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如何體驗苦與樂
對於我們遇到的每一種情境,心會有一個或苦或樂或者不苦不樂的體驗。我們用一個數值代表苦或樂的程度,正值代表樂,負值代表苦,零值代表不苦不樂,絕對值越大代表苦或樂的程度越強。比如-1代表有點痛苦,-5代表非常痛苦,-10代表痛不欲生,1代表有點快樂,5代表非常快樂,10代表極致快樂。由於先天因素以及後天成長過程的影響我們對每一種情境已經存在一個苦或樂的值,比如親友團聚是5,形單影隻是-5,溫暖舒適是5,寒冷、炎熱是-5。人類要感受到苦和樂必須要產生對比,一種是時間上的對比,將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進行對比,一種是將自己和其他人進行對比,離開了對比將無法體驗到苦和樂。比如一個人一直生活在溫暖舒適的環境里,他將無法體驗到溫暖帶來的快樂,直到他感受過寒冷與炎熱。如果一個人一直被親朋好友環繞,他也無法體驗到團聚的歡樂,直到他感受過分離的痛苦。
下面我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看看人們對苦和樂的體驗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假設一個人在節假日和親朋好友團聚了,現在假期結束他要回到工作的城市去了,在那裡他沒有什麼朋友,非常孤單。此時他強烈地感受到和親友分離的痛苦,我們來看看這個痛苦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個痛苦的強度由什麼決定。痛苦的產生是由於他將現在團聚的情境和將要到來的自己在異地孤單的情境進行了對比,假設團聚的快樂的值是5,孤單獨處痛苦的值是-5,那麼這個快樂到痛苦的落差就是10。如果這個人不太喜歡熱鬧,那這個落差可能會比較小,比如是2。如果這個人討厭熱鬧而喜歡獨處,那麼即將回到工作的城市可能反而是一件開心的事。因此進行對比的兩種情境苦樂值的落差決定了或苦或樂,以及苦樂的強度。但是人類還存在另外一個機制可以對苦或樂的感受進行調整,就是通過思維來修改苦樂值的落差,用數學的方式來說就是在苦樂值的落差產生後還有一個調整函數可以修改這個值,最終修改過的值才是最後體驗到的苦或樂的強度。以上面例子來說,第一步產生的痛苦落差是10,經過這個調整機制(看開了),可能最後感受到的痛苦強度只有2。
我們來將上面這個苦樂感受的過程對應到佛法教義上,看看佛法是如何幫助我們減少痛苦的。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要減少痛苦有兩個方面的辦法,一是降低苦和樂的落差,苦的情境不要覺得那麼苦,樂的情境不要覺得那麼樂,對應到佛法上就是持戒、忍辱和放棄二元對立,降低我們對苦和樂的感受強度。另一個方面是建立可以降低苦樂感受的調整函數,幫助我們在產生情緒的時候看開、不執著,對應到佛法上就是空、無常、無我。有了這樣的知見就算是強烈的苦樂感受也會被大大減弱。通過這兩個機制的共同作用苦樂感受將會變成不苦不樂的中性體驗。
推薦閱讀:
※佛陀空著手來
※做煙供生活各種不可思議的變化-轉
※《金剛經》生活 - 第二十八品
※末法時期怎麼修行?
※業障越輕,神通越大。人的業障比鬼輕,為什麼沒神通?