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律--洪鈞生
轉載自: 千江有水 分類:太極
陳式太極拳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律--洪鈞生
陳式太極拳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律 上盤: 頭頂至項部為上盤,包括眼、耳、鼻、口、舌、齒、下顎面部等部位。上盤是領著全身運動的機構,分別介紹如下: 項:頭頂正中的百會穴是頂勁的中心,應當虛向上領,如同懸起來一樣。頂勁領好,則全身輕靈,拳歌所謂「滿身輕利」的意思。 眼是傳達思想、指揮動作、觀察情況的功能。應當平視()的注意力,應當以假設對手的方向為主。也就是步法前進的方向。 眼法是有進無退的(所以退行的步法,如倒卷肱,仍勁的軸心,身轉而眼法不變,則外柔而內剛,由於身轉而勁 向勁而不丟。當然勁的丟、頂與全體的纏法配合,還有 以乃虛實轉換在內勁方面的。 關鍵所在,學者應當特別重視眼法,至於眼法應以步 與身法的配合也有順逆及眼法與剛柔、丟頂的關係。前人未曾 ,系我從實踐中存取發現,是否正確尚待研究。 耳:而應輔助目光所不及見之處,要經常注意聽身旁及身後,練拳時心靜身專,耳自聰敏,身後略有響動,便可察覺。 鼻:鼻主呼吸,呼吸應當細勻深長,所謂「調息綿」。 口:口唇應自然閉住,不可張開。當發勁時,可以用口吐氣,或發聲以加強發勁,但不可以口吸氣。因寒氣深入肺部,容易引起咳嗽。 齒:應自然合住,但不可作咬牙切齒之狀。 舌:應平貼上顎,則口不幹,亦不會多出津液。有的主張用舌尖抵於上顎,舌下津液生出,隨時咽下。我認為不合練拳時的需要。因為一方面全體運動,一方面又咽津液,就會影響氣的呼吸運行。最好是不用「抵」法,而用「平貼」法為宜。 下顎:應微向內收,則項易豎直,頂勁亦正。不然,就會出現揚頭之弊 項:應豎起來,但不可用力而僵硬,以免失去靈活性。 面部:應當嚴肅而活潑,有的偏於獃滯,還有人宣傳某拳師當練拳時面部顯出冷笑或怒容,以表現威力,我認為還是宜怠,應當避免。 中盤: 脊背、胸、腰、腹部為中盤。中盤的勁多為腰勁,既要鬆開,又不可軟而無力。因為腰如車軸,是在頂勁的帶領和眼法的指揮下,而因勢左右旋轉,以推動手足進退變轉的樞紐。它的運動是屬於身法的,身法應以中正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靜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轉運動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體重心平衡的中正。至於兩肩臂到手部本應附於中盤,因手法變化較多,且可上中下兼顧,另文專講。 脊背:要隨著頂勁的虛向上領與豎項的同時,脊背向上拔起來,骨節既要對正,又要自然鬆開。 胸:胸部應作到「含」字,含的意義和形狀要如同一口鐘(古代的鐘)懸起來一樣,外圓而中空。、這樣,肺部才能不受壓迫,而呼吸深長,增強肺活量,以吐出氮氣,納入氧氣。我們對「含」字的解釋,可以用口含食物的形狀來體會,不可誤解為向內收斂,更不可誤將「拔背」的拔字解為向後方拔。那樣,就形成了駝背現象,與挺胸的形狀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它都會影響肺部的自然呼吸。 腰:腰部系人體上下的樞紐,應隨勢旋轉,以適應變化的方向,達到得機得勢的要求,所以既要「不偏不倚」又要左右轉動。拳論所說「忽隱忽現」(向左轉則左隱而右現,反之,則右隱而左現,是指腰部轉動的現象,不是呆板的中正)。但是在靜止時雖應保持中正,當運動時,特別是在變化方向的身法較大時,亦可以用螺旋形的運動向前、後、左、右斜轉,如同我們騎自行車當轉彎時,自己雖感覺中正,而旁觀則見向內傾斜。因為這時,必須有向心力,才能保持人體(物體)重心的平衡。不過在這種形勢下,頂勁必須加強中正地上領,而襠部松沉,膝部一提一落,上下相隨地配合適當,才能符合正中富斜,斜中富正的要求。至於腰的旋轉角度,則應以腿為準,與眼同方向轉到胸口與眼對齊,相反時則以肩對眼所注視之處。 腹部:從胸口到臍上為腹部,要求則自然松靜,符合拳歌所謂「腹內松凈氣騰然」的要求。
