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2
06-09
懶得糊塗 2011-11-10 19:57 孔子五十五歲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六十八歲返魯。這前後十四年是孔子「知天命」之後又達到「耳順」的時期,其精神境界已非常人可比。孔子過宋,宋司馬恆魋欲害孔子,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恆魋其如予何?」(述而篇)孔子在匡蒲遇險被拘,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孔子無所畏懼,無比堅定,緣於他深信自己替天行道的使命。孔子自認為心與天通,所言所行即是對天命的堅持,又是對己命的把握。 其五,命運不僅是必然,而且是無數難以預測的偶然。因此,需要直面人生之偶然,儘可能抓住各種機遇。否則,仍談不上知天命,而只是宿命。愚以為孔子講的「君子而時中」(《中庸篇》)和「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篇),可以體現這方面的思想。「時中」是指中庸隨時間等條件變化而變化,不可僵死。「權」是稱物之錘即稱砣,權衡而知輕重,不可固執。總之,審時度勢,快速應變,靈活機動,包括對原有選擇的補充、修正或放棄,都是日常把握與創造自己命運所必須的。這是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經常性體現。當然,這些都是在「立」「不惑」基礎上的行為,是在「吾道一以貫之」建立之後的行為,否則必是投機取巧的小人。 綜上所述,才是知天命的全部含義。人們不難得出結論,做到知天命絕非易事,非有極豐富的生活經驗、極深厚的思想積累、極高超的道德修養不可。孔子稱自己五十知天命,實際仍有未知之處或未做到之處,我輩豈能早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060-關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楊公風水密斷,別再為風水發愁,一言知天命。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七十而從心所欲 真正的意思 是這個個樣子的 誤會了千年
TAG:知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