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智慧:有義論

原創智慧:有義論

義者人之德,厚德載物,得人為義而報。是故,成眾義而成天下。

人們有這樣的兩種閱歷和經驗:

一是:「有錢不如有人,」有人方能戰勝各種困難,衝破道道難關,逾越種種鴻溝;有人方能憑藉眾人之力,移山倒海,完成看似無法完成的事業,之謂:「眾志成城,造就奇蹟。」

二是:「有用不如有義」,有義方能長遠持久,方能有人為你賣力,才能有人與你患難與共,甚至,能為你肝腦塗地,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尤其是中國人本來就在乎義氣,把有情有義看的很重要,講究仕為知己者死,於是,有義才能如浩月當空,眾星齊明,似旭日東升,萬物竟發,成就一番大事業。

三國時期,蜀漢自失荊州,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劉備匡扶漢室的事業頗臨毀滅。在這期間中同盟破裂,曹魏坐收了漁人之利,形成了「蜀弱、吳孤,魏強」的形勢。

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公元223年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孫吳,用唇齒相依的道理說服孫權絕魏聯蜀,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又遣陳震出使孫吳,慶賀孫權稱尊號,重申盟好,中分天下。

在重修吳蜀盟好的同時,諸葛亮加強了內政的治理,整頓吏治,舉賢任能,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政治穩定後,大力獎勵耕戰,務農殖穀,治戎講武。

公元225年諸葛亮進兵南中平叛,鞏固了後方。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蜀國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富強局面,並訓練出了一支近二十萬人的軍隊。

公元227年3月諸葛亮調整了軍事部署,留護軍陳到駐永安以防孫吳,調前將軍李嚴移屯江州為後援,他親率大軍北駐漢中。臨行,發表了著名的《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複,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這段感人肺腑的「義舉」言辭,正是劉備之「義」的作用。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提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願也,......臣鞠躬儘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正是「義」的再度體現。

因此,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和行業的人都應該懂得這番道理,做個高情商,高義商的人。

推薦閱讀:

死亡面具中藏著的偉人真容,是否能拆穿他們偉岸形象?
【直江筆記】小記天啟年間的皮島
扒一扒中世紀騎士的那些事(一)
東京食屍鬼3的主人公是誰??
上古秘聞—我所知道的巫道仙(連載)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