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明清傢具(坐具篇)

坐具即指椅凳類的傢具,我國傢具歷史悠久,要想深入了解它的內涵須先了解我國祖先的起居方式。人類的起居方式分為席地坐和垂足坐(即跟我們現在坐在椅子上的狀態是一樣的,小腿是垂直向下的)兩種。我們的祖先最初是席地而坐的,那時亞洲大部分國家也都是席地坐,比如韓國、印尼、泰國、朝鮮、日本,至今我們看韓劇、日劇,他們依然是保留了席地坐的習慣。西歐國家則因為氣候濕冷,地上濕氣大根本就不適宜坐,迫使他們高坐起來,所以他們很早就坐在了椅子上,他們是垂足坐。我國從商周到秦漢,是席地坐的;從魏晉到隋唐,是席地坐與垂足坐並存交替的;北宋以後,是以垂足坐為主。兩千年來,我們民族慢慢地由席地坐過渡到今天的垂足坐,我們的傢具也由矮型傢具向高型傢具發展。同時因為起居方式的改變,我們的很多習慣也都改變了,只是改的太不露痕迹,所以我們很難發覺。但只要留心,在我們的語言辭彙上還流露出許多席地坐的痕迹。例如:主席、席位、出席、筵席。我們可以反面印證一下,假設當時我們是垂足坐在椅子上,那今天這些辭彙應該叫:主椅、椅位、出椅、筵椅,光是聽起來就夠繞耳的了,所以從今天這些辭彙上可以看出我們是席地而坐的民族。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改變,那就是吃飯,現在的習俗是共餐制,但歷史上,卻是分餐制,就好象今天的自助餐,大家一人一份。

東漢時期,胡床進入中原給中國傳統的起居方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少數人中間出現了垂足坐的新習俗。而西域佛教的傳入,更是將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推而廣之了。從胡床到椅、凳、墩、雙人胡床等,這些高型坐具的不斷增加,對席地而坐的傳統方式是一次根本性的衝擊,同時也宣告了中國歷史上起居方式革命的開始。

(黃花梨馬扎)

胡床俗稱"馬扎",亦稱"交杌"。由八根直木構成,前後兩腿交叉,交接點為軸,可翻轉摺疊,下橫樑支地,上橫樑穿繩可坐。攜帶方便,使用廣泛,小型馬扎則居家常備。因為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創,故名"胡床"。「胡」字打頭的詞,一定是外來物,比如胡椒、胡琴、胡羅卜。東漢時,自西域傳至中土,隋朝隋煬帝有鮮卑血統,特別忌諱胡人,所以下令把胡床改名。因胡床腿部交叉,改名為"交床",因杌面有穿繩索或皮革條帶的,唐朝時又稱"繩床"。比較精細的上施雕刻,並附金屬飾件,杌面用絲絨織成。也有杌面用木欞做成,可以向上提拉摺疊的,還有下部另裝踏床的。這裡有一個概念大家一定要記住的,「床」在早期是指坐具的,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意義上的床。胡床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靠、不能倚,到了宋代,貪圖安逸的宋代人給它加上了靠背和扶手,在原有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它的舒適度,因而演變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交椅」。宋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重要時期,從北宋末到南宋初,高型傢具大發展,垂足坐已經完全取代了席地坐,完成了中國歷史上起居方式的大變革。

(明代黃花梨交椅圖) (黃花梨交椅)

交椅體輕、可摺疊便攜,此外交椅在早期還有兩大功能:第一,在行軍打仗中用來讓最高長官休息,所以又叫它「行椅」,意為行動中的椅子;第二,古時皇帝出行、打獵的時候,得有人扛著交椅,累了讓皇帝休息,所以也叫「獵椅」。久而久之,交椅就成了權利的象徵,我們常說的第一把交椅就是這麼來的。交椅的形狀有很多,上圖的為圓背交椅,是最常見的形狀,也是最高等級的形狀。另外還有一些例如直背,直背加扶手的(如下圖),但等級都相對較低。黃花梨交椅全世界的存世量也就百餘件,而且大部分都有破損,現在市面上充斥許多新仿造舊的仿製品,愛好收藏的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最好找專家陪同,平時自己也要注重學習、不斷豐富、積累自己的收藏知識。

(黃花梨直背帶枕交椅)(黃花梨直背交椅)

