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啦,寒假作業不慎丟在營業廳?!我們表示:這!鍋!不!背!

小編說: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絲顧慮,由全國中小學生聯袂主演的災難片《開學》今天又上映了,此片上映後,中小學生們哀鴻遍野,出現了各種狀況,如開學路上因過於心驚膽戰失足掉進了田裡,人沒事就是作業都掉溝里了;再如作業掉在了「計程車上」,可司機大哥很熱情的把作業通過警察找到了小失主。看到這樣的回復,好心焦啊。小編不禁感概萬千,如果你家的孩子說寒假作業不慎丟在營業廳?!我們表示:這!鍋!不!背!

回想起那些年的開學,作業沒做完心裡那種七上八下的心情、等著老師和家長「發落」的情形還是歷歷在目,如今我們大都能以開玩笑的口吻聊起這些事了,但是這種恐怖的壓力沒有消失,它落到了我們下一代身上。在一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環境里,現在的小孩壓力比我們小時候更大。今天分享的《聽懂孩子的話,讀懂孩子的心》是一本教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實用書籍。要讓孩子站在大人的角度想問題是很難的,因此當教育中出現矛盾,首先要由大人來以身作則,積極去懂得孩子。

孩子的話,你是否真懂了

作者:李世強

摘自:《聽懂孩子的話,讀懂孩子的心》

1

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是中國幾千年來都一直在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到了現在,更是每一個家長都頭疼的難以攻克地問題。有的家長困惑:書也看過了,課也上過了,不打他不罵他,拚命地鼓勵他,為什麼就是沒起色?糟糕的親子關係為什麼就是沒改善?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成人是完全不同的。怎麼能要求孩子以父母的眼光來看問題呢?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讀懂孩子的語言,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發出的警訊總是各式各樣,如果不能及時察覺,就會造成大人對孩子的誤解,而讓孩子蒙受委屈。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言語,只是用大人的思考模式對待孩子,同樣也會造成教育的傷害。

姐姐晶晶在院子里盪鞦韆,卻被妹妹蘭蘭推倒在地,晶晶哭了。

爺爺看到了,就把蘭蘭帶到一邊訓話:「你怎麼可以把姐姐推倒啊?你看姐姐的膝蓋都摔破了,多危險啊,你知道嗎?」

撅著小嘴兒的蘭蘭什麼也不說。

「你做了錯事,害姐姐受傷了,你要跟姐姐說對不起哦。」 「我不要!不要!」蘭蘭堅持不道歉。 「你這孩子!」爺爺不高興了,「你把姐姐推倒,害姐姐摔傷了,是你不對,怎麼還不肯去道歉啊!」 「我就是不要!」蘭蘭很固執。 「你不道歉,爺爺要打人嘍!」爺爺舉起手,做打人的姿勢。 「那你就打吧!」蘭蘭很乾脆地回答,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

倒是爺爺愣住了,不知道一向聽話的蘭蘭怎麼會突然變得這麼不聽話。

「爺爺沒跟你開玩笑,生氣會打人哦,會很用力打的!」爺爺再次威脅。 「就讓你打啊!」蘭蘭寧願被打,也不道歉。

這時在院子里晒衣服的媽媽走過來,向爺爺講出蘭蘭不願意道歉的原因。原來鞦韆先是蘭蘭在玩的,但是姐姐晶晶跑過來,一下就把蘭蘭推了下來,自己搶著盪鞦韆。蘭蘭生了一會兒悶氣,才終於還手將姐姐推倒,以示報復。

媽媽問晶晶,有沒有先把妹妹推下來。

「有!」晶晶回答得很乾脆。 「你是姐姐,為什麼不讓著妹妹啊,或是和妹妹一起玩啊。」 「她不下來,不讓我玩。」

「那也不能把妹妹推下來啊,現在你知道了吧,推人摔倒多痛啊,而且會受傷的,多危險啊。兩個都不對,要互相說對不起。」在媽媽的「裁定」下,姐妹倆互相道歉,又一起盪鞦韆了。

孩子會慢慢長大,逐漸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個性。他們也會慢慢地知道要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當他們覺得自己沒錯的時候,寧願被打也不願意向大人低頭。這是父母應該注意的。

孩子的心中也有一把尺,會規範自己,也會去衡量父母對他的規範是否公平。孩子的自律感與規範的觀念,是需要家長示範與指導的。

蘭蘭固執地說願意被打時,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被爺爺打,而是在告訴家長:我不高興,我很生氣,我非常委屈;事情並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因為孩子在幼年時常常只會單一思考,還不懂得怎樣用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才會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舉動。身為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想法去想孩子的行為、孩子的事情,才會真正地了解孩子,「讀懂」孩子的語言,體會孩子的內心,及時作出引導。

