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ACG 愛好者那麼排斥商業化?
感覺acg愛好者越宅越不喜歡他們的愛好帶著商業氣息,商業氣息越濃越難以吸引這方面的人。像有些人可以跑到日本去花上千買手辦,可是一旦一個平台商業氣息變濃他們就會轉移,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補充答案五花八門,大家也各有想法。個人覺得這個答案能代表大多數死宅 的心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448261/answer/337661478
這是一個爭奪話語權的問題。
ACGer厭惡的不是商業化,厭惡的是喪失話語權。
亞文化需要維護的並不是所謂的「純潔性」而是一個屬於他們的話語權和規則體系。只要是在這個規則體系之下,什麼商業化,什麼主流化,都不是問題。
這個問題最具參考價值的就屬網文,還有另一個領域了。
你看網文的「精英階層」排斥商業化么?排斥成為主流么?絕對不啊,誰商業運營得好,誰看的人多,誰能賺錢誰牛X啊。
但是他們排斥的是什麼?別人別說哪部作品好哪部作品不好!別和我談什麼文學性!別我和談什麼傳統文學談什麼內涵!網文就是網文,網文一樣有文學性超高的作品,只是你們不懂得欣賞罷了!
他們一直強調:網文是屬於我們的領域,只有我們有資格評價定義這個領域,外面的人一邊去!
只不過在網文領域,這些「外邊的人」並不是被資本的力量吸引過來的吃瓜群眾,他們和原來的那些人相安無事,都願意聽從原來掌握話語權的人領導,那些人說什麼寫什麼,我們聽什麼看什麼。《斗破蒼穹》《鬼吹燈》放到今天一樣還是一等一的經典,現在的作品也都沒超出過原來那些套路。一個普通的萌新進來了,看了現在的「新作」,想重溫「經典」,「大佬」們推薦了一堆之前作品,萌新們也就都會看得很開心,老老實實地跟隨在「大佬」身後,繼續為了這個圈子添磚加瓦,大家都是自己人。
所以,即使商業化了,什麼才叫好的網文這個概念是沒有改變的,還是那堆當初建立起這個圈子的人說了算。出現的作品也沒有什麼太大改變,偶有的內部爭論也都不偏離大的方向。商業化,原來建立這個圈子的那群人也不會喪失話語權,所以,網文不排斥商業化。或者說,本身這個圈子就是建立在商業化上面的,本身話語權就掌握在本身就想推進商業化的那群人手中。
但是在ACG領域可就不一樣了。從盜版漫畫和小霸王進入的80年代末算起,ACG的無版權介入基本靠「同人」力量發展的蠻荒歷史足有20多年接近30年。在這段時間裡,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和主流資本體系完全分割開來的,相當牢固的亞文化體系。話語權只掌握在一小撮人手裡,並且因為主流文化長期的打壓,對於什麼叫「好」,他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評判體系。
這就導致現在正版商業力量的介入,會導致話語權的轉移。
傳統的ACGer是個什麼樣的形象?
沒玩過FC的忍者龍劍傳?不要緊,黑魂總白金了吧?王立宇宙軍最後火箭升空的瞬間你哭沒哭?攻殼機動隊的殼到底念ke還是qiao?你能分析下尼采和Persona之間的關係么?
當然,主流化商業化之後,因為一兩部當紅動畫而接觸這個領域的人遇到上面那群人,被推薦去接觸「經典」的時候。會是怎麼樣一個結果?
