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科普)家長須知的手足口病知識,新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里都有!
手足口病高發,雖然我已經做過多次科普,但還是有家長一聽到它,就一臉的恐慌。
一位家長留言,說自己已經學習了預防知識,但還想了解一下手足口病需要做的檢查和診斷方法,以防萬一孩子不幸中招,一家老小跑到醫院慌亂得像無頭蒼蠅。
我覺得很有道理!
醫學檢查、臨床診斷方法一般是醫生知道的知識,但家長提前知曉,省得事事要問醫生,也方便就診,俗稱——心理有個底。
其實,手足口病的檢查和診斷方法,在前不久發布的新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里都有。指南還明確了手足口病5個分期、與其他疾病的鑒別、重症病例識別方法等。
這裡我給大家划出重點:
回顧一下「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
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為常見,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區CV-A6、CV-A10有增多趨勢。腸道病毒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
手足口病是「怎麼傳播」的?
患兒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高。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可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皰疹液等廣泛傳播。
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
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根據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將手足口病分期、分型為:
第1期 (出疹期)
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
典型皮疹表現為斑丘疹、丘疹、皰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疹內液體較少,不疼不癢,皮疹恢復時不結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時可見瘀點、瘀斑。
某些型別腸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損嚴重,皮疹可表現為大皰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且不限於手、足、口部位。
「此期屬於手足口病普通型,絕大多數在此期痊癒。」
第2期 (神經系統受累期)
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1~5天內,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
「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數可痊癒。」
第3期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髮花、血壓升高。
「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時識別並正確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第4期 (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礎上迅速進入該期。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個別患兒心動過緩)、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血壓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嚴重腦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臨床可見抽搐、嚴重意識障礙等。
「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較高。」
第5期 (恢復期)
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見於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後2~4周有脫甲的癥狀,新甲於1~2月長出。
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一般在1周內痊癒,無後遺症。少數患兒發病後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腦幹腦炎、腦脊髓炎、腦脊髓膜炎等,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患兒病死率高。
手足口病的「輔助檢查手段有哪些」?
(一)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CRP)
多數病例白細胞計數正常,部分病例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及CRP可升高。
血生化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輕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鈣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腦脊液
神經系統受累時,腦脊液符合病毒性腦膜炎和/或腦炎改變,表現為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多,以單核細胞為主(早期以多核細胞升高為主),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氣分析
呼吸系統受累時或重症病例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酸中毒等。
病原學及血清學
臨床樣本(咽拭子、糞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標本)腸道病毒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或分離到腸道病毒。急性期血清相關病毒I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二)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
輕症患兒肺部無明顯異常。重症及危重症患兒並發神經源性肺水腫時,兩肺野透亮度低,磨玻璃樣改變,局限或廣泛分布的斑片狀、大片狀陰影,進展迅速。
顱腦CT和/或MRI
顱腦CT檢查可用於鑒別顱內出血、腦疝、顱內佔位等病變。神經系統受累者MRI檢查可出現異常改變,合併腦幹腦炎者可表現為腦橋、延髓及中腦的斑點狀或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並發急性弛緩性麻痹者可顯示受累節段脊髓前角區的斑點狀對稱或不對稱的長T1長T2信號。
(三)心電圖
可見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Q-T間期延長,ST-T改變。
(四)腦電圖
神經系統受累者可表現為瀰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尖)慢波。
(五)超聲心動圖
重症患兒可出現心肌收縮和/或舒張功能減低,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射血分數降低等。
如何「診斷手足口病」?
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病原學檢查作出診斷。
(一) 臨床診斷病例
流行病學史
常見於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流行季節,當地托幼機構及周圍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發病前與手足口病患兒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臨床表現
符合上述臨床表現。極少數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僅表現為腦炎或腦膜炎等,診斷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結果。
(二) 確診病例
在臨床診斷病例基礎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確診:
1.腸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異性核酸檢查陽性。
2.分離出腸道病毒,並鑒定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
3.急性期血清相關病毒IgM抗體陽性。
4.恢復期血清相關腸道病毒的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手足口病要「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一)其他兒童出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與兒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蕁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兒急疹、帶狀皰疹、風疹以及川崎病等鑒別;CV-A6或CV-A10所致大皰性皮疹需與水痘鑒別;口周出現皮疹時需與單純皰疹鑒別。可依據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檢查進行鑒別。
(二)其他病毒所致腦炎或腦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腦炎或腦膜炎如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臨床表現與手足口病合併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重症病例表現相似。對皮疹不典型者,應當結合流行病學史並儘快留取標本,進行腸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學檢查,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結果作出診斷。
(三)脊髓灰質炎
重症病例合併急性弛緩性癱瘓時需與脊髓灰質炎鑒別,後者主要表現為雙峰熱,病程第2周退熱前或退熱過程中出現弛緩性癱瘓,病情多在熱退後到達頂點,無皮疹。
(四)肺炎
重症病例可發生神經源性肺水腫,應與肺炎鑒別。肺炎患兒一般無皮疹,胸片可見肺實變病灶、肺不張及胸腔積液等,病情加重或減輕呈逐漸演變的過程。
如何「及時識別重症病例」?
重症病例診療關鍵在於及時準確地識別第2期和第3期,阻止發展為第4期。年齡3歲以下、病程3天以內和EV-A71感染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標提示患兒可能發展為重症病例危重型:
1. 持續高熱
體溫大於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
2. 神經系統表現
出現精神萎靡、頭痛、眼球震顫或上翻、嘔吐、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
3. 呼吸異常
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分;
4. 循環功能障礙
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髮花、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2秒);
5.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 血糖升高
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 血乳酸升高
出現循環功能障礙時,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為判斷預後的參考指標。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請看這篇文章:
豆寶:10問「EV71疫苗」,預防手足口宜早不宜晚!參考:
[1]http://www.nhfpc.gov.cn/zhuz/xwfb/201804/1ddacab044c74348a30f108e2a457209.shtml
[2]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
本文整理自公眾號「聽聽專家說」,轉載需獲得授權。
預防接種領域的知友值得關注哦!
推薦閱讀:
※懷疑孩子性早熟需做哪些檢查?
※夏季如何預防寶寶起痱子,相信你會收藏
※超強寶貝:國外孩子藝術教育怎麼做?
※媽媽管孩子「肺氣炸」送醫搶救!請給孩子「糙」一點的愛吧
※同伴教育| 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因竟然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