2

「你讓XX做你孩子吧!」

「你讓XX做你孩子吧!」相信很多家長都聽到過孩子這樣的氣話,但是孩子為什麼會賭氣和家長這樣說呢?那就是孩子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的話:「你看那xxx家的孩子……看那別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可能都被這個和自己毫無關心的「別人家孩子」搞的頭暈腦脹。其實,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不是別人的「影子」。為了讓孩子把自己的個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讓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父母就應該避免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優劣。

生活中,多數父母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其中比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比較中看到差距,然後努力學習,提高成績。但這卻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嚴重的還會使孩子變得自卑。

孩子會因為家長經常拿自己和別的孩子作比較而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父母經常這樣做的後果,會讓孩子產生很多負面情緒,不單單是不開心,更有甚者還會感到恐懼、憤怒和嫉妒。拿別的孩子和自己作比較,進而貶低自己,小孩兒會認為這是父母不愛自己的表現,因此會越來越感到自卑。

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條》中,有這樣一條:「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當然,父母用名人事迹來鞭策孩子作為學習榜樣也是無可厚非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千萬不要用挖苦的口氣,借別人的長處來貶低自己的小孩,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有時候還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頂撞,影響家庭和睦。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媽媽對兒子說:「看看人家,人家都能考100分,怎麼就你只考了80分;人家當班幹部,你連個小組長都沒有當上;人家在學校運動會上都能取得好成績,怎麼就你排名最後呢,你真太不給我爭氣了,你除了搗蛋,你一無是處!」

有一次,兒子實在忍不下去了,就生氣地沖母親喊:「媽,你瞧瞧人家李阿姨當局長,你為什麼只當小科長?人家張阿姨月薪一萬,你怎麼就三千呢?隔壁鄰居有最新款的電視機,怎麼咱們家就是個二手電筒視?你太讓我沒有面子了?」

媽媽一愣,忙說:「小子,你怎麼能說這樣的話,人和人能比嗎?」

兒子說:「那你為什麼經常拿我跟別人比啊?」

媽媽啞口無言,聰明的孩子讓母親無言以對。

慢慢想想,生活的確就是這個樣子,自己教育孩子要方法得當,千萬別拿別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如果總是拿人家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比自己孩子的短處和缺點,豈不是在滅自己孩子的威風。相反,孩子的缺點被父母用平常心來對待,並被鼓勵揚長避短,孩子也會因為這樣的鞭策方式而變得優秀起來。

長期處於比較中劣勢地位的孩子,會逐漸認同客觀的評價,主觀上完全對自己失去信心。尤其孩子被別的孩子長期作為比較對象時,處於劣勢一方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存在這個家庭中的價值了。一旦造成孩子這樣的負面情緒,其自卑感會影響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而也許他原本是一個聰明上進的孩子,只是調皮了點,或是貪玩了點,或是學習成績稍差了點。所以說,父母一句話,影響孩子的一生,這並非危言聳聽。

