起用而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並非自然生,也無主宰,因為它是性空緣起。所以講緣起之理,這還沒講修證,要能深入緣起,才能斷諸邪見。換言之,如果你沒有證悟到緣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學佛,許多的知見仍然還是邪見,因為沒有證道。現在流行參禪,從古以來許多禪宗的祖師都是從緣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丟一塊石子開悟的,有看到花開悟了,就是由緣起而悟入。如香嚴禪師,因為擊竹開悟。這類的例子很多,不是全體。溈山祖師說:『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從因緣上悟道才不會退掉,光是從定力上參出來還不對。這是一種說法,可是我反對這個說法。從緣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爾瞎貓碰著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進入空性,雖然定在空性,若這個色身、業力、習氣一切都還沒有轉,還是要退轉的。所以趙州和尚八十仍行腳天下參善知識,因為此心不穩。大乘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沒有真修實證,儘管理論上講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中觀正見,那只是口頭佛法,甚至是邪見。所以經文說一切菩薩要『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南先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也是我和道友探討的共識。所以,第五個結論是:開悟者依因緣。

關於開悟,南懷瑾先生講到氣脈的修持、色身氣質的轉化。一個修行人,中脈沒有打通、氣質沒有轉化,談開悟,只能是自欺欺人。南先生在《禪海蠡測》里談過這個看法。有興趣的道友請讀南先生的著作。這樣有了第六個結論:開悟者轉氣質。

開悟是法身邊事,法身代表智慧,開悟者可能沒讀過幾本經典,甚至一字不識,佛道的真理卻瞭然於心,得的是自然智、無師智,就像六祖慧能大師,不識字,講經說法,皆是如來第一義、最上乘,當六祖要圓寂時,弟子問心法誰人得了,「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六祖說:「有道者得,無心者通。」祖當初在客店聽人誦《金剛經》里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心即開悟,明心見性。這是因緣所成。六祖得到了五祖的教誨與印心,並隱修十五年。六祖的開悟有無上的智慧生出來,從他在五祖那裡寫下「菩提本無樹」那首偈子可見其內在智慧,神秀大師當時不僅是五祖的首座,還是大學者。五祖怕泄露玄機而造成對六祖的不利,要六祖隱藏,含光不漏,故意說六祖也未開悟,只是遮人眼目,連夜要六祖渡江而隱。此前他要慧能幹活,慧能幹了八個月雜活後五祖去看他,說:「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這裡的「汝之見」的「見」是見地,是法身智慧、根本智慧的流露。慧能的智慧在他開悟的那一刻已經生起,不是只有景象。《壇經》里記載,六祖當初見到五祖後就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由此,有了第七個結論:開悟者生智慧。

開悟之悟,絕不是思量、思維、推理所得,而是本性智慧的自然流露。五祖在考驗眾弟子之前就說:「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慧能一字不識,脫口而出,即是見性偈子,神秀大師沉吟再三,勉強作偈,猶豫不決,不敢向五祖呈送,沒有自信,可見他當時沒有開悟,《壇經》里說:「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禪宗不斷標榜「動念即乖,擬思即差」、「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六祖對弟子們說:「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由此得出第八個結論:開悟者絕思量。