下盤: 從小腹、尾骨、襠、膝、腿及腳腕到腳為下盤。下盤名為襠勁,是隨著上中盤的旋轉而變換的,但襠、膝與腰的配合,如同全體的發動機,十分重要,而尾骨與小腹的配合是否適當,又是襠、膝能否配合協調的主要關鍵。至於步法的進退,更是制勝的要法,另文詳述。 襠:會陰穴及兩旁的大筋(緊貼大腿根里側)屬於襠。從頭頂的百會穴通過腰脊要與會陰穴上下對正。頂勁是上領的,腰勁是左右旋轉的,而襠勁是開圓而下沉的。襠勁中間開圓,應如同城門的涵洞那麼圓(最忌岔為人字形)。這兩條大筋則如同鐘錶的遊絲似的,隨著腰的旋轉,而一伸一縮。它的規律是右轉則右上縮而左下伸,左轉則相反的伸縮。由於它的伸縮,牽動著兩膝的一提一落。襠筋的伸縮,關係著身步的靈活,而膝部的提落,又關係著下盤的穩否。上文談到腰襠膝如同全身的發動機,就是這種作用。 一般太極拳書,都講吊襠。吊襠的方法是要求提肚(即收縮腹部,如忍大便狀)。但陳式太極拳則要求襠勁與「氣沉丹田」統一起來。對於襠的運動,則主張調字,這裡的「調」字的作用是協虛實,以求重心的平衡。亦解為調動的調字,即調動襠里兩條大筋,以達到協調的目的。音解雖殊,但理無二 。曾向王矯宇老拳師說:襠部應如欲大便狀。他所提出的「欲」字也是氣向下沉,而「忍」字則恰恰相反了。 襠勁要開圓,前已說明其關係重要性,但是何才能開圓,關鍵全在尾骨,請看下文。 尾骨:脊骨的最下一節底部(長強穴的部位)名為尾骨。拳論有「尾閭中正神貫頂」之句,說明了尾骨與頂勁的關係,陳式太極拳對於尾骨是要求其下端微向後翻起來。必須這樣作,襠部的兩條大筋才能放鬆開圓。而小腹自然下方向內收斂,上方向前合住。所以我認為腰、襠、膝是全體的發動機,尾骨則是這部發動機的開關。只向後微翻,則發動機開了,就動作靈活,否則等於發動機關上,就無法是襠、膝作出合理的運動。 陳式要求襠開要圓。最忌人字襠,即尖襠。這種姿勢仍然和長強穴的後翻有密切關係。只要長強穴向後翻一點(只是二點,絕非突臀),它的姿式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記得蔣維喬先生所寫有關氣功靜坐的姿式就是這個樣子)。檔部只要能夠開得圓,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幹的穩度。人字襠兩足距離再寬,而襠不能下塌,如同兩條腿的木架,從前後稍微一碰,就會倒的。 尾骨這種動作,並不是難作的,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會作到的,如當我們想左下時,就不自覺地用尾骨接觸所要坐的東西,特別是當挑擔子時,一定身向下蹲,腰勁挺起,而尾骨微向後翻,才能隨著頂勁的上領,把擔子挑起來。倘若尾骨向里收了,不但不易站起,並且由於重心的上下和後偏而被這個重擔子壓的仰跌。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尾骨不微向後上翻,則襠不能開圓,襠不開,則肋筋不松,不能隨腰的左右旋轉而伸縮,襠筋不松則兩膝亦不能自由提落,無法從身法步法的變換中調節、保持重心的平衡,達到沉著松靜的要求。並且影響小腹的前合,而使氣不能沉到丹田。這是陳式太極拳與一般研究太極拳著作絕對不同之點,學者尤當注意,揣摩並作科學的實驗。方能正確的了解和適當的掌握與運用。 斂臀的說法也是對的。不過,我認為這是針對某些人在練拳時作突臀的形狀而言的。斂臀部可以糾正突臀之病,但也不比矯枉過正,使尾骨內收,以至重心上升偏向後方,不能保持身法的中正,過猶不及,同樣是缺點。 小腹:小腹應當使下部向里傾斜收斂。它與尾骨的向後微翻是有密切聯繫的。必須這樣,才能自然氣沉丹田,而重心下降,保持軀幹在運動轉換時的穩定與靈活。有人講「腰要講丹田向上托起來」。我對這種練法未曾學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只有得於實踐,才能解決疑問。 大腿:應當跨平。使腿跟與膝蓋等高。這種形式,仍然與松襠是分不開的。不過初學者功夫較淺,不必勉強這樣要求。並且腿膝等高,也應視步法的大小而定,一般是指前足步法的三肩寬的弓步、兩肩寬的馬步而言,步法小則大腿斜傾,只要鬆開襠勁就可以了。 