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名辭彙編——營造篇(二)

中國古建名辭彙編——營造篇(二)

●檐面、山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築物,長邊方向為檐面,短邊方向稱山面。即一座房屋或殿堂,有前後兩個檐面,左右兩個山面。

●單檐、重檐:單檐是指只有一層屋檐的房子或殿堂;重檐是有兩層或多層屋檐者。重檐是在基本型屋頂重疊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擴大屋頂和屋身的體重,增添屋頂的高度和層次,增強屋頂的雄偉感和莊嚴感,調節屋頂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於高級的廡殿、歇山和追求高聳效果的攢尖頂,形成重檐廡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攢尖三大類別。

重檐不等於是建築的多層,而是屋檐的多層。有多層屋身的建築叫重樓或閣;外觀有多層屋檐,而屋內無樓層或天花者叫徹上明造。

重檐殿廳建築的上層檐柱有兩種做法:一是升高下層金柱為上層重檐,這種做法叫「重檐金柱」;二是在下層桃尖樑上立童柱作為更深挑出的上層檐的檐柱。

●步架?椽架?界深:相鄰兩檁間的水平距離,也稱椽架或界深。

●明間?當心間?正間:建築各開間的名稱因位置的不同而異,正中一間清稱為明間,宋稱當心間,吳稱正間。

●次間:建築各開間的名稱因位置的不同而異,位於明間兩側與最外側之間的稱次間。次間多時,由明往外數稱「第一次間」、「第二次間」等。

●梢間:位於次間向外兩側的稱梢間。

●盡間?邊間:位於最外側的稱為盡間。

●步:屋架上的檁與檁之間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清代稱為「步」。

●進深?通進深:建築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於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稱進深。各步距離總和或側面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為「通進深」,即前後檐之間的水平距離。有時則用建築側面間數或以屋架上的椽架數來表示「通進深」,這時簡稱為「進深」。

●四阿頂?廡殿?四合舍?五脊殿:古建築中最高級的屋頂樣式,由四坡組成,因廡殿頂有正脊和四條戧脊組成,故也稱「五脊殿」,宋又稱為「四阿頂」,吳稱「四合舍」。廡殿有單檐重檐之分,特別隆重的建築可用重檐廡殿頂,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為單檐廡殿頂,北京故宮太和殿為重檐廡殿頂。

●歇山?九脊殿:古建築中等級僅次於廡殿的屋頂樣式,,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日本稱為入母屋。由兩坡頂加周圍廊形成,從而出現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故又稱「九脊殿」。歇山也有重檐式,例如: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為單檐歇山頂,北京故宮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頂。

●懸山:懸山是兩坡形屋頂形式之一,從基座結構、柱網分布到正身梁架、屋面瓦飾、脊飾等與兩坡硬山基本相同,沒有大的區別。所不同的是它的屋面懸挑出山牆以外,檁桁未被封護在牆體以內,而懸在半空,故名懸山。懸山結構的檁木懸挑出梢,使屋面向兩側延伸,在山面形成出沿,有防止雨水侵蝕牆身的作用。由於檁木出梢帶來了山面木構架暴露在外的缺點,對於建築外形的美觀和保護木構架端頭是有影響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在挑出的檁木外端釘一道隨屋面坡度彎曲的人字形厚木板,從而使暴露的檁木得到掩蓋和遮護,這種結構叫「博風板」。

懸山建築可分為大屋脊懸山和卷棚懸山兩種。懸山建築山面構架的處理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是滿砌式,即牆面一直封砌到頂,僅把檁子挑出部分及燕尾枋露在外面。

第二種是五花山的做法,山牆只砌於每層梁架的下皮,隨著梁架的舉架層次砌成階梯狀,將梁架暴露在外面,餘下的梁架間的三角形空當稱為「象眼」,用木板封堵稱為「象眼板」。

第三種是半砌式,山牆只徹在大柁下面,主梁以上木構全部外露,梁架之間的空當用木板來封堵。

●硬山:明清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硬山式建築分為大式建築與小式建築,其中以小式建築最為普遍。兩側山牆平於或略高於屋頂,屋頂雙坡交界處多磚砌瓦壘,山牆兩際砌以方磚博風板,近屋角處迭砌墀頭花飾,多見於中國北方建築,尤以民居採用最多。大式建築的硬山式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