「啊!EVA好深奧!原來聖經還有沒公開的部分!」
「啊!FC的惡魔城好好玩!不用模擬器的SL一關能打一下午!」
這樣的人不能說沒有,但一定是少數中的少數。多數都會覺得「我去,這什麼畫面啊,存檔還得找記錄點?死了就死了什麼都沒有?」「這臉一點都不萌啊」「我還是去舔蕾姆傻巴吧」。
當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自己抱團成為一個個小團體的時候,原來的那些「資深內涵黨」的地位就會越來越低。
請注意,這裡真的沒有什麼所謂的「對錯」,真的沒有什麼「原來的作品就是好,內涵就是深刻」,「現在的作品都是為了討好萌豚的破爛」,這些作品本來就是商品和藝術品的結合,總是有商業的一面,也有「內涵」的一面。
但是,願意去深入理解研究這裡面關係的,始終是少數。多數,都只是想更多接觸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普通人。他們必定會喜歡更簡單直白,更直擊G點的東西。所以這類東西,必定會佔據主流地位。原來因為國內這個環境的問題導致ACG本身就沒法擴大市場成為一個主流,所以只有「內涵黨」才能掌握話語權。
所以,在現在商業化,必定伴隨著「主流化」「大眾化」,而作為一個長期遭受主流文化打壓否定的亞文化小圈子,這個領域的核心成員某種程度上是懼怕「流行化」的。他們本來就是為了逃避「主流」而建立的體系,就這麼再次被主流所吞噬,那絕對是一種徹底的失敗。
明白了么?商業化所帶來的「萌新」,是很難融入原本的那個少數人建立的小圈子的。本來就是因為被主流排斥,才建立進入這個小圈子,讓自己成為了這個小圈子裡的「多數」,獲得了一個安住之地。但是如果這個圈子在商業的力量主導下不斷地擴大,加入進來的人越來越多,那麼最終,在這個自己拚命經營的小圈子裡,自己又會變成被排斥的「少數」。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認誰也不會樂意看到這種事情發生的。
所以,反對「商業化」的人都是認為「商業化」會毀了自己生存根基的那一群人。
當然,這裡也分人,有人的確實是擔心這個圈子整體的氛圍被改變導致自己喜歡的這個亞文化圈子失去生存的土壤最終衰敗消亡。也有的人對這個圈子本身根本沒有任何感覺,只是因為現在自己掌握了話語權,過得很爽,想到當自己失去話語權就什麼都不是了,會繼續被主流人群鄙視否定而感到恐慌,就是所謂的「優越黨」了。
就是說,這種「反商業」的人群里,有不願被反動勢力絞殺的革命力量,也有死抱著舊勢力的遺老遺少。沒法一概而論的。
而且,這種被「主流」入侵,究竟是一種會喪失創作核心土壤的「失敗」,還是一種能催生作品的多元化「進步」,我們是沒法站在一個上帝視角來評判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只有一點。
因為在這個領域裡,長時間的同人化環境導致「商業化」=「大眾化」=「主流化」的想法成為現在整個小圈子裡的主流人群的思維定式,這個本身就是為了反擊逃避大眾的亞文化小圈子的核心人群,是不可能樂意看到這種情況出現的。所以,傳統的ACG愛好者是一定要排斥商業化的。
一個平台商業氣息變濃ACG愛好者就會轉移是個偽命題。
B站的商業氣息濃不濃?用戶趨之若鶩。
A站的商業氣息濃不濃?好了我不黑了。
但現實中的確有那種,花掉上千塊買手辦不心疼,但是看到頁面上充斥著廣告和營銷就十分不爽的宅。
這是因為他們不是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而是品質敏感的消費者。
所以一個做工精美的手辦買買買,頁面上掛個貪玩藍月恨不得刪號走人。
這個群體也很容易理解,畢竟ACG亞文化是小眾,日本那邊的廠商又奉行高價出貨,盡量榨取特定人群的錢包的商法。
這就導致了ACG愛好者面對的商品被極端地分成了兩種。
1、稀缺且價高。(BD,手辦,畫集等等)
2、普遍且價低,甚至白嫖。(觀看動畫,STEAM遊戲)
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和對品質敏感的消費者就這樣區分開了。
雖然各行各業中都有消費者分層的問題,但消費層級一般都分得很細了。
比如服裝。從最低的街邊攤到中間層的優衣庫、GAP、ZARA再到上層的奢侈品品牌,每個層級之間的間隔並不大,任何收入的顧客都能精準的找到針對自己收入的層級。
可ACG不是啊,中間層商品是不存在的。
要不然花極少的會員費/網費/喜加一選擇價格敏感的商品,要不然就是掏幾千上萬塊去重氪/買原版BD和遊戲。你想要個比較折中的中間價格的商品,對不起,沒有。
況且那些重氪/持有原版BD遊戲的大佬一般還會受人尊敬,一定程度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現實里你買個百麗翡達江詩丹頓,更可能的情況是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你戴的是個啥)
故而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在ACG這個領域裡看起來更突出。
不先就ACG愛好者的定義先戰個十頁么?