在中國古典傢具中,有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傢具十分特別,這就是「太師椅」。太師椅興於宋代,在宋代張瑞義的《貴耳集》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南宋宰相秦檜當時還有個虛職叫太師,品級很高,但無實權,累似現在的顧問、名譽董事。有一次他坐在一個交椅上,累了,腦袋向後一搭,頭巾掉了。當時一個叫吳淵的官員看見了,他可是個馬屁精,這難得的機會它會放過嗎?於是他趕緊把頭巾撿起幫秦檜戴上,隨後馬上找人設計了一個荷葉形的托首安在椅背上,以後秦檜休息時就可以將頭放心的靠在托首上,不用再擔心頭巾掉落。據記載,吳淵當時一口氣下令做了40個,這個椅樣就叫「太師樣」,因秦檜的官職嘛:)所謂「太師椅」就由此而來。

(宋代太師椅)

明代時,「太師椅」之名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帶荷葉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將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樣椅圈兒的圈椅稱為太師椅了。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說:「椅之有杯圈聯前者,名太師椅」。照此推論,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謂之為「太師椅」。

(明代黃花梨太師椅——也叫圈椅)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除了對使用這種椅子的官宦、長輩們表示尊敬外,還因為這種椅子多用獅子紋作裝飾。稱其為太師椅也就不足為奇了。清代以後,太師椅的典型狀態就是靠背、扶手與椅面互相垂直,也有稱「清式扶手椅」。晚清之後,它所有變化依然保留此結構特點,僅限於扶手加寬、屏背裝飾加多而已。

(烏木七屏卷書式扶手椅)(清代太師椅)

從以上對宋、明、清和近代太師椅的歷史資料表明,「太師椅」是一個俗稱,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如果進一步考察,甚至在同一個時代,不同地區的具體所指也可能不一樣。所以太師椅這一名稱不具有傢具分類學上的意義。

你知道我國傢具史上最為舒適的椅具是哪種嗎?我認為是圈椅:)首先,它四足落地,椅面卡住整個椅子,非常牢固,所以許多明式傢具幾百年不壞,流傳至今;另外你注意觀察除圈椅外的其他椅子,它們的靠背和扶手之間並不是相連的,有明顯落差。當你坐上時,小臂可搭在扶手上,大臂卻懸空。圈椅的出現,使得大臂、小臂得以同時著陸,加上它的背板呈「S」或「C」狀,真正達到身體的完美放鬆。據說在世界所有的椅具當中,「圈椅」被古今中外的傢具設計師公認為第一設計。

(花梨花卉紋藤心圈椅) (紫檀藤心矮圈椅)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我國傢具史上最不舒適的椅具,但同時它又是最具尊嚴的,哈哈,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到了,那就是寶座!中國皇室傢具「尊嚴第一」的設計原則在寶座上得到充分體現。

(紫檀高束腰七屏風嵌琺琅大寶座)

此寶座長2.95米,寬1.4米,高1.85米,姚明可以在這上面睡覺。大家可以想像這樣一張寶座,皇帝坐上它是什麼感覺?扶手搭不到,背也靠不到,坐在上面其實和我們上小學時教室裡面那長板凳感覺差不多吧,可見古時皇帝坐在上面並不怎麼舒服。但作為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所以皇帝為了尊嚴也不得不正襟危坐。當時皇室傢具的打造是彙集了天下能工巧匠的,各式各樣的精巧技藝也都在寶座上得到了完美的施展。因為寶座是為皇帝專設的,所以在故宮中每一個皇帝要停留的房間里,都設有一張寶座,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形形色色的寶座。

(黃花梨嵌牙木雕山水寶座) (清代康熙御制五屏風黃地填漆雲龍紋寶座)

(金漆龍紋寶座) (黑漆描金山水寶座)

(紫檀雕荷花紋寶座) (紅木雕雲龍紋寶座)

(紫檀嵌玉寶座) (紫檀百寶嵌花果圖寶座)

(紫檀嵌玉菊花圖寶座)(剔紅菱龍捧壽紋寶座)

一流的材質加上一流的手工藝讓我們嘆為觀止,在此,讓我們對我們偉大的祖先致以深深的敬意!寶座還有許多種形制的,由於資料有限不可能全部看到,大家有興趣有激情的話明天直接去北京到故宮裡去欣賞吧:)