大式硬山式建築有帶斗拱和不帶斗拱兩種做法。帶斗拱硬山一般只用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的斗拱。無斗拱大式硬山實例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屋面做法、建築裝飾等方面。通常情況下,大式硬山屋頂有五條脊。

小式建築硬山式有七檁前後廊式(內四界加前後廊),常用來作主房,有時也用作過廳;六檁前出廊式,可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用作前廊式的正房或後罩房;五檁無廊式,多用於無廊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等。民居的小式硬山式建築不施脊獸裝飾。如果是卷棚頂或圓山頂,其可視為無正脊,也可叫圓山正脊、圓脊、元寶脊、過壟脊、羅鍋脊等,不設吻獸,兩邊垂脊也是前後坡相通,稱箍頭脊或卷棚垂脊等。

●卷棚頂:卷棚式屋頂,又稱元寶頂,是古代中國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作大脊,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兩坡出水,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卷棚頂有懸山卷棚、硬山卷棚,歇山式卷棚,因此可以把卷棚頂看作是歇山、懸山、硬山的變形。

●斗尖?攢尖頂: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其屋頂叫攢尖頂。攢尖式屋頂,宋稱「斗尖」,清稱「攢尖」,日語稱「寶形造」。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

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按形狀可分為角式攢尖和圓形攢尖,其中角式攢尖頂有同其角數相同的垂脊,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式樣。圓形攢尖則沒有垂脊,尖頂由竹節瓦逐漸收小。故宮的中和殿為四角攢尖,天壇祈年殿為圓形攢尖。

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內凹,則為盔頂。

●盔頂:盔頂特徵是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於屋頂正中,即寶頂。在這一點上,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盔頂多用於碑、亭等禮儀性建築。現存最大的最出名的盔頂建築是湖南的岳陽樓。

●盝頂:中國古代建築屋頂形式之一。盝,本指一種方形頂部四邊內收成斜面的妝盒,造型特點是中間為平頂,但在四角向內傾斜。

●挑山?出山:古建築中屋檐兩端懸伸在山牆以外稱為挑山,又稱出山。

●上出、下出:建築物檐口自檐柱中向外挑出的水平距離。帶斗拱的建築,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飛椽挑出兩部分組成,又稱「上檐出」或「出水」。

下出:台明由檐柱中線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稱台明出沿,又稱「下沿出」。

●回水:台明下沿(檐柱中至台明外沿)伸出較上檐(檐檁中至檐口)減少之尺度,即下沿出與上檐出之間距為回水地帶。

●發戧?起翹:古建築中讓屋角向上翹起的做法叫「發戧」。南方有「水戧發戧」和「嫩戧發戧」兩種做法。嫩戧發戧主要是利用子角梁起翹;水戧發戧是戧脊疊澀起翹。兩種發戧的木構造雖不同,但戧脊的構造大體相同,有的挺拔有力,有的平緩舒展,都賦予建築以輕巧、活潑的形象。

●水戧發戧:南方建築屋角起翹的做法之一,特點是檐口平直,基本不起翹,僅戧脊在近屋角處通過疊澀向上翹起。水戧發戧的構造較簡易,與北方清官式做法基本相同,只有老戧(老角梁)沒有嫩戧(子角梁)。或老戧木上僅覆子角梁,而木構件本身不起翹,僅戧脊端部翹起。水戧的高度與曲率一般同屋頂的大小和坡度成正比。

●嫩戧發戧:南方建築屋角起翹的做法之一,特點是屋檐在屋角處顯著升起,檐口至屋角處有很大起翹。嫩戧發戧的構造較複雜,其老戧下端斜立嫩戧,通過菱角木、扁擔木、千斤銷、孩兒木等系列木構件組合,使翼角往上戧起,屋檐兩端升起較大。

●起翹、衝出、起三翹四:古建屋頂的四個轉角稱為翼角,它的優美造型讓本來僵化呆板的建築產生了靈動和生氣,並且增加了屋檐下的採光面積。翼角部分的檐口要比正身屋面檐口高起並伸出一個距離,這就是翼角的「起翹和衝出」。