為什麼在我看來,N多二十年以上甚至更高資深ACG愛好者不但不排斥商業化,甚至是本土ACG商業化的頂層主流負責人呢?
不說別的,騰訊動漫裡面那些位,哪個不是十幾年以上資歷的?
另外這問題就詭異
跑到日本去花上千買手辦也值得說?上千這個數字也太微妙了吧?人民幣的話也就夠買倆手辦啊,難道你是去二手區淘景品的?
而且最近愛好者不都是去日本花不知道多少直接去看演唱會參加電影首映么?
是不是後者很抱團很商業所以題主就把他們開除出愛好者行列了?
因為商業化體現的目的是盈利,要盈利說明社區的運營者缺錢——這與 ACG 圈硬核成員自身的小資氣質不符合,與成員信仰的美學信仰不符,他們會在商業營銷的環境下會感覺不適,因此傾向於排斥和出走。
在小資群體中,很多人願意花錢開會員支持社區,也就是通過俱樂部的方式付費支持運營,從而避免無處不在的廣告,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
但是這種俱樂部制的商業化措施,由於中國普遍的貧困而無法吸納足夠的優質付費用戶。因此中國的多數社區只能轉向廣告制,由盈利企業付費推廣品牌,社區成員需要忍受糟糕的廣告折磨。
除了普遍的貧困,運營方思路的不恰當、無限逐利也是原因之一。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總有試圖「一統天下」的執念,支付寶總是試圖賣傢具,滴滴打車想送外賣,餓了么想開超市。他們都希望自己無處不在——如果知乎的發展規模能夠剋制住,以小眾人群為目標對象,而不是試圖變成又一個全民應用,它的體驗也會比現在好許多,因為規模剛剛好到覆蓋有付費意願的用戶,收取的費用足以維持社區運行,無需以億級日活的基礎設施和人力為成本。
ACG 愛好者排斥商業化,電影愛好者論壇也不希望懸浮窗里總是《小時代》,高爾夫球場玩家不喜歡看到大型廣告版,LaTeX 社區還不喜歡有人收費幫人排版,而是秉持 RTFM 的原則,讓提問者去讀用戶手冊。這都是因為這些愛好相對小眾,能參與其中的也多半是小資以上的人,這些人看到圈子裡有做商業化的,就跟你看到你鄰居做保健品直銷一樣的感受。這就是多數圈子抗拒商業化的心態來源。
所以我一直說,不要一直試圖為商業化正名。我當然懂產業化能夠為產業的從業者提供財富,但是默認所有的社區、貢獻者都需要財物獎勵,這個思維本身就太貧窮了。為什麼北歐的電音能夠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富裕的社會能夠提供足夠的社會福利,有音樂愛好的人無需為生存擔憂,有足夠的試錯機會和前沿探索的機遇。如果沒有這樣無憂無慮的環境,音樂人只能迎合大眾現有品味,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小蘋果》、《一人我飲酒醉》、《終於你做了別人的小三》。
內部盈利不是現代社區生存的唯一方式,會員俱樂部的固定收費、外部的無條件或小條件支持,都是有先例可循的可選項,只是中國的市場環境過於惡劣,使得拙劣的商業化成為主要形態,並成為社區運營者的謀生手段,過於吹捧商業化其實是對互聯網社區的誤解,也是對它的誤導。
相關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89757/answer/334624005作為日本原生acg至上主義者,我排斥商業化是因為在中國的商業化伴隨而來的是本土化。
原因很簡單,例如說我個人喜歡愛馬仕,不喜歡全職高手。但是因為在中國,喜歡全職高手的人絕對比喜歡愛馬仕的人多太多,出於商業考慮,愛馬仕會漸漸不被考慮,而全職高手出現頻率會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我們所喜歡的事物會因為商業化帶來的基數增加而漸漸被流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漫畫《藍翅》?
※怎樣的「喜劇動畫作品」才是有深度,有內涵,有營養,有價值的?
※茅野愛衣 值得欣賞的地方?
※最近的各大輕小說網站被查封事件以及之前B站開始購買版權是否意味著中國對於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度有所提高?
※虛擬歌手洛天依是如何運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