剛才我們了解了用官銜來命名的椅具——太師椅,接下來我們講另一種,也是跟「官」字有關的,而且是用「官帽」來命名的,它叫「官帽椅」。可見我國古時是多麼注重等級制度。官帽椅出現在宋朝,是我國椅具中最為舒展、漂亮的一種。由於它靠背搭腦兩端的部分向外伸出(即出頭),象極了宋朝的官帽(見下圖),大家可以看到宋朝的官帽有兩根長長的帽翅向兩邊伸出,起初我很不理解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呢?戴著它能方便嗎,難道是為了保持平衡?搞笑!後來查閱了資料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說到這裡,各位小朋友們可要向大哥哥我好好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要立刻、馬上、NOW想辦法搞掂,不許偷懶把問題拋到一邊,不然以後不懂的問題會越積越多喔。好了,接著講故事,趙匡胤當了老大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尤其討厭他們在開會時交頭接耳,講悄悄話。一天,趙匡胤開早會,在聽取某個員工彙報時,發現兩側有不少人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非常惱火,但不露聲色。後來,他想出個辦法,命令在他們的帽子兩邊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開會和上課時須戴上,其他場合是不用戴的。因為戴上它,出去跑業務極不方便,一,影響形象不說,二,降低了效率,三,業績受到影響就更不好了,況且業績又直接影響到銷售人員的激情。所以只要開會、上課時戴上就好了,這樣開會時員工們只能面對面交談,想咬耳根子說悄悄話就不可能了,因為那時還沒藍牙,所以會議好,心情就好,「官帽椅」即由此得名。

(宋朝開國老大 趙匡胤)(黃花梨四齣頭官帽椅)

官帽椅的形狀有三種:第一種叫「四齣頭」,如上圖,椅子的搭腦兩端和扶手兩端都向外伸出一個頭,叫做「四齣頭」;第二種叫「兩出頭」,顧名思義即可能是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扶手不出頭,也可能是扶手兩端出頭而搭腦不出頭,但都是特例,比較少的,常見都是四齣頭;第三種叫「南官帽椅」,是指這四個位置都不出頭的椅子,搭腦兩端和扶手兩端都變得非常圓潤。

(兩出頭官帽椅) (紫檀南官帽椅)

上面介紹了跟「官」字有關係的椅子,下面我們來認識另外一種有意思的椅子,它是用花卉的名稱命名的,叫「玫瑰椅」。不過在當時玫瑰這個詞是用來形容美玉的意思,後來才指的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象徵著愛情的玫瑰花。玫瑰椅是我國椅具中最矮的一種,通常它的靠背不高過窗檯,據說古時是給小姐坐的。早期的玫瑰椅是靠背和扶手齊平的,就象三面屏風包著的感覺,明代以後才定型為靠背高過扶手。至於它為什麼叫玫瑰椅,這在中國傢具史上還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有很多種說法也都只是猜測,我們就不細說了。

(黃花梨六螭捧壽紋玫瑰椅) (紫檀菱龍紋玫瑰椅)

乍一看,忽然覺得玫瑰椅挺象我們今天用來給小Baby坐上餐台吃飯的Baby椅,不知道baby椅的發明人是不是從玫瑰椅身上得到的靈感:)不過我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精華我們要學習,而且做為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從偉大祖先給我們的豐厚遺存中獲得啟發。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種帶有保健、養生功能的椅子——「禪椅」。

(明式黃花梨禪椅) (清代紫檀禪椅)

禪椅的椅面很寬大,別看他是有靠背的,當你垂足坐在上面根本靠不到靠背。有點奇怪了,老祖先為什麼要把椅面設計的這麼寬大,以致於人坐上都靠不到靠背呢?還有它的保健、養生功能又從何談起呢?其實禪椅是有特殊用途的,古時主先們主要是用它來打坐的。大家想像一下,打坐的時候,整個人要盤腿坐在這上面,所以它的椅面設計的才這麼寬大,而這時,後背也正好靠在靠背上。另外由於打坐時要盤腿而坐,閉目養神,上身保持挺立,這樣有助全身經絡通暢。如果能每天堅持打坐一小會的話對身體是大有好處的。許多寺廟裡的僧人清貧一生都能長壽,應該說有打坐的功勞,所以說禪椅是具有保健、養生功能的椅具。