屋面正身部分的檐口是一直線,翼角起翹與衝出後,它的檐口就形成了一根兩端上翹的曲線。從直線變為曲線的起點稱為「起翹點,我們將起翹點向外伸出的平面尺寸稱為「衝出」。將起翹點立面向上升起的地方稱為「起翹」。

清代建築翼角的起翹點為搭交下金檁對應的檐口位置。水平投影的仔角梁端頭要比正身飛椽頭長出3倍的椽徑。仔角梁端頭的上表面,要比正身飛椽頭上表面高出4倍椽徑,這就是古建翼角設計中的「沖三翹四」。

●抱廈?龜頭屋:清以前叫「龜頭屋」,是指在原建築之前或之後接建出來的小房子。在主建築之前後突出1間(或3間),由兩個歇山頂(宋稱九脊殿)丁字相交,丁字形插入的做法叫抱廈,十字相交的 叫十字脊。在隋唐時期,建築組合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在主建築的四面都可接建,在左右側的稱「挾屋」(也稱「耳房」),在前後的稱「對壘」,局部向前後突出的稱「龜頭屋」。

龜頭屋即抱廈,抱廈有一個作用就是遮擋入門台階不受雨淋。在正房後邊的抱廈稱作為「倒座抱廈」。抱夏三面圍合有牆的叫「屋式抱廈」,三面通透無牆的叫「廊式抱廈」。抱廈與日本妻入破風及千島破風不同處是,破風在正檐上做出廈,抱廈是在地面正檐前延伸做出廈,並以山面當正面來用。

●四合院: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再加門房,形成的的封閉屋舍形式。整體院落平面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內眷的活動空間,一般外人不得隨意進入。四合院內主人住正房,成家的兒子住廂房,家丁男佣人住倒座,主人沒嫁人的女兒和老婦人丫鬟等女眷住後罩房。耳房可作為書房或者兒子住所,也可能是倉庫,廚房,伺候主人的傭人居住。

●倒座房:亦稱「倒坐房」,是中國傳統建築中與正房相對坐南朝北的房子,因此又稱「南房」。在北京四合院中,倒座房坐南朝北,後邊不開窗,採光不好,其東頭為私塾,西邊為廁所,因此倒座房一般作為客房或者傭人居住的房屋。

●後罩房:是四合院建築中正房後面和正房平行的一排房屋。一般擁有後罩房的院子起碼是三進院。後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間數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是以宅基地的寬度作為通面闊的整排房。

後罩房的等級低於正房和廂房,其房屋尺度及質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後罩房位於四合院的最後,比較隱秘,一般是女兒和女傭等女眷居住之地。

●廂房、廂樓:在正房前面兩傍的房屋。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中國傳統住宅統稱。座東朝西的叫「東廂房」,座西朝東的叫「西廂房」。廂房兩層以上的叫「廂樓」。

●土樓:閩粵地區客家人以前移民初期為安全防衛之故,以群聚為載體的主要建築形式。樓高聳而牆體厚實,用土夯築而成,稱為土樓。至今保存最好較古者維明代土樓。封閉式土樓是客家人南遷初期的產物,當客家人融入當地土著後,住房相對開放變為半包圍式的「圍龍屋」了。

●圍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圍龍屋大多數門前都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把正屋包圍起來,正屋又叫「龍廳」,故整體宅舍名曰「圍龍」屋。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

●碉樓:西藏,四川一代在地形陡峭的處採取分層的辦法修築的樓房,外觀似碉堡故稱碉樓。

●窯洞:中國傳統民居形式,由原始社會的穴居、半穴居形式發展而來,多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分為開敞式「靠崖窯」、下沉式地「坑窯」、磚砌的「箍窯」。

●靠崖窯:有靠山式和沿溝式,窯洞常呈曲線或折線排列,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會呈現幾層台梯式窯洞。

●地窯:即坑窯,為地下窯洞。在沒有山坡、崖壁可利用的地方,先就地挖一個方形地坑,然後再向四壁鑿洞,形成一個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窯院內的樹梢,不見房屋。

