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溫暖的手,一顆工匠的心
06-08
一雙溫暖的手,一顆工匠的心
「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這是千年農耕社會留下來的古訓。手藝人組成的三百六十行,豐富了物質生活,推動著社會發展。他們靈動美妙的手指穿越材料之間,手的力量在一動一靜之間完美呈現;手的背後,則是一個個平凡的民間藝人在演繹他們的手藝故事。這雙手,或許長滿干繭,也許彎曲不直,卻締造出屬於中國匠人的榮耀!拉坯的手
雲南建水碗窯村,76歲的陳紹康是年齡最大的建水陶制陶人。他13歲開始學習拉坯,60多年過去,如今已白髮蒼蒼,但仍然幹勁十足,他說:「我現在一天還能拉20個坯,寶刀不老。」玩黑泥的手見慣了黃泥拉坯,來看看黑泥。17歲初中畢業,張文亮就開始學習製作平定刻花瓷,成為了專職「玩黑泥的人」。「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質量十分苦。」他跟父親學會了黑釉配料,跟大爺學會了燒窯,跟舅父學會了手工拉坯。黑色的泥土「染」花了他的手,指頭卻依然是輕巧的、靈動的。做鳥籠的手
60多歲的劉子元,製作的微型鳥籠直徑最小的僅有15mm,工藝精湛,令人驚嘆。但由於患風濕20多年,劉老雙手的10根手指早已嚴重變形,只有拇指和食指可以正常活動。製作這些微型鳥籠,細若頭髮的籠絲,要拉百次,每次拉絲他都要忍受風濕帶來的疼痛。制鼓的手刨木片、箍鼓身、蒙鼓面……作為彭氏傳統手工制鼓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彭招波老人的手,黝黑精瘦,關節突出,這正是長期制鼓反覆拉伸繩子留下的。即便隨兒子進城安家,他也一個不落地帶上了所有制鼓工具。只要有人訂製,他便操刀獻藝,自己也能樂上好一陣子。「只要有人需要,我都會做,直到拿不動刨刀了。」雕龍頭杖的手
從40歲那年迷上雕龍頭拐杖至今,陳正松共雕了上千根拐杖。如今,他不畫稿,拿到一塊木頭,看一眼形狀和天然紋理,適合雕刻什麼樣的龍頭,心裡就有數了。拙木一塊,從他的手中卻能龍頭躍然而起,拿著刻刀,沾著刨花的手,比千萬人更懂年輪。打剪刀的手安徽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68歲的張尚志是唯一一位還在打制剪刀的手藝人。打一把正宗的後山剪刀,要經歷24道工序,錘打1000多次才能完成。張尚志早上6點到作坊,晚上6點才回家。這種習慣,他保持了整整50年。張籮的手
白明印是行走在太行山下的普通張籮人。這種傳統的篩麵粉工具越來越少,需要修補的就更少了。把破了口子的籮網拆下來,固定在籮圈上,綳直,用小釘子固定,一個籮就修好了。張籮人總是在路上,一路修籮補簸箕,靠手上功夫養活一家人。制傘的手從媒體人轉型做雨傘,賈勇投筆從藝的路走了12年。雙手早已布滿老繭,滄桑無限。做油紙傘的手
在雲南滎陽村,還有4個人做油紙傘,80多歲的鄭家朝是手藝最精良的人。他選的竹子一定要直,桐油一定要熬上一整天,傘骨、傘頭和傘眼都是親手車出來的,包括最後一道工序蓋印。鄭老做一把油紙傘需要4~5天時間,售價15元。開臉的手徐家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靠著家傳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畫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鑒,他在數十年的落寞中印出梁平年畫的復甦,也在一道道工序里復活了老輩的記憶。梁平木版年畫最獨特的一招就是套印完後的點彩,又叫開臉。徐家輝這一點,就決定了人物的喜怒哀樂。做油貨的手
油貨,長沙人的傳統早餐,除了油條,還有饊子、香油餅等。人到中年的陳國元和妻子彭婉林每天清晨在長沙市中心背街的箱子里開店,現場做饊子是他們的絕活。刷上油的麵條被陳國元纏在手上,像翻毛線一樣不斷拉伸、收攏。放進油鍋里炸好後,饊子呈扇形,能擺成一個圈。斫琴的手裴金寶或許算是當今蘇州惟一既能彈琴又能制琴的人,以木斫琴,仿古斷紋,也修復諸多唐宋古琴。他不僅制琴、修琴,還傳琴,傾心向社會各階層的愛琴人傳授琴藝,教授、在校大學生、小學生、園林工作者……他從不管其來自何方,只要有顆愛琴的心,便執手相教,無私傳授,真正做到心手相傳。
柳編納鞋底木匠畫糖人彈棉花竹編修鐘錶剃頭修鞋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曾在《民藝論》里說到:「當今的時代正在急劇的變化著,所有的事物也許會匆匆流逝。時、心及物都迅速地成為過去。因循守舊的重荷而使之沉淪,而在我們的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轉過來。未來是新的,過去也是新的。原先習慣的世界現在是不可思議的世界。在我們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再次回歸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過的鏡子一般,照出來的都是新而鮮亮。」是啊,世界慢慢變得嘈雜,但即使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得先成就它,才有可能成就自我。雖然手藝人往往意味著「汗水、固執、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註、技藝、完美、質量保證」。所以我們寧願這樣,也必須這樣,也一直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樂此不疲。專註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所有精工製作的物件,最珍貴、不能代替的,就只有一個字——「人」。因為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
推薦閱讀:
一雙溫暖的手,一顆工匠的心
沁茗雅齋 2018-06-05 14:21
一雙溫暖的手,一顆工匠的心
人與動物的分離就是從「手」開始的,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的人,通常被稱為「手藝人」。世界是浮躁的,
但手藝人是安靜的。他們從不問什麼是「工匠精神」,卻默默地用雙手承載著這個國家的溫度。提起手藝人,人們馬上想到的顯然是陶工、鐵匠、織工、木匠、廚子、樂手等等,然而「手藝人」的定義是相當寬泛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嫻於一技,都可以被稱為「手藝人」。哪怕擅長的是開方抓藥、土木工程或信息產業,都能納入「手藝人」之列。制香推薦閱讀:
※刻刀下的絲路神韻
※工匠精神不僅不適合中國也不適合現代產業
※工匠精神是一碗毒雞湯,年輕人不要學小野二郎
※被有些人吹上天的日本人「工匠精神」,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 科技袁人
※以貌取書(Par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