3

「我就是不想學習,我不上學了」

「我就是不想學習,我不上學了!」很多家長應該都遇到過孩子這樣言語的對抗,孩子說這樣的話說真的不想上學,決定不去學校了嗎?相信沒有一個家長會這樣認為。但孩子出現了這樣的逆反情緒和行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我想,家長這時候首先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原因,在面對孩子厭學時或者成績不好時,教導孩子時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減少和孩子的衝突與攻擊傾向。家長還應該改變「嚴厲出孝子」的觀念,嘗試著去做讓孩子非常感動的一些事情,讓孩子體會和明白家長對他們的關愛,然後再以商量的形式教育並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學習計劃。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可以這樣描述。多少家長都在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不學習玩遊戲的時候可有精神了,一提到學習的時候就喊累……孩子厭學,已經成為不少家長的難題,孩子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從不主動學習,都是家長讓做什麼,孩子才會去做。有的孩子甚至把課本都撕了,家長都沒有了辦法。所有的孩子,在幼兒時期或者至少兒期都喜歡塗鴉、畫畫,而孩子到了12歲以後基本上就不怎麼畫了,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孩子的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畫出的作品與自己的審美要求及想像相差太遠,孩子又沒有辦法改變當下狀況,這時孩子才不得以放棄掉回畫。其實,仔細觀察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他並不是一下子就決定了不做,孩子也會嘗試著去克服困難。但畢竟孩子的能力有限,當他感覺解決不了時,最後只能選擇退下來。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家長的認識很重要,一個不經意的學習上的否定,都會造成孩子的退縮,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學的知識也在逐步加深。這也使孩子本來學習的情緒就有所下降了。再加之家長的不幫助,而單獨的要求孩子去做,去面對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就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作為家長的現在都熱衷於給孩子報課外學習班,好像覺得有錢就能使鬼推磨。讓孩子學習好起來。家長本身自己不願去研究孩子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不喜歡學習。反過來總是嚴厲的要求孩子考多少分,多少名次,一點都不去想孩子為什麼學習下降,盲目的認為是孩子學習不用功。而且在平時家長沒有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不是家長管孩子,就是把孩子交給補習班,而且還給孩子加壓,說什麼「我給你花錢了,你就得好好學習」。家長是孩子成長上的幫扶者而不是監工和施壓者。不管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是其他什麼,保護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在興趣極大的情況下,暫時遇到了困難,那麼在這種階段的孩子是最好幫助的。如果孩子「屢戰屢敗」,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信心,這時的家長,要學會和孩子溝通時候的技巧,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要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並且還要耐下心來,先激發興趣、鼓勵、表揚、肯定,給孩子信息及理解,讓孩子覺得自己行,同時給孩子提供能夠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我的孩子不喜歡上學怎麼辦?」「我的孩子不用功學習怎麼辦?」不少家長整天為這些問題而憂心忡忡。其實,孩子大多是願意通過學習去了解新的事物的。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的確會變得很討厭上學、討厭學習。造成孩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家庭因素影響所致的卻佔了大多數。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說「我是個不喜歡學習的人,我喜歡自由自在。我是討厭學習,我感覺到學習沒有什麼意思,但上學也是一種樂趣,讓我們懂得做人和好多好的道理。我們是不想讓別人老是在掌控,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孩子的心裡話,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的,願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想過分的被家長干預。

教育專家認為,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很強的求知慾,沒有真正不愛學習的孩子。孩子厭學只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消極「狀態。事實上,現在的孩子比以前學的東西要多得多,他們接觸的社會信息也比家長多,而家長只是單一的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提高,沒有考慮孩子很容易接受和吸收新的事物的狀況,這也是一種家庭教育的誤區。孩子不是不愛學習,孩子願意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如美術、散打、音樂、繪畫、電腦、體育活動方面等知識,而不願意學習文化課知識,而且嚴重的偏科。分析這些不愛學習文化課的孩子,不是學習沒有興趣就是學習成績不好而遭到家長訓斥導致學習興趣不高,最後變得不愛主動學習。所以孩子才會在學習上處於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不愛主動的學習文化課,學習沒有意義。這時候就得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改變孩子用多種辦法去糾正。家長和老師要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學校和家長互相默契的配合和支持。

所謂厭學,就是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願意從事各種學習活動,比如聽講、做作業、溫習功課等。客觀地講,厭學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並不是某些學生所特有的,而是所有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共同存在的問題,只不過有輕有重、有的表現得很明顯、有的暫時沒有表現出來而己。隨著學校的升學率,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孩子對家長和學校的反抗只能體現在學習上,本開課程就很難,孩子學習的時候已經很吃力,加之這些主觀的壓力。孩子就會有意識的反抗。

當孩子討厭上學念書時,家長應先檢討一下自身有無以下行為:容易生氣,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家長從不稱讚孩子,總是嫌孩子做的不夠好總要求孩子考試得第一名或者滿分。家長還不給孩子足夠的娛樂時間,只要孩子一打開電視便會問:「功課做好了沒有?為什麼看電視?」還有家長還給孩子除了學校的作業外,孩子還要做課外班布置的家庭作業。

除此這些,像家長不和、家庭生活不協調、雙親外出工作等,都會忽視了孩子的教育,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使他無心念書。因此作為家長,必須注意孩子身心成長時的特點,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內容簡介: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外界對孩子的影響日益加大,而擺在家長們面前的家教問題也日益艱難,不論情況變得如何嚴峻,教育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則離不開傾聽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幫助、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聽懂孩子的話,讀懂孩子的心》從理論入手,加上平民化的生活案例,通俗地講述大多數廣泛意義中的孩子的話語及如何和孩子溝通,如何更容易接近孩子、了解孩子,讓家長和孩子中間不再有一堵無形的牆,讓家長和孩子真正多大心心相印!

作者簡介:李世強,內蒙古人。自由撰稿人、旅行作家、80後新銳作者。曾創辦原創類型小說網站。做過圖書編輯,做互聯網營銷策劃多年。熱愛文學、歷史、旅遊。並對職場、心理學、企業管類類書籍有較深了解和個人獨特見解。


推薦閱讀:

TAG:寒假作業 | 作業 | 開學 | 寒假 | 表示 | 我們 | 營業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