Ladies and gentlemen,上面說的那麼多種椅具,假如還是沒能征服你的心,Don"t worry,接下來請允許我隆重推出我國傢具史上我認為最牛、最狂野、最藝術、最環保的綠色椅具——鹿腳椅。

(清代鹿角椅 高131cm,寬92cm,縱深76.5cm。)

鹿角椅是滿清皇室專用的椅具,是用皇帝親手獵來的鹿製成的,從皇太極開始一直到嘉慶,除了雍正,每個皇帝都打過鹿,都做過鹿角椅,八國聯軍來了以後製造了「火燒圓明園」事件,他們大肆的搶奪我國的寶物,以致於大量的文物流失到海外,現在故宮裡面大概只剩下四把鹿角椅,至今我們的許多文物還擺在國外的博物館裡面,偶爾有在新聞里聽到某某愛國人士以多少價格在什麼國家拍賣會中購得我國什麼寶物捐回國家,他們的這份情懷令我們感動,在此向這些為搶救我國文物回歸而作出巨大貢獻和付出巨大努力的愛國人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也禁不住想感嘆一句:「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呀」!上圖中這把鹿角椅為圈椅式,椅背用一隻鹿的全形製成,角根連於鹿的頭蓋骨上。角上的枝叉恰巧代替圈椅的鵝脖和鐮柄棍。後背用兩支鹿角作支架,當中鑲板。座面用黃花梨木製成,前沿和兩側微向內凹,側沿以牛角包邊,當中鑲一道象牙條作為界線。座面兩側及後部嵌骨雕勾雲紋坐牙,與鹿角圈背連接。座面下前後用兩隻鹿的回支角製成,角叉對稱向里恰巧形成托角棖,角根部分向外又形成外翻馬蹄。椅前另附腳踏,用兩頭小鹿之角製成四足。此椅將鹿角的自然形態與椅子的造型及使用功能巧妙地相結合,顯示出匠師大膽創新的精神和高超的藝術才能,成為清代特有的傢具品種。椅背刻有隸書乾隆御制詩:

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神威詎止群藩讋,聖構應謀萬載綿。

不敢坐兮恆敬仰,既知朴矣願捐妍。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

此詩作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從詩句中可以得知,此椅系用康熙帝親獵之鹿製成。

上面所說的這些椅子除了禪椅全都帶有扶手,現在我們來研究下不帶扶手的靠背椅,靠背椅有兩種形狀,形狀不同叫法也不同。其中一種是靠背搭腦的兩端很圓潤,不出頭,俗稱叫「一統碑」,我們就叫它靠背椅吧;第二種是靠背搭腦的兩端出頭,叫做「燈掛椅」,取名很形象,意思是椅子出頭部位象用來掛油燈的架子。燈掛椅又分兩類,有一類和我們前面說的四齣頭官帽椅去掉扶手後是差不多的,另一類是出頭的兩端並不象前者那麼直,而是微微的向上勾起。

(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紋燈掛椅) (黑漆描金五蝠雲紋靠背椅)

(清紫檀燈掛椅) (清黃花梨燈掛椅)

靠背椅和燈掛椅在當時不是特別正式的椅具,就好象現在我公司商場里所賣的長形餐台椅中,一般只有兩端主人位的椅子是帶扶手的,餐台兩側的客人位均為不帶扶手靠背椅,很明顯裡面包含了一個主客之間的等級差。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這兩種椅子處於次要地位。

以上所介紹的這些椅具基本囊括了明清兩代椅具類的所有形制,若有未說到的形制也均在此基礎之上有略微變動罷了,大家掌握了這個基礎,以後自己再勤學習多積累,鑒賞明清傢具就會輕鬆多了!本人也是憑著對我國傢具文化的狂熱興趣學到這些的,現在已經傾囊而出了,旨在與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充其量最多也就算個整和吧!因為自身所學限制,不能給大家帶來更加精彩的內容我也深感慚愧,不過我向國家、向組織、向人民保證我將一如繼往的投身到傢具事業中去,加快自己學習的步伐,為更好的宏揚我國傢具文化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好了,椅具類就到這裡,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坐具中的另一類——凳。

推薦閱讀:

明清傢具風水說之乾坤八卦
明清傢具種類-椅凳
玫瑰椅

TAG:傢具 | 轉載 | 明清 | 明清傢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