●箍窯:地面上用磚、石、土坯等建造的一層或二層的拱券式房屋,與靠山窯、地坑式窯並稱為窯洞的三大類型。

●一顆印:我國南方地區的許多住宅,也是四合院的形式。由於南方地少人口密集,房屋佔地緊張,所以這裡的四合院的院子都比較小,正房廂房都連在一起,有的還做成二層樓房,住宅中央的院子就成了樓房圍成的小天井。由於這種四合院住宅體小緊湊,形態猶如方印,故名「一顆印」。

●三坊一照壁:雲南白族民居中最主要的布局形式。三坊是三座兩層三開間的房子,分別構成主房和兩邊廂房;一照壁就是一影壁牆,將院子的剩下一面圍合,中間是個大天井。

●日本古建樣式:公元1186年日本僧人邀請南宋匠人對東大寺進行重建,日本建築史學家將這次東大寺所使用的式樣稱為「大佛樣」,也叫「天竺樣」,將稍遲一些作為禪宗寺院主要建築樣式而傳進的稱「禪宗樣」,也叫「唐樣」。而日本自己自平安時代以來所固有的建築稱「和樣」。

●大佛樣:主要特徵歸納為三點:

1、用通柱,柱與柱間大量用穿枋,主體架構為穿斗式。

2、從外觀上看最醒目的特色、也是大佛樣的代表性做法是多跳插栱連續偷心造。

3、多跳插栱為單材栱,單材栱之間用「滿置斗」的做法。其實這些連續多跳的插栱在結構上是把雙刃劍,出跳太多在柱子上開孔就多,對柱子損傷比較大。

●和樣:日本和樣建築簡化了斗栱,柱間加進了抗震的「長押」,補間斗栱用柱栱,屋檐採用平行式布椽,並在飛檐的檐口出現了平出(第三道平行出際的檐口)。屋蓋使用多種形式的博風(唐破風等)。

●工字殿:中國古建築布局組合形式名稱。前後兩殿以廊相連,構成工字形建築平面,故稱「工字殿」。工字形殿在唐代稱「軸心舍」,用於衙署建築,宋代開始在宮殿中採用工字形殿。

●勾連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屋頂相連而成,外表看似各自獨立,屋檐卻是連在一起的。一般有一殿一卷式勾連搭,有帶抱廈式勾連搭。

●耳房:北方地區院落式住宅中正房兩側較為低矮的房間。根據正房每一側耳房不同數量,耳房的叫法也有所不同。如果中間有正房三間,兩側各一間耳房,就稱為「三正兩耳」。三間正房兩側各有耳房兩間,就稱作「三正四耳」。

●挾屋:宋以前主要殿堂左右兩側,往往有與之並列的較小的殿堂,謂之挾屋,略似清式的耳房,但清式耳房一般多用於住宅,大型殿堂不用。而宋式挾屋則相反,多用於殿堂,而住宅及小型建築不用。

●露地:北方地區院落式住宅中,正方兩側的耳房山牆與廂房的院牆之間的窄小空間,即院子裡面的空地。

●房屋過白:為中國古代民居確定建築間距的方法之一,是時間靜止時對視覺重點處建築關係的要求。以潮汕地區傳統建築的間距要求為例:站在後廳神龕前,能在後廳封檐板以下的視野里,望見前座建築的完整畫面,並且前面那座建築屋脊上,還要有一線發白的天空被納入畫面。

「過白」形似一張畫卷四邊的留白,對於房屋殿堂建築格局是有實用價值的。那一線過白關係著房間內的採光納陽,同時納取一線藍天白雲,更有舒展畫面的重要作用,使得畫面中的景物不僅是完整的,而且是舒展的。在建築群軸線上,諸如牌坊門、門樓等,形成「過白」景框的舉目點,並不在室內。留天的目的也就不僅是為了採光,也是出於對景框畫面的考慮。畫面所取,如果形缺,犯忌,過於局促而有壓迫感,在風水上視為不吉。


推薦閱讀:

【海平感悟】尋山間之清凈
我是一個從接觸佛教到信奉道教的姑娘
術道之欺——《尋訪千利休》解讀(三)
本以為關於月餅的創意早該江郎才盡了,但今年還是冒出了幾枚顏藝雙馨的榜樣
論紅包與感恩

TAG:古建築 | 中國古建築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