這樣的結論似乎沒有意義,因為,這樣的結論可以不斷推演下去,說的還是開悟者某一種情境,比如我們可以就「開悟者無私」推演其人的道德修為,也能得出「開悟者厚德」的結論;可以由「開悟者生智慧」推演「開悟者具正見」、「開悟者生洞見」;可以繼續得出很多結論,如:「開悟者習氣淡泊」,有很重的習氣,未必開悟,很多人之所以不能開悟、沒有開悟,恰恰是習氣太重;密宗認為開悟者中脈通暢,心氣(風)自在,如果中脈未通、心氣不能自在,在密宗而言未真悟,那個悟還是「解悟」、「理悟」,不是「證悟」,證悟者一定是心氣自在者,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開悟者心氣自在」;可以推演:「開悟者能斷執著」。有執著就沒有開悟,對開悟本身的執著,也是修道的障礙。這樣的執著與我們執著名利情色沒有本質的區別,同樣是障礙。很多年前我曾問終南禪者:「什麼叫開悟」。禪者並沒有正面回答我,只是淡然問我:「開悟是個啥東西。」很多年後也有人見我在文章里論及開悟,就問我,你開悟了嗎?開悟是什麼?我想起了終南禪者的話,鸚鵡學舌地留言道:開悟是個啥東西?有人讀了百卷禪書、千卷佛經,自認開悟了,非常傲慢,看不起普通人,可是,開悟與文字知解和讀書著述無關,馬一浮先生說:「讀書記得許多名相,執得少分知解,便傲然自足,頓生狂見,自己無一毫受用,只是增長習氣。」「故凡學道人,必以見性為亟,見性方能行道,行道方能盡性,然後性道不是空言。先要知見正、功夫密,久久純熟,時至理彰,方得瞥地,日用處自然合轍,乃可與古人把手共行,到此田地,一切平常,並無奇特。知見正,在讀書窮理,就善知識抉擇,不輕疑古人,不輕信時人,到知得徹時,觸處洞然,自不留余惑。功夫密,在日用上,無論動靜語默、應緣涉境、違情順情,總是一般,行得徹時,無入而不自得,佛氏喚作塵塵三昧,如此乃有相應分。」很多人研讀佛經道書,且不能自得受用,可以說:開悟者自得受用;開悟者能行道;開悟者皆自得。

這樣的推論是多餘的。故而不再往下推演,以上諸多方面不是孤立的,都能圓融地體現在一個真正開悟者的身上。明白此理,多少能在知性上對「開悟」有個了解,至少能開眼。

信息鏈接:(《益生文化》信息見置頂文,請積極供稿、積極訂閱,支持民間國學的發揚工作。《益生文化》費用,全年90元(含郵資),季刊,每期148版。地址:北京市100053——003信箱,陳全林收,郵編:100053。寫清你的地址、郵編、附言。銀行匯款:北京市建設銀行宣武支行,戶名:曹敬岩。賬號:4367420013970161596。但凡銀行轉賬者,請寫明姓名,也請來電子信件或簡訊,告訴你的詳細姓名、地址、郵編,以便準確、及時地郵寄雜誌。信箱:yishengwh@163.com 手機:13520474958。本刊始終圍繞國學與修身、修鍊、養生來傳播儒、釋、道、中醫、古典文學、術數知識、人體生命科學。至2012年10月,已刊出130期。有名家專稿,望喜愛國學者閱讀。支持博主在民間弘揚國學,是善舉,也是修行。因為,國學是大家的事業。)

又:2011年《益生文化》合訂本、陳全林《修真金丹論·修真演道傳》郵購信息

2011年《益生文化》合訂本100元,代號H,含郵資、挂號費用。需要者敬請郵購。

《修真金丹論·修真演道傳》100元,代號X,含郵資、挂號費,需要者敬請郵購。《修真金丹論·修真演道傳》是上篇是《修真金丹論》,有近千論,闡述丹修鍊的方方面面,涉及理法術訣;下篇《修真演道傳》,為自黃老以來到近代陳攖寧、李真果等進千位真人寫了簡傳,傳記中融合了金丹口訣。需要者敬請郵購。

《南宗心法》,30元,陳全林註解張伯端金丹名著《青華秘文》的著作,並收錄了《砭經》、《天仙捷經》、《河洛天人一貫講》等丹道珍本及註解。值得學習丹道者做參考。代號:N

雪漠上師著作郵購:M1《光明大手印實修心髓》(上下)78元,M2《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上下),78元;M3《無死的金剛心》,64元。雪「心靈瑜伽」著作:F16《世界是心的倒影》36元,F17《讓心屬於你自己》36元,海南出版社出版,兩冊合購64元。F10《參透生死》54元

F18《克里希那穆提傳》68元 F20《克里希那穆提畫傳》74元

郵購地址如上。能提供電話時最好提供,因為,有些地方可以寄快遞。


推薦閱讀:

【轉載】中醫治療牛皮癬 銀屑病治療 如何治療牛皮癬 牛皮癬治療復方克癬
[轉載]歐體「結字三十六法」
[轉載]和
[轉載]喇榮課誦集
[轉載]宋·曾豐詩集(01

TAG:轉載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