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 -- - 毛澤東對劉邦與項羽的褒和貶
《毛澤東品國學》第二版第三次印刷隆重上市
《史記》中記述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有官僚地主,有商人學者,也有處於社會底層的人物,如占卜者、刺客、遊俠等。在上下三千年、縱橫幾千里的廣闊歷史背景上,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個或雄奇悲壯,或婉約纏綿的歷史故事,做到了史學的嚴謹性和文學的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在《史記》記述的眾多風雲人物中,毛澤東矚目較多、評論較多的,要算秦末爭天下的漢高祖劉邦和楚霸王項羽了。毛澤東在經過一番對比後,評價說:「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關於項羽的敗因,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了幾條:一、放棄關中,心懷楚地;二、放棄義帝,自為霸王;三、自恃有攻伐本領,不知師法古人;四、欲以武力平天下。對於劉邦的取勝,司馬遷認為他能夠對有功的將士和謀臣給予應得的獎賞,而項羽則輕視有功的人,特別是對一些有見地的謀臣時常猜忌並予打擊,致使將士和謀臣離心離德。
劉邦當皇帝後,自己總結成功之道是善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運籌策幃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毛澤東在談到劉、項的成敗時,傾向於劉邦的自我總結,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後來,毛澤東在此基礎上又作了更深層次的探討,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澤東最為稱讚劉邦的是善用人、善納諫。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有些黨委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是有點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後是要垮台的。不是有一齣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了。(笑聲)我為什麼要講得這樣厲害呢?是想講得挖苦一點,對一些同志戳得痛一點,讓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兩天睡不著覺。他們如果睡得著覺,我就不高興,因為他們沒有被戳痛。」
顯然,毛澤東這裡的用意是借古喻今,以史論政。
延安時代,崢嶸歲月,斯人何處尋?
1964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指出:項羽有三個錯誤,如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鴻溝協定,他認真了;建都徐州,那時叫彭城。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能納諫和用人呢?這便和他主觀上的弱點有關。在毛澤東看來,崇尚「沽名」,就是項羽主觀上的一個明顯弱點,也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 由此使人聯想到1949年4月,解放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南京國民黨政府提出「劃江而治」的方案,毛澤東對此發出「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宣言。
劉邦以一介平民百姓,文化水平不高,而在秦末起義群雄中脫穎而出,奪得天下,開創幾百年的王朝基業,這在中國夏、商、周以來的歷史上,算是第一個人。這引起了平民領袖毛澤東的極大興趣,並且由此得出了「老粗出人物」的論斷。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里,也多次強調漢高祖劉邦「起微細」,還對他早年在沛縣鄉里頗有些無賴氣的行徑作了鋪敘。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對「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另一方面,又「仁而愛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這些,大抵是劉邦出身「細微」而又有抱負高遠的「老粗」本色。毛澤東說劉邦能打敗「貴族出身」的項羽,是因為他「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這個評論,顯然與毛澤東一貫主張的卑賤者勝過高貴者的觀點相一致。
在古代社會,出身與文化程度時常是一致的,高貴者文化高,平賤者文化低。由此,毛澤東在談到卑賤者勝過高貴者的時候,總是與他的另一個觀點聯繫在一起的,即:文化低的人打敗文化高的人。毛澤東不完全否定知識分子的作用,但對干出大事的老粗們勝過知識分子的地方,卻特別的感興趣。劉邦似乎並無一技專長,但他卻有過人的膽魄和組織才能。《史記·高祖本紀》說到劉邦等剛起事時,老百姓殺了沛縣縣令,想請劉邦做縣令,他說:「天下方擾,諸候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力)薄,不能完父兄子弟。」這自然是謙虛之辭。但是,「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也就是說,蕭何、曹參這些當時比劉邦地位高的知識分子,看重身家性命,恐怕萬一大事不成,以後要被秦朝絕種滅族,所以總是推舉劉邦。這裡就可看出劉邦這位老粗同一般知識分子的差別。這樣,知識分子們如蕭何、曹參、張良、陳平以及酈食其等,只能歸附於劉邦這位老粗,為其所用。
1964年1月7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直率地說:「老粗出人物。自古以來,能幹的皇帝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社會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他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
接著,毛澤東又引申說,南北朝,宋、齊、梁、陳,五代,梁、唐、晉、漢、周,很有幾個老粗。文的也有幾個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並不是毛澤東讀史偶然思考的一個觀點,這個話,他講過多次。特別是晚年讀史,毛澤東越來越強調這個觀點。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出息的。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
毛澤東在此道出了一個歷史上的事實,就是統帥之才並非是讀書人才行。有些讀書不多、乃至不讀書的「老粗」,往往能成大業。但如果就此得出知識分子沒用的結論,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歷史上的老粗能成大事,很大一個因素是他們善於利用讀書人的才智,劉邦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推薦閱讀:
※毛澤東祖墳在龍脈上
※毛澤東和蔣介石書法欣賞,你更喜歡哪幅呢?
※【蔓蘿讀書】 毛澤東傳
※毛澤東是奇門遁甲高手
※毛澤東最欣賞的十個女人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