膝:膝是應當向里扣合,並且在步法轉換時,應隨腰部的左右旋轉、襠筋的伸縮而一提一落。一般是腰右轉則右提左落,反之,則左提右落。當提落時,須以螺旋行的旋轉而一上一下,不可左右搖擺。作的合乎規矩,則膝部下落的腳,自然會有地的向心力加強的感覺,而十分穩定,否則,此腳會發現里重外輕,而小指的一邊,漂浮離地。 腰是隨著眼的指揮而左右旋轉的,襠是承上啟下保持其靈敏性的,膝則負責其重心平衡的。在此形式下,人體等於磅秤,從頂勁到襠中,等於一個立柱,膝則等於磅砣。凡是身向左轉,必須是對方的力向我的左方推動,上提用隨法向左旋轉,以引進其來力,此時左膝略向上提,而右膝下落,如同加上磅砣的作用,先使自己的重心保持平衡,然後才能獲得引進落空的效果。但同時應當作到「上下相隨」,全體的隨法應當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隨,而不是合二而一的隨。怎麼對立統一呢?即眼應注意對方,而不與腰的旋轉方向一致,左膝上提的角度,應小於右膝下落的角度,如角度相同,就等於重量加了,而力點沒加。仍然不能平衡。 十三式歌「命意源頭在腰隙」的「隙」字,我曾見一抄本為「膝」字,從推手的實踐中,體會到「膝」與腰襠的關係,則「腰膝」的意義,更比「腰隙」講得具體。學者應當從反覆實踐中自作細心的揣摩。 膝與大腿的配合角度,應當等高,上文已經說的,膝與腳跟的配合,則應上下相對,但略向里扣,不可前傾超過腳跟,超過則前重後輕,不向里扣,則為敞襠,而下盤漂浮。每當步法進退時,應先提膝向里合,以護襠部,對不同步行的配合方法,另文詳述。 小腿:它的動作變化應當上隨膝而下隨腳,方向有斜有正,除獨立的虛腿是垂直的外,一般都是斜的,但傾斜的方向不同。左步前進時,膝部提起,小腿先斜向下方,落步時,則又隨腳的前進而斜向前(右或左)下方;步後退時,則隨腳斜向後下(右或左)方;馬步弓步則左右各斜向外撐,而膝部內扣等。另文在步法的配合方面,再作仔細說明。 腳腕:要有力挺住,但也要隨勢旋轉,不可僵硬。 腳:腳是負擔全體重量,而旋轉以變化方向的,不論什麼步行,不論腳的虛實,都必須有力。但穩中還要靈活。求穩的方法要隨襠、膝的變化而調整虛實的配合。一般是實腳應當平踏地面,腳跟重於腳指,腳底里側重於外側,腳心湧泉穴要虛,但大指要有抓地的力量,小指也要有扣地的力量,才能與後跟及里側配合平衡。虛腳也要外形全部平落,而前重後輕,大指扎地應有力量,獨立步的虛腳應自然平垂,前進的虛腳應向里斜勾起腳尖,以腳跟貼地前進,後退的虛腳則應腳尖劃地而退,以防絆倒。至於腳尖的方向則應隨身而變或外提、或內扣、各適其宜。 肩、肘、手及腕、指部 這些關節最為靈活,上、下、前、後、左、右全能活動,可以隨勢的需要而配合眼、身、步法以照顧全身,並且當兩人對抗時,手臂系首先接觸對方的部位,在太極拳十三式中,手法就化了八種方法,實際上每種手法還各有其不同的變化。總起來講,可分三節。即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過細的分解,亦可以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茲介紹其基本規律如下: 肩:要鬆開,是臂部如同繩掛在肩上一樣。這樣作,不但臂、手靈活,而當手臂受到外力牽動或壓迫時,不致影響到身體的重心平衡。 肘,肘應隨著肩的放鬆而經常下沉,臂部的伸縮都應從松肩沉肘的運動形式中變換方向,才能使全身的力量適當的到達手部,以因敵變化。這種要求並不是太極拳運動中的特殊規律,而是我們在勞動時的一般規律,例如我們拿一個物件,分量輕的,臂部可以略伸,分量越重,則肘部越向下沉,而臂部向里收縮,甚至使肘部貼近兩肋。即在不用多大力氣時,如寫字執筆,騎自行車拿把,同樣是松肩沉肘的形狀,才能得勁。 但當手部加大里纏發勁時,肘部偶然隨之從外側上轉,如同一根繩子作螺旋纏繞時,螺旋的線路,可能從下旋轉向上,再斜轉向前向下。這是手法中的變格,只要肩部加松,手不發勁,身、步隨手旋轉,仍可不失其松靈之勁。總之,任何變化,只要全身全身按照螺旋纏絲的規律來配合著上下相隨的運動,就不會發生丟勁或頂勁,而保持其輕靈沉著。 手:手是在推手對練中手下接觸對方宮能。儘管臂部鬆軟,手部則應保持一定的力量,不可丟勁,但也不是頂勁。在上盤來講,從肩到手如同一個舊式的秤桿,頂勁如同提稱的繩子,而手則等於秤砣。手部的旋轉變化,等於在稱物時,因物的輕重而撥動秤砣,以求平衡。陳式拳論說「拳者,權也」權就是稱,沒有秤砣,這個稱就等於廢物了。在力學方面講,從頂勁到襠勁,特別是頂勁是支點,手部是力點,對方加來的力是重點,是先求平衡,然後隨來勢,加大、減少其力量,使重點的力量挑上去,或滑下來。這就是借勁(滑下來),截勁(挑上去)的方法,滑下來是「引進落空」,挑上去是「合即出」的作用。 手部的形狀,可分三種: 一,掌:掌要五指自然伸開,還要自然合攏(特別是大指不可張著),掌部發勁經常是偏重對方的外側。 二,拳:拳要握緊,但不用拙力。握拳的方法,應從小指開始,一次貼於掌心,成螺旋形,大指斜扣於中指之上(指尖正壓住中指的中節上端),拳部發勁,外纏以中指的根節,里纏則以中指的中節為箭頭。 三,勾手:五指撮住,大指合在食指小指的上方,如以手指捏取東西之狀,勾先應斜向里下方,不可正面向下,更不可折腕。當撮合五指時,它是從小指開始向里旋轉,不是直著撮合,指部的中節要鼓起來,圓如雞頭。它的作用,一是防人折捏手指,二是用其尖端,做攻擊對方穴位的工具。 腕:腕是手的根節。要挺拔有力,更要旋轉靈活,這是在松肩沉肘的運動或帶動下,以旋轉變化手的方向和手型的關鍵。並且有秤砣的作用,不挺住則丟勁,不靈活則頂勁。應當十分注意。指:手指的變化最為靈活,它是領著臂部因勢變化的先鋒。內勁要經常保持在中指肚上,外纏是,小指領先,大指為輔,圍繞著中指,手向上翻轉;里纏時,大指領先,小指為輔,圍繞著中指,手心向下翻轉(這是講手轉半圓的形狀。如手部轉一整圈,則外纏的手心可由向上而翻轉向下,里纏的手可由向下而翻轉向上)。在掌法的變轉中,手指總是像擰螺絲似的,反覆轉動,所以五指雖然都動,卻要依次而動。同時動轉,反而無力。 外三合: 一般武術,都要求作到外三合與內三合,因為必須按照這個規律進行運動,周身才能上下相隨,轉變的靈而且穩。不過陳式太極拳,是全身走螺旋纏絲以求合的,不是呆板的、直來直去擺成外三合。 外三合的規律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只要身軀中正,自然能夠上下對照的合起來。但上部的肩、肘、手應當略偏於下部的胯、膝、足。因為要使下盤略大於上盤,才能穩定。這種合法是實與實合的方法(如單鞭等式)。還有上實下虛的合法,如攔擦衣第三動作,在手外纏收到胸口,而右步向右橫開;及摟膝拗步完成時,左手停在左腿的外側,右手則停在右腿的里側。手步一合一開,交叉的運動,是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 內三合: 內三合要求意、氣、勁配合適當。即意與氣合,氣與勁合。我們對於意字,應當理解為理想,而不可誤解為空洞的幻想。我們在生活中,全體的動作也是由理想支配為運動的。比方我們渴了,就想喝水,喝水的方法有多種手續。最簡單的動作也得提壺、拿碗、倒水,再端起碗來,送到口邊,然後張口喝進,合口咽下。由於這種需要以水解渴的理想,行動上使有多種不同方向的變化。首先是由眼觀察壺碗放在哪裡,接著手就伸向那裡,提壺手要向上,倒水手要傾斜,端碗即要前伸上推,喝水又收向口前,然後張口而飲,合口而吸。如果是鐵壺重量打,自然會增加氣,氣聚又自然成勁。如果還得挑水才能得到飲料,那就不但眼、身、步、手的變化更多,而且氣與勁也自然會適當地增加,這種日常生活,也需要內三合與外三合結合起來。它的道理和方法,和練拳的基本規律是相同的。 內外三合: 內外三合就是思想與行動要結合起來。它的規律是意與動合,勁與法合。這裡要提出的法,就是拳法當中的一切運動變化。概括說來,就是根據某一時間的需要,而變換方向,以達到所要求的目的。上文喝水的例子,同樣可以說明內外三合的原因和方法。工農兵是文化的源泉,實踐出真知,確是普遍的真理。
|
|
推薦閱讀:
※格律詩規律小結
※(5)[轉載]為何60甲子可紀年破解天人合一規律與諸千古之謎
※十二時辰養生(一天養生規律)
※奇門值符、值使運行規律(中)
※人與自然2.改造自然與遵守自然規律
TAG:太極拳 | 規律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